「一言難盡」的2020年過去了。
對全世界來說,2020年的關鍵詞毫無疑問是「新冠」。
不過大時代的關鍵詞縱然相同,小人物的關鍵詞則各異。
這不,就在2020年年末,一則不大不小的新聞把本來口碑很好的何炅老師送上風頭浪尖,緊接著,快樂大本營、中國的應援文化也成了大街小巷議論的焦點之一。
何炅老師在節目裡用一貫幽默輕鬆的口吻吐槽了粉絲應援的禮物:大意是你們送的禮物上不乾膠貼得太緊撕不下來,導致不能把多餘的東西轉送他人。
另外,他又毫不在意地調侃了一句:「我已經有20幾個保溫杯,50幾枝鋼筆了!」
通過這則新聞以及衍生的後續報導,後知後覺的筆者驚訝地發現:在日韓,尤其是韓國盛行的「粉絲應援文化」竟然早就舶來到中國,甚至有不斷推陳出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趨勢。
看到中國粉絲為給自己偶像「應援」所做的一切,比如成立粉絲應援會集體活動,送各種禮物(包括奢侈品)、與偶像一起跑通告、統一顏色、口號、服裝,與其他應援團相互「掐架」來擁護自家偶像等等,禁不住讓人想起韓國那頗有歷史和特色的粉絲應援文化來。
應援這一詞,本籍為中國,儘管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怎麼用了,但在韓語中卻一直以漢字詞「응원」形式廣泛使用。本來是指為體育運動員吶喊助威,或者是幫助或聲援他人等等——這倒是與古代漢語中「應援」的意思是一致的。
不過,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韓國從日本學來粉絲文化並將之進一步「發揚光大」後,這個詞語就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追星上來了。
記得五六年前,在本科翻譯課上遇到「응원」一詞時,有學生直接翻譯成「應援」,筆者還傻乎乎地糾正過:「根據前後文,應該隨不同情況翻譯成吶喊助威、幫助聲援等等,不要直譯哦,很多人會覺得有翻譯腔呢。」
沒想到時至今日,「應援」早就成為一個網絡用語,在中國越來越普遍使用。
即使你不追星,但至少也該知道它的意思。
由於推行全民娛樂政策,尤其是K-POP的全球盛行,韓國的粉絲應援文化可謂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甚至已經成為一種制度、禮儀甚至文化了。
韓國的應援一般有這麼幾個要素:應援色、應援物、應援活動、應援歌詞。
應援色:算是韓國歌謠界最知名的一種流行文化。自HOT出道時的SM公司首創起,此後的每個出道歌手(組合)都會由所屬經濟公司公布一種顏色作為他們的應援色。最有名的是HOT的白色、神話的橙色、東方神起的紅色、SJ的寶藍色等等。
筆者總在疑惑,雖說色彩斑斕、層出不窮,但顏色畢竟有限,能趕上韓國偶像團體升級換代的速度嗎?估計一些小眾組合想找一個不重樣的顏色都困難了吧。
應援物:應援物是直接送給偶像的東西,分類有很多,食物應援、大米應援(這個倒是比較特殊)、花環應援比較常見。
最為感動的是有很多粉絲為了讓偶像在百忙之中吃上一口熱乎飯,不但會定好所有工作人員的盒飯送去,甚至會做一大桌子菜餚直接送到偶像的休息室,而且是十幾年如一日。
<<我家的熊孩子》中就出現老一輩藝人南珍的粉絲在五十年間堅持為偶像準備午餐的情景
獨特的大米應援:以偶像的名義捐贈給慈善機構,從而使很多窮人獲益的公益性活動。最早由神話粉絲率先發起,後被各路粉絲紛紛效仿
應援活動:為偶像做宣傳而策劃的各種活動。例如快閃,為偶像種植一片樹林、為了偶像的電視劇在地鐵自費做廣告、為了偶像過生日掏錢在鬧市區大屏幕做廣告、以偶像名義向災區捐助、購買以偶像命名的小行星……各種類型五花八門,層出不窮,讓人不得不欽佩粉絲們的創意。
考慮到粉絲們大部分都是學生,此處奉獻一句中韓家長共享臺詞:
「這創意,精力,咱要是用在學習上該多好啊!」
換言之,中國粉絲們目前在做的那些事情:例如後援會,粉絲團,送禮物,選顏色,跑通告,粉絲間掐架等等,在韓國本來就是「日常小事」了。
不過很顯然,看中國粉絲應援這架勢,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筆者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韓國粉絲應援,是在十幾年前的一次「亞洲音樂節」活動上。彼時正是東方神起和SUPER JUNIOR大紅之時。
演唱會地點在世界盃體育場。韓國政府買單,所有外國人可以在網上申請免費門票。因為是免費,當天又下著小雨,本以為不會有什麼人。結果到了現場卻被眼前的情景嚇了一跳。
但見世界盃體育場外早就坐滿了身穿紅色雨衣的中學生,有的手裡拿著標語牌,拿著毯子,還有各種食物。因為有人統一指揮,人雖多卻秩序井然。所有人雨衣的後面都寫著四個大字「東方神起"這時才醒悟原來他們是東方神起歌迷會的。
不過走過一片紅色海洋,前面又有一群身穿藍色雨衣的中學生們席地而坐,也是手裡拿著各種食物及毛毯,標語牌等等,藍雨衣後面寫的是「super junior"。
世界盃體育場場地十分寬闊,那些火熱的中學生歌迷們坐在觀眾席上,離他們心目中的偶像很遠,但距離並未消解他們的興奮。觀眾席四面都已經掛好了無數標語,千萬個藍色、紅色的螢光棒在閃爍。每個團隊前面都有人統一指揮,安排粉絲們唱歌、喊口號,做各種活動。
演唱會開始前,當時的首爾市長出來講話,在用幾種語言說了「你好」後,竟然緊接著又說了一句:「東方神起的粉絲們,你們好!」
話音即落,全場的東方神起粉絲們立刻熱烈回應,齊聲吶喊,就像一個巨型馬蜂窩被捅破了一樣,呼喊聲震響了全場。在前面的外國人們連忙回頭拍下這樣難得的西洋景,而不少中年韓國人則回頭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嘆氣:「吵死了!」。
在雨中挺過無數知名、不知名歌手們的演唱後,當天的壓軸東方神起終於出現了。下面的歌迷開始瘋狂,全場都是他們的喊叫聲和合唱聲,震耳欲聾,響徹長空,以至於我們根本沒聽清東方神起在唱什麼。總之吧,演唱會終於達到了最後的高潮。
在當天的日記中,筆者寫道:「第一次親眼見到大規模的韓國的歌迷。感覺是有組織,有紀律,有熱情,有準備。」
此後多年,再次近距離接近粉絲應援活動,是在一個學生的鼓勵下,以阿祖瑪身份去現場體驗粉絲文化。
那是水晶男孩主唱的個人演唱會。當年就覺得組合裡這孩子挺特別,永遠是滿臉笑容,甜甜的,唱作俱佳,有鄰家男孩兒的清新感。十幾年過去,這個組合經歷了解散,低迷 黯淡,幾年前又開始重組活動,籤約了YG,出了新專輯,觸發了一批早為人母的粉絲們隱藏在心裡多年的少女情懷。
等待入場的粉絲們
演唱會在一個不大不小的體育館裡,大概有3000人的樣子,並未坐滿,據說還有一部分是招待票。滿場的女性,年齡從十幾歲到四十幾歲,每個人都全副武裝,帶著各種所謂「應援道具」。
承蒙學生照顧,筆者也拿到粉絲必備武器——黃色應援棒一個。
勉強找到座位後,剛坐下旁邊就有人熱情搭訕:「你也喜歡歐巴嗎?喜歡多久了?」偽粉絲遇到專業應援一時語塞,只能點頭微笑:「有一段時間了,還好吧,是的是的。。。。」
音樂聲起,偶像從舞臺底下旋轉著上臺,還未開口,全場就喊聲雷動。偶像很敬業,三個多小時,連唱帶跳,既有舞曲又有情歌,連主持都是自己一個人,聲情並茂,臉上始終帶著招牌似的微笑。到底是韓國偶像組合出身,基本功極其紮實。可惜,在高手如林競爭激烈的韓國娛樂圈,38歲的他能做的也只是在夾縫中拼命跑動掙扎而已,趁現在還不算太老,再享受幾年明星的風光。
演唱會期間,旁邊的各年齡段女粉絲們一直都處於興奮之中,偶像的一舉手一抬足,一顰一笑一言一語都能得到熱烈回應。
剛才和我搭話的女粉絲更是熱情非凡,全場跟唱,每次還不忘了照顧旁邊笨笨的我:「一會兒再舉螢光棒。。。。現在應該跟唱了。。。這首歌是歐巴的單曲,我最喜歡的。。。唱這首歌時,歐巴正好三十歲,這是成長之歌」等等。
我注意到,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演唱會結束,人流久久捨不得散去,我剛想趁著還不擁擠時出門,旁邊女粉絲一把拉住我:「我是歐巴後援團幹事,你給我留一個郵箱地址吧。回頭我會把今天演唱會所有照片發給你。」
我留了一個不常用的郵箱,本以為緣分就此終止了,沒想到演唱會幾天後就收到了她的郵件。除了當天演唱會的照片和視頻外,還有一句問候讓我心念一動:
「能遇到一起喜歡歐巴的人,真是幸會。」
此後幾個月,她一直持續不斷地給我發各類偶像的消息。
我想,沒人強迫她做這些事情,但做這些事時,她是幸福的。
對於這些媽媽級粉絲來說,偶像就如一個暫時的避風港,讓你能從凡塵俗世裡的家長裡短柴米油鹽中暫時解脫出來,回想起自己人生裡最美好的一段年華——不是為人妻為人母為某職場職員的如今,而是為自己為內心為青春的那段閃亮的日子,自己曾毫無功利地喜歡過一個人,那感情如水晶般透明澄淨,美麗單純。
對很多早就過了花樣年華的粉絲來說,追星,應援,既是為了偶像,也為她們自己。
回到追星、應援的話題來。
歸根結底,追星沒有錯,應援也不該是單純被批判的對象。
誰還沒在愛做夢的年紀裡心無旁騖地喜歡過什麼呢?
偶像之於粉絲,是當失落、空虛甚至難過的時候能夠抓住的一個寄託或者一個安慰,是在紛紛攘攘忙忙碌碌中得到的某個小確幸。
因此,追星,應援,本身無可厚非。
但是要記住的是,我們畢竟和日韓不同,中國人一向講究的是適可而止,過猶不及。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包裹著光怪陸離濾鏡的娛樂圈江湖,魚龍混雜,更為險惡。其中不止有正邪力量的對決,也有潛規則暢行的灰色地帶。裂縫中,往往會異化出一些畸形產物。
其一就是當下應援文化已經不單是「走心」之舉,更是日趨嚴重的「氪金」遊戲。
來自日韓的粉絲應援,最大的特色是要投入大量精力乃至金錢,美其名曰「保護和寵愛」偶像。
很多粉絲似乎忘了,偶像是用來膜拜的,不是你不顧自身能力去寵的。
而且,大部分明星日進鬥金,財大氣粗,犯得著你去勒緊褲腰帶「寵」嗎?
當然,如果你有足夠的判斷力和經濟力,天生就好這口,那也無可厚非。
但當應援文化從單純的表達關懷和仰慕之情,發展到攀比、拜金,這個風向一定是出了問題的。
據說,因為收到的禮物太多又用不上,有良心的明星可能會把這些禮物堆在家中束之高閣,而有一些不靠譜的明星,要麼隨手送人,要麼甚至掛到二手市場去賣掉。
何老師輕描淡寫的發言,其實代表了不少明星對應援的態度。
很想知道,當得知你精心準備的禮物卻被人家如此對待,是不是內心裡會有一種被騙的感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關鍵在於粉絲應援要如何趨利避害地進行。
追星也好,應援也罷,充其量只是個人萬千喜好中的一種。
中國人的整體價值觀不被娛樂化,才是最重要的。
偶像一定要有,星也不妨追一追。
不過應該記住的是:
偶像如初戀,喜歡、崇拜的同時,遠觀與懷念才是正確的接近方式。
與瘋狂執念相比,淡淡如水,保持距離,給彼此留有餘地和空間豈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