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村樣本的意義: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

2020-12-23 新華社客戶端

群山疊翠,竹海蒼茫。「安且吉兮」,綠色綿長。

3月3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考察。時隔15年,再訪餘村。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餘村調研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正是樹立生態文明觀、引領中國走向綠色發展之路的理論之基。

步入新時代,青山綠水的生態文明建設圖景,在神州大地上更為廣闊地鋪展開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沒想到總書記會來我的農家樂,這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談起習近平總書記的到訪,餘村第一家農家樂「春林山莊」的男主人潘春林激動不已。

15年前,潘春林曾是礦區的一名拖拉機手。15年後,潘春林不僅經營著有150間客房的春林山莊,還開辦了一家旅行社。

而比潘春林變化更大的,是人們眼前的餘村。

餘村因天目山餘脈餘嶺而得名。當地人靠山吃山,村裡的礦山曾是大家眼中的「金山」。從1977年村裡開辦第一家礦石開採場起,一直到20世紀末,全村200多戶人家有一半以上捧著「石頭碗」吃飯,每人每月能領到1000多元工資。20世紀末,餘村已經是安吉縣有名的工業村,村民們也靠開山採礦鼓了腰包。

可是,問題隨之出現。山體遭到破壞,水和空氣受到汙染,灰塵常年漫天,礦山事故時有發生。餘村人感到這碗「石頭飯」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爭論與迷茫從這一刻開始。在生計和生態的兩難選擇中,餘村人舉步維艱、猶豫徘徊。

2003年7月,浙江省委提出「八八戰略」,打造「綠色浙江」的內容包含其中。當年年底,餘村運行了18年的水泥廠正式熄爐。隨後的兩年時間裡,又關停了3個採礦場。餘村人向「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發展方式揮手告別。

礦山關停後,拖拉機手潘春林失業了,礦車司機胡加興下崗了,當了20多年「炮工」的汪苗青外出打工了。村集體年收入從300多萬元驟降到不足30萬元,村民的生計成為餘村亟待解決的問題。2005年4月,村「兩委」決定發展休閒經濟,可在當時,這樣的決定並不被看好。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在餘村考察時,得知村裡關閉礦區、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做法後高度評價說:「下決心關停礦山是高明之舉。」在那次考察中,習近平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不以環境為代價去推動經濟增長。從此,餘村人的心中有了底氣,堅定了走生態興村發展之路的決心。

摸準綠色發展脈搏,機遇接踵而至。

潘春林開辦農家樂後,客人紛至沓來,他第一年就賺了十多萬元;胡加興在餘村河開了漂流項目,「沒想到第一年就來了1.5萬人」;汪苗青返鄉受聘於農業公司,每天巡護餘村5000畝毛竹林,成為精心護綠的「養山人」……十多年來,餘村人對礦山復墾復綠,因地制宜發展白茶、椅業等優勢產業,發展休閒旅遊、生態旅遊等綠色產業,走出了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時至今日,沿著村裡道路行走可以看到,礦山遺址公園取代了被炸得坑坑窪窪的冷水洞礦山,「兩山綠道」替換了被運礦車壓得坑坑窪窪的村路,水泥廠舊址改建成田園觀光區,全國首個以「兩山」實踐為主題的4A級生態旅遊、鄉村度假景區建成並接待遊客……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山水保護得好,發展就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餘村人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實實在在地從中獲益。2019年,餘村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796億元,接待遊客90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05年的91萬元增長至521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05年的8732元增加到49598元。餘村人形容自己是「被幸福累彎了腰」,餘村也榮獲了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等多項榮譽。

「千年銀杏,萬頃竹海;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相映荷花,幸福家園……」村民李俊賢創作的村歌歌詞,表達出餘村人的共同心聲。

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實現共贏

2003年6月,浙江省啟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開啟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村莊整治建設大行動。該工程目標是從全省4萬個村莊中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

2005年8月24日,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文章,進一步闡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內涵:「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

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實施下,2003年至2007年,1萬多個建制村推進道路硬化、衛生改廁、河溝清淤等;2008年至2012年,畜禽糞便、化肥農藥等面源汙染得到整治,農房得以改造;2013年以來,攻堅生活汙水治理、垃圾分類、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一路走來,浙江農村發展思路發生了轉變,村居面貌發生了質變,村民們的習慣發生了巨變。

「將昔日汙染嚴重的黑臭河流改造得潺潺流水清可見底,贏得了激勵與行動類別獎項。這一極度成功的生態恢復項目表明,讓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行,將產生變革性力量。」2018年9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年度「地球衛士獎」中的「激勵與行動獎」頒給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

這樣的變化,並不僅僅發生在浙江。

2017年12月,同樣的場合,同樣的獎項,獲獎者是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三代人,五十多年,將昔日黃沙遮天、飛鳥不棲的荒原,變成百萬畝人工林海,創造出當之無愧的生態文明建設範例。

領獎當晚,塞罕壩第一代務林人代表陳彥嫻特意選了一件鮮綠色的外套。「我們相信,種下綠色,就能收穫美麗,種下希望,就能收穫未來!我們為自己能夠親手創造一個綠色奇蹟而感到無比自豪!」73歲的陳彥嫻在致辭中說。

2018年8月初,林場完成首筆3.68萬噸造林碳匯交易。「雖然交易量不大,但這標誌著塞罕壩林業生態產品實現了市場化。」第二代務林人代表劉海瑩說,這說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已成為全社會共識。

拓荒,傳承,攻堅。三代務林人,各有時代擔當。「綠色發展是塞罕壩的底色,更是未來不懈的追求。作為塞罕壩新一代務林人,我的責任就是守護好這片綠色。」第三代務林人代表於士濤說。

森林覆蓋率從11.4%提高到80%,每年可涵養水源、淨化水質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塞罕壩的發展歷程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詮釋。

在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綠水青山同樣是當地生態治理發展畫卷的底色。2016年4月,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三江源地區啟動。自然保護區內的礦業權全部註銷,青海湖鳥島沙島、年保玉則國家公園等景區接連叫停旅遊經營活動,可可西裡世界遺產地「禁止非法穿越」……生態保護意識日益植根牧民心中。

近年來,三江源國家公園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共贏之路,將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相結合,多措並舉實施生態保護設施建設、發展生態畜牧業。青海實現專業合作社行政村全覆蓋,犛牛、青稞、枸杞等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56%。與此同時,三江源也成為越來越多人心中的「詩和遠方」。旅遊人數和總收入的雙增長,讓十多萬農牧民吃上「旅遊飯」。

今年3月初,《三江源國家公園公報(2019)》正式發布。公報顯示,伴隨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強,該地區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達6%以上,草地覆蓋率、產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11%、30%以上,生態狀況呈現出總體穩定的局面。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是一種短期的發展理念,而是對我國綠色發展、轉型發展的一種長期引領性思想。」浙江大學教授、湖州師範學院「兩山」理念研究院院長黃祖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社會發展到現階段,生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問題。『兩山』理念在實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價值。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對生態環境的需求會有所變化。一方面,群眾需要生態環境好,以利於身體健康;另一方面,生態本身還會派生出很多產業,例如休閒、養生、旅遊等。這些包含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中的需求,是建立在生態良好的基礎上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本身就是可以轉變為財富、轉變為金山銀山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一個很樸素的提法。這一提法背後隱含的深刻內涵,就是如何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讓老百姓既享受生態環境的福利,又增加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效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惠遠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樣通俗易懂的一句話,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兩山』理念的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更為廣大幹部群眾理解和接受。」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報告還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

據了解,生態環境部目前已命名175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5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兩山」轉化提供了形式多樣、鮮活生動、因地制宜的示範案例。

張惠遠認為,近年來,各地在實踐「兩山」理念的廣泛探索過程中,「兩山」轉化的具體路徑逐漸變得清晰,像浙江吉安、山西右玉、雲南元陽等很多地方探索出了便於群眾參與、具有自身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出發點,『兩山』理念得以形成發展,在實踐中『兩山』轉化效能逐步提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方式得以鞏固。我認為這是它們在邏輯上的關係。」

在國際舞臺上,綠色發展理念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世界目光。2013年2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27次理事會通過了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標誌著國際社會的認同和支持。

近年來,中國相繼參與一系列國際環境治理行動,以負責任的態度和堅定行動,為全球綠色發展作出中國貢獻。2015年12月,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6個締約方通過《巴黎協定》這一歷史性文件,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安排。中國不僅是達成協定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堅定的履約國。

「在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當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深受其害。許多國家已經奮起迎接挑戰。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等國家的領導力至關重要。」時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說。

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經驗,為全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鑑。2016年,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發布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指出,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導向的中國生態文明戰略為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升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版本」。

當前,全球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考驗。「這次全球疫情,恰恰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黃祖輝表示,病毒造成感染,給人類帶來巨大危機,說明人與自然還沒有達到和諧相處的狀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個生命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基礎」。(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付筱菁 顏新文 通訊員 趙丹)

相關焦點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突出位置意義重大。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這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新華社評論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 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新華社評論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城村共生,城中村的未來?
    孟巖所在的建築設計事務所,早在2006年就首次出版深圳城中村的研究專輯《村城城村》,十餘年持續針對城中村進行深入研究和介入實踐。 昨日,在2017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發布會現場,作為總策展人之一的孟巖對城中村的未來有了更明確的說法,「目前為止這麼多的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似乎都只有一種模式,就是大拆大改,我認為未來的城中村一定不是這種單一的模式。」
  •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1-09 11:2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原標題: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學苑論衡)——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  恩格斯高度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自然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史和自然史的辯證統一性,將人與自然看作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認為人類盲目對待自然必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打破了西方近代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自然觀。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鑑賞|觀龜茲壁畫,古人如何祛病除瘟,與自然和諧共生?
    壁畫中有關於佛陀現身說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有一些反映治病的佛教故事。佛陀現身說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小兒鞀鼓踴戲 克孜爾石窟第8窟 佛教認為世間的生靈由於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六個不同的生存空間中往復轉生。克孜爾石窟第8窟的小兒鞀鼓踴戲故事畫生動地講述了這個道理。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地評線】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中國新發展階段樹立了目標,指明了方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塞罕壩美景。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探訪武漢天興洲:黑鸛成群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圖為三三兩兩的黑鸛站在天興洲頭 顏軍 攝中新網武漢12月5日電 題:探訪武漢天興洲:黑鸛成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者 武一力「看,那兒有9隻黑鸛!」南岸是繁華的武漢青山區,北岸是亮麗的長江新城,地處城市三環線內的天興洲如何「圈粉」黑鸛?在顏軍看來,武漢擁有眾多河流湖泊、溼地及植被豐富的山地,能為越冬鳥類提供足夠的食物與棲身之所。此外,黑鸛以魚為主食,長江有著豐富的魚類資源,特別是長江禁捕工作開展以來,魚類多了,漁船少了,為黑鸛創造了更好的生存條件。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評論員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全面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種全新的現代化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地球日高校網上交流討
    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攜手同心愛護地球,堅決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從每個人做起,從每件小事做起,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資源學院學生會主席安健吉第51個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近些年地球上資源、環境的破壞、汙染日益嚴重,給人們敲響了警鐘,生逢此時,我們重任在肩。
  • [人民日報]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學苑論衡)
    《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自然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史和自然史的辯證統一性,將人與自然看作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認為人類盲目對待自然必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打破了西方近代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自然觀。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激勵鼓舞我省廣大幹部群眾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信心,大家紛紛表示,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山西。  保護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