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之哀 | ALOYSIUS 2020

2021-02-24 伯裡克利

點擊上方 藍字 關注 @伯裡克利

轉載需要

請私信留言


物哀之哀

ALOYSIUS

2020.01-2020.12

攝影集


物哀

哀是憐憫,也是感嘆、讚揚

是內心直接發出的聲音

花鳥風月,四季推移

大自然反映人世無常

發出死亡警告

萬物都是

一期一會

ALOYSIUS

篇 | 一



山川

河流

風  馬  牛

草原上 無盡的大地之歌

趕在黎明前

我從雪山上

捧走了

一手山灰


下山的路

好艱難

1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CINESTILL800T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CINESTILL800T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CINESTILL800T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CINESTILL800T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CINESTILL800T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篇 | 二

黃昏

一隻烏鴉 

在石榴樹上

放哨

事物變得緘默

我開始 與自我的沉默對話

一個陌生詩人

步履堅定的

在斷橋上

我說每個人

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多好啊



2

OLYMPUS // ILFORD PAN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ILFORD PAN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ILFORD PAN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ILFORD PAN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ILFORD PAN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ILFORD PAN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ILFORD PAN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ILFORD PAN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PORTRA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PORTRA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PORTRA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篇 | 終

當楊林的風

穿過我

我沉思

思想 是感覺的奴隸

所以我知道

唯一的路

是回頭路

3

OLYMPUS // ILFORD PAN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ILFORD PAN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ILFORD PAN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ILFORD PAN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PORTRA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PORTRA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PORTRA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NIKON D850  //  24MM-70MM F/2.8G ED  //  ALOYSIUS 2020

OLYMPUS // PORTRA 400  // 50MM F/1.4 //  ALOYSIUS 2020

希望你看過之後會有自己的感觸

若有不足 還望指正

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的閱讀方式

可以訂閱 @伯裡克利

或者你也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觀念

可以直接在微信公眾號或發送郵箱投稿

與我直接聯繫

多謝觀看

如果你也有感觸的話可以點擊關注

這裡是期待每天與你見面的 

@伯裡克利

;)

| 2020/01/05 |

相關焦點

  • 說「物哀」
    大概因為是島國,又有特定的歷史與文化的緣故吧。日本文化之中最重要的觀念就是「物哀」與「侘寂」。對這些觀念日本人雖然有了種種的解釋,但是最終也解釋不清,大概因為最難解釋的就是人類的情感了。比如,「物哀」。物,是一個中國化的哲學概念,中國文化將世界兩分為「我」與「物」,這裡的「物」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物質,而是「我」之外的所有,物質的精神的都是。
  • 電影《情書》中的物哀之美
    影片中的淡淡的憂傷、哀婉的思緒無不令人為之動容。而動容的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在於電影中所呈現出來的日本古典美學的精髓——「物哀」。一、 何為「物哀」「物哀」是日本古典美學當中的重要審美範疇之一,深深烙印在日本民族心理、審美範疇當中,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當中無處不見。最初在原始歌謠和《萬葉集》時期,「哀」是作為一個感嘆詞出現的,所表達的是一種愛憐和同情的語境,所奠定了感傷的審美基礎。
  • 日本電影《澄沙之味》——美到極致是物哀
    一言以蔽之,「心有所動,即知物哀」。克制且不參與,溫暖而堅定有力,這就是影片的物哀之美。「物哀」二字,在今日解讀,有三個層次:一是對人的感動;二是對世相的感動;三則是對自然物的感動。導演傳達出的這種人生哀感,實則是靜默,而不是痛訴。被豆沙香味的吸引,千太郎同意老人來店裡工作。小店因為老人的豆沙變得熱鬧起來。人們常形容日本的攝影是「小清新」風格,不可謂不貼切。所謂「小」,便是將關注點放在個人。
  • 《源氏物語》:從紫姬的命運說起,看物哀美學在小說中的演繹
    紫姬個人經歷以及命運結局,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了日本文學中的物哀之美。物哀美學是日本重要的美學思想,簡單來說,就是世間的好物都不長久,都會走向消亡,既然如此,不如在它最美的時候,好好領略它們的美。這種美學思想體現了對世事無常、人生無常的感悟。下面,我將從紫姬的命運,紫姬之「美」,紫姬之「哀」三個方面,來闡釋物哀美學在小說中的演繹。
  • 日本文化中「侘寂、幽玄、物哀」三者有什麼區別?
    物哀可以分為三類:第一層,男女戀情的哀感第二層,世相的感動第三層,自然物的感動物哀兩個字拆開,物是所觀賞之客體,哀是審美情感。但是「哀」在這裡又不單單指悲傷一種情感,它是多樣的,根據本居宣長的觀點,「凡高興,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以稱之為「哀」。所以依個人理解,俳諧有一些類似於我們中國人所說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而「哀」則是「感物傷情」,「觸景生情」中的這個情。
  • 《海街日記》:治癒系影片下日本美學的「物哀」之美
    但《海街日記》區別於其他治癒系電影的還有一個因素,也是是枝裕和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那就是長鏡頭之下的「物哀」之美,死亡、分離、背叛淹沒在平靜緩慢的生活中,如川端康成所說:悲與美是相通的。」美學,領略是枝裕和「哀而不傷」的悲憫之心。
  • 《海街日記》:治癒系影片下日本美學的「物哀」之美
    但《海街日記》區別於其他治癒系電影的還有一個因素,也是是枝裕和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那就是長鏡頭之下的「物哀」之美,死亡、分離、背叛淹沒在平靜緩慢的生活中,如川端康成所說:悲與美是相通的。下面我們將從敘事手法、視覺畫面和現實意義來解讀《海街日記》治癒元素,理解「物哀」美學,領略是枝裕和「哀而不傷」的悲憫之心。治癒系影片的散文式的敘事風格。
  • 美到極致,便是物哀——《澄沙之味》
    「物哀」二字最初起源於《源氏物語》,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大家本居宣長曾對其解讀道:這是一種個人的、淡泊的對於人生無常和宿命必然的完全接納。有人說,不懂得物哀便不知何為日本,更遑論日本藝術了。《澄沙之味》就是一部可以讓我們很好地體會這句話的電影。
  • 日本花道的物哀之美
    唐朝的佛堂供花傳到日本後,其天時,地理,國情,使之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先後產生了各種流派,並成為女子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投入花不用劍山固定花材,用花枝撐在瓶口,將花直接靠在花器內壁或底部使之穩定。因此,花材固定有一定難度,所以要特別注意花材與花器的平衡。
  • 薦片 日本傳統物哀精神的傳承與演化——評漆原友紀《蟲師》
    我們認為,這樣一種由民族潛在心理生發開來,影響主體對外在客體的審美感知的情結,在日本文化史上有其專有的名詞,即物哀。文化學術界對於「物哀」一詞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有的人認為:「物」就是自然風景,自然風物;「哀」則指由自然景物誘發,或因長期審美積澱而凝結在自然景物中的人的情思。也有人認為:物哀是一種審美意識。川端康成多次強調:「平安朝的『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悲與美是相通的。」
  •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生日卡片》是一部治癒系電影,它本身除了讓觀眾從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汲取生命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完整展現了日本物哀美學,而物哀美學也是日本治癒系電影的標誌性特點。所以本文我除了講述電影給我們展現的母愛、生活治癒力量之外,將結合本片分析日本治癒系電影中的物哀美學,讓人除了心靈被治癒,也能看懂電影中日本物哀美學之美。
  • 日本文學裡的「物哀」到底是什麼意思?
    你聽說過「物哀」嗎?這兩個字,聽起來似乎有些怪怪的,好像從來沒有聽過,也沒有見過。其實,這是一種來源於日本的文學理念,物哀文化是一種精神上的感受。日本的物哀文化對本土的文學、影視、詩歌等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如《源氏物語》中悲與美的情懷,巖井俊二的電影《情書》中朦朧、含蓄、哀傷之美。是枝裕和《如父如子》中對情感的抉擇,人類糾結的內心與兒童的天真爛漫,還有那淡淡的憂傷。物哀文化是一種審美。日本人喜愛白色,白色像雪,純潔而高貴。但雪有藏著寒冷的肅殺之氣,也容易消融。
  • 《情書》:物哀、含蓄、生死,日本文學特有的文化審美
    日本文學審美的「悲傷」基調,其實是「物哀」的延伸在日本文學中,「物哀」是一種文學審美。其中「物」是客觀存在,「哀」是主觀情感,兩者「物心合一」就是「物哀」,而「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風物,更可以是社會世象,人情百態等,這種「物哀」之情包含著讚賞、親愛、喜愛、可憐、共鳴、同情、悲傷、憐憫、壯美等諸多情緒。
  • 豆瓣8.2《千隻鶴》|好色、物哀、幽玄,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
    但在那個年代,兩位同性的男子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也無法搭建起愛之巢穴。所以在川端康成對戀愛的描寫中,他不斷地突破常規約束,標新立異,尤其以亂倫這種極端的戀愛關係來表現他對純潔感情的讚美,也許每當他提起筆來,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往昔的少年。
  • 《情書》:寄往天國的情書,承載著日本的物哀文化
    這原本是個悲傷的故事,可電影從頭到尾卻只是瀰漫著淡淡的哀傷,是一種微風拂過的感動,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說不上的滋味,這正是日本物哀文化的體現。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物哀文化的內涵。物哀的悲觀之意淺薄,是一種近乎虛無的哀愁,然而在那哀愁的底層含蓄著深沉的情感。
  • 《步履不停》|家庭故事裡的現實主義和「物哀」之美
    《步履不停》所講述的東方文化裡的家庭故事很容易讓觀眾找到同感,也很有代表性的反映出是枝裕和創作風格裡現實主義和「物哀」之美。「物哀」思想貫穿於整個影片裡,也構成了獨特的美學視覺。影片的現實主義之美現實主義認為,文藝應該是人類社會的一面鏡子,能映照出真實的社會生活,透析人性裡的善惡是非,表達大眾人民的喜怒哀樂。
  • 「言靈信仰」與物哀之美:《夏目友人帳》何以治癒我們?
    物哀之美:珍惜轉瞬即逝的相逢「物哀」是日本重要的藝術美形態之一,一般用來指稱接觸外界事物之時自然產生的和諧沉靜的美感。 「物哀」情結使得人們善於捕捉萬物之美又悲哀美麗的稍縱即逝。在《徒然草》中,吉田兼好就指出:「櫻花並非唯有盛開的時候才值得欣賞,月亮並非皓月當空才最美麗。」古崎潤一郎也曾經寫過《陰翳禮讚》,稱「夜明珠置於暗處方能放出光彩,寶石曝露於陽光之下,則失去魅力,離開陰翳的作用,也就沒有美」。《夏目友人帳》中少有呼天搶地、轟轟烈烈的故事,而是逐漸瀰漫出傷感的氣氛,並且一直籠罩不散。
  • 《蟲師》——日本文化的物哀和象徵
    生命各有其存在的意義,他們沒有對錯,正邪之分,而僅僅是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的活著。《蟲師》是漆原友紀別具一格的作品,相較於日本眾多多少女漫,熱血漫,它以「蟲」為媒介,以主人公「銀古」為主要敘事者,通過由「蟲」引起的種種悲歡離合的故事,向人們展示了日本獨有的「哀而不傷」的「物哀」精神。
  • 《東京物語》物哀/武士道
    日本的物哀美學令人神往,可大多數人看到的只是美的那一面,卻沒看到背後的克制與隱忍,就像二嫂和父親。以前會很不理解二嫂這樣的女性,為什麼遇到如此不堪的境遇,仍不落旁人甚至還更重情義和生活,以前會覺得他們裝,現在才明白他們是看的更透的一類人:「每個人都會變的,每個人都有他們重視的東西。」如此也只有父親發自肺腑的感嘆:「兒女都不孝,沒想到最孝順的還是兒媳婦」。
  • 碎片鏡頭下的少女情懷,《四月物語》中巖井俊二式的物哀之美
    直至主角相遇之時,影片中都沒有過多的對白,有的只是碎片化的鏡頭語言,也是巖井俊二這位「影像作家」的電影特點。零散的、碎片式的鏡頭語言恰似一段又一段精緻且短小的詩篇,最終匯聚成這部如詩如畫的電影,故其也有「散文詩」之稱。據說,這部影片是導演用了八個月的時間剪輯而成,其中剔除掉了許多細枝末節,呈現出最想讓觀眾看到的部分,影片本身因為太過碎片化而顯得不連貫的缺點,也通過運用平緩流淌的配樂來進行了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