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片 日本傳統物哀精神的傳承與演化——評漆原友紀《蟲師》

2021-02-18 斑馬書店

本文轉載已通過作者授權


在眾多優秀的日本動漫中,漆原友紀的《蟲師》是一部別具一格的作品。與主流日本動漫主題相比,這部以描寫世間紛繁蕪雜的「蟲」以及與從事與之相關的協調工作的「蟲師」主題的動漫顯然有別於動輒打打殺殺的少年漫畫和情愛跌宕的少女漫畫;事實上,《蟲師》更加接近日本本土的精神文化特色。既不依靠驚心動魄的武打情節,也不依靠纏綿悱惻的戀愛故事,更不依靠無釐頭搞笑來吸引觀眾,《蟲師》以寧靜淡遠的自然風光為背景,以一個個由「蟲」引起的普通人的悲歡離合為故事依託,向觀眾展開一個哀而不傷的境界。這樣的境界正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物哀精神的體現。自這個方面而言,《蟲師》當為日本動漫中最得傳統精神傳承的作品。

        

第一次看動漫《蟲師》的人都會為那其中茫茫群山的蒼翠欲滴而震撼。——生活在喧囂繁雜的城市中,我們儼然忘記了大自然的顏色,而當最純正自然的顏色出現在我們眼裡的時候,給我們的觸動是最深的,——所謂返樸歸真,最平凡最自然的恰恰是最能打動人的。——《蟲師》就在這一片最自然質樸的綠色中向我們展開了它的故事,而它淡然如水娓娓道來的背景基調也就此奠定。

在我們熟知的世界裡,住著一群與常見動植物孑然不同的生物。遠古以來,人們敬畏地稱它們為『蟲』。當蟲的世界和人的世界重合併發生矛盾時,蟲師銀古便會出現。這裡提到的蟲顯然不是看上去肉呼呼扭動的小東西,而是一種最接近生命本源,類似靈體的生物。它們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而這種方式卻可能有駁於人類的常識,甚至危害人類的生存。於是就出現了『蟲師』這種職業,他們雲遊四方,對蟲的生命形態,生存方式進行研究,並接受人們的委託,解決可能是由蟲引起的怪異事件。銀古,正是他們的一員。


作為蟲師的銀古出入窮鄉僻壤去追尋蟲的足跡。蟲可能潛伏在人的身體中,潛伏在沼澤地中,潛伏在整個山嶺中;帶來疾病、瘟疫等可怕的災難。銀古穿越草木的意識,找到結症,予以化解。他一路走來,與少年天才畫師、寫蟲之卷的女孩,保佑一方平安的大師等惺惺相惜,又黯然別離。在這裡,共存與犧牲,始終是最傷感的話題。以此為背景,一個個與蟲有關的故事娓娓展開在我們面前。

        

歷史上的日本文化一直以清淡、寡慾、自哀為基調。這與日本的地理環境有著潛在的關係。一方面日本土地貧瘠,多颱風地震,這在日本民族深層的心理層面上形成了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自哀感,從而在文化藝術的各個領域創作中表現出人在面對變化莫測的大自然時的脆弱;另一方面日本雖山巒頗多,但怪山峻岑卻少,小溪眾多,長江大河卻無,日本的國花櫻花——那即開即敗、隨風凋零的羸弱風貌也是日本民族心理的真實寫照。這些地理上的因素便在一定意義上影響著日本人的心理定勢,使日本人特別地注重自我心理的平衡和更加純粹的精神渴求。我們認為,這樣一種由民族潛在心理生發開來,影響主體對外在客體的審美感知的情結,在日本文化史上有其專有的名詞,即物哀。

文化學術界對於「物哀」一詞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有的人認為:「物」就是自然風景,自然風物;「哀」則指由自然景物誘發,或因長期審美積澱而凝結在自然景物中的人的情思。也有人認為:物哀是一種審美意識。川端康成多次強調:「平安朝的『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悲與美是相通的。」 還有人認為:物哀是一種生死觀。其主體追求「瞬間美」,不惜在美的瞬間「求得永恆的靜寂」。川端康成既認為「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也「認為死是最高的藝術,是美的一種表現。……認為藝術的極致就是死滅」。葉渭渠更指出:「日本人的美意識中存在著一種『瞬間美』的理念,即讚美『美之短暫』。古代日本人更以櫻花自比,將那『瞬間美』的觀念轉變為視自殺為人生之極點的行為。他們的殉死,其意義也在於追求瞬間的生命的閃光,企圖在死滅中求得永恆的靜寂」。


不管是上述怎樣的說法,一種無可言說的至純至美的悲泣感是物哀公認的表現之一。《蟲師》在這一點上繼承了日本傳統的物哀精神風貌,在蒼翠欲滴的茫茫群山之中,在蟲師銀古恬淡的行遊之中,生命無常、萬事萬物輪迴的故事徐徐展開……不論是人,還是蟲,都有其宿命的歸屬去向。

        

首先從蟲師銀古的出身談起。少年銀古,流落世間,被女蟲師奴伊所收留,從目擊銀蟲的那一瞬間起,他們的最終命運,將是棲息在永暗最底部……《眇之魚》揭開的不僅是銀古左眼的秘密,還預言了他必然的歸宿。主人公銀古的出身不明寓示著世間生命的輾轉無常顛沛流離,而他遭遇銀蟲之後作為蟲師又註定棲息在永暗最底部的命運則寓示著世間一切生命都只有一個方向,那就是最終化歸塵土,——不論是自詡高貴的人,還是以原生態存在的蟲。這樣的人物設定符合《蟲師》的物哀精神氛圍。但是與日本傳統的物哀精神氛圍表現的不同之處在於:日本各傳統藝術形式往往將這種生老病死的命運的不可抗拒性視作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對世間生命瞬息萬變表現出纖細敏感的哀感。葉渭渠指出:「日本國民性的特點……更愛殘月、更愛初綻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兒,因為他們認為殘月、花蕾、花落中潛藏著一種令人憐惜的哀愁情緒,會增加美感。這種無常的哀感和無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但是在《蟲師》中,主人公銀古不停地遊歷中面對世間萬物生命的瞬息消長,也坦然面對自己早已瞭然的歸宿,心若止水地繼續自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行遊工作——這是日本傳統藝術形式中所沒有的超脫態度。由此可以看出,《蟲師》繼承了日本傳統文化精神中對萬事萬物不定、光陰瞬息變幻的認識,但同時也弱化了傳統文化精神對這種認識的哀感,突出了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安天命態度。

 
 

其次,從《蟲師》的故事敘述方法來看:整部作品由一個個互不相干的故事組成,主要講述平常人的生活,母子之情、夫妻之情、姐妹之情等等,其實在這些故事模型中,大都是我們所熟悉的,比如《曉之蛇》,如果抽取掉其中關於蟲的情節,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常見的妻子攜幼尋夫而夫喜新厭舊另覓新歡的故事原型;比如《旅之沼》抽取掉關於蟲的情節,我們就會看到一個迷信的年代為平息河神而送女子獻祭的愚昧故事;還有《迷繭探虛》,其實是一個姐妹情深、妹妹堅持不懈尋找姐姐的故事;而《雨臨虹起》抽取掉關於蟲的情節之後它講述的是一個兒子承父之志的故事……諸如此類,雖然故事總由蟲引起,總是表現平常人生活與蟲的衝突或和諧,但蟲師蟲師,說的似乎是各種各樣蟲的故事,表現的其實是還是人最真摯樸實的情感。因此,從整體看,《蟲師》借寫蟲表現了對世間芸芸眾生的描繪;從細節看貌似談蟲事,實則借蟲事表現了普通人的生活以及情感——這種情感往往是靜靜的,不張揚,比如《天邊之絲》,地主的兒子與女傭的愛情剛開始不被父親接受,但最終在兒子的努力下留住了自己愛人作為人的信念,——這樣一個故事隱含在女傭被一種叫作「天邊草」的蟲擄食的故事之下,當姑娘沒有得到愛人的信任和安慰時,成為蟲的意念佔據了心靈,這使她逐漸身體輕浮隨時可能離開地面飛走甚至隱形;而當地主的兒子在銀古的點撥下著手做一些真正安撫愛人心靈的事情,比如正式成婚、離家與看不見的愛人一起生活……這一切使得逐漸蟲化了的姑娘又漸漸萌生了作為人和愛人共處的願望,於是蟲的影響漸漸消退,姑娘重新回到了愛人的身邊——這其實是借蟲給人施加的影響來表現人世間普普通通的愛情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女主人公始終是以一種安靜的態度來面對她身邊發生的一切,哪怕是愛人的父親堅決反對他們的婚事的時候,她也只是默默面對自己的哀傷。可以說,這也是《蟲師》所有故事裡的女主人公共有的特點:長相普通,出身平凡,性格溫馴,默默無聞——這是典型的傳統日本女性形象。這樣的形象風格也是物哀精神形成的緣由之一。南開大學東方審美文化研究中心在2006年所發表的《「物哀」與日本民族的植物美學觀》一文中指出:「在日本原始社會的母系家族制度時期,女性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這一時期的文化被公認為有女性痕跡。感傷自然、愍物宗情的物之哀審美意識,大概從這一時期到平安時代就已經形成並成為整個日本歷史的一個審美傳統。」因此,不僅是《天邊之絲》中的女主人公,還有諸如《旅之澤》中被村民用以獻祭河神但被蟲所救的姑娘等等,她們哪怕面對死亡的恐懼也很少流露出情緒的波動。這樣的「不提哀感,卻字裡行間透出悲哀與靜穆」正是物哀的精髓所在。通觀《蟲師》全篇,無一不流露出這樣的格調。

        

在《蟲師》這部作品當中,蟲師銀古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正是他不斷行走在一個個故事之中,因為天生招蟲的體質,無法在一個地方長久地呆下去,註定了一生漂泊,這樣的宿命又增加了《蟲師》通篇洋溢的哀感,增加了一種不安定性和稍縱即逝帶來的茫然,在他不斷的行走中,我們感到仿佛如流水般帶走了世間人事的悲喜,而反過來正因為這種不斷行走帶來的不安定感增強了人世間悲哀的茫然——哀感未盡,已忘緣由,「書中人已然忘,看書人依舊傷。」這樣的茫然更增強了在淡淡中餘韻嫋嫋的哀感。


蟲師銀古作為一個目睹一切的中間人,串連起一個個蟲與人之間關係變化的故事,並將一個個故事中蟲與人的矛盾一一化解。「你沒有過錯,蟲也沒有過錯,你們都只是在完成各自的人生而已……」這是劇中銀古的話。的確,蟲師的存在意義就是調解蟲與人之間因生存而發生的矛盾和衝突。在這裡,虛幻的蟲實際上是在寓指大自然。漆原友紀借銀古之口以及借蟲事表達了她自己的觀點,即人與自然應當是互相依存的和諧關係,既不應當為人過分追求利益而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也不應當損害人的基本生存利益。這也可以看作日本傳統文化精神在現今的發展和變化。原先面對自然界災害束手無策的日本民族其民族心理也相應地呈現為哀傷無奈的格調,而現今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人類在防範和抵禦自然災害方面的技術已經突飛猛進,與過去那種小國寡民的心態已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昔日惜花哀月、追悼人生無常、年華易逝的被動心理已經被自信與尊重所取代。這也是漆原友紀能夠產生這樣觀點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蟲師》在繼承傳統的物哀精神的同時也融合進現代日本民族的心理觀念。春花秋月,韶華易逝,滄海桑田,浮生滄桑……這些原本化作紫式部筆下源氏公子貫徹終身恬淡如水卻又刻骨銘心的哀傷的情景狀物,在現代日本背景下漆原友紀的動漫《蟲師》中已經可以找到較為通脫豁達的答案了。



相關焦點

  • 《蟲師》漆原友紀筆下淡淡的水墨鄉愁
    漫畫社按:《蟲師》作者漆原友紀筆下的這部短篇作品,在隻言片語間細數了水墨鄉愁的意境,讓人不禁回憶起那個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故鄉。關於漆原友紀和《蟲師》 《水域》,這是一部非常漆原友紀的作品。出生於1974年1月23日的日本女漫畫家漆原友紀向來都是一個擅長用細膩的筆觸描繪故事的人,亦如她筆下的《蟲師》。
  • 眾讀 | 漆原友紀,萬物有靈與水墨鄉愁
    漆原友紀的《蟲師》除了在暴風雪夜發著80℃的高燒你體會過靈魂融化的滋味嗎不如,來看漆原友紀的《蟲師》吧那是來自靈魂最美的低吟漆原友紀1974年出生於日本山口縣最初以 「吉山友紀」的筆名在雜誌『花束』上投稿後又以「志摩冬青」之名活躍於雜誌《Fanroad》1998年憑藉作品《蟲師》獲月刊《AFTERNOON》四季賞冬季CONTEST大賞由此以「漆原友紀」之名出道代表作品有《蟲師》《水域》《雪之冠》等
  • 自然與生命的原初形態:《蟲師》及漆原友紀創作觀
    一些日本媒體評價《蟲師》時,說它「充滿幻想氛圍」、「引起鄉愁」、「略帶懷舊氣息」,反映出昔日日本「美麗的原風景」。在漫畫單行本中偶爾出現的附篇「相當久遠的故事」(おまけ:だいぶ昔の咄)裡,漆原友紀也常常提起自己童年時期的體驗、小時候從長輩們口中聽來的傳聞等等,可見她受口傳民俗文學影響頗深。
  • 探尋治癒系怪談動畫,《蟲師》是你繞不開的神作
    偏離日常的各種「怪異」總是承載著人們許多的幻想,也正因為如此,以它們為敘述對象的動畫,也一直佔據著日本動畫當中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這個門類之下,就有一部作品是大家在討論時總也繞不開的名作,那就是漫畫家漆原友紀的作品——《蟲師》。
  • 生長於日本傳統美學之上的《蟲師》
    改編自漆原友紀同名原作的《蟲師》於2005年播出。那會兒日本的動漫產業和當下多少存在點不同,可能是上世紀末的遺存尚未燃盡,也可能是ACG文化中的某極端一面還沒過度侵蝕產業,或許也會是隨經濟下行而來的製作經費與收視率的雙重恐慌。
  • 《蟲師 續章》日本文化中的「物哀」精神
    《蟲師》 靜謐的畫面,空靈的音樂,沉默的蟲師一路行走,與不同的蟲和人類邂逅與重逢。在《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看來,日本文學中傳統的「物哀」有三層:對人的感動,對世相的詠嘆,對自然的無常之慟。而《蟲師》則很好地繼承了第三層意義。如溫涼正宜的半杯清茶,恬淡之中藏著雋永。
  • 《蟲師》——日本文化的物哀和象徵
    《蟲師》是漆原友紀別具一格的作品,相較於日本眾多多少女漫,熱血漫,它以「蟲」為媒介,以主人公「銀古」為主要敘事者,通過由「蟲」引起的種種悲歡離合的故事,向人們展示了日本獨有的「哀而不傷」的「物哀」精神。
  • 《蟲師》一些不總是幸福的童話
    《蟲師》的第一集到最後一集,斷斷續續看了三年。不是動畫太長,只是覺得看一集少一集,很捨不得,便總沉浸在片尾曲中。撇開已飽受讚譽的配樂不談,《蟲師》在文字處理上也是極其用心的,每一集的標題、旁白、對話都經過字斟句酌——《綠之座》、《瞼之光》、《踏草之聲》……撲面而來的是與同時期作品截然不同的氣息,像是經過精心雕琢的詩的韻味。
  • 旁觀者眼裡的風景——《蟲師》
    每周忙忙碌碌完人稀寧靜的時候,如此自然的打開蟲師,不放過一次op和ed,無論是現在播出的,還是回味以前,每次總能逃離複雜的心緒,在另一個世界安靜的沉睡,就這樣斷斷續續陪伴了一年。蟲師仿佛融入我人生歷程的一部分,無論何人如何評價,都與我無關,我只知道心底深存這樣一件藝術品,不斷把賞品味,這番意味,回味無窮。作為一名旁觀者,觸景而生的物哀之情再次湧出,無法停住,不斷流淌。
  • 《蟲師》我就隨便寫寫…
    動畫《蟲師》,改編自日本漫畫家漆原友紀原作同名漫畫,由動畫公司ARTLAND負責製作。第一季於2005年10月22日起在富士電視臺播放,全26話。第二季於2014年10月開播。豆瓣評分分別為9.4和9.6分。毋庸置疑,又一部神作。很多人喜歡拿蟲師和夏目友人帳作對比。事實上我覺得沒有什麼比較的意義。夏目主要說的是人與人、人與妖之間的感情。它的定位在一個情字。
  • 也談一點關於《蟲師》
    在網上看到一則漆原友紀的訪談。漆原說「蟲」這個想法是來源於字典上的解釋。字典上的解釋是「人類、鳥獸、魚貝類以外的動物」。這個「以外」的說法讓她聯想到妖怪或許可以全部算作「蟲」。這個構想非常有意思,蟲這個意象本能地會給人帶來生理上的不適。一隻兩隻蟲並不可怕,可它們一旦聚集起來,細細密密地簇居在狹間,以我們不知曉的形式繁衍生息,便無法根除,這種無盡的累積是潛層恐懼的根源。
  • 《蟲師》中有棵菩提樹
    蟲,初湧動的回憶 1999年,講談社旗下的月刊青年漫畫雜誌《afternoon》開始連載《蟲師》,這是《蟲師》在業界試水的第一年,原作者漆原友紀是創造它的母親,她以不同於日本大批量以熱血、少女、萌動元素等濃厚的缺乏內涵的主流商業作品劃清界限,《蟲師》走起了小眾的治癒系道路。
  • 《蟲師 續章》治癒之作
    《蟲師》是日本漫畫家漆原友紀所做的經典日本漫畫作品。雖然漫畫的背景是架空的,根據人物服飾和背景類似於江戶時代與明治時代之間的時代。故事裡講述了男主角銀古遊歷四方給大家解決「蟲」的問題,盡心盡力幫助大家。每個小單元故事很有愛。講述人與「蟲」和諧相處的故事。這是個治癒的小清新風格的作品。
  • 雪落而不寒,我決定把《蟲師》安利給你,帶你體會這份冰冷的溫暖
    《蟲師》的原作是漫畫家漆原友紀繪製的漫畫作品,它從1999年開始連載,一直到2008年才全部連載結束。因為早期也是畫短篇為主,所以到了《月刊 Afternoon》上連載後,漆原友紀也採取了單獨故事串聯的形式。漆原友紀曾經公開表明自己在畫《蟲師》的時候受到了非常多五十嵐大介漫畫的影響,然而比起《海獸之子》那般天馬行空的浪漫來,《蟲師》更多的是質樸的鄉土氣息。
  • 《蟲師 續章》禪韻杳杳
           漫畫神作《蟲師》就是一個講人與微生物之間發生的故事的作品。《蟲師》是漆原友紀於1999年創作的漫畫,在2005年被Artland公司動畫化,當此作一出,驚豔動漫界,被稱作是近些年最有誠意的作品。這部作品不賣萌也不賣腐,只是安安靜靜的講述人與自然與微生物的關係。
  • 《蟲師》哀而不傷
    《蟲師》的故事圍繞著蟲這種奇妙的生命形式展開,設定是比動植物及微生物更接近生命本源的存在。普通人並不能看見蟲的存在,而在蟲師的眼中則是無處不在的,漂浮發光,猶如微生物一般的存在。而當人類和蟲的生活發生交集時,就會產生讓人無法理解的奇異現象,例如頭上長角的小孩、莫名生病的人、消失在虛穴的女人。主角銀古就遊歷在各個村莊之間,幫助人們解決這些怪異的事件。
  • 《蟲師》整個日本的世界觀,都在這部動畫裡了
    看《蟲師》最大的感受,就好像在吃泡飯,還是在吃那種白水泡飯。雖然乍一看索然無味,但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上這麼一口,定會回味無窮。《蟲師》裡的故事並沒有多少驚天地、泣鬼神的地方,不過是一個旅人的所見所聞罷了,所到之處皆為窮鄉僻壤,所見之人皆是山野村夫。
  • 《蟲師續章》:一部被稱為神作的動畫
    主人公銀古是遊走於蟲的世界與人間的人,幫助那些被蟲影響的人擺脫困境,像他這樣的人被稱為蟲師—這是很傳統的設定,所以故事以銀古的旅行為線索展開。在兩部《蟲師》中,有一些主題是持續被討論的。其中最嚴肅的便是「生與死」。
  • 《蟲師》容易讓我抗拒的佳作
    首先對於日本的物哀理解還是限於熱評和知乎,並不深刻。不過慶幸的是,終於可以整理出那種莫名的急躁和排斥的邏輯了。對於物的尊重,我的淡化,以及哀而不傷。我的天,我真的要炸了。所謂治癒,不是心如止水,不是化身物,不是平靜接受,更不是無力感和悔恨集合。生活不易什麼的,我這麼多愁善感,又不擅長排解的人,都可以好好活著,就可以證明人類有近乎本能的接受自己,承受周遭的能力。
  • 《版門弄斧》:百鬼夜行魍魎撲朔 日本和風妖怪動漫IP推薦(75期)
    比如《滑頭鬼之孫》《東京暗鴉》《結界師》《蟲師》《青之驅魔師》。  IP資料片:《東京暗鴉》是日本小說家字野耕平所著、澄兵負責插畫的輕小說作品。於輕小說雜誌《DRAGONMAGAZINE》上連載、由富士見Fantasia文庫刊行。該系列輕小說曾獲得「這本輕小說真厲害!」評選2014年的第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