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千隻鶴》|好色、物哀、幽玄,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

2020-12-23 塵字書

川端康成的文向來寫的極美,這一點在我早些年拜讀《雪國》時就已有所體會。

昨日略有閒暇,又讀了《千隻鶴》,這部作品的名氣遠沒有《雪國》那般大,但同樣是川端康成一生的代表作品之一。1968年,此部作品與《雪國》、《古都》一同幫助川端康成斬獲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本篇小說中,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依舊得到了充分體現。深刻把握日本審美理念的川端康成,用筆將美浸透在自己所書寫的故事中,以至於儘管描寫的是兩代人亂倫這樣的禁忌題材,卻也依舊讓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今天,我將從好色、幽玄、物哀三個審美理念出發,全面剖析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在《千隻鶴》中的體現。

1、突破常規束縛的愛戀,純粹而自然的「好色」

「好色」在日本是一種審美理念,而非我們日常所認為的濫情、淫亂。在日本的審美思想中,好色強調的是對於純粹自然的戀愛情感的讚揚,這種戀愛因其純潔性,往往會不顧道德的約束和世俗的評價,因此在某些方面難以得到我國人的理解,這一點在川端康成的《千隻鶴》中也有展現。

川端康成的好色思想體現在主人公菊治與已故父親的情婦太田夫人的交往上。

從常理來看,和已故父親的情人交合,本質上也算是一種亂倫,作為一種違背道德的行為,理應得到唾棄。但根據川端康成的好色思想來看,菊治與太田婦人的愛戀並非出於蠱惑或是引誘,而是兩人的一廂情願,這樣的感情純粹而又自然,所以川端康成才要塑造這樣一段畸形的愛戀。

「菊治安心地進入夢鄉了。在似夢非夢中,傳來了小鳥的鳴囀。在小鳥的啁啾中醒來,他覺得這種經歷好像還是頭一回。活像朝霧濡溼了翠綠的樹木,菊治的頭腦仿佛也經過了一番清洗,腦海裡沒有浮現任何雜念。」

這樣的戀愛關係在不考慮道德因素的前提下,令菊治覺得身心舒暢,十分放鬆。除此之外,菊治在與太田夫人交往的過程中對太田產生了一種母親似的依戀,在川端康成看來,母愛散發出的光輝難以遮掩,近乎聖潔,也是其好色審美的觀念之一。

川端康成的「好色」思想直接表現在太田夫人自殺身亡後。前往悼念的菊治在太田夫人的靈堂前思索,太田夫人究竟是因為懺悔還是因為罪孽自殺,但最終菊治並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結果。在太田夫人死後,菊治只覺得她更加美了。

「菊治覺得,太田夫人辭世後,自己才開始愛上了她。」

避開懺悔或罪孽,川端康成掙脫世俗道德約束,只描述那份自然流露而出,超越現實的純真之美。所以菊治幾經思索,最後加深的反而是對太田夫人的愛。

川端康成對於「好色」美學的認可,由他本人的自述可看出一二。「戀愛因而便超越一切,成為我的命根子。」而川端康成對戀愛這般執著,與他本人的經歷密切相關。

①戀母情結

川端康成的童年無疑是不幸的。2歲,父親去世;3歲,母親去世;7歲,祖母去世;10歲,姐姐去世;14歲,相依為命的祖父也撒手人寰。

親人的不斷離世使得幼年的川端康成極度缺愛,這樣的缺失使他十分渴求一種無微不至的關愛。所以在川端康成的小說中,男主人公經常會喜歡上一些類似於母親角色的女人,這其實是川端康成本人內心缺愛的映照。

②突破禁忌的愛戀

川端康成經常描述一些突破道德約束的禁忌之戀,這與他本人的第一段戀情分不開。

川端康成在中學時,認識了一位叫小笠原的師弟。因為二人同住一間宿舍,所以兩人平日裡互相關照。師弟無微不至的體貼與關懷打動了缺少關愛的川端康成。

在川端康成本人的自述中,他把小笠原當做自己的初戀。但在那個年代,兩位同性的男子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也無法搭建起愛之巢穴。所以在川端康成對戀愛的描寫中,他不斷地突破常規約束,標新立異,尤其以亂倫這種極端的戀愛關係來表現他對純潔感情的讚美,也許每當他提起筆來,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往昔的少年。

③幾經坎坷的愛戀

川端康成的戀情很不順利,他的一生一共遇到四個名叫千代的姑娘,但無一例外都成為了他記憶中的泡影。

無論是單方面的愛戀,還是現實影響下導致的分手,坎坷的經歷讓川端康成本人更加痴迷於對愛情的體驗。在他的筆下,愛情雖然有時虛幻飄渺,捉摸不透,但卻永遠散發著純潔的光輝,令人心生蕩漾。川端研究家長谷川泉認為「虛弱的體質,在沒有女性氣氛的家庭成長」使得川端康成對「好色」的美學思想理解的極為透徹。也因此他才能毫不避諱,在一次次對世俗倫理的挑戰中,把我們的焦點從道德轉移開,用他獨一無二的筆觸讓我們沉醉在各異的愛戀之中。

2、虛幻飄渺,朦朧迷濛的幽玄之美

日本的幽玄審美意識起源於和歌,後逐漸擴展到俳句,融入文學之中。大西克禮在《物哀.幽玄.祭》中這樣形容幽玄。

「幽玄,體現在文字上,就是以精簡的文字表述豐富的含義,體現「情」而非以邏輯能辨明的「理」,也是意在言外的餘音繞梁之感;體現在藝術上,就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美感;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就是詩人與自然、讀者與自然合二為一的體驗,不僅僅是簡單的寓情於景,似乎是認為景中本身就含有情,並且從景色中解讀出無限的情感,並訴諸紙上。」

儘管大西克禮的幽玄理論,適用對象為詩歌。但如果要研究川端康成本人對於幽玄理論的應用,也許可以從此得到啟發。

①朦朧的景色

川端康成的小說中,景色描寫是常客。在《千隻鶴》中,川端康成對景物的描寫極富有朦朧美感,體現了幽玄美學對他的影響。

「星光在雲中閃耀,更顯得那顆晨星很大,閃光的邊緣仿佛被水濡溼了似的。」

雖然此處川端康成很自然地描寫出了星光的閃耀,但他卻非要在最後加上一句。當星星閃光的邊緣被水濡溼,那麼星星的輪廓就會變得模糊,在這樣一種對明亮的描寫中,加入一些水汽瀰漫的朦朧,不難令人體會到川端康成的幽玄美學思想。

②虛幻的故事情節

與菊治一夜情的太田夫人早早地自殺離世,而菊治把對太田夫人的感情轉移到她的女兒文子時,文子選擇了與他一刀兩斷,倉皇的從菊治的生活中逃離開來。川端康成用「死亡」、「逃脫」作為感情的終結,給人產生一種求而不得的虛幻美感。

而本文的標題「千隻鶴」,意指菊治的另一心動對象——雪子小姐。雪子小姐身上總是帶著印有千隻鶴的包袱,在日本,鶴是美學的象徵,而雪子小姐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小說中美的化身。縱覽全文,菊治與雪子小姐僅見過兩面,卻三番五次地想起雪子小姐。對於菊治來說,純潔的雪子小姐似乎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難以觸摸。在《千隻鶴》的續作《波千鳥》中,菊治即便跟雪子結婚,也依舊因為雪子的純潔美而感到不真實。可以說雪子與菊治的經歷,帶有虛幻的不真實感,是幽玄美學思想的又一體現。

③富有幽玄氣息的背景設定

「茶道」在全文經常出現,跟茶道有關的物件也一直浮現在行文中。故事的一開始,就是菊治去近子家參加茶道會。而與全文主要人物幾乎都有關係的織部茶碗,也是跟茶道息息相關的。這個茶碗,先是太田夫人丈夫的,他丈夫去世後轉交給菊治父親,菊治父親去世又轉手給他的另一個情人近子。

文中對與茶道有關係的插花描寫也不少。最終被文子摔碎的志野彩陶,摔碎之前就一直被菊治用來插花。除此之外,文中還提到了歌仙宗於。宗於是日本三十六歌仙之一,創作了許多和歌。而在日本,茶道和和歌都深受幽玄美學的影響,川端康成對背景的設定,無形之中就帶有一種幽玄的氛圍了。

日本的幽玄美學由於受佛教和禪宗影響,其本身就如名字一般,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以我寥寥幾語恐怕難以詳盡描述川端康成筆下的幽玄美,所以還需各位讀者親自體會一番。

3、見萬物而生悲,縈繞左右的物哀之情

物哀起源於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從廣義上講,物哀指主體個人在面對客觀事物時產生的或喜悅或悲傷的心情。但由於日本民族天生有一種焦慮之感,所以在體會客觀事物帶來的感情時,尤以傷感為主,故名為物哀。這種哀愁,在川端康成的小說中體現的最為強烈。

①從頭至尾的哀傷基調

川端康成的《千隻鶴》,從頭到尾都籠罩在一股哀傷之中。故事的開頭從菊治父親的葬禮說起,一上來便以死亡起筆,足以見到川端康成的哀愁。而菊治與太田夫人的愛戀,儘管流露著真情,但囿於二人身份,自然也不可能會有好的結果。可以說當二人相愛的一刻,分別的哀傷就已經伴隨左右了。

《千隻鶴》的結尾也是令人傷感的。文子在寄給菊治一封信後,不辭而別,故事就這樣以菊治踏上尋找文子的旅程而告終。令菊治心動不已的雪子小姐,則因為太過聖潔,始終與菊治相隔甚遠,令菊治不敢輕易觸碰。就這樣,整篇小說都被一種愛而不得,求而不能的憂傷籠罩。

②雨淚交雜的傷悲

《千隻鶴》中物哀美學體現的最明顯的部分,要屬太田夫人瞞著女兒,在雨天偷偷到菊治家裡來見他那一段。

「太田遺孀連雨傘也沒打就過來了。菊治以為她的臉被雨水濡溼,卻原來是淚珠。因為從眼眶裡不斷地湧流到臉頰上,這才知道是眼淚。夫人依然熱淚潸潸,菊治竟又以為是雨滴。」

在夫人到來之前,菊治已經許久沒見過她,此刻心中的思念已如潮水一般難以抑制,所以這場相遇的背景設置在下雨天。而在太田夫人到來之後,菊治對淚水和雨水分辨不清,代表著情感與景致的交融。即便下雨本身並不悲傷,但一見淚水,忽然間覺得落雨也充滿了傷悲,這就是物哀。

③被摔碎的志野彩陶

志野彩陶原本是太田夫人用來喝茶的茶碗,上面甚至還殘留著她的口紅印。在太田夫人去世之後,女兒文子將茶碗送給菊治,菊治將它留在家中,用來插花。

但太田夫人死後,菊治對太田夫人的愛慕之情轉移到了作為女兒的文子身上,而文子本人也對菊治暗藏芳心。但苦於上一代人犯下的過錯,再加上母親與菊治錯亂的關係,文子在痛苦中糾結不已,最終在到菊治家中作客時,將志野彩陶摔碎在地。

被摔碎的志野彩陶,意味著文子想要與過去一刀兩斷的決心。而茶碗摔碎後,菊治悵然若失,在星夜裡找尋殘片。無論是對於菊治來說,還是對於文子來講,志野彩陶都代表著一種回憶。陶器本身不可能是回憶,從物哀的角度看,還是二人將主觀情意強加於志野彩陶,從而使得志野彩陶成為了情感的載體,只不過於文子而言,意味著傷悲,於菊治而言,則代表著幸福。

大概是早年深受《源氏物語》的影響,川端康成對物哀的理解達到了極致。細細品讀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會發現哀傷感猶如擺脫不掉的蒼蠅一般,縈繞左右。但也正是這樣的哀傷,讓人感受到不一樣的美感。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曾這樣評价川端康成,「川端康成用那種筆端常帶哀傷,兼具象徵性的語言來表現自然界的生物和人的宿命「。

川端康成的一生都在踐行日本的美學思想。他的三部代表之作中,《雪國》是川端康成物哀思想的完美體現,《古都》中則主要強調的是川端康成對幽玄的感悟,而《千隻鶴》則是好色、幽玄、物哀三種美學觀念的融合。

就連他最終的離去都如他筆下的文字那樣乾淨純粹。沒有遺書,沒有遺言,他如平常一樣對家人說了聲「我散步去」,然後悄然離開,仿佛一切都本該這樣。

還能說些什麼呢,大概到最後只剩下了一句話。

如果你想了解日本美學,那麼我推薦你川端康成。

相關焦點

  • 川端康成筆下的危情少女和風情熟女
    ★女人美到極致,必然伴隨悲哀的宿命川端康成雖然把女性視為至高至美的存在,但為什麼總設定遺憾和悲傷的結局?這與日本的傳統文化中的「物哀」、「幽玄」、「風雅」美學有關。「物哀」的審美意識在川端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日語中,悲傷是與美相通的語言,悲傷等同於美麗。
  • 川端康成:人是不斷消失在過去的日子裡的
    1899年6月11日出生大阪北區此花町的川端康成,幼時孱弱多病,家人呵護備至,少跟外界接觸,導致生活封閉、性情孤僻。三歲前,雙親感染肺結核,先後辭世,由祖父母收養,寄居大阪三島郡豊川村舅父的黑田家。七歲時,祖母棄世;十歲時,唯一的姊姊芳子罹患熱病,並發心臟麻痺夭折,親人接踵過世,他的精神受盡折磨,難忍熬煎,僅能藉助閱讀加重生命能量。
  • 川端康成:悲暖之愛
    川端康成(1899~1972)這一幀描述「我」與舞女離別的文本片段,在舞女「揮舞她手中的白色東西」之時,披戴出一層白色薄暮般的分明悵惘,卻也在「我聽任淚水向下流」,「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之間,盈出薄荷糖衣一般「甜蜜的愉快」。這奇異的悲喜交織的情感,出現在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的最後部分。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溼漉漉的世界第一初戀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名作。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柔情蜜意消解在伊豆的旅程中
    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中很出眾的代表人物,於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借鑑了西方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和技巧,形成了對日本國民文化性的獨特表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會流露出一種獨特的物哀、幽玄美學,《伊豆的舞女》就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 川端康成:凌晨四點,海棠花未眠
    舞蹈藝術研究者島村前後三次前往白雪皚皚的北國山村,與當地的藝伎駒子,以及萍水相逢的少女葉子,陷入愛戀糾葛,簌簌落下的雪掩蓋了一切愛與徒勞……在《雪國》裡,川端康成超越了世俗道德的規範,在朦朧中展示事件,創造出一種虛幻的美,超越現實美的絕對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顆粒的精神田野。「虛無」構築起《雪國》的思想靈魂,突顯了小說的主題。
  • 諾獎得主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罐自殺,表妹:哥哥的衣服淨是墳墓味
    川端康成,一生多有磨難,在功成名就的不久便以"口含煤氣罐,躺在棉被上,臉頰憋得通紅。"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川端康成,日本現,當代小說家。他還在襁褓之時父母接連去世,後祖母與姐姐也陸續離去。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後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表現出頹廢的一面。在川端康成的一生之中,丁點的溫暖都會成為他的溫暖依靠。
  • 《千隻鶴》:隨風而逝的夢
    循著川端康成得諾獎的三本書《雪國》《古都》和《千隻鶴》一路讀下來,總體感覺他的文筆似畫筆,輕輕勾勒,淡淡描畫,仿佛中國山水畫,而《千隻鶴》算是其中墨彩最重的。日本二戰前後的那代人的生活際遇、道德觀念和感情糾葛,我們由於時代和民族的不同無法切身去領會,只能循著其中的文字和發揮我們的想像力來窺探其中一二。
  • 日本文壇泰鬥川端康成自殺離開了人世,遺書只20幾個字,卻很經典
    川端康成是日本的文化功臣,也是繼泰戈爾後第二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一生創作小說有一百多篇,長篇較少,中短篇較多。作品富有真性情,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他本人也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他的代表著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千隻鶴》等等,而他是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曲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遺書不一定非要到快要到死了那一刻才會去寫,很多人很早就把遺書寫好了,因為他怕來不及去寫,而突然離去,沒有留下任何遺書。說起川端康成,大家都對他的死抱有遺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口含煤氣管的自殺,其實他也是一位未留下隻字遺書的人。
  • 日本文學巨匠,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這十句語錄充滿情感
    說起來日本作家,肯定要提到的一個人是川端康成。我大學時很喜歡川端康成,讀過他的很多書,比如《雪國》、《伊豆得舞女》、《古都》。過了那多愁善感的年紀,再也沒拿起川端康成,一直想著,有時間再找出他的書,重溫一遍,試圖產生一些新的閱讀體驗和火花,我還蠻期待的。因為隨著年齡的不同階段和閱歷的增長變化,同一本書,肯定是會有不同的閱讀感受的,我期待在重讀川端康成時,在時空中與他再次邂逅,感受那些人物和故事,他們就好像是我久違的朋友,又好像剛剛結交的新友。
  • 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吞煤氣自殺,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悲劇人生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在年輕的時候非常陽光,性格也十分開朗。在高中的時候,他就經常會用假期打工賺來的錢到處旅行,並且他還非常享受這個窮遊的過程。他成績不算太優異,但為人誠懇,所有人都很樂意和他做朋友。可以說,青少年時期的川端康成,在外人眼中是一個非常積極向上的年輕人。可是,也許就像那句話所說:越是完美的人,就越背負著你無法想像的痛苦。
  • 諾獎得主川端康成死前慘狀:口含煤氣管躺在棉被上,臉頰憋得通紅
    沒想到輪到川端康成躺在病床上,這個日本著名的文學巨匠,在他去世前的幾個小時,口裡含著煤氣管,因為憋不上氣,臉部漲得通紅,可見川端康成在去世前受到過多麼痛苦的經歷。其實早在1962年,川端康成就曾對自己的死作出了預言:「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 《睡美人》是川端康成的 / 小彌書評
    喜歡川端康成,和喜歡餘華喜歡蘇童喜歡格非喜歡莫言喜歡……那是一樣的一種喜歡。沒有特定的形式特定的要求特定的偏好。
  • 《劍豪生死鬥》【侘寂】、【物哀】、【幽玄】集大成者,可惜豆瓣沒有十顆星!
    之前聽聞【侘寂】、【物哀】、【幽玄】是日本三大古典文藝美學概念,雖了解淺薄,仍覺此動畫堪稱三者的集大成者。發覺豆瓣,至今只有8900多人評價,真的是既想告訴所有人有這樣一部神作不可思議的作品,如果豆瓣有十顆星,我願全部奉上。不說了,趕緊找原漫畫,惡補劇情了。
  • 從《美麗與哀愁》看川端康成文學的獨特藝術風格
    他用優美的筆觸描繪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靈魂,將藝術美與深邃的思想融為一體,向讀者展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我想和你們討論的是《美麗與哀愁》,這是川端康成的後期作品,這項工作於開始在日本《婦人公論》連載,並於結束,他已經出版兩年了,可以看出,這是一部對社會上有廣泛影響的作品。
  • 交疊中的光,影與海市蜃樓——沈從文與川端康成之比較
    川端康成在《雪國》裡如是寫道。川端康成是作為日本第一個現代主義流派——新感覺派的中堅力量登上日本文壇的,而沈從文在從湘西到北京的創作歷程中,受到當時新月派這一頗具現代色彩的流派中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等人的賞識,並由此開始在20世紀中國文壇上確立地位。
  • 【書影間】真實而殘忍地老去 ——讀川端康成的《睡美人》
    這是一個不必在意其存在形態的房間,床上有一位昏睡的裸體少女,床邊站著故事的主人公江口。夜晚寂靜無人,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然而,他是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而不是「男人」。他盡可以悄悄躺在少女的身邊。他與少女呼吸著相同的空氣。川端康成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也已步入晚年,他那對日本傳統「物哀」之美(編者註:「物哀」指藝術美的一種,強調哀愁悲婉。)
  • 川端康成:被初戀摧毀的日本少女
    最後,川端康成聽到了她們的談話:「是個好人。」「是啊,是個好人的樣子。」「真是個好人啊,好人就是好嘛。」這直率坦誠的肯定,終於讓他眼中有了淚潮。身為孤兒的川端康成,從同命相憐的底層舞女身上,尋找到了一句發自靈魂的回應。
  • 日本人的「好色」,比你想像中高級
    這在我們看來,似乎有些不可理解,因為我們是從單純的情色方面來審視的,以肉身的極致體驗作為幻想對象,但在日本美學中,這些不厭其煩的過程,才是身體美學的精髓所在。 藤本箕山在《色道大鏡》中說:「好色,雖然是調動一切官能來追求生理上刺激的行為,但參與其中的人,又在小心翼翼地避免墮入獸性,同時又賦予了人間美好的溫情和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