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麗與哀愁》看川端康成文學的獨特藝術風格

2020-12-22 昔瞳田濺娣

說到川端康成,大多數人會想到《雪國》、《古都》、《千紙鶴》中了諾貝爾文學獎,他作品中美、在一起與美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各種形式是眾所周知的,吸引和激勵著無數的讀者。

然而川端康成作為日本和亞洲和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和第二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並不局限於文學作品中單一元素的創作,而是將多種文化因素融合到作品中。他用優美的筆觸描繪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靈魂,將藝術美與深邃的思想融為一體,向讀者展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想和你們討論的是《美麗與哀愁》,這是川端康成的後期作品,這項工作於開始在日本《婦人公論》連載,並於結束,他已經出版兩年了,可以看出,這是一部對社會上有廣泛影響的作品。

當然,從標題上我們可以看出,這部作品也充滿了美感和憂傷,故事也從悲傷的氣氛中開始,在悲傷中前進,最後在悲傷中結束。

如果你仔細閱讀,你會發現《美麗與哀愁》包含著不同的情感和作者獨特的寫作風格——文學與藝術的結合。

一、藝術與文學的碰撞

在他的許多作品和演講中,他一再聲稱自己不僅是一個作家,也是一個藝術愛好者。川端康成幾乎迷上了藝術,這不僅在日本文藝界,而且在藝術收藏領域人盡皆知。

從童年起,他的祖父和父親不僅熟悉中國詩歌,而且在繪畫方面也很有名。父親雖學醫,但也擅長書畫,祖宗曾收藏過許多名家僧侶的書畫,因此川端康成從小就受到這種影響,他也熱愛繪畫。

川端康成曾經說過他想成為一名畫家,雖然他最終選擇了文學之路,但他能夠使藝術欣賞與文學創作自由地交叉。因此他有一個習慣:在生活中反覆欣賞藝術作品,寫作時總是把他們放在眼前。

也許正是因為川端康成多年來反覆欣賞藝術作品,在他漫長的創作生涯中,藝術的特點與他的文學特色潛移默化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學獨特的藝術風格。

川端康成有意識地藉助藝術豐富了他的文學創作,藝術也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線索,成為創作素材。

小說《美麗與哀愁》體現了藝術與文學的結合與碰撞。在這部小說中,男主人公達慕是著名的小說家,而女主人公銀子和青子是畫家,然而促成他們各自小成就的因素是他們20多年前那份難忘的愛情。

那時候,達慕有妻兒,殷子只是個十六歲的花季女孩,然而她相信她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並懷上了孩子,不幸的是,孩子早逝,這起兒童事件也剝奪了殷姿再次做母親的權利。忍無可忍的看著殷子自殺未遂,然後發瘋被送到精神病院,於是傷心無奈的母親帶著殷子離開了東京。

後來,科姆為小說中的人物創作了《十六歲的少女》,這部小說不僅受到評論家的讚揚,而且受到許多讀者的喜愛,更重要的是,他支撐著家庭的生活,為小說中的孩子們提供了教育費用。

憑著《十六歲的少女》的名利,和殷子也重新開啟了新的人生軌跡,成了一位小有名氣的畫家。

一次偶然的機會,當他在畫廊裡看到殷子的畫作《牡丹》時,積攢多年的情感又重新燃起,這幅畫也導致了閻王與殷子的再次相遇,這也意味著文學與繪畫的碰撞開始了。

小說中殷子的徒弟青子,呈現了達慕的三幅畫作:《無題》,《梅》,《茶園》,達慕用文學的思維,讀出了自己與陰子之間的愛與悲的主題,當然,青子和殷子都讀過《十六歲的少女》,他們對這部小說有著複雜而難以言喻的感情,無論是繪畫還是小說深藏都表達了殷子對達慕的愛,他對過往愛情的悲傷和痛苦。

事實上縱觀《美麗與哀愁》小說,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達慕與殷子之間的對話和交流等描寫,以及其他的描寫,都是圍繞著小說《十六歲的少女》和殷子、青子的畫作展開的,達木以作家的情感,對《陰子》、《青子》的繪畫進行了評論和理解,殷子和青子也從畫家的角度來閱讀和審視達慕的小說,雙方都在各自的世界中關注和欣賞對方的創作,並通過對方的作品欣賞對方的心理感受。

可以說,文學和繪畫成就了雙方的事業,成為跨越20多年時空隔絕的橋梁,成為後來兩者交流和感知的媒介。

事實上川端康成與許多畫家有過密切的接觸,並與他們討論藝術,他本人是個小說家,因此他的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被設定為畫家或小說家,這也形成了他作品獨特的藝術美風格。

二、佛教中「萬物一如」的思想

川端康成從小就經歷過親人的去世,年輕時,他目睹了世界的死亡,深深地感受到命運多變。

由於他對佛教的深入研究,他對佛教的深刻理解認為佛教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一樣的,這幫助他認識到,整個人類都必須像他自己一樣面對死亡,並且必須不斷地處於無常之中,這也給了他在痛苦和痛苦中一定程度的安慰。

接下來,讓我們首先認識到一切都是思想

所有事物都是一樣的,就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平等的,而且都是一樣的,所以他們不能互相傷害。一切事物都像思考一樣,使人們能夠在動植物中找到死者和生者的生命,使生者觸及死者的存在,從而消除親屬死亡給生者帶來的痛苦。

川端康成接受一切事物就像思想一樣,不僅存在於人與人之間,而且存在於人與無生命的自然事物之間,因此他認為藝術作品也承載著生與死、生與死之間的情感東西,雖然生者與死者已被分離,但他們將來將在某個點或某個對象上連接。

在小說《美麗與悲哀》中,殷子反覆提到《嬰兒升天》的一張圖片,殷子雖然畫過幾幅早產兒手稿,但他一直想畫一幅《嬰兒升天》的正式畫,但他從未合心意。

因為在殷子的潛意識裡,《嬰兒升天》的寶寶不再是她8個月前夭折的寶寶,而她只想畫表現來彌補沒有明確形式的東西的損失。正如文章所說:

每當我難過的時候,我想到的是死去的嬰兒的幻覺,我自己也必須成為這幅畫的象徵。他們對高木愛的美麗和悲傷也必須融入這幅畫中。

事實上無論是在母親的肖像畫,還是在青紫和死去的嬰兒的繪畫中,都有一個殷子自畫像的夙願,同時,也體現了殷子的自我視野和自我愛慕,從母親和嬰兒的肖像中出現的聖童和聖女的形象足以證明這一點。

因此在整部小說中,殷子似乎與其他人沒有太多的接觸,但她與周圍人的情感關係卻不自覺地反映在她的繪畫作品中,無論是一個早產的嬰兒,還是一個死去的母親,或是附近的一個清子,她為這些人所作的肖像都以她自己的形象出現,並滲透著她自己的影子。

殷子對大木、寶貝和母親的愛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這無形中成了殷子的自愛。這些人一直活在殷子的心裡,這是他者與自己統一的結果。

正如周越所說:

三、後記

人類以語言為思維工具和傳播媒介,文學是以語言為載體的藝術,因此文學可以保護人的身心健康,賦予精神力量。

對於川端康成來說,文學創作治癒了他的精神創傷,因為無論是親人的死亡還是愛情的背叛,他都遭受了莫大的打擊。

川端康成的許多作品是在現實的挫折和精神痛苦的狀態下創作的,創作過程削弱了他的挫折感,減輕了他的痛苦,重要的是,文學閱讀和創作支撐著川端康成難得的一生。

因此川端康成認為:「文學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對人間痛苦的悲憫與療救,文學能給人以心靈的自由和快樂,能讓人擺脫死亡和痛苦的記憶,能使人置身於一個生命自由、死亡消隱的完美的精神世界。」

從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川端康成從自愈走向治癒他人,因此他的作品有助於廣大讀者消除心理障礙,緩解心理困擾,獲得審美愉悅。

相關焦點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溼漉漉的世界第一初戀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名作。
  • 川端康成:凌晨四點,海棠花未眠
    舞蹈藝術研究者島村前後三次前往白雪皚皚的北國山村,與當地的藝伎駒子,以及萍水相逢的少女葉子,陷入愛戀糾葛,簌簌落下的雪掩蓋了一切愛與徒勞……在《雪國》裡,川端康成超越了世俗道德的規範,在朦朧中展示事件,創造出一種虛幻的美,超越現實美的絕對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顆粒的精神田野。「虛無」構築起《雪國》的思想靈魂,突顯了小說的主題。
  • 川端康成:被初戀摧毀的日本少女
    我承認川端康成的文風一直令我迷戀,雖然他的文字中始終潛藏著如櫻花般淡淡的哀愁,但在這迷惘與哀愁之中卻有著刻骨銘心的愛。這愛清流婉轉、搖曳生姿,一個個讓讀者心生愛憐的下層舞女形象便在川端的筆下向我們緩緩走來。《伊豆的舞女》中的燻子便是其中的一個。
  • 川端康成:悲暖之愛
    這是東方人『點必隱峰、波必三折』的獨特情感波譜。」川端康成(1899~1972)這一幀描述「我」與舞女離別的文本片段,在舞女「揮舞她手中的白色東西」之時,披戴出一層白色薄暮般的分明悵惘,卻也在「我聽任淚水向下流」,「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之間,盈出薄荷糖衣一般「甜蜜的愉快」。這奇異的悲喜交織的情感,出現在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的最後部分。
  • 川端康成筆下的危情少女和風情熟女
    ★女人美到極致,必然伴隨悲哀的宿命川端康成雖然把女性視為至高至美的存在,但為什麼總設定遺憾和悲傷的結局?這與日本的傳統文化中的「物哀」、「幽玄」、「風雅」美學有關。「物哀」的審美意識在川端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日語中,悲傷是與美相通的語言,悲傷等同於美麗。
  • 川端康成:日本獲諾貝爾文學第一人,卻口吞煤氣自殺,有何苦衷?
    這是川端康城死前的最後一句話,彌留之際竟還記得感恩救護車的司機。他的所作所為實在讓人感動又惋惜。這樣一個站在文學巔峰,並對所有生命心懷敬意的老人,為何輕易就放棄了自己的生命?早年經歷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出生於大板市的一個醫生家庭。
  • 日本文學巨匠,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這十句語錄充滿情感
    說起來日本作家,肯定要提到的一個人是川端康成。我大學時很喜歡川端康成,讀過他的很多書,比如《雪國》、《伊豆得舞女》、《古都》。當時覺得,他筆下的愛情太美了,感傷而悽美、純真而含蓄,從來不是驚心動魄和力度誇張的格調,而是用抒情的文筆,從主人公心理情感烘託,讓我看到一個個細膩、古典,具有日本獨特美態的故事。過了那多愁善感的年紀,再也沒拿起川端康成,一直想著,有時間再找出他的書,重溫一遍,試圖產生一些新的閱讀體驗和火花,我還蠻期待的。
  • 豆瓣8.2《千隻鶴》|好色、物哀、幽玄,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
    川端康成的文向來寫的極美,這一點在我早些年拜讀《雪國》時就已有所體會。昨日略有閒暇,又讀了《千隻鶴》,這部作品的名氣遠沒有《雪國》那般大,但同樣是川端康成一生的代表作品之一。1968年,此部作品與《雪國》、《古都》一同幫助川端康成斬獲了諾貝爾文學獎。
  • 神經質的「變態」作家川端康成,對情愛的描述,都是初戀的陰影
    川端康成的小說總是極美的,但卻常常帶著一股子清冷寂寞的悲傷。他的文學是以悲傷和孤獨作為底色的,他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或許只有經歷刻骨銘心的悲痛,才能寫下刻骨銘心的作品。熟悉川端康成的人,除了喜歡他的文字之外,對他那充滿悲涼與絕望的童年都充滿同情,而對他神秘而又遺憾的初戀又滿懷好奇,直到2014年,人們才發現了他在93年前寫下的11封信,揭開了這一段愛情的謎底。
  • 川端康成的愛情觀:男人無性的時候才具有美,一是孩童,二是老人
    川端康成的一生中創作了無數佳作,在日本文化界掀起了波濤駭浪,作為日本文學巨匠,川端康成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逐漸走上了人生巔峰,可這名文學頂峰的大師,卻在某一日借同家人散步為由,支開自己的助理,以吞煤氣的方式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
  • 川端康成:人是不斷消失在過去的日子裡的
    1899年6月11日出生大阪北區此花町的川端康成,幼時孱弱多病,家人呵護備至,少跟外界接觸,導致生活封閉、性情孤僻。三歲前,雙親感染肺結核,先後辭世,由祖父母收養,寄居大阪三島郡豊川村舅父的黑田家。七歲時,祖母棄世;十歲時,唯一的姊姊芳子罹患熱病,並發心臟麻痺夭折,親人接踵過世,他的精神受盡折磨,難忍熬煎,僅能藉助閱讀加重生命能量。
  • 一城一作者 | 《古都》川端康成筆下四季都美如畫的京都
    所以,從這部作品很能看出川端康成的創作特色,即『以現代人的感受,用嘆惋的筆調,描寫日本民族的傳統美』。(《從<古都>看川端康成的京都情結》- 馬波)川端康成在京都找到了自己一直苦苦尋找的心靈故鄉和理想的精神家園。川端康成的作品我讀的不多,這部《古都》之前似乎就只在高中語文課外閱讀中涉獵過《伊豆的舞女》。對於他的了解,也僅限於知道他是(1968年)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
  • 川端康成《睡美人》生命兩極的矛盾與碰撞
    《睡美人》(1961)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晚期作品,這部小說主要敘述了一位年近七旬的江口老人先後五次到一家秘密妓院過夜的經歷與感受。這部小說一發表,就遭受了社會上各種倫理上的「非議」。這部作品一改川端康成那種「唯美纖細」的純文學風格,其內容的大膽與荒誕,引起了社會上的不少輿論。
  • 諾獎得主川端康成死前慘狀:口含煤氣管躺在棉被上,臉頰憋得通紅
    沒想到輪到川端康成躺在病床上,這個日本著名的文學巨匠,在他去世前的幾個小時,口裡含著煤氣管,因為憋不上氣,臉部漲得通紅,可見川端康成在去世前受到過多麼痛苦的經歷。其實早在1962年,川端康成就曾對自己的死作出了預言:「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 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吞煤氣自殺,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悲劇人生
    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川端康成的一生,積極向上明顯是不準確的,形容他則需要一句很喪的話:一切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一切都是徒勞。川端康成其實一個極具悲劇色彩的人物是的,用這句話來形容川端康成,再合適不過了。川端康成在他的著作《參加葬禮的名人》中曾寫道:我在年少的時候就經歷過很多的葬禮,可以說算是大家眼中的一個葬禮名人。
  • 川端康成:戰爭期間,我在東京的電車讀《源氏物語》
    我每天的習慣是,伏案工作到凌晨四時,然後躺在被窩裡看一兩個小時的書,打開擋雨窗,放入晨風睡覺。眼下正是盛暑時節,白日夢醒,實在難熬。今天早晨聽到歌聲,心情舒暢,隨之起身了。這是一種幸福的心境。在幸福的美好情緒中,想到自己不就是格外幸福的人嗎?我的夢作為音樂之夢,是極其幼稚的夢。至於文學,是無法讓人做出這樣的夢的。
  • 【書影間】真實而殘忍地老去 ——讀川端康成的《睡美人》
    這是一個不必在意其存在形態的房間,床上有一位昏睡的裸體少女,床邊站著故事的主人公江口。夜晚寂靜無人,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然而,他是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而不是「男人」。他盡可以悄悄躺在少女的身邊。他與少女呼吸著相同的空氣。川端康成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也已步入晚年,他那對日本傳統「物哀」之美(編者註:「物哀」指藝術美的一種,強調哀愁悲婉。)
  • 川端康成的鎌倉物語
    他把那裡作為文學的舞臺,寫下了短篇名作《伊豆的舞女》。除了伊豆半島,另外常去的地方就是東京的淺草和京都。一個是江戶時代的繁華之地,寄託幾多興衰;一個是日本千年古都,演繹著多少歷史故事?川端幾乎每一篇散文都是豐沛情感的流瀉,行文峻厲冷豔,感情真摯灼人。
  • 《睡美人》是川端康成的 / 小彌書評
    喜歡川端康成,和喜歡餘華喜歡蘇童喜歡格非喜歡莫言喜歡……那是一樣的一種喜歡。沒有特定的形式特定的要求特定的偏好。
  • 諾獎得主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罐自殺,表妹:哥哥的衣服淨是墳墓味
    川端康成,一生多有磨難,在功成名就的不久便以"口含煤氣罐,躺在棉被上,臉頰憋得通紅。"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川端康成,日本現,當代小說家。他還在襁褓之時父母接連去世,後祖母與姐姐也陸續離去。川端康成的離世也有著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方,他並非死於病故,也絕非他手,而是自己只開了所有人自己吸煤氣自殺。1972年4月,在櫻花盛開的季節,川端康成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川端康成一生中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千隻鶴》《古都》以及《睡美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