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愛情觀:男人無性的時候才具有美,一是孩童,二是老人

2021-01-07 東方文史

推薦語:川端康成的大名在日本文學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川端康成的一生中創作了無數佳作,在日本文化界掀起了波濤駭浪,作為日本文學巨匠,川端康成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逐漸走上了人生巔峰,可這名文學頂峰的大師,卻在某一日借同家人散步為由,支開自己的助理,以吞煤氣的方式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看過川端康成的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總是能將事情看得透,以優美、簡潔且富有意境的語句將形色人物展現在讀者眼前,在川端康成的愛情觀中有這麼一句話:男人無性的時候才具有美,意識孩童,二是老人。

一.幼年親人相繼離世,在悲傷中磨礪成長

我們都認為,孩童時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單純且富有童真回憶的年紀,可川端康成不同,他的童年是在面對親人的一一離世中度過的。川端康成在剛滿兩歲時,母親就因病去世了,後來在十歲時,自己的姐姐也離他而去。

那時候的川端康成身邊就只剩下年邁的祖父了。可祖父是個雙目雙耳都殘疾的人,就連與川端康成進行溝通都難以做到,從小,川端康成就習慣獨自一人待在屋裡靜靜坐在角落讀書,後來,祖父也離世,川端康成就成了一名徹頭徹尾的孤兒。

童年的悲慘回憶給川端康成內心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親人的相繼離去讓川端康成在好長一段時間無法釋懷,對生活也喪失了熱情,在川端康成的諾貝爾獎佳作中——《雪國》就說道"這樣的生活是徒勞無益的。"這句話是對他當時對生活最直接的情感體現。

二.追求內心的"美好"

即使經歷再如何痛苦,川端康成內心追求"美"的期望卻無法抹去。從川端康成的文章中就能看出來,他喜歡用華麗優美的語境去描繪事物,還飽含細膩的情感,在他的文章中總是有著安逸、舒適和寧靜美好的氛圍。

川端康成對愛情的描繪,沒有跌宕起伏的橋段,沒有可歌可泣的經歷,在川端康成的愛情故事中,就是恬靜而美好,即使在悲傷的氛圍中,也難掩那肅靜淡雅的情感。是對人世間愛情的真正認知體現。川端康成筆下的愛情,沒有纏綿悱惻和驚天動地,平淡、感傷、朦朧、徒勞是他描寫愛情的底色。

如在《雪國》中,駒子對島村愛的深沉,島村對於駒子的愛,雖然有所體會,甚至感動,卻始終感覺是一種徒勞。《伊豆的舞女》中,男主人公和阿薰雖然都能感受到對方對自己隱隱約約的情愫,但是至始至終都沒有相互傾訴過愛慕之情。《古都》中,千重子面對青梅竹馬的男伴水木真一的愛情告白,並沒有表現出一位正常花樣少女應有的喜悅和甜蜜,內心滿是悽冷和憂傷。

所以在川端康成看來,愛情應該是在平淡中開始,平淡中發展,亦在平淡中無聲息地結束,這樣是最好不過的了。

死亡,是恐懼的代名詞。但是川端康成卻認為:死亡是最高的藝術,是美的一種表現。

三.千言萬語不過一個"家"

即使嘗遍世界各地的美味食物,其實最終千言萬語也比不過一個"家"。簡單的家常菜,才是我們無法割捨的味道,始終讓我們沉浸在幸福房中,即使簡單,卻最是平淡且具有溫度,在川端康成的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花在旅遊上,他享受旅途給他帶來的輕鬆和自在,一步一個腳印,看過不同的風景。

不僅如此,川端康成的愛情認知中認為:男人只有在孩童時期和垂死之際才會具有美,在這兩種狀態下,男人是無性的,一旦男人跟性關聯上,醜陋和邪惡便會沾染他。川端康成對愛情的態度是純潔而美好的,他認為在愛情上更注重伴侶間精神和靈魂的契合,男人不能被肉體和欲望驅使產生邪念,這樣的愛情不是真實的。

川端康成的童年經歷讓他養成了愛閱讀的好習慣,由於親人相繼離世,川端康成在沒有親人好友陪伴的環境下早已習慣了"孤獨",他學會了在"孤獨"中享受"孤獨"給他帶來的感覺,養成了對周圍環境敏感的觀察力和認知能力.。

總結:在這個錯綜複雜的世界中,每個人都對"美"的含義有不同的認知,由於童年缺乏關愛和溫暖,川端康成的一生都在追求"美",對美好的事物有著無窮無盡的渴望,這種的追求方式雖然極端,卻是美好、安逸和素雅的。

在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獎的三部作品中,《雪國》就是一部極具代表的作品,他是川端康成三部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具有唯美主義的風格,如果你想體會川端康成筆下對美好事物的描繪和細膩的情感體現,這本書便不容錯過。

對於"美好"的追求,你有什麼看法嗎?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歷史的變革與時代的發展我將與你同在!

相關焦點

  • 川端康成:男人無性的時候才具有美,一是孩童時期,二是垂死之時
    」只有三種人具有真正的美:一是少女,二是孩童,三是垂死之時的男人。「日本最偉大的兩個作家,一個是三島由紀夫,一個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一生創作了一百多篇小說,他用他的作品影響了整個日本文化的審美。1968年,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給他帶來了無上的榮譽,但是在獲獎四年後,這位日本文壇泰鬥級的人物,突然以吞煤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未留下隻字遺書。川端康成生前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叫做「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 川端康成筆下的危情少女和風情熟女
    川端康成少年時代讀《竹取物語》,這是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輝夜姬從竹子裡出生,被眾人求親,最終奔月。文學家從小既喜歡做閱讀理解,他認定這是一部崇拜聖處女、讚美永遠的女性的小說,從而頂禮膜拜。川端年少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便貫徹這一理想。
  • 川端康成:被初戀摧毀的日本少女
    尤其是川端給她朗讀《水戶黃門漫遊記》的時候:我一開始朗讀,她就立即把臉湊過來,幾乎碰到我的肩膀,表情十分認真,眼睛裡閃出了光彩,全神貫注地凝視著我的額頭,一眨不眨……她那雙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珠嬌媚地閃動著,這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雙眼皮的線條也優美地無以復加。她笑起來像一朵鮮花。
  • 川端康成:悲暖之愛
    川端康成(1899~1972)這一幀描述「我」與舞女離別的文本片段,在舞女「揮舞她手中的白色東西」之時,披戴出一層白色薄暮般的分明悵惘,卻也在「我聽任淚水向下流」,「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之間,盈出薄荷糖衣一般「甜蜜的愉快」。這奇異的悲喜交織的情感,出現在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的最後部分。
  • 日本文學巨匠,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這十句語錄充滿情感
    說起來日本作家,肯定要提到的一個人是川端康成。我大學時很喜歡川端康成,讀過他的很多書,比如《雪國》、《伊豆得舞女》、《古都》。當時覺得,他筆下的愛情太美了,感傷而悽美、純真而含蓄,從來不是驚心動魄和力度誇張的格調,而是用抒情的文筆,從主人公心理情感烘託,讓我看到一個個細膩、古典,具有日本獨特美態的故事。過了那多愁善感的年紀,再也沒拿起川端康成,一直想著,有時間再找出他的書,重溫一遍,試圖產生一些新的閱讀體驗和火花,我還蠻期待的。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溼漉漉的世界第一初戀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名作。
  • 《睡美人》是川端康成的 / 小彌書評
    喜歡川端康成,和喜歡餘華喜歡蘇童喜歡格非喜歡莫言喜歡……那是一樣的一種喜歡。沒有特定的形式特定的要求特定的偏好。
  • 川端康成《睡美人》生命兩極的矛盾與碰撞
    《睡美人》(1961)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晚期作品,這部小說主要敘述了一位年近七旬的江口老人先後五次到一家秘密妓院過夜的經歷與感受。這部小說一發表,就遭受了社會上各種倫理上的「非議」。這部作品一改川端康成那種「唯美纖細」的純文學風格,其內容的大膽與荒誕,引起了社會上的不少輿論。
  • 神經質的「變態」作家川端康成,對情愛的描述,都是初戀的陰影
    川端康成的小說總是極美的,但卻常常帶著一股子清冷寂寞的悲傷。他的文學是以悲傷和孤獨作為底色的,他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或許只有經歷刻骨銘心的悲痛,才能寫下刻骨銘心的作品。熟悉川端康成的人,除了喜歡他的文字之外,對他那充滿悲涼與絕望的童年都充滿同情,而對他神秘而又遺憾的初戀又滿懷好奇,直到2014年,人們才發現了他在93年前寫下的11封信,揭開了這一段愛情的謎底。
  • 一城一作者 | 《古都》川端康成筆下四季都美如畫的京都
    京都是我一直想寫的城市,那個被稱為「完整保存了中國唐朝歷史的城市」,那個四季都是美景的城市,那個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筆下美的獨一無二的城市。她的存在,仿佛就是為了承載所有人的喜愛和讚美。明明四季都是遊人如織,可身處那座城卻可以立刻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那裡的每一個細節。
  • 【書影間】真實而殘忍地老去 ——讀川端康成的《睡美人》
    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這是一個不必在意其存在形態的房間,床上有一位昏睡的裸體少女,床邊站著故事的主人公江口。夜晚寂靜無人,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然而,他是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而不是「男人」。他盡可以悄悄躺在少女的身邊。他與少女呼吸著相同的空氣。川端康成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也已步入晚年,他那對日本傳統「物哀」之美(編者註:「物哀」指藝術美的一種,強調哀愁悲婉。)
  • 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吞煤氣自殺,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悲劇人生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在年輕的時候非常陽光,性格也十分開朗。在高中的時候,他就經常會用假期打工賺來的錢到處旅行,並且他還非常享受這個窮遊的過程。他成績不算太優異,但為人誠懇,所有人都很樂意和他做朋友。可以說,青少年時期的川端康成,在外人眼中是一個非常積極向上的年輕人。可是,也許就像那句話所說:越是完美的人,就越背負著你無法想像的痛苦。
  • 豆瓣8.2《千隻鶴》|好色、物哀、幽玄,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
    川端康成的文向來寫的極美,這一點在我早些年拜讀《雪國》時就已有所體會。昨日略有閒暇,又讀了《千隻鶴》,這部作品的名氣遠沒有《雪國》那般大,但同樣是川端康成一生的代表作品之一。1968年,此部作品與《雪國》、《古都》一同幫助川端康成斬獲了諾貝爾文學獎。
  • 川端康成:凌晨四點,海棠花未眠
    舞蹈藝術研究者島村前後三次前往白雪皚皚的北國山村,與當地的藝伎駒子,以及萍水相逢的少女葉子,陷入愛戀糾葛,簌簌落下的雪掩蓋了一切愛與徒勞……在《雪國》裡,川端康成超越了世俗道德的規範,在朦朧中展示事件,創造出一種虛幻的美,超越現實美的絕對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顆粒的精神田野。「虛無」構築起《雪國》的思想靈魂,突顯了小說的主題。
  • 從《美麗與哀愁》看川端康成文學的獨特藝術風格
    說到川端康成,大多數人會想到《雪國》、《古都》、《千紙鶴》中了諾貝爾文學獎,他作品中美、在一起與美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各種形式是眾所周知的,吸引和激勵著無數的讀者。然而川端康成作為日本和亞洲和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和第二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並不局限於文學作品中單一元素的創作,而是將多種文化因素融合到作品中。
  • 諾獎得主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罐自殺,表妹:哥哥的衣服淨是墳墓味
    川端康成,一生多有磨難,在功成名就的不久便以"口含煤氣罐,躺在棉被上,臉頰憋得通紅。"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川端康成,日本現,當代小說家。他還在襁褓之時父母接連去世,後祖母與姐姐也陸續離去。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後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表現出頹廢的一面。在川端康成的一生之中,丁點的溫暖都會成為他的溫暖依靠。
  • 川端康成:日本獲諾貝爾文學第一人,卻口吞煤氣自殺,有何苦衷?
    他全然無視,拐過路口便將油門一踩到底,車頂的警鈴急響,道路上的車流聞聲紛紛避讓。片刻後,他單手掛擋,點剎,車速逐漸下降,最後恰好停至醫院門口。他迅速下車,轉到車後打開門,幫助護士們用擔架抬著老人下來。老人微微睜眼,瞧著他,呼吸面罩內的嘴唇翕動。
  • 《古都》,川端康成溫和文字下,對於日本傳統美深入骨髓的眷戀
    我曾經迷戀於川端康成的描述, 那些用纖維連接起來的細部, 我說的就是他描述細部的方式。…我曾經認為這種若即若離的描述是屬於感受的方式。川端喜歡用目光和內心的波動去撫摸事物, 他很少用手去撫摸, 當他不斷地展示細部的時候, 他也在不斷地隱藏著什麼。被隱藏的總是更加令人著迷。——餘華《古都》講述了一對雙胞胎姐妹千重子和苗子身為棄兒,分別被人養大,又相逢的故事。
  • 川端康成為何自盡?他22歲時,表妹對著他說:你的衣服淨是墳墓味
    ——川端康成日本文學在中國活躍已久,每一個具有文藝細胞的少男少女都愛捧上一本川端康成的書。他的書中有愛情,不側重纏綿悱惻與歡樂氣氛,更多的是清淡與感受。他的書中有虛無與悲觀,這是他受西方與禪宗的影響。而他的書中最常見的是死亡,他將死亡當作故事的開端,而將自己的死亡當成故事的結尾,也當作另一個故事的起點。
  • 川端康成《睡美人》:危險臨界線,佛魔一念間
    川端康成自始至終都是日本文化與日本傳統美對外最重要的標籤但提到川端康成,讀者腦海中最先浮現出的印象,還是美,細膩、幽婉、甚至有些病態的美。川端後期的作品,是「魔界」小說的「魔性」之美,表面駭人聽聞,變態而恐怖,但其精神內核,永遠是至善的,也是至美的。川端於老年創作的《睡美人》,堪稱川端有史以來爭議最甚的作品,但「魔界」愈危險,救贖愈深刻,越是在危險臨界線上,越能挖掘出人性的複雜與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