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川端康成溫和文字下,對於日本傳統美深入骨髓的眷戀

2021-01-14 弦落書

我曾經迷戀於川端康成的描述, 那些用纖維連接起來的細部, 我說的就是他描述細部的方式。…我曾經認為這種若即若離的描述是屬於感受的方式。川端喜歡用目光和內心的波動去撫摸事物, 他很少用手去撫摸, 當他不斷地展示細部的時候, 他也在不斷地隱藏著什麼。被隱藏的總是更加令人著迷。——餘華

《古都》講述了一對雙胞胎姐妹千重子和苗子身為棄兒,分別被人養大,又相逢的故事。對於她們美的描寫,也是放在細部,不斷地隱藏,不著墨於顯。

全文平緩地敘事,語言溫和細膩,沒有跌宕的情節,沒有明確的結局。每個人物身上都帶著各自的不由衷,所以有了不完美。就像是代表著日本傳統美的京都,川端康成深入骨髓的眷戀它,可任由其再美、再悠久,也抵禦不了時代的衝擊。

1.摻雜著對於古都的偏愛,眼中所見,往往帶著自己的主觀。

這的景物在作者的筆下,似乎都有了生命

他們一來到西邊迴廊的入口處,映入眼帘的便是紅色垂櫻,馬上使人感覺到春天的景色。這才是真正的春天!連低垂的細長枝梢上,都成簇成簇的開滿了紅色的八重櫻,像 這樣的花叢,與其說是花兒開在樹上,不如說是花兒鋪滿了枝頭。

成簇的櫻花鋪滿了枝頭,帶著春的靈動美。讓人不由地浮想聯翩,甚至想去到古都,親眼瞧一瞧,春天在櫻花的成就下,是怎樣的姿態。就連不起眼的紫花地丁開花時,也洋溢著生命躍動的美。

當千重子發現紫花地丁開花時,在院子裡低低飛舞的成群小白蝴蝶,從楓樹幹飛到了紫花地丁附近。楓樹正抽出微紅的小嫩芽,蝶群在那上面翩翩飄舞,白色點點,襯得實在美極了。兩株紫花地丁的葉子和花朵,都在楓樹樹幹新長的青苔上,投下了隱隱的影子。

對於自然景色的描述,隨著故事的推動而展開,伴著京都的四季變化和古色建築。

有平安神宮、南禪寺、御室仁和寺、北野神社、元山公園,它們經歷了歲月,而留存至今。它們是京都悠久歷史的見證,帶著過去的色彩。

就像是平安神宮,它是為了紀念距今一千多年以前在京都建都的桓武天皇,於明治二十八年(一八九五年)營建的。神殿的歷史不算太長。不過,據說神門和外殿是仿當年平安京的應天門和太極殿建造的。它右有橘木,左有櫻樹。昭和十三年還把遷都東京之前的孝明天皇的座像一併供奉在這裡。很多人就在此地舉行神前婚禮。

婚姻作為人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而平安神宮作為大多數人選擇進行神前婚禮的地方,可見它對於當時人們的意義。傳統已經浸潤人們至今,成為理所應當。

2.浸染在傳統文化之中的古都

在古神社、古寺院甚多的京都,可以說幾乎每天都要舉行大大小小的節日。翻開日曆,整個五月,不是這兒就是那兒,總有熱鬧可看。

葵節、祗園節、鞍馬的伐竹會、如意苑的篝火、時代節。總有一個合適的節日等著人來喜愛它。你可以大愛喧鬧,也可以在家呆著,享受屬於自己的安靜。

在這還有著精細的傳統手工業,像佐田及宗助等的一代紡織手藝人,堅持著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與智慧的大腦,織出美妙的、讓人讚嘆的布。

自去秋至今春,收購西陣紡織品的公司也相繼倒閉了。據說停機八天大約減產八九萬匹。但結果還不錯,總算是成功了。儘管如此,在西陣的紡織作坊街,特別是在小巷裡,一看就明白,這些所謂作坊是以零星的家庭手工業居多。他們是緊跟這次統制措施的。那裡布滿小房子,瓦頂破舊,屋簷很深。雖是兩層樓,卻很低矮。小巷更是像荒野一樣雜亂無章,連昏暗處也傳出織機聲。這些織機不都是自家的,恐怕也有租賃來的。

可傳統技藝躲避不了流失和被取代,日本傳統在這樣的趨勢下該如何繼承。這也是存在於作者心底的擔憂。

3.愛屋及烏,體現著古都優雅、風華的千重子,像最風雅的佛像的人兒

千重子是大戶人家的小姐,生活優越,卻保留著古樸的風雅,秀男曾說千重子美極了,「像是京都最風雅的佛像」。苗子生活在山林中,天真淳樸,而「眼睛裡卻蘊含著深沉而憂鬱的神色」。她們兩個是完美的女性,有著一樣的外貌,卻不一樣的性格。

川端康成的重點在於古都,也因此體現著其優美、風華的千重子,獲得了他更多的關注。對於她關於自己是一個棄兒而憂傷自憐的描繪貫穿全文,由此對生命和幸福本身生出了幻滅之感。

這其實是對當時日本狀況的折射,就像她與苗子,明明模樣一樣,甚至苗子被秀男誤認為千重子,本該是一體的她們,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軌跡。就像是日本傳統美與日本整體社會一般,傳統文化受到強烈震蕩,甚至成了「棄兒」。外國文化已經侵入百姓生活,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在紫花地丁的下面、楓樹的根旁,豎著一個古色古香的燈籠。記得有一回,千重子的父親告訴她,燈籠腳上雕刻的立像是基督。

故事到結尾,不是悲劇,卻沒有給姐妹兩人的愛情給出圓滿的結局。

苗子害怕自己嫁秀男,會給千重子增加麻煩,或者使得千重子受到街坊的冷眼,所以就算對他有意,也願意犧牲自己的幸福,來護全姐姐。

千重子即使心裡有著真一,可對於結婚,她無法拒絕父母的安排。她不願去聆聽自己的內心,而是交給命運去安排。

像是籠罩著一層不能稱人心意的惆悵。雖然故事中沒有與川端相似的人物形象,他早年失戀疼痛,存在於文字之中,也給千重子、苗子等人帶來愛情上的失意。

景、文化、人,構成了古都,有靜有動,如同一幅生生不息的畫卷,帶著靈氣,具有屬於它的獨一無二的美。

可全文也帶著不可抹去的傷感,這與寫作背景有關。《古都》是川端康成寫於日本戰敗後的作品,他同大多數日本國民一樣,產生了虛脫感和被軍佔領的屈辱感,對於同時日本傳統文化受到外國文化的感染,面臨著衰落的危險境地而深感擔憂。

川端康成迷戀古都,對於它的描述,方方面面落筆處多是美好,實際上是日本傳統美的極度眷戀。

就像他在《獨影自命》中寫的那樣「我把戰後自己的生命作為我的餘生。餘生已不為自己所有,它將是日本美的傳統表現。我這樣想,沒有絲毫不自然的感覺。」

作者:弦落,寫溫暖的文字,希望給大家帶來力量和感動。

(PS:原創不易,禁止搬運,侵權必究。如果大家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動動小手點讚,收藏,或者留言討論自己的觀點。)

相關焦點

  • 一城一作者 | 《古都》川端康成筆下四季都美如畫的京都
    這兩天讀了川端康成先生的《古都》,和故事裡的一對孿生姐妹一起穿越京都的四季,感覺他筆下的京都就是這樣一座四季都散發著不同魅力的城市。京都是我一直想寫的城市,那個被稱為「完整保存了中國唐朝歷史的城市」,那個四季都是美景的城市,那個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筆下美的獨一無二的城市。她的存在,仿佛就是為了承載所有人的喜愛和讚美。
  • 【古都】川端康成的經典名作
    電影中涉及到很多京都的傳統節日,比如祇園祭,時代祭等等。而且應該都是實景拍攝,非常入味。       【古都】的劇情並不複雜,跟川端康成的其他小說一樣。有時候你會發現你像是在看日記一樣,根本沒有什麼劇情。更沒有劇烈,吸引人的戲劇衝突。一切都好像涓涓細流一樣潤物細無聲,娓娓道來生活中尋常到不能再尋常的瑣事。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溼漉漉的世界第一初戀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名作。
  • 豆瓣8.2《千隻鶴》|好色、物哀、幽玄,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
    川端康成的文向來寫的極美,這一點在我早些年拜讀《雪國》時就已有所體會。昨日略有閒暇,又讀了《千隻鶴》,這部作品的名氣遠沒有《雪國》那般大,但同樣是川端康成一生的代表作品之一。1968年,此部作品與《雪國》、《古都》一同幫助川端康成斬獲了諾貝爾文學獎。
  • 川端康成:被初戀摧毀的日本少女
    我承認川端康成的文風一直令我迷戀,雖然他的文字中始終潛藏著如櫻花般淡淡的哀愁,但在這迷惘與哀愁之中卻有著刻骨銘心的愛。這愛清流婉轉、搖曳生姿,一個個讓讀者心生愛憐的下層舞女形象便在川端的筆下向我們緩緩走來。《伊豆的舞女》中的燻子便是其中的一個。
  • 川端康成筆下的危情少女和風情熟女
    ★女人美到極致,必然伴隨悲哀的宿命川端康成雖然把女性視為至高至美的存在,但為什麼總設定遺憾和悲傷的結局?這與日本的傳統文化中的「物哀」、「幽玄」、「風雅」美學有關。「物哀」的審美意識在川端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日語中,悲傷是與美相通的語言,悲傷等同於美麗。
  • 川端康成:人是不斷消失在過去的日子裡的
    1899年6月11日出生大阪北區此花町的川端康成,幼時孱弱多病,家人呵護備至,少跟外界接觸,導致生活封閉、性情孤僻。三歲前,雙親感染肺結核,先後辭世,由祖父母收養,寄居大阪三島郡豊川村舅父的黑田家。七歲時,祖母棄世;十歲時,唯一的姊姊芳子罹患熱病,並發心臟麻痺夭折,親人接踵過世,他的精神受盡折磨,難忍熬煎,僅能藉助閱讀加重生命能量。
  • 川端康成的愛情觀:男人無性的時候才具有美,一是孩童,二是老人
    推薦語:川端康成的大名在日本文學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川端康成的一生中創作了無數佳作,在日本文化界掀起了波濤駭浪,作為日本文學巨匠,川端康成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逐漸走上了人生巔峰,可這名文學頂峰的大師,卻在某一日借同家人散步為由,支開自己的助理,以吞煤氣的方式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
  • 諾獎得主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罐自殺,表妹:哥哥的衣服淨是墳墓味
    川端康成,一生多有磨難,在功成名就的不久便以"口含煤氣罐,躺在棉被上,臉頰憋得通紅。"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川端康成,日本現,當代小說家。他還在襁褓之時父母接連去世,後祖母與姐姐也陸續離去。川端康成的離世也有著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方,他並非死於病故,也絕非他手,而是自己只開了所有人自己吸煤氣自殺。1972年4月,在櫻花盛開的季節,川端康成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川端康成一生中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千隻鶴》《古都》以及《睡美人》等。
  • 川端康成的鎌倉物語
    一個是江戶時代的繁華之地,寄託幾多興衰;一個是日本千年古都,演繹著多少歷史故事?川端幾乎每一篇散文都是豐沛情感的流瀉,行文峻厲冷豔,感情真摯灼人。▌川端康成(1899.6.14 - 1972.4.1),日本現當代小說家,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其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代表作有《雪國》《伊豆的舞女》《古都》等。
  • 日本文學巨匠,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這十句語錄充滿情感
    說起來日本作家,肯定要提到的一個人是川端康成。我大學時很喜歡川端康成,讀過他的很多書,比如《雪國》、《伊豆得舞女》、《古都》。川端康成不是我最喜歡的日本作家,在我的書架上,還有很多其他日本作家的作品,但他絕對算是我開始接觸日本文學的一個重要啟蒙人物,讀川端康成之後,我開始陸續接觸其他日本作家和日本文學,我發現,他們有相似的地方,當然也各有各的不同,但總的來說,他們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 日本文壇泰鬥川端康成自殺離開了人世,遺書只20幾個字,卻很經典
    川端康成是日本的文化功臣,也是繼泰戈爾後第二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一生創作小說有一百多篇,長篇較少,中短篇較多。作品富有真性情,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他本人也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因為這20幾個字的,是川端康成早些年前就已經寫好了,用在他的離世更是一種唯美的吻合。因為這20幾個字的遺書說的是太經典了,也正因為他沒有留下任何遺書,所以這20幾個字這才成了他的遺書。說到這裡,估計很多人都會為了這20個字的遺書感到好奇,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是真的很經典,文字如下:「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 現代版川端康成《古都》搬銀幕 松雪泰子飾兩角
    現代版川端康成《古都》搬銀幕 松雪泰子飾兩角 時間:2016.06.1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木月 分享到:
  • 《古都》:川端康成執念的美幻之境
    《古都》是川端康成196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三部作品之一,也是其少有未言及死亡的「溫情之作」。1961年底至1962年初,這部小說在《朝日新聞》連載後出版。川端康成創作和發表《古都》的時期,日本二戰戰敗被美軍佔領,美國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傳入日本,極大衝擊了日本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式微。
  • 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吞煤氣自殺,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悲劇人生
    因為文化間的差異,以及文字翻譯問題,亞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非常少。除了我國的莫言之外,另一個大名鼎鼎的亞洲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就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在年輕的時候非常陽光,性格也十分開朗。在高中的時候,他就經常會用假期打工賺來的錢到處旅行,並且他還非常享受這個窮遊的過程。
  • 川端康成:悲暖之愛
    川端康成(1899~1972)這一幀描述「我」與舞女離別的文本片段,在舞女「揮舞她手中的白色東西」之時,披戴出一層白色薄暮般的分明悵惘,卻也在「我聽任淚水向下流」,「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之間,盈出薄荷糖衣一般「甜蜜的愉快」。這奇異的悲喜交織的情感,出現在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的最後部分。
  • 川端康成:男人無性的時候才具有美,一是孩童時期,二是垂死之時
    」只有三種人具有真正的美:一是少女,二是孩童,三是垂死之時的男人。「日本最偉大的兩個作家,一個是三島由紀夫,一個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一生創作了一百多篇小說,他用他的作品影響了整個日本文化的審美。1968年,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給他帶來了無上的榮譽,但是在獲獎四年後,這位日本文壇泰鬥級的人物,突然以吞煤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未留下隻字遺書。川端康成生前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叫做「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 從《美麗與哀愁》看川端康成文學的獨特藝術風格
    說到川端康成,大多數人會想到《雪國》、《古都》、《千紙鶴》中了諾貝爾文學獎,他作品中美、在一起與美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各種形式是眾所周知的,吸引和激勵著無數的讀者。然而川端康成作為日本和亞洲和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和第二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並不局限於文學作品中單一元素的創作,而是將多種文化因素融合到作品中。
  • 川端康成為何自殺?他22歲時,表妹便說:哥哥的衣服淨是墳墓味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散文《參加葬禮的名人》中寫過這樣一件事。他因為少年時參加的葬禮太多,漸漸成了家鄉的名人,大家都叫他「參加葬禮的名人」,人們一致認為「名人不來,葬禮就舉行不了」。大概在他十五歲左右,他又參加了一場葬禮趕回(地名,在畿內的西側)的表兄家裡。
  • 神經質的「變態」作家川端康成,對情愛的描述,都是初戀的陰影
    川端康成的小說總是極美的,但卻常常帶著一股子清冷寂寞的悲傷。他的文學是以悲傷和孤獨作為底色的,他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或許只有經歷刻骨銘心的悲痛,才能寫下刻骨銘心的作品。熟悉川端康成的人,除了喜歡他的文字之外,對他那充滿悲涼與絕望的童年都充滿同情,而對他神秘而又遺憾的初戀又滿懷好奇,直到2014年,人們才發現了他在93年前寫下的11封信,揭開了這一段愛情的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