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佛教"禪那"的簡稱,梵語的音譯。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虛靈寧靜,把外緣(外在事物)都摒(bing)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非肉身)即是「禪」。
【禪定】「禪定」為禪與定的合稱,「禪」"按梵文音譯為三摩地或三昧,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
「定」是心注一境離散亂之意。
禪定兩詞合起來就是於一心安靜入定之後,按佛理用內在意識去思維事理。
【禪定理論】
【禪定理論】關於禪那的理論,是對佛家修禪理法的總稱。包括禪心(禪定之心)、禪法(如來禪與祖師禪)、禪慧(禪定與智慧)、禪觀(坐定觀念真理)、禪規、禪戒等。但核心內容則是「四禪」或稱「四禪八定」。
【禪那】梵語音譯詞,簡作「禪」。
【禪宗】
中國佛教宗派之一。
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
用參究方法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
亦稱「佛心宗」。相傳為菩提達摩(南朝宋末人)創立,下傳慧可、僧璨(can)、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時稱「南能北秀」。北宗主張「佛塵看淨」的漸修,數傳後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真正創立者,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禪宗佛學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後世禪宗流入禪語機鋒、呈口舌之辯,違反了禪宗的本意。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於中華氣功學的理論和方法有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