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是禪那的簡稱「梵語的音譯」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

2021-01-18 我是青夜

【禪】佛教"禪那"的簡稱,梵語的音譯。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虛靈寧靜,把外緣(外在事物)都摒(bing)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非肉身)即是「禪」。

【禪定】「禪定」為禪與定的合稱,「禪」"按梵文音譯為三摩地或三昧,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

「定」是心注一境離散亂之意。

禪定兩詞合起來就是於一心安靜入定之後,按佛理用內在意識去思維事理。

【禪定理論】

【禪定理論】關於禪那的理論,是對佛家修禪理法的總稱。包括禪心(禪定之心)、禪法(如來禪與祖師禪)、禪慧(禪定與智慧)、禪觀(坐定觀念真理)、禪規、禪戒等。但核心內容則是「四禪」或稱「四禪八定」。

【禪那】梵語音譯詞,簡作「禪」。

【禪宗】

中國佛教宗派之一。

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

用參究方法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

亦稱「佛心宗」。相傳為菩提達摩(南朝宋末人)創立,下傳慧可、僧璨(can)、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時稱「南能北秀」。北宗主張「佛塵看淨」的漸修,數傳後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真正創立者,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禪宗佛學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後世禪宗流入禪語機鋒、呈口舌之辯,違反了禪宗的本意。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於中華氣功學的理論和方法有巨大貢獻。

相關焦點

  • 各種禪定及其修持方法
    持了戒後要修定,因為平時我們的心很散亂。散亂的心使我們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觀察世間的真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觀察世間的真相,即苦、無常、無我和空,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績來,那是因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還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來修。  那麼,什麼是禪定呢?
  • 「雲在青天水在瓶」——關於「禪」的優美意境「明德書院」
    在古詩和古典文學中,我們經常可以閱讀到「禪」這個字眼,佛學與萬物一道,給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聽曲文寶玉悟禪機。――《紅樓夢》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 什麼是禪?禪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參禪?
    林清玄認為忙使人心性浮動,心意不轉,缺少了覺受與觀照的能力,使得這種天生的覺照變得薄脆了,而禪者對生活專一的融入,對現代人因忙而喪失的感受生活的能力很有幫助,只有專一的有一種體驗才能體驗生命中的難得,得其益一剎那,才能得其益一天,才能得其益於一生,這才是人們參禪、修禪的真正意義。
  • 禪定解悟:至少有40種修習禪定的方法,這其中只有「2種」適合我們普通人!
    持了戒後要修定,因為平時我們的心很散亂。散亂的心使我們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觀察世間的真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觀察世間的真相,即苦、無常、無我和空,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績來,那是因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還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來修。那麼,什麼是禪定呢?
  • 禪很神秘嗎?學會這十二個字,你也可以迅速領悟禪定大意
    一說到禪,人們會迅速地在腦海中想到佛教中那些入定參禪的和尚們,在潛移默化的意識中,禪和佛教似乎是一個劃等號式的不可分割體,就像一說清靜無為就想到道教是一個道理。禪定確實是佛教獨具特色的修行手段之一,但是如果要讓人將禪是什麼說出個子醜寅卯來,對於沒有學習過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 實修法門:詳述佛陀重視的安般禪「數息觀」的方法、效果及利益!
    佛教的修行,不論大乘或小乘,都是以解脫為目的,修行的方法有多門,但離不開修習止觀,若能深入止觀的技巧,便能引發無漏真智而入見道,繼而成就聖果,因此,對於學佛的人來說,修習止觀是行者最重要的階段。其中「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安般」即「數息」或「持息」,它重在調息(呼吸),以集中精神,進入禪定意境,故安般念乃譯為出入息念。又以「法數」(按數字對教義的分類)為止觀的對象,構成「禪數」形式,取材於小乘佛教的禪法。
  • 實修必讀:欲望、漏精與禪定
    佛教講,修行想入禪定,先要戒掉淫慾。許多居士會說:「出家人可以這麼修,在家人很難辦。」這一點過去也認為,如果像出家人那樣清淨地修行,中年以後會方便些。要說從小就修行,如果不出家,也很難辦。這不是講理論,是講成就的具體修行方法。你做不到,光吹牛沒用。很多人不懂就自欺欺人,犯大妄語。二十年前,有一個人給我打電話,他很驕傲地說自己能自由出入四禪了,他想入禪定馬上可以入,想出馬上可以出。他叫我給他印證。
  • 禪宗目的,不是禪定|禪定分成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二者!
    禪定與禪宗一般調養身心為主的數息、觀佛像、觀種子字、觀木片、觀萬物的禪坐等禪定,並不等於禪宗。因為,禪宗雖然也鼓勵參禪、打坐等禪定,以先期調適身心;但是,更重視般若智慧的開悟,並且明白的說世間禪定,並不能讓人解脫生死的煩惱。
  • 禪定必靠打坐姿勢,修行必經禪定
    禪定必靠打坐姿勢,修行必經禪定,大乘小乘也不矛盾。李淵回原創,文化,國學,儒釋道。導語:目前只講禪定這個「禪」,不講禪宗那個「禪」。禪宗目前已經基本斷了,只剩下一個軀殼,而沒有實質之精神。而且,禪宗的問題更為複雜,我們目前暫且不談!我現在要談的是禪定,禪修的那個禪。
  • ​淺說佛教與禪 第五節
    什麼是戒定彗:  解決貪嗔痴的方法就是戒定慧。戒律、禪定與智慧。據翻譯名義集卷四謂,防非止惡為戒,息慮靜緣為定,破惡證真為慧。學此三法可達無上涅盤,故稱三學。此三學在聖者之身為無漏,故亦稱三無漏學。戒學指防止身、口之惡之戒律。
  • 一切修行皆不能離於禪定! 禪之甘露 (成觀法師)
    4、禪那    「禪那」(羅馬拼音為Dhyana )系靜坐所達到的一切成就之通稱,通俗又稱禪定,亦可指「因靜坐而達到的平靜    它也可指「介於止(奢摩他)與觀(毗婆舍那)兩端之間的中道境界」而言;若是此義,則禪那便與三摩地(三昧)之義相通。    禪定的第一個用處即是—它可以澄清我們心水中的塵垢,以減低感情、官能、以及思想等對我們的內心所產生的壓力。    由於禪定有這樣的一個用途,我們始能經由修習禪定,而令自心不受外境的幹擾,而且令情與智亦皆不為外境所牽動。
  • 十 修行禪定的方法
    修禪定,須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大家要注意,如果你善根好,就早點兒入靜入定,不管你誦什麼咒、修什麼法,什麼本尊法也好、相應法也罷,目的就是系住你的心,使妄念不起,清淨本心,然後進入禪定。進入禪定到深層次的時候,就是輕安,而且還可能產生一些樂、明、無念,大光明境。
  • 早期部派佛教的發展及對禪法的重視
    禪修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但「禪修並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心智修煉方式,而是在佛教產生之前的古印度宗教中就已經存在。」所以在佛教未成立之前,印度的禪修是印度普遍的、主流的修習方法。而佛教獨有的禪法自然也是根據主流禪法所創立的,與主流禪法不同的佛教禪法。其起因是,喬達摩最初跟兩位印度禪修宗派的宗教師學習過禪法,但結果並沒有達到喬達摩的目的,他看出了這樣的禪法只是停留在一個平靜的狀態,對於心智並沒有增長和改變,因此才舍離其外道禪修而最終創立了佛教獨有的禪修方法。
  • 佛教四禪八定行門簡介
    釋迦牟尼所教授的佛法是教人們認識宇宙的真相,生命的真諦的各種方法,金剛經裡面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段話所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現在所感知到的,看到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假相,當你離開這些外在的表象,去領悟到一切事物真實的本性的時候,就領悟到了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因此,佛教認為,佛性人人本來具足,在聖不增,處凡不減,不從外來,不屬於修。
  • 佛教 禪宗真的不論禪定解脫嗎?或許你我都錯了!
    故而不揣鄙陋,妄將數十年修證化為文字託將出來,雖然深知自己修為淺陋,但也願為佛教禪門光大獻上一點螢火之光!當印宗法師一句「何不論禪定解脫」說出口時,我們就應該清楚我們佛教是論禪定解脫的!不然印宗法師何來此一問呢?我們佛教不止論禪定解脫,籍由禪定而得解脫可以說是佛教各宗各派的共識。
  • 陶藝創作中的「禪定」意識
    陶藝作品的創作,體現出了創作者詩意的靈感,講究禪定境界的訴求,還呈現出了不同時代的文化價值。本文就筆者多年的體驗,談一談現代陶藝創作中的「禪定」意識。【關鍵詞】陶藝創作;禪定意識;中國 所謂禪,更多的是見於佛教之中,也常被代指為佛教。其實,與其說禪是一種宗教,其實更不如說是一種從生活當中被提煉出來的人生智慧,一種不同於常的思維方式。
  • 【禪坐實修】七支坐法之詳解
    隨各人舒適度自作調整。(二)初習靜坐無法兩腿雙盤,則採用單盤。隨各人生理狀況,自由選取金剛坐或如意坐。(三)如果無法單盤,或者單盤坐到腿麻。而想繼續用功,則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種姿勢。  坐姿說明:(一)正襟危坐為歷來儒家所慣用的靜坐姿勢。(二)吉祥臥為佛家所主張的睡姿。
  • 禪定的真正意義?
    以諸菩薩住禪波羅蜜故,不起憍慢心;住禪波羅蜜故,不起邪見心;住禪波羅蜜故,不起憎愛心。是故諸菩薩能降一切學諸禪定聲聞、闢支佛、外道、梵行入禪三昧者。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修行禪波羅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