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詩和古典文學中,我們經常可以閱讀到「禪」這個字眼,佛學與萬物一道,給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紅樓夢》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我們總提「禪」,那麼到底什麼是禪呢?有人也曾和我們有同樣的疑問。
曾有人去詢問大龍智洪禪師:"什麼是微妙的禪?"
智洪禪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本能。後來印度詞彙jana傳入,漢語音譯為"禪那",梵語的音譯,後世便以"禪"字稱謂此類行為。
它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十方無影像,六道絕形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著高一著,一步闊一步。」。
寧靜的心,質樸無瑕,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六祖壇經·坐禪品第五》:"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禪」包含著通透的審美和通俗易懂的故事。
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問趙州禪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禪師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大同禪師與嵇山章禪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禪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雲說:"森羅萬象,都在裡邊。"章禪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後問:"森羅萬象,在什麼地方?"大同禪師說:"可惜了一杯茶。"
什麼是道?"雲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妙諦"。
我們都誤以為禪機奧秘,高不可攀,實則它與我們近在咫尺。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隨地覓取,都是禪機。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