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全球環境的不斷惡化,世界各國的慢性病及患者數量在急劇上升,全球範圍內疾病患者因營養得不到充足的補充而「餓死」的也不在少數。如何保障某些疾病患者或者特殊健康狀況人群的營養需求成為全球範圍內探討和研究的共同話題,由此,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特醫食品)應運而生。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中國市場對於特醫食品的消費需求巨大。然而中國目前特醫食品消費規模僅佔全球市場的1%,約6億元人民幣,遠未滿足市場需求。
01
國外特醫食品的現狀
■市場龐大,前景廣闊
1957年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特醫食品」,該產品是由美國FDA批准的針對具有先天性胺基酸代謝缺陷的苯丙酮尿症的嬰兒研發的「膳食治療藥物」。可以說,特醫食品是從嬰幼兒開始的。1973年,第一個成人全營養配方食品問世。20世紀70年代初,特醫食品開始在歐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和地區得到普遍應用。進入21世紀以後,特醫食品在醫學界的被關注程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產業發展進入高速增長時期。
目前,特醫食品的歐美市場大約400億~500億美元,年增長速率約4.5%,日韓市場約150億~220億美元,年增長速率約4.8%。相比之下,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特醫市場僅為6億元,年增長率速率約為37%,足可見市場潛力巨大。
■產品形式多樣,專業細分程度高
隨著特醫食品在歐美市場六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國際市場上的特醫食品種類豐富,針對病人的不同需求,各種細分的專業產品也十分完善:國際市場產品形態有粉劑(40.4%)、液體(49.6%)、半固體(2.5%)、固體(7.4%),總產品數量約為710個。針對服務病人類型,可分為整蛋白全營養型、疾病特異性、特殊疾病型、遺傳疾病及營養組件和其他。按照年齡來分,0~1歲39款,1~10歲170款,10歲以上469款,老年人17款。
■銷售模式靈活
作為新興產品,特醫食品能夠迅速佔領市場,主要依靠知識與實體店兩種相結合模式,以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目前最大的研發特醫食品的國家-美國為例,其銷售模式就是通過知識的宣傳,加之專賣店,藥店的結合進行銷售。日本的特醫食品銷售模式還有一種就是通過非店鋪的營銷模式,其55%的特醫食品是通過非實體店鋪的模式進行的,而剩下的45%是通過專賣店或者藥店銷售一些功能性的特醫食品。
02
國內特醫食品的挑戰
■準入門檻高
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特醫食品以腸內營養製劑的形式進入我國,經藥品註冊後進行上市銷售;直到2016年出臺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與管理辦法》,隨後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配套性文件,特醫食品開始回歸食品的屬性進行註冊管理。這一系列文件對我國特醫食品的生產、研發單位設定了極為嚴苛的準入門檻。截至目前,通過註冊審批的「特醫食品」僅有52個,可謂是「百裡挑一」。
同樣,國內對於註冊產品的原料來源也做了嚴格的限制。部分原料由於不在我國特醫食品原料目錄中,因此其成品只能走海淘渠道或者用同類原料替換,例如具有刺激腸道免疫應答功效的益生菌與可以協同藥物治療的活性多肽等。
■企業研發上缺乏創新
國內特醫食品企業在產品研發方面的基礎數據多數參考國外數據,產品大多以仿製國外為主,自主智慧財產權少,而遺傳差異、飲食文化不同決定了國外的配方不完全適合國人體質和飲食習慣,以技術創新開發出適合中國人群的特醫食品作出應有的貢獻,任重而道遠。以腸內營養劑為例,液體製劑較粉劑使用更為便捷、效果更好,是未來腸內營養的發展趨勢。由於液體製劑穩定性差,技術難度高,對產品配方設計、生產工藝具有很高要求,國外企業發展成熟並已形成專利池保護。國內企業目前還無法突破國外的技術壁壘,產品多為粉劑,與國際領先水平差距較大。
■特醫食品科普教育不足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副會長厲梁秋表示,在美國營養不良的人群中,有65%會選擇特醫食品,英國會達到27%,而中國大陸的比例只有1.6%。所以,目前中國特醫食品產業的發展的道路還很艱巨,一邊看到臨床對營養支持的渴求和對特醫食品的需求,另一邊又發現市場和消費者對特醫食品存在陌生感,甚至存在疑問。新華網完成的《特醫食品公眾認知現狀問卷調查》表明,有近五成的網民不知道什麼是特醫食品,因此,開展特醫品類教育和公眾科普刻不容緩。
03
國內特醫食品的發展趨勢
■完善特醫食品相關政策
我國借鑑國外的成熟經驗,在特醫食品的管理方面相繼出臺了近10項政策法規,但在配套政策及可實施性方面仍存在較多的不足。如產品檢測方面,相關檢測項目沿用了針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國家標準檢測方法,但嬰幼兒配方食品和特醫食品由於在產品基質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而國家又對檢測的準確度及精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導致相關的生產企業在具體操作層面遇到了很大困難。同時,當前註冊管理辦法要求標準高、費用大,許多創新產品因為形式不同,審批流程過長,導致國產特醫食品註冊難度大。隨著對特醫食品概念的理解加深,居民特定營養訴求將進一步提高,這需要我國相關法規標準的建立健全作為基礎支撐。
■研發適合我國國民的特醫產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特醫食品企業需要結合我國國民體質、飲食習慣等特點,建立營養健康產品研發基礎資料庫,從全產業鏈的角度構建完整的技術體系,研發覆蓋所有病種需要的產品,進而在與國外同類產品競爭中佔據地緣優勢。探索營養素在特醫食品製備過程中的營養和安全品質動態變化規律,建立營養針對性強、感官品質符合我國居民飲食習慣、穩定性好的特醫食品規模化生產技術及配套裝備。針對國內高發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病種,企業可以開發基於科學的個性化營養解決方案及相關標準,以滿足我國特定人群的營養健康需求。
■創立特醫食品創新平臺
針對國內企業科研創新不足的現狀,企業可以依託特醫食品領域高校院所、創新型企業,建立或完善布局特醫食品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目前國內已有魯東大學特醫食品研究院、特醫食品加工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等專門的研發平臺,精準利用校企聯合研發,將打造一批科技創新水平高、競爭力強的特醫企業,促進特醫食品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培養專業人才隊伍
特醫食品是多學科交叉產業,涉及育種、食品加工、機械製造、臨床營養、食品安全、產業開發、市場營銷、科普宣傳等多個方面,需要多學科多元主體協同創新。
企業需要加強特醫食品研究和開發所需要的食品、臨床營養、公共衛生、檢測、裝備等領域高素質、高能力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同時行業下遊需要打破傳統的藥品或保健品銷售思維,強化銷售人員的特醫思維,以促進特醫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的人才團隊建設。
小結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背景下,我國特醫產業亟需借鑑發達國家特醫食品產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先進生產技術與臨床應用實踐經驗,並結合我國自身產業特點和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大力推進特醫食品產業發展,推動食品產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不斷提升國民營養素質與健康水平。
參考資料:
http://www.xinhuanet.com/food/2020-09/09/c_1126471891.htm
* 本文由美食科技和科技康養整理撰寫發布,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果任何地方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我們刪除。如需轉載授權,請給本公眾號後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