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必選科技CBO 譚旻,以及出門問問創始人CEO 李志飛,分享了各自在人工智慧、智能硬體領域的經歷與體會:「真正的智能硬體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功能?」「人工智慧啥時候能真正智能起來?」「AI 與智慧機器人領域當下還有沒有機會?」
李雨嘉: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AI與智慧機器人寒冬是否到來」?那麼在大背景不樂觀的情況下,原因究竟是技術的壁壘無法打破,產品形式過於單一,成本問題始終無法解決,還是說狂熱的投資吹起的泡沫太大?到底解決什麼問題才能迎來AI與消費級機器人新的市場爆發點?
我們就正式開始今天的討論,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比較通用的問題,在座的3位做的都是智能硬體,在你們眼中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智能產品應該具備哪些通用特質,我們有請張莉總優先回答。
張莉:智能硬體對於消費者來說,像一般產品的選擇一樣,需要能夠滿足他的痛點,讓他的生活變得更理想。
iRobot是做家用機器人的。拿掃地機器人為例,很多品牌在產品運動模式的算法上各不相同,有的產品看上去可以走漂亮的工字型路線,但它們只能做到一次性覆蓋,對特別髒的地方它也只能一遍掃過;有一些掃地機器人可能會自動的探測這塊地方是不是特別贓,如果特別贓的話它會反覆在這個區域清掃,直到把這塊區域徹底打掃乾淨,然後再去到下一塊地方。
消費者購買掃地機器人,他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掃的乾淨,所以掃的幹不乾淨比弓形行走就顯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所以智能產品選擇時首先要明確它是否能很好的完成交給它的任務。
我們講「智能硬體」,所以大家首先會想到看得到、摸得到的硬體。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的品牌和產品在溝通宣傳的時候比較喜歡講我有多少傳感器,是什麼CPU,多大的馬達,多大的電池等等。但是這些硬體的疊加以及功能的疊加,其實並不能保證它是一個卓越的智能產品,因為這後面是需要先進的算法以及軟體支撐的,這先進的算法以及軟體才是這個智能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作為iRobot來說,在這塊是非常重視的。
iRobot 是一個真正的機器人公司,自1990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誕生到今天,在科研、安防、商用和家用領域開發了100多款實用機器人。我們的感觸是機器人公司並不只是一個硬體企業,軟體也非常重要,而且會成為未來競爭力的體現。所以我們越來越注重在軟體方面的投入。比如說在2013年,iRobot大概8個工程師裡面一個是軟體工程師,而到了2018年3個工程師裡面就有一個軟體工程師。因為只有軟體、硬體組合在一起都非常好,才能夠是一個很好的智能產品,才能給到消費者一個好的體驗。
李雨嘉:謝謝張總,我們請譚旻聊聊,你是怎麼看待智能硬體支撐吸引消費者最核心的東西是什麼?譚旻:剛剛跟客戶分享我們的三個標準,實際上是「Technology、Smart、Human,如果是從客戶角度來出發的話,其實我更願意倒過來說,實際上消費者更願意得到的東西是技術隱藏在後面的一個產品、一種服務、一種關懷。
從人工智慧的角度,我們認為有溫暖的、能夠照顧人的這麼一個產品其實是最關鍵的,所以我們認為帶人性化的、帶溫度科技的產品是最核心的。
第二個部分,反過來我們是叫它Smart,Technology是隱藏在後面,真正的技術、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能,它其實是隱藏在你的服務,隱藏在你產品的邏輯思考後面,所以這是我們真正能夠給客戶提供有價值產品的一個邏輯思考。
李雨嘉:接下來是志飛總,其實志飛總的產品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了,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智能硬體產品之後,到現在您覺得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
李志飛:因為我們是做可穿戴的,跟個人的身體是緊密結合的,我覺得有四個點:
好看,有顏值。你戴在手腕上、耳朵上不好看,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酷,智能本身不是個需求(在我看來),而因為有智能給客戶帶來一種很酷的體驗,我覺得這是一種需求。像剛才的「點頭」,點兩下接電話,這也是個智能的體驗,如果只是講傳感器,用不用無所謂,但他覺得在人多的地方我能點兩下頭,就可以接電話,他覺得這很裝逼,很酷。這是兩個感性一點的。
有用(理性一點)。任何一個產品只靠噱頭肯定是不行的,像耳機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我能打電話、能聽音樂。
性價比(理性一點)。到最後他可以拍照片,發朋友圈,但他不一定會買你(如果你沒有足夠性價比的話)。
李雨嘉:謝謝三位,先對智能產品通用吸引我們的點做出了他們一番自己的解釋。接下來,我們將問題深入。
大家知道越來越多的機器人並不只是一個機器,已經進入了我們生活,比如掃地機器人。
張總,您曾經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自己和其它掃地機器人公司的區別是您是一家機器人公司,對消費者來說,掃地機器人的智能化是否是最重要的一個特質?
張莉:掃地機器人的智能化的確是很重要的一個特徵。它能夠不通過人為幹預,自主完成清潔任務,不容易被卡困,角角落落都能覆蓋到,能掌握和記憶家居格局、能自適應不斷變化的家庭環境,可以進行清潔定製等等,這些都是智能化的表現,很重要。
但家用清潔機器人最重要還是清潔功能,所以機器人能不能把地面徹底清潔乾淨,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中國家庭掃完地都有拖地的習慣。我們做了一個調查,顯示99%的家庭都鋪的瓷磚或者木地板,所以,拖地這個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因此現在市場上出現了一些二合一的掃地機器人(有掃、有拖)。但其實掃地和擦地的工作原理是非常不同的。掃主要是通過掃、卷、吸,把垃圾吸到塵盒裡。而擦主要是為了清潔地面黏膩汙漬,需要用水軟化汙漬,在用一定的力反覆擦拭。
二合一的產品,其實擦地是作為一個附屬功能存在的,其硬體和軟體的設計還是主要以掃地為主。所以擦地的效果就很一般。為了給消費者更好的擦地體驗,iRobot有專門擦地機。而且我們最新款的擦地機Braava jet m6還可以和我們的Roomba 9系和i系列掃地機聯動工作,先掃後擦,給用戶最極致的清潔體驗。
除了乾淨之外,還有一個能力也很重要,就是「簡便「。「使用要簡便、維護要簡便」。使用簡便,不僅僅是使用簡便,維護也要簡便。掃地機如果採用的是毛刷的話,可能毛髮很容易纏繞在上面,清理的時候要用小鳥刀,很麻煩。這方面,iRobot的一些高端型號掃地機採用的是免毛髮纏繞的雙膠棒主刷(專利技術),維護非常簡便。
總結來講,一個好的掃地機器人產品要智能、乾淨、簡單。
李雨嘉:我在臺上不懷好意地替消費者問張總一個問題,剛才您也提到,掃地機器人的情節其實蠻重要的,會有很多朋友跟我說,他說我們家的掃地機器人地不一定能掃乾淨,但他自己也很難收拾乾淨,大家會覺得清理掃地機器人很麻煩。
請您給大家講一講,iRobot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張莉:剛才說到掃的乾淨不乾淨,其實掃地機器人這個行業現在發展蠻快的,目前市場容量大概接近70億人民幣左右(今年的預測),它還在不斷地發展,越來越多的廠商進入到這個領域,這也意味著良莠不齊,有些掃地機可能幾百塊,有些幾千塊。
在這裡邊,可能要選擇相對來說成熟一點的產品、成熟一點的技術,這樣才能夠提供比較好的使用體驗。
第一,掃的乾淨不乾淨跟產品的選擇很有關係;第二,掃地機維護的問題,可以選擇維護更容易的,使用了免纏繞膠棒主刷技術的產品。
還有一個新技術也是去年剛推出來的「自動集塵技術」,它的好處在於消費者不用管機器人,機器人掃完之後,塵盒滿了,它會自動跑到集塵盒這裡,集塵盒自動吸取垃圾到集塵袋裡。這意味著消費者可以幾個月連掃地機器人碰都不碰一下,而且有效地防止了倒垃圾的時候二次揚塵的問題。
所以,這也是維護的一個方面,極大地便利了消費者,這是iRobot做的努力。
李雨嘉:感謝張總,她的產品代表了消費企業人工智慧的機器人產品。接下來的我很想跟譚旻討論一下,因為您這邊的機器人經常登上各種晚會的舞臺,據我了解伺服系統一直是優必選最大的技術優勢,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機器人擁有大腦也同樣重要,您能具體講一下這幾年優必選的機器人對大腦進行了哪些升級嗎,將它變得更聰明?
譚旻:這裡還是需要從基礎的部分講起,我們7年之前開始創業,開始是從伺服舵機做起,主要的目標是我們認為機器人首先得會動,現在我們基本上也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從幾公斤到幾百公斤,一米四機器人的關節驅動這個部分,基本上我們能夠自研自產自銷,先解決這個問題。
剛才您提到的問題是說我們怎麼能夠讓智慧機器人更智能,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步快跑、不斷迭代的過程,機器人除了會動之外,核心的技術裡面得有運動算法,它能夠很好的有自控系統。它是一個自動行走自如的機器人的時候,你跟它的互動才能夠進行,所以我們在整個運動算法這個部分,我們跟清華大學機器人研究學院成立了一個共同研究室,在這塊其實我們有專門的核心專利。
在這個基礎上面,你會發現除了控制之外得會對話,所以我們在語音的對話、在情感的交互上面,剛剛其實我也分享了一部分我們的一些成果,在這個互動上面,其實它是能夠跟你產生持續的對話,在弱人工智慧對話當中特別重要。這裡都還沒有關係到大腦的問題,因為機器人大腦基本上都是在雲端。
優必選科技CBO 譚旻
在這裡講到的是說,當我們5G來臨的時候,特別是對機器人這個行業會產生一個非常好的促進作用,因為到了5G時代,其實它真正對人工智慧的促進在於邊緣計算,邊緣計算是說讓機器人的大腦能夠從雲端到終端,到終端的時候就是在邊緣計算能夠使機器人更有效率、更快的去思考,然後更能夠用一個我們叫做便捷的方案讓機器人具備智能,用一個經濟實惠的方式,能夠讓它產生效用,這個在5G時代實際上是特別有用。
所以,基於這幾個部分,我們其實在伺服舵機、運動算法、核心的對話、語音,再到我們的機器視覺,然後我們在去年也公布了我們基於機器人第一代的作業系統,這個作業系統就能夠把所有協作體對接起來,包括以後我們跟出門問問就能夠協作起來,到時候我們就問一個機器人,它怎麼跟耳機產生互動,這裡面就能夠不斷的在弱人工智慧的時候產生一個非常好的協作,在5G的時代讓在埠的計算能夠讓機器人更具備智能的運算能力,這是我們目前3到5年裡面聚焦去做讓機器人更加智能的這麼一個發展方向。
李雨嘉:從這個問題的討論中,我們從張總這裡聽到了消費者的體驗,譚旻跟大家分享了一些技術,因為我跟志飛總比較熟悉,我問他的問題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就是關於錢的問題,關於大家創業,投資回報的問題。
無線耳機市場其實是一個智能音箱之後的又一個千億賽道,您覺得這項產品真正的市場競爭力體現在哪些方面,它的前景到底是什麼?
李志飛:我換一個角度回答你的問題,你看我們這個智能的無線耳機,我覺得已經有很大競爭力,而且有很多新的交互方式,它還缺什麼呢?未來我想像的一個智能的無線耳機,它應該是完全跟你的身體是融為一體的,什麼意思呢?戴在耳朵裡面,24小時可以連續戴,至少可以戴16小時,睡覺的時候你可能不戴,這是首先要舒適,然後要解決功耗的問題,這是第一個,它是可以連續戴在耳朵上16個小時不會覺得疼痛,跟身體是融為一體的。
第二個是它要防旱、防水。這是一些物理上的指標,而一些邏輯上的、虛擬上的東西,它真的還是得更加的智能,我一直在講一個概念,未來的虛擬個人助理應該是呼之即來、麾之即去,你想要用它的時候它就出現了,不想用它的時候它是不存在的,而今天確實很多時候這種交互方式都不是自然的,你要刻意的去叫它,你沒叫它也自己會醒,所以我覺得AI要有很大的進步。
這些肯定不是科幻,而且是用戶真正覺得能跟生活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沉浸式的AI。
李雨嘉:剛才志飛有回答我們的問題,就是前景,但是我會覺得這個回答的還不夠,然後我會把這個問題再拋給譚旻,因為我們在人工智慧行業待了幾年,大家都會發現會有困難,高大上實驗室的技術怎麼能夠跟現實的場景或者是垂直行業產生結合,找商業場景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但是我們看到掃地機器人也好或者是智能耳機也好,基本上已經進入消費領域了。
接下來的問題就來了,我們知道您的產品已經打入了安防以及教育行業,我們想知道這兩個行業的機器人產品與普通消費級產品有什麼不同?
譚旻:我們在一個特別難的行業裡面,因為我們的行業沒有參考對象,所以我們必須要走過無數的坑。從這個方面來講,我覺得可以分享一個經驗,在弱人工智慧這個階段的實踐來講,我們其實提供了一個參考建議,必須要在一個可控環境裡面,在比較標準化的應用場景裡面,比較垂直的場景裡面,多去做微創新,多去做一些嘗試,這樣成功的機率可能會更大一些。
拿我們現在做的安防跟教育做一個參考例子,我們其實是走了7年,從2016年開始,通過跟蘋果的合作,把教育這個場景做進去了,它跟2C的場景有什麼不同呢?很多人在問,我們覺得它其實同時是2B跟2C的,因為最終的用戶還是C端,只不過我們可能是說把B端跟C端同時運營起來。
從教育這個場景來講,它其實不是單一的一個產品,它是一整套教育的解決方案,這個教育解決方案包括我們的教材、教輔,教育裡面教輔這些產品,包括我們所配套的培訓,包括我們所建立的培訓基地以及我們為了把整個閉環拉動起來所打造的賽事體系,以及我們進入到全球的AI教育市場的這麼一個生態系統,它其實是整個生態的閉環,而不僅僅是一個產品。
如果僅僅是做一個產品的話,它可能很難產生真正的對於這個行業的解決能力,所以這塊我們其實是有一個很完整的閉環生態在裡面。
從安防行業來講,我們其實是從目前已經發展了20年的安防系統去切入,找到人工智慧機器人作為本體的一個切入點,就是說立體化安防的這種補充,以前安防的解決方案都是基本上基於定點的解決方案,它不能夠移動,它也很難去到一些死角。
但是機器人作為一個能夠移動的解決方案,非常適合跟目前發展了20年的安防系統去做一個立體化安防的解決方案,它能夠跟目前的生態系統做一個補充,然後又能夠藉機器人作為一個本體的特點發揮它獨特的效益,這樣的話它能夠融入到整個生態裡面去,這種協作就比較有機了,這種協作能夠持續,它也能夠基於本身的特點持續去做創新,持續給這個行業帶來服務價值。
李雨嘉:非常感謝譚旻,其實我跟人工智慧的CEO聊天,前5分鐘基本上就是我們產品很好,我們技術很好,再聊一會就是創業真的好難,創業維艱,機會真的是很難找。
我接下來的問題還是不懷好意,其實也不是了,其實是想請志飛總回答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您做過音箱,今天帶來的產品是耳機,您覺得接下來哪一種物聯網智能硬體可以成為給創業公司帶來新機遇的突破點?
李志飛:是不是能夠給創業公司帶來機遇我不知道,因為這個商業真是太難了,今天的手錶、耳機、音箱,大家都已經覺得能用了,但我覺得下一個智能硬體的形態,5年以後在我看來毋庸置疑肯定是眼鏡。
李雨嘉:大家都知道一般在一個論壇的結尾都會請與會嘉賓說一點對未來的展望,說一些開心的話,但是今年我們不打算這麼玩,我們今年最後一個環節變成了一個吐槽的環節,我在拋出問題之前請各位認真聽,仔細思考,認真作答,因為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去忽視眼前資本的寒冬。
雖然我們的主題是「迎接市場的爆發點」,就在我們的頭頂上寫著,但實際上智能硬體市場目前整體表現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並不樂觀,2018年開始就已經出現了智能硬體創業公司的倒閉潮,所以你們覺得目前的市場存在哪些問題是你們最想吐槽的,我們從張總開始吧。
張莉:我還是說說我熟悉的掃地機行業,我們還是蠻看好這個行業,因為現在的滲透率還很低,在中國整個掃地機的滲透率才5%左右,即使是發達國家,像美國這邊也只有11%左右,所以還有大量的空間。
iRobot 中國區總經理張莉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可以看到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廠商、越來越多的牌子和產品進入到掃地機這個品類,但是也帶來了剛剛說的良莠不齊的狀態,有一些掃地機給人的感受很不好,你回到家還要到處去找它,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裡。
尤其是消費者第一次使用的話,他會覺得挺失望的。有沒有用啊?沒有用的話他可能告訴親朋好友,不要去買,沒有用。在這種情況下,掃地機品類的的一些成熟品牌,像一些大品牌特別需要進行市場教育,告訴消費者如何選購一個好的掃地機,什麼樣的掃地機才適合你你, iRobot也在做這方面的事情。
李雨嘉:消費者覺得掃地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沒有掃乾淨,掃地機自己也清理不乾淨,就是剛才我們討論過的問題。接下來想請教譚旻,你對現在的市場有什麼想吐槽的?
譚旻:要吐槽的話其實有非常多可以吐槽的點,有很多感悟可以分享一下,有兩點,一個是關於整體大的方向的發展,另一個是關於最核心的人才問題,這兩個問題其實是現在人工智慧行業特別需要大家去關注、關懷的地方。
第一,從大的環境來講,人工智慧,包括機器人行業,它肯定是我們人類歷史發展以來最大顛覆型的技術,現在各個業界已經是比較確定了,但這是一個非常長期、長遠的發展,它其實並沒有大家在科幻電影當中、想像當中,馬上就是會發生。
所以,這裡面需要我們的投資者、資本環境、政府、用戶要多一點點的時間,這裡面需要非常多的時間給到創業者去聚焦解決這個技術本身的瓶頸,這個技術本身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這需要等待,這其實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技術革命。我們叫做放長了雙眼去看,看這個技術會給大家帶來多大的變化。從長遠來看,這個技術給大家帶來的變化肯定會超出我們所有在場人的想像。
第二,我們一直都在提,我們不能夠忘記最核心技術人才的培育,要靠我們自己,要靠我們整個行業。我一直在提倡我們核心的技術是用錢買不到的,也是用市場換不來的,我們怎麼樣在資本寒冬裡面能夠更多的放心培養自己的人才。
真正人工智慧的發展是20年左右,但是這幾年才真正火起來。在這個從業市場裡面,我們即使花很多的錢有很多人才也是找不到的,我們只能自己花時間、花精力去培養,這個部分需要政府、業界、各個同行們一起去想辦法,說我們其實真的是花時間從長遠的角度來培育我們這個市場,所以,人才培養非常重要,我們也非常看重我們在進入AI、人工智慧教育的賽場。
李雨嘉:謝謝譚旻,我想換一個角度問志飛,現在的人工智慧創業的市場環境,您最看不慣的是什麼?
李志飛:因為創業前我是一個科研工作者,從來沒給公司賺過一分錢(給自己還是賺了錢的),但在過去幾年我受盡了各種各樣的苦,所以個我還是要吐槽一下。
其實很多做智能硬體的公司,它的初心不是做硬體,而是做智能,但很不幸的是智能是一個虛擬的靈魂,必須要有載體、身體護體,所以很多公司到最後都軟硬結合做智能硬體,像出門問問做晶片也都是軟硬結合。
所以,我覺得智能硬體面臨著三座大山。
下有深圳的山寨企業。
中有華為、三星、小米這種手機廠商。
上有不怕死有錢的網際網路企業。
這三座大山對智能硬體的創業都是影響非常大的,你做了個東西,有創新,深圳的兄弟們真的執行能力很強,像AirPods能做到49塊錢的,而且長的一模一樣,這時候你要花大量的精力去給消費者解釋這到底有什麼區別。
出門問問創始人CEO 李志飛
中間華為、三星、小米這種公司又有很大的用戶基礎,供應鏈也很強大,所以他們競爭力也非常強。
上遊更不用說了,一上來就直接扔炸彈,不要錢,免費,硬體都虧錢給你。
我覺得在過去幾年,作為一個創業者,你要做智能硬體,那怎麼去跨越這三座大山,我覺得是非常艱難的。我的答案是,最後肯定是「你必須獨一無二,必須創新」,做出一些山寨搞不定的、中間這些廠商也搞不定的,以及上面那些企業免費給你,你也不要的。
這些東西我覺得可能才有一些機會。
李雨嘉:以前提到人工智慧,大家都是興致勃勃,覺得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但我們在「人工智慧,未來已來」這句話還沒有說完的時候,就發現未來沒有來,但資本的寒冬來了。
時至今日,我依舊堅定地相信人工智慧,我相信我們臺上的4個人是持有這樣的觀點,我也相信我們臺下的關注也是持這樣的觀點(依舊很相信人工智慧)。
雖然我們不相信用愛發電,很多人說AI就是愛,用愛可以發電,但我們相信趨勢,我們相信歷史潮水湧動的方向,因為決定方向的不是人、事、物,而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