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在線音樂用戶寄望用愛發電,資本不願無米之炊

2021-01-09 聯商網linkshop

文/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

作者/陳小江

想要發現音樂新世界的蝦米,最終沒能找到新世界。

1月5日,蝦米音樂官宣將於2 月5 日停止服務。3月5日0點後,除網頁端音螺平臺音樂人(即原「數位音樂場景」業務)授權服務維持運營外,其他運營均停止,用戶將再也無法登錄蝦米音樂。這意味著,走過10多年的蝦米音樂,留下toB業務後,正式跟C端用戶說出了那句「說不出的再見」。

說不出再見的,除了蝦米音樂,還有其背後的眾多忠實用戶——開年第一心碎、爆哭、爺青結、我與音樂有關的靈魂不見了.......是很多蝦米音樂用戶的心碎的聲音。

不過,青春結束也罷,靈魂抽空也罷,少了蝦米,在線音樂依然不會停,地球也照樣轉。

就在官宣當天,QQ音樂就上線了「蝦米歌曲一鍵搬家」功能。第二天凌晨,網易雲音樂也發布了教你「如何一鍵遷移蝦米歌單到網易雲音樂」的公告。與蝦米音樂同年成立的中國移動咪咕音樂,在2020年12月31日對外公布,其客戶端用戶數正式突破1億,全場景用戶規模達2億,用戶數仍在穩步增長。

而在網絡上,蝦米音樂粉絲自製的遷徙圖也開始流傳,這比蝦米倒下,可能更令人唏噓——沒有誰不可取代,時間終會抹平一切。

用戶希望用愛發電,在線音樂平臺難為無米之炊

蝦米音樂走不下,最直接原因,是用戶不要它了。

據Fastdata《2020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數據顯示,騰訊音樂旗下的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APP2020年10月月活分別為2.0億、1.88億和7248萬,網易雲音樂同期月活為8895萬。而蝦米音樂同期月活只有2236萬,僅為網易雲音樂的1/4,這還讓蝦米怎麼玩?

僅靠少量用戶的情懷,顯然不足以讓資本買單。2019年9月,阿里斥資7億元領投網易雲音樂,拿下10%的股權時,蝦米音樂的關停結局其實早已寫下。

甚至連市場調研公司對蝦米音樂也不再關注。在QM發布的《2020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秋季大報告》中,跟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一起成為統計口徑的是咪咕音樂,後者全場景用戶已突破2億,而蝦米音樂已沒有一席之地。

蝦米音樂讓人扼腕嘆息的是,它倒在了它曾夢寐以求的時代。

據Fastdata數據顯示,到2020年10月,在線音樂用戶月活超過6億,在線音樂市場預計到2020年超140億,相比2019年的107億增長30.8%,比2018年的86.3億,幾乎增長近一倍。而音樂付費用戶習慣也已經養成,付費用戶超七千萬,這是蝦米音樂曾經所期盼的時代。

希望藉助UGC生產模式——用戶上傳各種曲目,修改蝦米的音樂分類等,再藉助用戶上傳分享——付費下載——版稅分成的激勵機制。蝦米音樂曾開創了音樂付費先河,並希望打造用戶和音樂人雙贏的生態閉環。不過這種做法受到兩大阻力,讓蝦米音樂兩面為難。

一方面很多音樂人不認可。如2010年周雲蓬、李志、萬曉利、拇指姑娘等14組藝人集體聲討「蝦米」——認為蝦米網未經授權發布作品試聽和下載,並通過下載牟利提出抗議。

另一方面面臨用戶付費難題。讓用戶付費聽歌,在音樂用戶付費習慣尚未養成、聽歌白嫖才是主流的彼時,無異於難上天。王皓曾在採訪中透露「蝦米每年支付的版權費用是收入規模的十幾倍」。而通過UGC生產模式+在線付費模式打造共贏閉環難以為續,這也是蝦米後續賣身阿里的重要原因。

王皓在2016年離開蝦米時,曾在朋友圈留下「有些行業註定要死去,我乾脆等他涅槃好了」的言語。有業內人士解讀,原因之一就是王皓看不到大眾「付費」的希望。

哪怕時至今日,用戶付費率仍然不夠高,白嫖的人依然佔絕大多數。有媒體採訪問某對蝦米音樂關停痛心疾首的網友有沒有為蝦米音樂付費,得到的回答是通過淘寶88VIP會員算不算。

數據不會說謊,當下中國在線音樂付費率仍然不高。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別為5.3%、6.3%和8%,至今尚未突破10%。相比Spotify而言,其2020年Q4業績展望顯示,月活有望增張至3.4億以上,付費用戶有望增長至1.5億以上,付費率高達44.11%,國內音樂用戶付費率依然很低。可見,單純想通過用戶付費本身也很難支撐在線音樂APP運營的版權、帶寬及其它運營成本。

從這個視角來看,貧瘠的國內音樂用戶付費環境是蝦米倒下的一大原罪,這是其後續賣身阿里、阿里不重視音樂版權以及今日關停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見,用戶想用愛發電,但在線音樂平臺卻難為無米之炊。

跨過三大時代,在線音樂平臺生存邏輯依然沒變

用戶付費意願不夠,當然是蝦米後續發展甚至轉變的一個關鍵因素。不過,在市場付費習慣尚未養成之時,怪罪用戶顯然是「甩鍋」,在線音樂平臺自身無法造血,才是真正的幕後兇手,也是當下所有平臺要解決的難題。

知乎作者張十三根據在線音樂賽道增長重心不同,將在音樂賽道大致分為工具時代、版權時代和泛娛樂時代三大階段。回顧蝦米音樂發展歷程,雖說在這三個階段都錯失了不少發展機會,但究其本質還是無法自身造血,才會身不由己。

在工具時代,音樂版權尚不是競爭壁壘,音樂APP作為聽歌工具,蝦米音樂憑藉UGC模式,挖掘了許多獨特的站內作品和濃厚的音樂社區氛圍,讓其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在線音樂軟體,並為其積累了大量優質小眾音樂用戶。

不過,成也小眾,敗也小眾。要想在市場上走得久遠,僅僅服務好小眾核心用戶做增值變現,而不不追求市場佔有率和用戶規模這種反商業模式,註定蝦米音樂的商業化會異常艱難。

隨便舉個例子,作為最早做智能推薦之一的蝦米音樂,其卻並不完全遵從數據和算法邏輯。王皓曾以王菲的歌曲舉例,「90%的用戶喜歡王菲,知道王菲,所以不需要推薦,而那些被推薦的是大家所不知道的10%。」再比如王皓曾要求歌曲播放一定要按專輯順序,而非播放熱度或者智能順序。

類似操作贏得了很多小眾用戶的歡心,將蝦米音樂稱為「寶藏」。但對很多隻想聽熱門歌曲的普通用戶來說,卻未免有點不接地氣。

時至今日,被蝦米用戶津津樂道的蝦米音樂社區評論仍以專業點評歌曲為主,與被嘲諷為「網抑雲」的網易雲音樂的各種吐槽抑鬱不同,是音樂的淨土。但平心而論,真正懂音樂專業性的聽眾與普羅大眾相比,完全不在一個量級,而五花八門的評論內容,正好是網易雲音樂能立足的一個根本——很多用戶認為,在網易雲音樂每首歌曲下面的科普、段子和情感故事的精彩程度甚至遠超歌曲本身。

隨著版權時代來臨,在2013年第一波版權爭奪戰中,倍感壓力的蝦米音樂選擇投靠金主阿里。加入第二年,阿里斥資3000萬元,拿下《中國好聲音》第三季音樂版權,並隨後與滾石、華研和寰亞等多家唱片公司籤訂獨家合作協議。但好景不長,雖然阿里不缺爭奪音樂版權的資金,但最終卻未能如蝦米所願。

2015年3月,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合併組成阿里音樂。同年7月8日,國家版權局發布《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的通知》,要求網絡音樂服務商清理無版權音樂作品,並責令各個網絡音樂服務商將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市場格局就此改變。

而在7月15日,高曉松、宋柯正式加盟阿里音樂。兩人加盟後來主導了將「天天動聽」改版為「阿里星球」,試圖打造一個音樂版淘寶——集直播、演出、音樂製造、門票周邊、社區於一體的全產業鏈音樂生態平臺。

從2015年到2017年,是國內網絡音樂版權走向正規化的幾年。此時與天天動聽合併的蝦米音樂卻未得到足夠版權支持和重視,阿里未能加緊囤積版權,反而將重心放到了「阿里星球」上。

隨著2016年,騰訊進一步收購擁有酷我音樂和酷狗音樂的海洋音樂股權,組成騰訊音樂集團,旗下QQ音樂、酷狗音樂和酷我音樂在音樂版權上一騎絕塵。數據顯示,彼時光QQ音樂的曲庫規模就達到1500萬首,而蝦米音樂只有400萬首。錯失音樂版權爭奪戰,導致無歌可聽,讓一度想變成大眾的蝦米音樂,再度退回小眾,為今日的關停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筆。

相比來看,與蝦米同年成立的咪咕音樂,截至2020年12月,已經擁有超4000萬首正版歌曲,新歌覆蓋率超95%,守住了陣地。並且憑藉中國移動在5G超高清技術上的優勢,近幾年不斷推出至臻音質、極光音效、臻3D等5G超高清音質功能,以及打造5G+4K+VR超高清直播等沉浸式視聽娛樂,找到了差異化競爭路線。

毋庸置疑,音樂版權當然是在線音樂賽道PK的「勝負手」,但僅有版權,沒有合理的商業變現模式,以及用戶生態,高昂的音樂版權費也會讓平臺方面臨運營窘境。其中的關鍵是要將音樂APP從聽歌工具變成泛娛樂平臺,找到合理的變現模式。

從騰訊音樂2020年Q3財報數據來看,該季騰訊音樂總營收人民幣75.75億元,其中在線音樂服務收入23.24億元(在線音樂訂閱營收為14.6億元),而社交娛樂服務營收入達到52.5億元,扛起了騰訊音樂集團的營收大旗。

值得一提的是,其在線音樂服務ARPPU為9.4元,而社交娛樂服務ARPPU為166.7元,兩相對比可知,在線音樂平臺泛娛樂化是營收的主力軍,這背後離不開騰訊音樂孵化了《全民K歌》為代表的在線音樂社交娛樂業務,能為騰訊音樂不斷造血。

機會其實一直都在,尤其是在5G時代,隨著泛娛樂場景的多樣化,唯有通過不斷布局多元化內容和業務,滿足B端和C端用戶的多元化需求,方能給企業不斷輸血,找到新機會。

咪咕音樂就是如此。一方面推出「咪咕愛唱」,主打家庭K歌娛樂場景,快速搶佔大屏音樂領域。通過親子、在線教育、有聲電臺、播客共創等版塊,布局大音頻生態,為用戶提供更多元化的內容類型。另一方面,通過與喜馬拉雅、芒果TV、百度網盤、蘇寧易購等12家公司推出權益聯合會員,助推咪咕音樂拓展用戶。

此外,藉助中國移動5G+AICDE的技術,咪咕音樂在雲演藝科技製作、超高清體驗、雲端交互和商業模式上不斷升級,藉助新技術紅利獲得差異化競爭優勢。2020年12月,咪咕打造了全球首場5G+4K/8K+XR雲演藝咪咕匯,將雲觀眾、雲包廂、雲打Call等雲演藝新玩法引入演藝場景,推動咪咕匯付費觀看用戶規模突破1250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反觀蝦米音樂,雖然率先嘗試音樂付費業務、也做出了音樂社區,儘管失利於版權不足,戰略定位動蕩,但是一直沒找到合理的商業變現路徑,這是其潰敗的根源。

總的來看,押注網易雲音樂,關停蝦米音樂,對當下的阿里大文娛來說是最好的選擇。而對蝦米音樂來說,死於其曾夢寐以求的新世界,才是其最大的悲哀。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歡迎來到財經愛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請添加微信:tanglangcaijing01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 該帖於 2021/1/8 22:12:00 被修改過

相關焦點

  • 在線音樂用戶寄望用愛發電,資本不願無米之炊
    而在網絡上,蝦米音樂粉絲自製的遷徙圖也開始流傳,這比蝦米倒下,可能更令人唏噓——沒有誰不可取代,時間終會抹平一切。用戶希望用愛發電,在線音樂平臺難為無米之炊蝦米音樂走不下,最直接原因,是用戶不要它了。據Fastdata《2020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數據顯示,騰訊音樂旗下的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APP2020年10月月活分別為2.0億、1.88億和7248萬,網易雲音樂同期月活為8895萬。而蝦米音樂同期月活只有2236萬,僅為網易雲音樂的1/4,這還讓蝦米怎麼玩?僅靠少量用戶的情懷,顯然不足以讓資本買單。
  • 為音樂付費正名,網友:別讓歌手用愛發電
    從2015年最嚴版權令頒布以來,在音樂人、版權方、音樂平臺、用戶等產業鏈的所有參與角色的共同努力之下,音樂版權意識逐漸受到認可,加之以數字專輯為代表的音樂形式成功握住了實體時代的接力棒,中國音樂市場的數位化轉型也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個可以實現價值變現的健康生態,隨之而來的,是用戶為內容付費的原動力。
  • 資本寒冬,人工智慧不能用愛發電-虎嗅網
    這些肯定不是科幻,而且是用戶真正覺得能跟生活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沉浸式的AI。很多人在問,我們覺得它其實同時是2B跟2C的,因為最終的用戶還是C端,只不過我們可能是說把B端跟C端同時運營起來。所以,這裡面需要我們的投資者、資本環境、政府、用戶要多一點點的時間,這裡面需要非常多的時間給到創業者去聚焦解決這個技術本身的瓶頸,這個技術本身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這需要等待,這其實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技術革命。我們叫做放長了雙眼去看,看這個技術會給大家帶來多大的變化。從長遠來看,這個技術給大家帶來的變化肯定會超出我們所有在場人的想像。
  • 華益弘資本商學院:在線音樂巨頭沉浮史
    國外免費音樂下載網站MP3.com、Napster迅速壯大,但這些「生瓜蛋子」很快就被國外的傳統音樂巨頭們用版權保護法,打得一命嗚呼。從高曉松的此前境遇,也不難推斷,中國的在線音樂市場會是另一番樣子。華益弘資本商學院指出,網際網路加持下,用戶可以在網上搜索、免費收聽、下載自己喜歡的任何一首歌。
  • 奪用戶,搶平臺,「用愛發電」之外,字幕組的愛恨情仇
    在不少人的傳統印象中,字幕組就是用愛發電的代名詞。誠然,他們仍然處在一個灰色地帶:由於版權問題,始終與盜版等字眼糾纏在一起。即便如此,廣大吃瓜群眾還是很難把這些人跟「撕逼」、「惡意競爭」等字眼掛鈎,畢竟在慣常認知中,他們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所作所為純粹只是出於興趣愛好。
  • 在線音樂下半場丨庫客備上市蝦米要關停,小眾音樂香不香,在線音樂錢怎麼賺
    自從頭部音樂平臺合併,在線音樂的基調就已經定下:得版權者得天下。這些年來,老牌音樂平臺的日子不好過,多米音樂停運、音悅臺官司纏身,蝦米音樂進入關停倒計時,儘管用戶想用愛發電,但少了版權優勢和用戶規模,平臺難為無米之炊。當然,也有小而美的代表,或是情懷驅動,或是聚焦小眾市場。
  • 電子音樂:從發電廠樂隊到化學兄弟
    :從發電廠樂隊到化學兄弟」閃亮登場(如假包換的「閃亮」——展方提示:展覽包含強光頻閃畫面,不適合癲癇患者及12歲以下兒童參觀)。發電廠樂隊演出現場雖然作為一個設計博物館來呈現以音樂為主題的展覽,在邏輯上有點牽強,但正如該展的策展人傑瑪·科廷(Gemma Curtin)所言,對於電子音樂來說,「聲音只是這個故事的一部分
  • 「用愛發電」還是「用錢發電」?B站的「破圈」困境
    C「用愛發電」還是「用錢發電」隨著B站破圈腳步加快,它的商業化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畏手畏腳,這不僅體現在B站在非二次元領域大量投入,也表現在up主營收模式調整上。然而,商業化沒有取得決定性進展的時候,B站曾經的社區氛圍已消失了大半。
  • 國內在線音樂社區研究報告:網易雲音樂夜貓子多 酷狗用戶愛早睡
    對於音樂行業的現狀,極光報告分析指出,在線音樂行業用戶規模已經穩定,行業已從增量紅利時代轉向存量紅利時代;而社區化是深耕存量用戶的主要方向,它可以豐富平臺內容、提升用戶體驗,進而提高用戶使用時長和粘性。其中網易雲音樂以其獨特的音樂社區模式引領行業的社區化趨勢,用戶忠誠度也較高。
  • 「用愛發電」是靠鄰居的熱情?蔡英文當年到底怎麼說?
    華夏經緯網8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8月15日下午4點51分,臺灣「中油」公司員工人為疏失,造成全臺無預警大停電,「用愛發電」也順勢被民眾拿來創意發揮,成了近日最紅的流行語。有網友問:「用愛發電的原理到底是什麼?」究竟「用愛發電」怎麼來的?
  • B站要撕的不是巫師,而是「用愛發電」的帽子
    據知乎用戶「莊明浩」表示,西瓜視頻給幾乎所有的B站頭部UP主都開出過報價,此次買下巫師財經,籤約金在千萬級別。B站明顯也急了。巫師財經的告別視頻,被普遍解讀為對「用愛發電」模式的不屑。巫師在告別視頻中提到,其帳號沒有任何商業化,而且恰飯收入太低,自己用愛發電的積極性降低了很多。巫師慨嘆,兼職做科普視頻真是費力不討好。這是個十分危險的信號,B站對此反應強烈。
  • 巫師財經出走B站 「用愛發電」的視頻創作者也要恰飯了?
    來源: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臺作者:陸鵬鵬 一聲「資本永不眠」,巫師財經正式宣布退出B站,然而在這之後迎接他的卻是B站的一紙違約公告。巫師財經宣布退出B站用愛發電的巫師要恰飯了?6月14日,知名財經知識類UP主「巫師財經」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一則名為《鮮衣怒馬少年時》的視頻,宣布正式退出B站。
  • 奪回敖廠長、發布花火計劃 B站「用愛發電」將成過去式
    用愛發電太慢,B站「花火」提速7月7號,與敖廠長回歸同來的,還有B站最新發布的「花火計劃」,以鼓勵更多UP主和品牌主直接對接,為了吸引更多品牌方和UP主與B站建立排他的穩定合作關係,8月1日前,B站將限時免收平臺服務費。
  • 「無價值用戶」大換血:豆瓣、即刻、A站、網易雲音樂的突圍戰
    在心遇,你可以搭訕附近的人、和在線的人聊天、收送虛擬禮物。這的確降低了「草根用戶」獲取信息的門檻,但也從某種意義上抬高了在意「信噪比」的「精英用戶」的信息獲取成本。即刻則藉助更細的信息粒度:用多維度將信息框定到足夠精準,形成「主題」加以推送。諸如「有豆瓣8.0分以上的新電影」「煎蛋24小時熱文」……配合調教好的推送,的確會給人一種完美解決信息過載的「高效」體驗。
  • 傲嬌的B站:用愛發電 如何盈利?
    B站和主流的綜合視頻網站有很大的區別,B站可能更像一個二次創作網站,由大量用戶自己編輯視頻上傳網站,許多主流視頻網站的視頻已經過了火爆時效期,但是經過在B站被稱作「UP主」的視頻原創作者再加工仍能翻紅,用極小的成本,無線延長視頻生命力。因此B站月均DAU能達2,198萬,7天留存率均值超70%。
  • 多米音樂出局,在線音樂平臺的突破口在哪?
    短視頻的迅速躥升令資本趨之若鶩,這股火焰也躥向了在線音樂平臺。從去年3月開始,網易雲、QQ音樂及蝦米、酷狗、酷我音樂紛紛涉足短視頻,對於在線音樂平臺而言,在進入後版權時代後,用戶體驗、線下演出、音樂廠牌都成為了接下來可能的競爭地,而短視頻會否成為最有決定性的競爭戰場?
  • 搞文藝的打不過搞商業的,傳將關停後蝦米音樂用戶不願落幕
    蝦米音樂是否真的要關停?內部人士對此諱莫如深,底層員工也在等靴子落地。或許自幾年前輸掉版權大戰,從在線音樂領域TOP1的位置跌落之時,就已經書寫出了今天的命運。過分追求文藝,失去商業價值,凡是遵循這條理念的網際網路產品,都難以擁有長久的生命。而作為一群對蝦米音樂深愛到極致的用戶,他們幾乎已經失去了恨蝦米的力氣。
  • 宮牆謝幕,用愛發電!
    前文致歉申明:昨日發出的推文中用到了《宮牆內的芭蕾》原創主題曲
  • 用愛發電!《別的月刊》第二期回顧
    「用愛發電」 是一系列關於偶像和粉絲的討論。其實大家都卑微,都在用愛發電,何必彼此看不上。祝你磕 / 氪得開心!4 月 26 日 —— 眼看 Morrissey 從當年的 icon 變成了如今的笑柄,但我仍不打算脫粉曾經又怪又酷的 charming man,成了如今不合時宜的 harming man,自戀又么蛾子滿天飛,價值觀跟我完全相左,可我為什麼還愛他?
  • 騰訊音樂在線音樂付費用戶超5000萬,中國數位音樂邁入「新拐點」
    在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個數據是:在線音樂付費用戶達到5170萬,同比增長46%,而付費率超8%,2019年同期為5.4%。2020年第一季度,騰訊音樂在線音樂付費用戶同比增長50.4%至4270萬,在線音樂付費率為6.5%;第二季度,騰訊音樂在線音樂付費用戶同比增長51.9%至4710萬,付費率又提高1個點快速增長至7.2%。今年三季度,這個數據已經超過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