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現文化符號,完成文創設計,再到最終文創產品的完成,《上新了·故宮》節目組需要面臨如何從故宮1200座建築、9371間房屋蘊含的厚重歷史中抓取合適的文化元素等一系列難題。
5年多研發成就了「故宮文創」的火爆市場,歷史積澱和尋常器具結合而成的「故宮之美」吸引了眾多年輕消費者。11月9日,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將傳統文化解讀與文創產品設計相結合,尋找到了文化節目、故宮符號和衍生產品的全新結合點。
「文化為什麼不能成為產品?」 《上新了·故宮》出品人、華傳文化暨春田影視董事長劉兵認為,通過對傳統文化元素融合現代審美的再創作,讓觀眾了解文化創意產生的過程和產品設計的歷史靈感來源,讓擁有歷史積澱的文創產品進入尋常百姓家,是中國故事的全新講述方式。
2017年至今,傳統文化主題的綜藝節目熱度不斷攀升,已經成為各大衛視和視頻平臺的常客。朗讀、還原、沉浸式體驗……如何用新穎的形式呈現文化內涵,成為此類節目的主要研發方向。
《上新了·故宮》並未將內容主線限定於文化呈現本身,而是將「文創」作為貫穿節目始終的明線。對此,已經致力於故宮文創產品研發5年,截至2017年年底已經開發了1萬餘種文創產品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節目中直言,做文創不簡單,做故宮文創更不簡單。
「文創產品的意義在於它可以作為蘊含文化符號的實用物品進入普通觀眾家中,《上新了·故宮》則為受眾普及了其中的文化元素和歷史故事。」劉兵認為,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創需要更多的人參與。
2017年,華傳文化與春田影視製作了文化體驗真人秀《非凡匠心》,這檔已經播出兩季的綜藝節目保持了豆瓣8.4以上的評分。基於文化類節目的創作經驗,劉兵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需要力推,根源在於文化元素未能走入百姓生活。此次選擇將故宮作為文創產品的切入點,除了它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在中國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故宮自身具備的生活屬性。
劉兵告訴《綜藝報》,「故宮除了是帝王統治天下的政治場所,還是明清兩代統治者生活了近600年的居住場所。」 在乾隆為自己打造的倦勤齋內,濃濃的江南絲竹風情,讓觀眾感受到了清代一帝的另一面。帝王居所內的生活化設計可以讓觀眾跨越時間洪流,一窺清代宮廷的日常風貌。
帝王生活、現代設計與文化故事碰撞後產出的文創產品,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觀眾熱捧的文化符號。首期節目中,「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周一圍和嘉賓蔡少芬在故宮專家和專業設計師的陪同下,歷經一天發掘,最終推出了一款美什件作品(內含3件產品)。節目播出後1小時,第一批5000件產品以平均每套2000元的價格銷售一空。節目總導演、春田影視CEO毛嘉介紹,隨後的節目中,還將有故宮主題的睡衣等實用性更強的文創產品出現。
「使用才是最好的傳承,購買才是最大的保護。」劉兵表示,「當文化以實用形式走進千家萬戶,使用者可以對其中的文化元素如數家珍,這才是講述中國故事的有效方式。」
近兩年來,「故宮」已經成為流行文化的熱詞。對於成立於1925年的故宮博物院而言,無論是熱度居高不下的文創產品,還是《我為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熱播節目,「故宮熱」的背後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和歷史故事的熱情。
劉兵認為,年輕人的喜愛才是《上新了·故宮》相關內容和產品流通屬性的直接體現。「無論是節目還是文創產品,除了要秉承原有的文化基因,還要具有現代的普適價值和市場流通屬性,而流通屬性就體現在年輕人的喜愛上。」
經過多年的發展,文化類節目的呈現手法已經在最初的棚內解讀和體驗式真人秀基礎上,開發出越來越多的模式。但在相關文創產品設計上,卻依然無法擺脫文化元素復刻的限制。無論是傳統服飾技法的再現,古畫的多種載體,還是書法作品的衍生複製,均是現代文創產品普遍使用的設計形式。對於使用者而言,此類產品存在的意義或價值,僅僅是復古符號帶來的審美趣味,使用者很少會去主動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精髓。
《上新了·故宮》引入來自中央美院等專業院校的大學生和青年設計師,通過年輕人的視角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現代審美下的再創作,產出符合年輕觀眾喜好的文創產品。節目總導演毛嘉認為,節目為日常無法近距離深入接觸故宮和相關資料的年輕人提供了渠道,同時也為故宮傳統文化元素開通了一條通往年輕人大腦的通道,這是節目的雙向意義。
實際上,《上新了·故宮》的內容著重點也並非產品,而是其背後的文化故事。從發現文化符號,完成文創設計,再到最終文創產品的完成,節目組需要面臨如何從故宮1200座建築、9371間房屋蘊含的厚重歷史中抓取合適的文化元素等一系列難題。
毛嘉透露,節目選擇呈現的故宮文化符號既要考慮大眾的認知度,也要尊重史實,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故事基礎。首期「乾隆的秘密花園」播出後,觀眾對頻繁曝光於影視作品的乾隆皇帝有了新的認知。有觀眾感嘆,想不到只會談戀愛的「大豬蹄子」,還有如此勤勉深沉的一面。
劉兵也表示,節目組需要先把來龍去脈講清楚,才能推動文創產品設計進入落地環節,因此每期節目約有80%的筆墨在呈現文化內容,直至節目尾聲才會涉及文化的實用價值,賦予文化生命力。「我們不想將節目做成帶領觀眾參觀故宮的課堂,而是要和他們一起了解故宮的文化,發掘它在當代的傳播意義,並將其付諸於實物繼續留存。」
作為故宮博物院出品的首檔電視節目,每季10集的《上新了·故宮》有著太多故宮印記:首度進入故宮35%未開放區域取景拍攝,多位博物院工作人員參與、出鏡,以及故宮授權推出的全新文創產品。通過這檔節目,將於2020年迎來600歲生日的紫禁城顯得愈發年輕起來。
劉兵告訴《綜藝報》,此次合作和故宮博物院籤署了五年戰略協議,《上新了·故宮》是紀念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推出的大型紀錄片《紫禁城》的階段性成果匯報。此後,雙方還會在內容策劃等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合作。
節目中基於故宮元素創作的實體文創產品,將以故宮出品的形式進行線上和線下售賣。對於節目中的故宮文創產品和故宮博物院文創旗艦店(簡稱「故宮淘寶」),劉兵認為二者是渠道和產品形式上的互補,而非競品關係。 「《上新了·故宮》是把每個故宮文創產品賦予鮮明的性格和來源,對每項產品進行溯源,並從中尋找到作品產生的文化邏輯。二者更像一對師兄弟,雙方擅長的技法不同,但師出同門。」
在劉兵眼中,《上新了·故宮》所進行的工作是跨越近600年的時間和固定不變的空間,秉承歷史積澱下的文化基因,通過文創產品將故宮搬到我們生活的現實空間中。這種轉移並非文物的轉移,而是通過文創產品打通傳統文化和器物的實用壁壘。「在產品的故事性上賦予600年的時空內涵,我認為它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播意義也更為深遠。」
《上新了·故宮》幕後
「無人故宮」的拍攝技巧
故宮常年遊人如織,但在首期節目中,故宮仿佛被節目組「包場」,無論是空鏡還是大全景,均是一片空曠。毛嘉告訴記者,故宮對節目組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要保護文物,二是不能影響遊客參觀。節目組一般在早上6點鐘之前就在故宮外等候,8點鐘開館後搶拍開放區鏡頭,之後迅速轉場進入尚未開放的拍攝區。
周一圍還原乾隆
首期節目中,周一圍身著根據史料還原的乾隆服飾,在倦勤齋戲臺邊觀戲邊吟唱,並上演了一幕隔空對話。由於文物保護、拍攝時間限制等原因,這段近5分鐘的片段並非實景拍攝,包括片中戲臺上的表演,均是後期綠幕合成。片中歷史還原環節、出鏡人物的服飾出處均進行了特別標註,每期5套左右的宮廷服飾,需要動用5-10位專業繡工參與。
御貓「魯班」
拍攝「御貓」是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主意,他在節目中透露,故宮裡有近200隻貓,它們被故宮的工作人員視為「同事」,「因為有這些優秀的『同事』,故宮博物院裡沒有一隻老鼠。」值得一提的是,節目中御貓「魯班」的配音由手遊《王者榮耀》遊戲角色魯班的配音師配製完成。
編輯:蘇紫汀
「致敬初心 響應時代」 湖南衛視與中國電視相伴成長
解密紀錄片《王朝》:如何打造動物版「權力的遊戲」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註明來源,並附上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登錄手機版「綜藝+」m.zongyij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