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術衍生品行業被稱為文創產業,最具代表的就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與 90 餘家臺灣本土以及國際知名廠商合作,目前已推出了近 2400種文創商品,單是 2014 年文創商品就收入 11 億元新臺幣,已超過 10 億元新臺幣的門票收入。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創意之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文創之路大約走過三個階段,前後經歷 50 餘年。上世紀 60 年代,主要是以仿製複製為主,就是比照展出的文物單純複製,強調仿真,一年營業額大約在 1 至 2 個億。2000 年左右,開始進行創意研發,實現了質的飛躍,特別是與世界知名設計公司阿萊西等知名設計品牌合作,帶給臺北故宮新的可能性,實現了營業額的第一次翻倍。第三個階段則是 2010 年,臺北故宮開始做高端開發,這類商品定價較高,市場份額也不大,滿足的是小眾市場,用以證明博物館的供應能力。
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在品類上可以分為四大類:流行趣味產品、飾品配件、創意文具、家居用品。臺北故宮文創產品在品類上包含廣泛,品種豐富、偏重與應用價值高的生活用品,藝術復仿品較少。
臺北故宮博物院提倡「傳統即新———把博物館帶回家」,通過系列化開發,融入故事性,並結合時尚當下生活、話題,用品牌授權加圖像授權的方式帶動創意生產。
臺北故宮善於將單獨文化元素形成多個品類系列。以臺北故宮對書法藝術藏品的開發為例,其書法衍生品從產品類別上大致可分為辦公用品、生活用品兩類。僅是簡單的書法作品,就可以研發出品類豐富、創意多彩的衍生產品,幾乎包含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僅《自敘帖》一種書法作品,其衍生產品就有 51 款。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吉祥寓意和傳統故事結合起來,與消費者的心理訴求產生契合,情感帶入。例如其研發的宮廷玩偶系列,就有「百年好合」、「金榜題名」、「黃袍加身」、「升官發財」等主題擺件或者創意家居品,將祝福寓意和生活消費結合起來。
從《雍正王朝》開始,臺灣地區的「雍正熱」持續發酵。2009 年,兩岸的故宮博物院 60 年來首度合辦展覽,就選擇了從雍正主題切入。臺北故宮博物院也藉助熱門話題,創作了多個「雍正系列」,吸引兩岸消費者。
研發方式採用品牌加圖像授權臺北故宮文創發展時間更長,活性也就比較強,敞開大門歡迎每個人參與其中。臺北故宮全部典藏完成數位化,所以任何人上網際網路都會看到它的典藏。設計師可以利用其中元素進行設計,然後報給臺北故宮,審核通過就掛故宮的牌子在故宮專賣店裡面賣。
文創產品創造是「皮肉垣骨幹垣血液」的結合,是文化元素、產品功能與內在意蘊的綜合展現。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產品研發有以下五點值得借鑑:一是文化為根,了解產品的先天優勢,只有找準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才能創造出魅力的產品。二是注重情感,從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角度出發, 消費者對於文化衍生產品的消費行為是一種情感消費,產品應該具備情感元素。三是體現時代化,產品的文化特徵應包含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審美觀點和價值取向。四是系列化原則,針對一個題材的文化衍生產品, 只有擁有多種不同的形式,才會引發消費者的關注和興趣。 五是品牌識別,文創產品應注重包裝創意,整體打造品牌識別標識。
文創·規劃·新農業
農業學習(農業考察/農業培訓/農業沙龍),聯繫微信:596158816
講述故事(故事分享/項目展示/文章投稿),聯繫微信:2191329175
業務諮詢(項目策劃/規劃設計/農業眾籌),聯繫微信:27818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