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的啟示

2021-02-07 奔田生態農場聯盟

臺灣藝術衍生品行業被稱為文創產業,最具代表的就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與 90 餘家臺灣本土以及國際知名廠商合作,目前已推出了近 2400種文創商品,單是 2014 年文創商品就收入 11 億元新臺幣,已超過 10 億元新臺幣的門票收入。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創意之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文創之路大約走過三個階段,前後經歷 50 餘年。上世紀 60 年代,主要是以仿製複製為主,就是比照展出的文物單純複製,強調仿真,一年營業額大約在 1 至 2 個億。2000 年左右,開始進行創意研發,實現了質的飛躍,特別是與世界知名設計公司阿萊西等知名設計品牌合作,帶給臺北故宮新的可能性,實現了營業額的第一次翻倍。第三個階段則是 2010 年,臺北故宮開始做高端開發,這類商品定價較高,市場份額也不大,滿足的是小眾市場,用以證明博物館的供應能力。

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在品類上可以分為四大類:流行趣味產品、飾品配件、創意文具、家居用品。臺北故宮文創產品在品類上包含廣泛,品種豐富、偏重與應用價值高的生活用品,藝術復仿品較少。

臺北故宮博物院提倡「傳統即新———把博物館帶回家」,通過系列化開發,融入故事性,並結合時尚當下生活、話題,用品牌授權加圖像授權的方式帶動創意生產。

臺北故宮善於將單獨文化元素形成多個品類系列。以臺北故宮對書法藝術藏品的開發為例,其書法衍生品從產品類別上大致可分為辦公用品、生活用品兩類。僅是簡單的書法作品,就可以研發出品類豐富、創意多彩的衍生產品,幾乎包含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僅《自敘帖》一種書法作品,其衍生產品就有 51 款。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吉祥寓意和傳統故事結合起來,與消費者的心理訴求產生契合,情感帶入。例如其研發的宮廷玩偶系列,就有「百年好合」、「金榜題名」、「黃袍加身」、「升官發財」等主題擺件或者創意家居品,將祝福寓意和生活消費結合起來。

從《雍正王朝》開始,臺灣地區的「雍正熱」持續發酵。2009 年,兩岸的故宮博物院 60 年來首度合辦展覽,就選擇了從雍正主題切入。臺北故宮博物院也藉助熱門話題,創作了多個「雍正系列」,吸引兩岸消費者。

研發方式採用品牌加圖像授權臺北故宮文創發展時間更長,活性也就比較強,敞開大門歡迎每個人參與其中。臺北故宮全部典藏完成數位化,所以任何人上網際網路都會看到它的典藏。設計師可以利用其中元素進行設計,然後報給臺北故宮,審核通過就掛故宮的牌子在故宮專賣店裡面賣。

文創產品創造是「皮肉垣骨幹垣血液」的結合,是文化元素、產品功能與內在意蘊的綜合展現。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產品研發有以下五點值得借鑑:一是文化為根,了解產品的先天優勢,只有找準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才能創造出魅力的產品。二是注重情感,從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角度出發, 消費者對於文化衍生產品的消費行為是一種情感消費,產品應該具備情感元素。三是體現時代化,產品的文化特徵應包含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審美觀點和價值取向。四是系列化原則,針對一個題材的文化衍生產品, 只有擁有多種不同的形式,才會引發消費者的關注和興趣。 五是品牌識別,文創產品應注重包裝創意,整體打造品牌識別標識。

文創·規劃·新農業


農業學習(農業考察/農業培訓/農業沙龍),聯繫微信:596158816

講述故事(故事分享/項目展示/文章投稿),聯繫微信:2191329175

業務諮詢(項目策劃/規劃設計/農業眾籌),聯繫微信:2781806566

相關焦點

  • 盤點臺北故宮文創產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朕知道了」膠帶,這款售價200臺幣(約合40.9元人民幣)的膠帶當天傍晚上架500盒,第二天就售罄。
  • 去臺北看誠品生活、故宮博物院,感受文創產業的魅力!
    近幾年似乎迎來了文創元年,大量文化創意產品成為了潮流:一向莊嚴肅穆的故宮,被當成創意用在了睡衣、檯曆、口紅等一系列產品的設計上,故宮變得越來越接地氣,還圈了一大波粉絲;方文山作詞、易烊千璽演唱,故宮館藏的名畫《千裡江山圖》由此變成了一首中國風歌曲
  • 【風雲】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兩岸故宮剪不斷的緣分
    今年底,臺北故宮南院將在嘉義縣揭幕,而在北京,故宮北院設計方案也將浮出水面。每當談到兩岸故宮的話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總習慣回答說這就是文脈傳承。馮明珠乾脆利落說主要有三件事,其一是策展,其二是文創,最後就是博物館志願工作。讓她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南京博物院在改建過程中,不斷派人往返臺北,「我們還給他們準備了兩間宿舍,參與我們策展,參與開發文創產品。」馮明珠回憶稱,「我已經當院長的時候,南京博物院改建好邀請我去,我看到他們文創產品店跟我們很類似。」
  • 臺北故宮文創40年 在傳統中創新
    華夏經緯網3月2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於1965年在臺復址後,經過多次修繕與擴建,近年致力推廣文化創意產業,讓文物與生活連接,利用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引起民眾對歷史文物的興趣,搭上近年古裝劇熱潮,臺北故宮文創商品更是受到民眾喜愛,並成為兩岸文創商品學習、效仿的楷模,其中臺北故宮首創
  • 臺北故宮文創經驗分享:哪些產品賣得好,哪些品類少開發
    臺北故宮網站發布了博物院2019年度上半年該院合作開發廠商說明會公告,其中公布了博物館商店銷售簡報。多種多樣的文創產品,讓人眼花繚亂。 後記 近年來,伴隨著熱銷兩岸的文創產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收入也節節攀升。臺北故宮的文創產品一直以來成為博物館界的標榜,其中,除了有優秀的創意和優良的品質,還需不斷的推陳出新,才能受動更多的博物館愛好者親睞。
  • 故宮文創產品火遍全球值得我們深思
    當時,臺北故宮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朕知道了」紙膠帶,這讓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認識到了文創產品的龐大市場。故宮文創產品故宮在傳統文化從簡單商品到創意的過程中,搭建起了自己的文創商業版圖和一個堅守IP價值與開放互動的產業鏈。
  • 走進臺灣,打卡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太現代——101大樓長期保持世界第一高度的美譽臺北太熱鬧——西門町無論白天黑夜都是人頭攢動臺北太前衛——臺灣青年的穿著總是那麼時尚靚麗臺北太文藝——誠品書店裡各種文創產品令人流連忘返臺北太美味——饒河街觀光夜市從餓死吃到撐死;半筋半肉的牛肉麵,麵條勁道,牛筋入口即化,牛肉讓人大快朵頤
  • 探秘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灣之行(七):探秘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去中國化」?惡果來了……
    臺媒稱,臺當局敲定由「臺灣史」專家吳密察掌臺北故宮博物院,讓典藏和展出中華文物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地位越來越尷尬。
  • 有點意思 文創產品=主旋律?看看故宮怎麼說~
    相信大家對這個一定不陌生,這款臺北故宮創意周邊康熙版「朕知道了」紙膠帶搭著 2013 年清宮劇熱潮的東風,一下子風靡兩岸。接下來,臺北故宮也相繼發布了不少好玩的文創產品,小夥伴們不禁驚呼「原來文創產品還能這麼玩!」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今天國際上知名的商業產品諸如勞斯萊斯、奔馳,少說也需花費百年的努力才能建立傲世的品牌,它們的經營者會輕言改名嗎? 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如今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的道理呢?
  • 像故宮文創那樣火,你的產品應該怎麼做?
    然後問題來了,作為一個普通的電商從業者,我們的產品能像故宮文創那樣受到關注,成為一個現象級的IP嗎?首先,來梳理一下故宮文創的成長路徑。2008年,故宮文化創意中心正式成立,從一個「正襟危坐」的嚴肅品牌,到萌到心化的各種創意產品,始於來自臺北故宮的機緣。
  • 爆紅的北京故宮文創產品,不只是是顛覆性的創意
    近年來,隨著故宮博物院和北京電視臺出品的文化節目《上新了·故宮》的播放以及故宮文化創意產品的大熱推廣,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創意產品逐漸被大眾所關注,從紙膠帶、翠玉白菜陽傘,到朝珠耳機等等,獨有的創意設計也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康熙御製琺瑯彩欣賞
    清康熙 玻璃胎畫琺瑯牡丹藍地膽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 琺瑯彩粉紅地開光四季花卉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 宜興胎畫琺瑯花卉茶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 銅胎畫琺瑯方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 錦地開光西洋仕女肖像畫碗 「大明弘治年制
  • 典藏專輯丨故宮90,與時俱進: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馮明珠院長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攝影丨張筠)90年,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服務故宮近40年,讀歷史的人說歷史,說故宮的恆與變,說這90年。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10月10日紫禁城敞開了大門,皇室私藏進入公眾世界,天下為公。
  • 口紅「宮鬥」掀起「故宮IP」風雲 文創生意一定要加這麼多戲嗎?
    三個故宮文創產品店鋪中,故宮淘寶歷史最久,開店時間為2008年12月10日,是故宮在文創方面的早期嘗試。但是故宮淘寶最初走的是傳統博物館紀念品商店的路線,經營業績並不突出。直到2013年,臺北故宮推出爆款膠帶紙後,或受其啟發,故宮淘寶開啟如今的萌系風格。 同年,北京故宮公開在網上徵集文化產品創意,並招攬一批創意人員。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被民進黨當局給改名了嗎?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的著名博物館之一,其中存放了大量歷史悠久的珍貴文物,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在臺灣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最近,由於民進黨當局不斷在島內推進「臺獨」政策,臺北故宮博物院可能會面臨「改名以及降級」的風險,這令許多人士感到非常不滿。
  • 這回,「臺獨」選擇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手
    導語: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行政機關,欲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更改名稱並降級。島內專業人士對此「心有餘而力不足」。明末清初,在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被建立,為保護其收藏的文物不被破壞,在二戰前夕,故宮博物院不得選擇將文物南遷,運送到上海、南京等地。直至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才運回南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數千箱文物運往臺灣,而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在嘉義動工
    新華網臺北2月6日電(記者任珂)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 《上新了·故宮》:上心了,文創!
    5年多研發成就了「故宮文創」的火爆市場,歷史積澱和尋常器具結合而成的「故宮之美」吸引了眾多年輕消費者。11月9日,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將傳統文化解讀與文創產品設計相結合,尋找到了文化節目、故宮符號和衍生產品的全新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