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隨著「Produce」系列在韓國掀起的國民製作人熱潮,成功打造出I.O.I和Wanna One兩大人氣團體後,以偶像選秀為題材的音樂綜藝便開始風靡。
後續,韓國相繼推出各類偶像選拔節目,比如強調素人偶像養成的《偶像學校》,以男女混合PK展開競技的《MIX NINE》,還有讓過氣偶像翻紅的《THE UNIT》等。今年繼續深挖,推出了推進團體內Vocal、Dancer、Rapper位置分類的《Under Nineteen 》,以及讓明星變身推薦人,向觀眾介紹「準預備明星」的《THE FAN》。
應該說,韓國的娛樂產業向來以高壓著稱,所有同僚都是競爭者,急劇飽和的韓流市場營造了像「飢餓遊戲」一樣的職業環境,出道的現實困境使練習生們急需各類選秀綜藝作為跳板,來實現事業上的提升。
梳理韓國市面上一些偶像選拔節目的邏輯動機,冷眼君發現可概括為兩大維度,一是推新,二是翻紅。
「推新」很好理解,除去傳統選秀模式,近幾年比較流行的操作,是將選手「從練習生到出道」的整個養成過程由幕後搬到臺前。「翻紅」比較有新意,韓國有數以百計的經紀公司,有成熟且工業化的造星體系,但供給大於需求的市場環境導致偶像過剩,大多數團體及個人無法被大眾認識,於是,製作方抓住了「過氣」偶像的心理訴求,專門創作了為這一群體服務的選秀節目。
推新,將練習生養成過程搬到臺前
應該說,由電視臺主辦的音樂類選秀節目在韓國十分常見,《Super Star K》和《Kpop star》都是主打生存戰的傳統選秀模式,對夢想的追求、對逆境的抵抗都是剪輯的情感落點。
隨著「Produce」系列創新的選秀模式,讓偶像推新迎來了新高潮。回顧《Produce 101》,第一季是想打破以娛樂公司為界限的女團選拔現狀,第二季加入了話題和流量都更高的男性練習生,至此國民男女團正式挑選完畢。
前兩季中,邏輯敘事與人物衝突多發生在行業殘酷性和現實困境之間,第三季更名為《Produce 48》,選手方面聯合日韓兩國造星模式,96位選手一半是韓國各大公司練習生,一半來自日本AKB48組合,主打「全球化」概念,將養成系日本偶像與體系化韓國練習生放到一起,兩國偶像文化的差異與碰撞是最大看點。
總體來說,「Produce」系列有著清晰的選拔邏輯,一切以用戶點讚確定順位為核心賽制,分級評定對應實力,選手投票對應人氣,兩條軌道互不幹涉,生存戰的殘酷將觀眾置於拯救者的位置,可以說緊扣「民選」精髓。
《MIX NINE》是面向已出道的偶像和未出道的練習生舉行的男女混合PK選秀節目,YG社長梁鉉錫親自前往韓國70多家經紀公司選拔近170名參賽選手進行出道競爭,最終選出的9人男團和9人女團中只有一組能以「MIX NINE」隊名出道。
海選環節梁社長帶著兩輛大型巴士前往各地的經紀公司進行甄選,走訪選拔的創意增加了很多看點,節目重點放在中小企劃社上,從經紀公司的單位視角反映了韓國出道的艱難現狀,而「有限的巴士座位」營造了競爭的緊張感。
《Under Nineteen》是近期上線的一檔推進團體內Vocal、Dancer、Rapper位置分類的男團選秀節目,按照參賽者擅長的領域分組,經過海選篩查出唱歌、舞蹈、Rap組共19名19歲以下的青少年進入節目錄製,後續經過多輪演出展示,依據「導師投票+觀眾人氣」選出9人組成男團出道。
完成偶像推新是這類節目重要的邏輯內核,可以肯定的是,國民製作人票選自己心儀偶像的這股熱潮在短時間內不會散去。
翻紅,將偶像回爐重造挖掘潛質
節目中,有關「翻紅」的邏輯創意,冷眼君想到2011年MBC推出的競演真人秀《我是歌手》,目的就是讓已經淡出觀眾視野的老牌歌手再度翻紅。
還有2014年《無限挑戰》「特別企劃特輯」裡,由樸明秀和鄭俊河組商討的策劃提案《六六歌》。內容是邀請20世紀90年代的流行歌手再次同臺,表演自己當年的金曲作品,接受新一代90後的評價檢驗。
因為這一期節目,Turbo重新出了單曲,JINUSEAN再出江湖發表EP,蘇燦輝的《Tears》逆襲榜單,金建模、曹誠模、嚴正花這些老牌歌手齊聚一堂。第二季六六歌,沒有再搞過往國民歌手的熱門曲目大聯唱,玩起了偶像情懷,復原「遊擊演唱會」的挑戰形式,展示了水晶男孩的重組舞臺。
而有關韓流界相當一部分偶像團體及個人的尷尬處境,韓國KBS電視臺以這一人群為主體視角,順勢推出了「偶像回爐重造秀」《THE UNIT》,即「Reboot」企劃。節目由RAIN、黃致列、San E、泫雅、泰民、趙賢雅擔任評委,針對正在活動的偶像以及曾在樂壇活動過的前職偶像,重新挖掘他們的價值和潛力,推出一個新的小分隊團體。
演播廳舞臺被設計成「Reboot」按鈕形式,共有六等份,現場觀眾在選手表演時投票,獲得15%的票數可點亮一個boot按鈕,獲得90%以上的投票點亮super boot按鈕即可直接晉級。在第一階段選出男女選手共126人正式開始角逐出道資格。
比如因流言退隊的T-ARA前成員韓雅凜,女團SPICA門面擔當卻去打散工補貼生計的楊智媛,與泰民是同期好友的HOT SHOT成員金文奎等都出現在了節目裡。
還有近期上線的《THE FAN》,在架構設計上從某種層面也屬於偶像翻紅邏輯。節目是SBS與法國公司「Banijay International」的合作作品,是一檔讓明星成為選手的個體推薦人,然後由觀眾決定最終優勝者的音樂選秀節目。設定了四位以BOA為首的粉絲大師,每期會有不同大牌明星推薦人向粉絲大師和現場300位觀眾推介自己關注的潛力偶像。
比如首期有一位叫樸容主的選手曾到中國參加《星動亞洲》,在第二季時與蔡徐坤等七人一起獲得了終極夢想卡,但由於當時正好碰上限韓令不得不終止在中國的活動。節目在2016年結束,到現在兩年的時間幾乎處於空白狀態,這次因為韓彩英的推薦才再次有了新平臺。
共有15組選手經過4個回合的競演,獲得粉絲數最多的Top 5可進入最後的直播階段,獲勝者和其粉絲會將獲得一億韓元的獎金。
舞美視效上設計了六條藍色道路通向舞臺,明星推薦人會在推薦語上交代和選手的緣分、推薦理由,環節具有儀式感,剪輯節奏則延續了韓國選秀節目一貫的慢敘事。
冷眼君認為,偶像重造、翻紅的節目創意機制會比全素人選秀更具有話題性和關注度,這群選手因多年練習生涯和舞臺經驗會帶來與純素人不同級別的舞臺表演,讓節目在內容質量上更具可看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解決了偶像過剩的行業環境,因機遇等原因被埋藏的實力偶像。
還記得國內《我是歌手》第一季的首發名單,極大程度遵循了韓國原版的主旨,讓老牌歌手翻紅,黃綺珊、彭佳慧等人在節目播出後找到了事業的第二春。但第一季之後,《歌手》並沒有再按照原版路數走,在國內綜藝、音樂市場的作用下所承載的功能性越來越多。
應該說,針對「過氣」偶像的翻紅邏輯展開創意架構的選秀節目是一個可探尋的視角,國內選秀由來已久,積累了大量人才資源,業內人士不妨轉換創作方向,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