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12月7日,記者從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委宣傳部獲悉,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遺蹟保護研究室相關專家圓滿完成野外調查及搶救性發掘工作。
本次挖掘開啟了野外打包工作,共計打包77件「皮勞克」。經過發掘初步判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發現的體形最大蜥腳類恐龍化石,不僅保存完整,還包含了該類型蜥腳類同一個體大部分前肢、後肢、腰節部位化石,少部分背脊、尾椎化石,不同個體化石之間還可以相互補充,對此研究基本查明含化石地層的基本信是難得的蜥腳類恐龍化石科研材料,是極具科普展出價值的化石材料。近日,起運呼和浩特進行修復和研究。
據了解,2018年至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遺蹟保護研究室實施的「內蒙古自治區新發現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評價及搶救性挖掘」項目工作。下一步,將對本次發掘的古生物化石進行修復研究,並初步鑑定恐龍種屬,以進一步了解化石反映的恐龍生存環境、埋藏時代、埋藏環境,對發展科普事業和旅遊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總臺央視記者 劉曉波 呼和牧仁 通宣員 道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