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織經?

2021-02-07 太平之門

《羅織經》是唐朝酷吏來俊臣、萬國俊所著的一部專講如何羅織罪名,角謀鬥智的書。酷吏周興臨死之際,看過此書,自嘆弗如,竟甘願受死;一代人傑宰相狄仁傑閱罷此書,冷汗直冒,卻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則天面對此書,嘆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殺機遂生。

《羅織經》全文

【譯文】人們的情感許多是做出來的,世間的習俗許多是虛假的怎麼可以相信呢?孔子說:『甜言蜜語、和顏悅色、畢恭畢敬,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可恥的是他們心中藏著怨恨,表面卻與人要好的虛偽行徑。

【譯文】人的欲望是多種多樣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事情成功了便享受功勞,事情失敗了便推託過錯,聖人尚且不能超越這一點,這大概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吧。

【譯文】欲望多了就會起貪心,極端自私就會有偏差,罪惡從此便產生了。老百姓害怕懲罰,官吏恐遭禍患,不得不收斂自己的行為;一旦有了機緣變故,誰都無法預料了。

【譯文】人們受害常常是因為對人沒有仔細的察驗,人們遭受禍患往往是由於對人心慈手軟。齊桓公過份相信他的臣子,以致死亡實在讓人哀痛。吳王夫差沒有吞併越國,最後卻導致吳國的滅亡。關係親密沒有超過父子的,可是像楊廣那樣的逆子卻總是存在;施以恩德沒有超過君對臣的,但是像王莽那樣的奸臣起卻從未斷絕。因此說人的內心隱含著太多的欺騙,不能光看他的外表。世上的事缺少情愛,做好事的人最後卻得不到功勞。相信別人不如相信自己,防範別人不要心存僥倖。這種技藝學習,難道還能成為一個有智能的人嗎?

【譯文】上司的疑心重,下屬的恐懼就多。上司和下屬的心意不一致,禍事便由此產生了。


【譯文】當主子的沒有喜歡手下的人勢力過於強大的,當臣子的要戒除心中存有的非分之想。臣子權勢過大會招致死禍,想法荒謬會導致滅亡。周公姬旦尚且懼怕這些,何況是其它人呢?

【譯文】上司沒有不聰明的,下屬絕無最有德行的。功勞讓給上司,罪過留給自己。戒備警惕之心不要丟失,智能勇力不要顯露。雖然是最親近的人也要忍心斷絕,縱然是幹邪惡的事也不躲避。如果真的做到這樣,不但上司會寵愛有加,而且寵信不會衰減。

【譯文】自願處於下屬的人很少。上級對下級的管理如果沒有計謀,不是下級牴觸上級,就是下級奪取上級的權力。

【譯文】上司沒有威嚴,下屬就會鬧出禍事。威嚴從禮儀中樹立,依賴於刑罰,放任它就會喪失。秘密的事不要讓人參與,參與謀劃的人一定要清除。寵信不要固定在一個人的身上,讓一個人專權一定會帶來禍害。心思一定要隱藏起來,與人交往不能過分親密,希望下屬由此感知上司的威嚴而生敬畏。

【譯文】下屬依附上司才能成就志向,上司依靠才屬才能取得功名。下屬有貪求的東西,他的心自然會要求上進,提升他應該慢慢的來,太快他就滿足了。上司有想使用的人,他的神態要親切,以禮相待下屬不要推辭,不這樣做就沒有人協助他了。


【譯文】權力,是人們不可以缺少的。獲取權力不容易,保住權力更加艱難;智能欠缺的人不能得到,謀略不當的人最終卻能帶來禍患,這是關係生死的大事。

【譯文】借用天意行事,名義上才適合正道。逆天而行,自作自受,這是敵人的罪名。讓老百姓愚昧無知,這是掌權者的聰明之處。恩惠不顯示出來,人們就很難依從了。

【譯文】混亂動蕩的時代要使用有能力的人,天下平定了要剷除他們以絕後患。大治時期只使用忠於自己的人,平庸無才的人最易掌握和歸順。名稱可以改變,實權必須力爭;名稱和實權完全相反,權力就喪失了。酷好權力超過他性命的人,是沒有什麼不敢做;權力沒有主動讓給別人的,所以爭奪它的方法無所不用。時機十分重要,時機不當就會自取滅亡;事情可以做絕,尊卑長幼也能狠心滅殺。用錢財爵祿來拘束他們,以消除他們可能造成的實際危害;用虛假的名位來賞賜他們,以收買他們的人心。如果這樣行事,什麼權力都可以獲得,也不會失去。

【譯文】人都有敵人的。敵人,是與他有利害衝突,生死不能兼容的人。不能認清敵人就無法分辨朋友,不能制伏敵人就不能成就事業,這是最大的禍害,一定要根除它。

【譯文】君子和小人為敵,也就變成小人了。小人和君子友善,也就變成君子了。名聲是虛的,有智能的人不會計較別人的毀謗和稱讚;利益是至高無上的愚蠢的人才只是求取好的善名。

【譯文】人們共同的敵人,不能說一定是我的敵人;上司的敵人,雖然是我的朋友也要與他為敵。親戚的緣故,不能說就是我該親近的人;刑罰的緣故,如果是我的親人也要捨棄。在不知不覺中迷惑敵人,以等待時機。在敵人沒有行動的時候制伏他,這就是搶先佔有有利時機。在犯上作亂上構陷敵人,這是不能赦免的罪名。在yin穢邪惡之事上加害敵人,這最能讓人鄙視他。最大的敵人,是沒有比不知道誰是敵人更大的了;最深的禍害,以和敵人友善最為嚴重。假如把天下人看得像強盜一樣,對待親人像陌生人一樣,交接朋友超過了對仇人的態度,縱然人們厭惡我,卻能躲避禍害,以有什麼損失呢?

【譯文】顯達和寵幸有開始的時候,能保持到最後的就很少了;吉利和兇險沒有不變的,有智能的人才能減少禍事。顯達和寵幸不是命裡就有的,先有謀劃後才有成;吉利和兇險是選擇人的,謹慎小心才能消災免禍。

【譯文】君主的命令不要違抗,這是顯達的根本,有智能的人寧肯犧牲自己也要讓顯達延續下去。後代不缺乏人材,顯達才可持久,賢明的人情願自己吃苦也要惠及後人。官位沒有固定的主人,用機智多變取悅他的君主。君主都有寵幸的臣子,沒有什麼原由也必須和他們結交往來。人都有三親六故,懲罰人的時候一定要仔細審察他的家族。人有賢明和愚蠢之別,任用人不要要求他們的才能高過自己。

【譯文】顯達為眾人所羨慕,也能引發眾人的怨恨。對上司要表示心滿意足,對手下要施以恩惠,怨恨自然就會減少了。大的仇人一定要剷除,無恥小人不要輕視,禍患就不能隱藏。高興和憤怒的心情不露蹤跡,謹慎思考放眼遠處,人們就很難圖謀他了。

【譯文】世間的道理,人們不傷害自己卻遭到別人的傷害;做人的道理,別人不原諒自己而自己卻能原諒。

【譯文】君子愛惜名譽,小人愛護自己。喜好名譽就會束縛人的行為,重視利益就不會吃虧。名望和德行不顯示,誹謗就不能損害他本身的清譽;義氣和仁德不顯露,奸詐邪惡的人就不會把他視為禍患。表面上讚美別人,讓他難以忍受卻不知真意;背地裡為達私利,攻擊他最忌諱的地方而保存自己。

【譯文】老百姓不要與官府爭鬥,富貴的人不要輕易和人結下怨仇。身為弱者要保全性命,不能逞強顯能;身為強者要收斂羽翼,不可求取完美無缺。責備自己應該苛刻,使人憐憫就不會招致大的禍害。責罰他人不要過於嚴厲,小的恩惠有時能帶來大的收穫。

【譯文】惡沒有固定的說法,不把惡當作惡的顯達;善沒有固定的評判,不把善視為善的人平安。自己憐惜自己別人才會憐惜,自己厭棄自己別人自會厭棄。思想沒有停滯阻礙,禍害就無法侵犯了。

【譯文】奸臣不會自己招認,忠臣不能自己辯解。奸臣損害國家,忠臣損害自身。

【譯文】沒有智謀不能成為奸臣,他們的智謀都是陰險的。心存良善不會成為奸臣,他們的良知沒有喪失。

【譯文】智謀不超過奸臣,討伐他就不能獲勝;良知不深遠廣大,對奸臣就難以抗拒。忠臣和姦臣是可以變換的。君主任用信任的人,雖然是奸臣也被看做忠臣;君主拋棄不用的人,即使是忠臣也被視為奸臣。

【譯文】時勢變了人就不同,時間變了奸臣就有分別,忠奸的名稱難以依賴,只有君主才可作為依仗。喜歡和厭惡產◇◇臣。人們的敵人,不是奸臣的也被視為奸臣;人們的朋友,是奸臣的也被視為忠臣。

【譯文】道義相同才能獲得利益,道義不同只有得到災害。當奸臣有好處,人們都可以成為奸臣;當忠臣招致禍患,人們就很難做忠臣了。奸臣多而忠臣少,這是世間真實的狀況;說自己是忠臣而厭惡奸臣,這是世間表面的現象。

【譯文】只獻媚君主就是為了自己,去除表面探求實質,奸臣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



【譯文】法律的好壞,不在條文本身,而是它的執行;刑罰的根本,不在如何處罰犯罪,而是如何確定犯罪。


【譯文】人不同他們的思想就有差異,選擇他們的薄弱之處加以攻擊,他們的精神就會崩潰。

【譯文】人的身體相同害怕責罰也相同,用他最畏懼的東西給他動刑,他就一定會屈服。不可以存有憐惜,憐惜別人的人並不能以此證明他的忠正。朋友應該從重懲處,幫助朋友的人只能給他自己招來禍害。

【譯文】加罪於人或許能避免被人加罪,此事雖不容易也要勉為其難了。

【譯文】讓人達到死亡的境地,沒有比構陷他謀反更能奏效的事了;誘導人們做到服從,不刑罰他們就達不到目的。刑訊是講究方法的,責罰貴在有所變化,施行的手段沒有限制,人們就都會伏法認罪了。

【譯文】有智能的人畏懼禍事,愚笨的人害怕刑罰;用言語來殺人,這是刑罰中最高明的。聰明的人能認清當前的客觀形勢,愚頑的人卻一味辯說有理與無理;按照形勢的要求對待他人,這是責罰人的出發點。


【譯文】被人用刑的人會受到非人的待遇,懲罰別人的人自己也會避免懲罰。遭受非人的待遇就低賤,不受懲罰就高貴。低賤的人就任人宰割,高貴的人就主宰別人的生死命運。人們的選擇態度和行為,恐怕是源於此吧?

【譯文】事情不是很大,就不能讓人震驚。案件不是牽扯人多,功勞就不能顯現。君主用它來求取安定,臣子用它來邀功取寵,這裡的冤情一定會有,卻是不可能避免的。


註:僅供參考,請勿當真,非政治學、原著及事實依據。請以國家法律法規、政策文件、道德規範、公序良俗、官方正式文獻記載、原著及實際情況為準。

來源:《羅織經》、網際網路、獸樓處、青禾拾記(ID:q2017qc)等

相關焦點

  • 羅織經
    羅織經       經典《羅織經》寫盡江湖勾鬥,說破世間陰險,拷問人性善惡本質  金庸先生曾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會有江湖,而人就是江湖。  經典《羅織經》寫盡江湖勾鬥,說破世間陰險,拷問人性善惡本質  現實生活人總是很複雜。而人性一直是一個爭論了幾千年的話題。中國儒教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主張人性本善論;中國法家代表人物荀子則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主張人性本惡論;而中國思想家告子主張人性本無所謂的善惡之分。
  • 《羅織經》:一個外表忠厚老實的人,未必可深交
    《羅織經》說「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我們通常講一表人才、儀表堂堂,用第一印象來判斷一個人,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現實中以貌取人,被人欺騙的例子也不在少數。越是高級的動物,越是會掩飾自己、隱藏自己,以防被捕捉。
  • 人類文明的陰謀大全《羅織經》:壞蛋是這樣煉成的
    即便如此,它卻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夜述封神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的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惡陰謀大成的詭計大全,被稱為陰謀學的扛鼎之作——《羅織經》。女皇武則天稱帝之後依然保持極強的防範心理,因此在一系列恐怖政策的指導下,迎來了酷吏政治的高潮,而《羅織經》正是這個時期的酷吏來俊臣所著,他還是「請君入甕」的發明者。
  • 羅織經:狄仁傑看了直冒冷汗,武則天看了自嘆弗如!
    羅織經:狄仁傑看了直冒冷汗,武則天看了自嘆弗如每個人的一生,都是追求理想,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生。在人生的追求中,要達到彼岸,將會面臨困難重重。既有自身能力的不足,不善划船,在汪洋中迷路,無法到彼岸。奇書《羅織經》中的大智慧《羅織經》全書共12卷,分別是閱人、事上、治下、控權、制敵、固榮、保身、察奸、謀劃、問罪、刑罰、瓜蔓。
  • 《羅織經》到底是什麼樣的書?智慧還是謀略,奇書還是偽書?
    時至今日,《羅織經》仍然是一本非常有爭議性的書籍。有人說它是千古陰謀學的扛鼎之作;也有人說它是一部千古奇書,其中蘊涵著種種做人做事的謀略與智慧。據說此書是武則天做皇帝時期,手下一名叫做來俊臣的酷吏編著的。因為書中的一些想法和手段非常人能夠想得到的,因此許多人看後,表示直冒冷汗。
  • 《羅織經》:一本網羅罪名的奇書,一本讓武則天自嘆不如的書
    【羅織經】無意之間讀到一本專門羅織罪名、陷害忠良的經書,俗稱「害人經」、「整人經」。讀完之後鄙人虎軀一震,一身冷汗[震驚],兩股戰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來沒有想過人心竟然險惡至此。這本《羅織經》不僅讓武則天和狄仁傑自愧不如,就算拿到當代社會,以來俊臣的智慧也足以「吊打」99%的現代人,面對來俊臣幾乎毫無還手之力,這主要源自於來俊臣對人心的洞察之細之深,讓人自嘆不如,下面節選兩句予以解讀:1.來俊臣在《羅織經》中說「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
  • 《羅織經》:不要遷就任何人,懂人性的人更容易成大事
    《羅織經》說:「惡無定議,莫以惡為惡者顯;善無定評,勿以善為善者安。」是非善惡沒有固定的標準,不以作惡為惡的人,不擇手段,沒有禁忌,所以顯達富貴。善良也沒有固定的評判標準,不把行善作為沽名釣譽的資本,懂得明哲保身的人,往往平安。壞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只知道好人是傻,所以利用好人廉價的善良,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 《羅織經》:「聰明人」用3種方法操控人心,老實人一生蒙在鼓裡
    古往今來,還真有不少寫人心的書,而寫害人的書卻不多,其中有一本千古奇書,名叫《羅織經》,這本書專注於「害人」,是唐代臭名昭著的酷吏來俊臣所編著的,服務於武則天,專注於製造冤假錯案,並且毫無破綻。書裡描述了3種操控人心的技巧,聰明人都不說破。
  • 權謀厚黑《羅織經》3段話,看透人性,教你提防小人
    權謀厚黑《羅織經》3段話,看透人性,教你提防小人當代作家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寫道:南周王朝在歷史上出現短短十六年,對人類文化最大的貢獻是一部《羅織經》。所謂南周王朝,就是武則天時代。而《羅織經》則是武則天時代的酷吏來俊臣等人編撰的。顧名思義,羅織就是羅織罪名,就是整人的、告密的、陷害的、陰謀的、厚黑的學問和知識。當然,我們並不提倡現代人去學習《羅織經》裡面的整人手段。
  • 《羅織經》:沒有霹靂手,莫行菩薩心
    關於這一點,智慧權謀典籍《羅織經》裡面也有幾句話說得特別到位,很好地解釋了這個問題。1、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羅織經》中說: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意思是,受到傷害是因為沒有對人仔細檢查,招致禍患是因為對人太過心慈手軟。對此,我特別認同。與人交往,如果不多留幾個心眼,很容易被坑害。
  • 《羅織經》,幾句話戳穿人性醜惡,武則天看後自嘆不如
    《羅織經》是一部能讓飽經宦海浮沉、剛正不阿狄仁傑啞口無言的神作,其作者是武周時期臭名昭著的奸臣酷吏來俊臣。整人專家周興臨死之際,看過《羅織經》自嘆弗如,一言不發,甘願受死;一代人傑宰相狄仁傑閱罷《羅織經》,冷汗迭出,卻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則天面對《羅織經》,嘆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遂生殺機。
  • 心機大全《羅織經》,多少有能力的人放不下面子,最終一事無成!
    心機大全《羅織經》,小人沒啥能力卻步步高升,兩句話說明其中緣由,多少有能力的人放不下面子,最終一事無成!其中的緣由,很多人想了一輩子可能都沒有明白,或許我們能從一本書中找到答案,這本書就是《羅織經》!《羅織經》是古代酷吏來俊臣所著,對於這樣的書,很多人是非常厭惡和鄙視的,他們認為這樣的書只會教壞人,而且在現在這個社會,這樣的書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我是非常不贊成這種說法的,我認為這個社會只要有人的存在,就必然會存在利益的爭奪,只要有利益的爭奪,就會促使人耍手段、用心機,很多人馬上就會反駁了,為啥外國就沒有這樣的事呢?
  • 《羅織經》: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看3點就夠了,很多人不知
    它就是「害人書」《羅織經》,是唐代臭名昭著的酷吏來俊臣和他的黨羽共同編著而成的,專門用於在當時製造冤假錯案。裡面對人的心理,人性分析得特別透徹,書裡有三句話,不僅揭露了世俗的險惡,還能幫助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
  • 《羅織經》:這3個操縱人心的技巧,高手嘴上不說,卻在悄悄使用
    我在很早就讀過一本叫做《羅織經》書,這本書被稱作是「中國人性的弱點」,它圍繞的人性來說明小人是如何操縱人心,算計人的。接下來,就和大家分享3條《羅織經》裡面操縱人心的技巧,其實大家留心一下就能發現,很多高手都在悄悄使用,只是嘴上沒說。
  • 《羅織經》提醒:這3種聰明人,不可深交,看看你身邊有嗎?
    關於這個問題《羅織經》早有提醒:生活中這4種聰明人,不可深交!老祖宗早就給我們留下了智慧,只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生活中遇到這3種聰明人,要小心不要被對方的小聰明給耍了,但是也不要抗拒與這樣的人交往。
  • 《羅織經》讓我「又愛又恨」,短短三句話,說透小人的處事方法!
    《羅織經》是一本讓我「又愛又恨」的書,「愛」是因為它看透人性,「恨」是因為它詭計多端,短短三句話,說透小人的處世方法!「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許多人的追求,尤其對於我們愛讀書的人來說,能讀上一本好書,真是一件極大的樂事,但讀書也不僅僅只有快樂,因為書也能讓我們看清事情的本質,這些本質有時候往往並不「善良」,此時就會讓我們感到一陣陣的難過,最近我就讀過一本如此的書,這本書讓我「又愛又恨」,這本書就是《羅織經》!
  • 《羅織經》:想要獲得領導重視,記住這三點,比你埋頭苦幹強
    我從《羅織經》中裡找到了答案。 ——《羅織經》 人都是有所愛好的,通過愛好來引導,就沒有拿不下的人。 所以,想要獲得領導的重視,你就要知道領導想要的是什麼。
  • 《羅織經》:聰明人都悟透了3種「人性」,老實人卻一生蒙在鼓裡
    自古以來寫人心的書很多,但是寫「害人」的書卻寥寥無幾,而有一本書是人們公認的「千古奇書」,此書名叫《羅織經》,是唐代酷吏來俊臣及其黨羽編著的,專門用於為武則天製造冤假錯案,除掉絆腳石,書裡的手段令人不寒而慄,但是卻字字參透人心。
  • 權謀厚黑《羅織經》:助你看透人心
    《羅織經》是武則天時的酷吏來俊臣所著的一部奇書,以「人性本惡」為出發點,講述如何利用陰謀手段以做到保身避禍,剪除異己。在當時,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厚黑學。成也此書,敗也此書,據說武則天看過此書,懼其機心,遂殺之。古人說:不因其人而廢其言。書中不乏精妙之處,筆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為權謀,只為趨吉避兇,明哲保身。
  • 用《羅織經》中的這3句話就夠了
    古代有人專門寫了一本害人的書,叫做《羅織經》。這本書是由唐代一個以惡毒出名的酷吏,和他的黨羽共同編制而成的。據說當時他們就是用這本書上的方法來製造一些冤假錯案,著實讓人憤恨不已。他人的很多想法,我們並不是別人肚子裡的蛔蟲,不可能一一猜得到。那麼要怎樣才能避免別人對我們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