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織經
經典《羅織經》寫盡江湖勾鬥,說破世間陰險,拷問人性善惡本質
金庸先生曾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會有江湖,而人就是江湖。
經典《羅織經》寫盡江湖勾鬥,說破世間陰險,拷問人性善惡本質
現實生活人總是很複雜。而人性一直是一個爭論了幾千年的話題。中國儒教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主張人性本善論;中國法家代表人物荀子則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主張人性本惡論;而中國思想家告子主張人性本無所謂的善惡之分。而明代大儒王陽明曾說「無善無噁心之本,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因此王陽明主張人性本無善惡論,善惡是後天形成的。
不管人性真正的本源如何,但是,面對現實社會的勾心鬥角和陰險黑暗。有的人卻將其人性罪惡的一面發揮的淋漓盡致。
一部《羅織經》,三千血淚史。
閱人卷一
人之情多矯,世之情多偽,豈可信乎?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恥其匿怨而友人也。
人者多欲,其性尚私。
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
且聖人不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多欲則貪,尚私則枉,其罪遂生。
民之畏懲,吏之懼禍,或以斂行;但有機變,孰難料也。
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
桓公溺臣,身死家哀;夫差存越,終喪其吳。
親無過父子,然廣逆恆有;恩莫逾君臣,則莽奸弗絕。
是以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終無功。
信人莫若信己,防人勿存幸念。
此道不修,夫庸為智者乎?
事上卷二
為上者疑,為下者懼。
上下離心,禍必興焉。
上者驕,安其心以順。
上者憂,去其患以忠。
順不避媚,忠不忌曲,雖為人詬亦不可少為也。
上所予,自可取,生死於人,安可逆乎?
是以智者善窺上意,愚者固執己見,福禍相異,鹹於此耳。
人主莫喜強臣,臣下戒懷妄念。
臣強則死,念妄則亡。
周公尚畏焉,況他人乎?
上無不智,臣無至賢。
功歸上,罪歸己。
戒惕弗棄,智勇弗顯。
雖至親亦忍絕,縱為惡亦不讓。
誠如是也,非徒上寵,而又寵無衰矣。
治下卷三
甘居人下者鮮,御之失謀,非犯,則篡耳。
上無威,下生亂。
威成於禮,恃以刑,失之縱。
私勿與人,謀必闢。
幸非一人,專固害。
機心信隱,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
下有所求,其心必進,遷之宜緩,速則滿矣。
上有所欲,其神若親,禮下勿辭,拒者無助矣。
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人有所懼,以懼迫之無不納。
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
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
賞勿吝,以墜其志。
罰適時,以警其心。
恩威同施,才德相較,苟無功,得無天耶。
控權卷四
權者,人莫離也。
取之非易,守之猶艱;智不足弗得,謀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假天用事,名之順也。
自絕於天,敵之罪也。
民有其愚,權有其智。
德之不昭,人所難附焉。
亂世用能,平則去患。
盛世惟忠,庸則自從。
名可易,實必取;名實悖之,權之喪矣。
嗜權逾命者,莫敢不為;權之弗讓也,其求必極。
機為要,無機自毀;事可絕,人倫亦滅。
利祿為羈,去其實害;賞以虛名,收其本心。
若此為之,權無不得,亦無失也。
制敵卷五
人皆有其敵也。
敵者,利害相衝,死生弗容;未察之無以辨友,非制之無以成業。
此大害也,必絕之。
君子敵小人,亦小人也。
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
名為虛,智者不計毀譽;利為上,愚者惟求良善。
眾之敵,未可謂吾敵;上之敵,雖吾友亦敵也。
親之故,不可道吾親;刑之故,向吾親亦棄也。
惑敵於不覺,待時也。
制敵於未動,先機也。
構敵於為亂,不赦也。
害敵以淫邪,不恥也。
敵之大,無過不知;禍之烈,友敵為甚。
使視人若寇,待親如疏,接友逾仇,縱人之惡餘,而避其害,何損焉?
固榮卷六
榮寵有初,鮮有終者;吉兇無常,智者少禍。
榮寵非命,謀之而後善;吉兇擇人,慎之方消衍心。
君命無違,榮之本也,智者捨身亦存續。
後不乏人,榮之方久,賢者自苦亦惠嗣。
官無定主,百變以悅其君。
君有幸臣,無由亦須接納。
人孰無親,罪人慎察其宗。
人有賢愚,任人勿求過己。
榮所眾羨,亦引眾怨。
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減。
大仇必去,小人勿輕,禍不可伏。
喜怒無蹤,慎思及遠,人所難圖焉。
保身卷七
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之;人之道,人不自恕己而自恕也。
君子惜名,小人愛身。
好名羈行,重利無虧。
名德不昭,毀謗無損其身;義仁莫名,奸邪不以為患。
陽以贊人,置其難堪而不覺;陰以行私,攻其諱處而自存。
庶人莫與官爭,貴人不結人怨。
弱則保命,不可作強;強則斂翼,修求盡善。
罪己宜苛,人憐不致大害。
責人勿厲,小惠或有大得。
惡無定議,莫以惡為惡者顯;善無定評,勿以善為善者安。
自憐人憐,自棄人棄。心無滯礙,害不侵矣。
察奸卷八
奸不自招,忠不自辯;奸者禍國,忠者禍身。
無智無以成奸,其智陰也。
有善無以為奸,其知存也。
智不逾奸,伐之莫勝;知不至大,奸者難拒。
忠奸堪易也。
上所用者, 奸亦為忠;上所棄者,忠亦為奸。
勢變而人非,時遷而奸異,其名難恃,惟上堪恃也。
好惡生奸也。
人之敵,非奸亦奸;人之友,其奸亦忠。
道同方獲其利,道異惟受其害。
奸有益,人皆可為奸;忠致禍,人難為忠。
奸眾而忠寡,世之實也;言忠而惡,世之表也。
惟上惟己,去表求實,奸者自見矣。
謀劃卷九
上不謀臣,下或不治;下不謀上,其身難晉;臣不謀僚,敵者勿去。
官無恆友,禍存斯虛,勢之所然,智者弗怠焉。
料敵於遠,須謀於今;去賊以盡,其謀無忌。
欺君為大,加諸罪無可免;枉法不容,縱其為禍方懲。
上謀臣以勢,勢不濟者以術。
下謀上以術,術有窮者以力。
臣謀以智,智無及者以害。
事貴密焉,不密禍己;行貴速焉,緩則人先。
其功反罪,彌消其根;其言設謬,益增人厭。
行之不掇,不亦無敵乎?
問罪卷九
法之善惡,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罰罪也,乃明罪焉。
人皆可罪,罪人須定其人。
罪不自招,密而舉之則顯。
上不容罪,無諭則待,有諭則逮。
人辯乃常,審之勿憫,刑之勿輕,無不招也。
或以拒死,畏罪釋耳。
人無不黨,罪一人可舉其眾;供必不缺,善修之毋違其真。
事至此也,罪可定矣。
人異而心異,擇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潰。
身同而懼同,以其至畏而刑之,其人固屈。
憐不可存,憐人者無證其忠。
友宜重懲,援友者惟其害。
罪人或免人罪,難為亦為也。
刑罰卷十一
致人於死,莫逾構其反也;誘人以服,非刑之無得焉。
刑有術,罰尚變,無所不施,人皆授首矣。
智者畏禍,愚者懼刑;言以誅人,刑之極也。
明者識時,頑者辯理;勢以待人,罰之肇也。
死之能受,痛之難忍,刑人取其不堪。
士不耐辱,人患株親,罰人伐其不甘。
人不言罪,加其罪逾彼;證不可得,偽其證率真。
刑有不及,陷無不至;不患罪無名,患上不疑也。
人刑者非人也,罰人者非罰也。
非人乃賤,非罰乃貴。
賤則魚肉,貴則生死。
人之取捨,無乃得此乎?
瓜蔓卷十二
事不至大,無以驚人;案不及眾,功之匪顯。
上以求安,下以邀寵,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榮以榮人者榮,禍以禍人者禍。
榮非己莫恃,禍惟他勿縱。
罪無實者,他罪可代;惡無彰者,人惡以附。
心之患者,置敵一黨;情之怨者,陷其奸邪。
官之友,民之敵;親之友,仇之敵,敵者無常也。
榮之友,敗之敵;賤之友,貴之敵,友者有時也。
是以權不可廢,廢則失本,情不可濫,濫則人忌;人不可密,密則疑生;心不可託,託則禍伏。
智者不招己害,能者尋隙求功。
餌之以逮,事無悖矣。
《羅織經》
基本簡介
唐朝酷吏來俊臣、萬國俊所撰的《羅織經》,是一部專講羅織罪名、角謀鬥智的書籍。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
其一,它是人類有始以來,第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
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寫,赤裸裸的施惡告白。
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惡智慧之大成的詭計全書。
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過得更好的奧秘——權謀厚黑。
史料記載
據史載,整人專家周興臨死之際,看過《羅織經》自嘆弗如,甘願受死;一代人傑宰相狄仁傑閱罷《羅織經》,冷汗迭出,卻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則天面對《羅織經》,嘆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遂生殺機。
難怪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頗具諷刺意味地寫道:「南周王朝在歷史上出現短短十六年,對人類文化最大的貢獻是一部《羅織經》。」 來俊臣、萬國俊之流早已喪命,但不可否認,他們的害人哲學和封建遺毒並未徹底消亡。本著讓世人認清奸人面目,識破惡人伎倆,存留歷史真實,從反面認知人性的目的,我們在保留本書原貌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對全書作了逐段逐句的解釋評議。為了讓讀者更深入、更形象地了解和識別惡人的手段,吸取教訓,我們在每一釋評之後,又根據史實,編寫了相關的事典。這樣使讀者可以從反面汲取有益的東西,在紛繁複雜的世象中,能防誣反騙,識破伎倆,勿受其害,此為本書出版之目的。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奸人的「智慧」不可忽視。他們害人無數,一方面源於他們心狠手辣、無恥之極;另一方面,奸人的心機和手段實不乏「高明」。正直善良的人們如果小看了他們,難免會吃虧上當、遭其暗算。從這個意義上說,揭穿奸人的害人把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使人們洞悉其奸,勿受其害。正所謂,防天花需種牛痘;只有了解邪惡,才能戰勝邪惡。
從另一個角度看,《羅織經》是中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酷吏自己總結的書,對我們今天了解酷吏政治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閱讀這些文字能夠使我們更感性的認識酷吏政治,從而更進一步的了解則天一朝的歷史原貌。因此,不可否認,這部書還是有相當的史學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