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的 Book of the Month,我們推薦託尼·朱特的《思慮20世紀》。與此同時,單讀 App 更新了版本,我們從避難所走進了黃金時代。就像朱特所說,對待這個時代更好的方式或許不是躲避,而是更加積極地去「想像一個沒有先例的世界」。
「 20 世紀仿佛真的就要過去了。」
不記得是在作家艾柯還是新浪潮導演雅克·裡維特去世的時候,我在網上看到這個標題,心裡難過了好一陣。儘管我不是這個世紀完整的見證者,幾乎是在所有重大的轉折平息之後,我才逐漸獲得自己的歷史意識。
就好像冷戰不是在柏林圍牆倒塌那一刻停止的——它今天可能仍未停止, 20 世紀也沒有在 2000 年終結,霍布斯鮑姆說它結束於 1989 年 ,而那些真正的見證者在最近幾年的相繼辭世,似乎才帶來一首真正的、徹底的、也是遲到的片尾曲。而我,作為這個世紀微不足道的後果之一,居然對它充滿了感情。
繪畫 Gustav Klimt
是在大學裡——那時新千年已經從末日論裡橫空出世了,「去歷史化」成為一句告誡,老師們在課堂上對這種社會潮流嗤之以鼻,在他們眼裡,歷史感是一種基本的人文素養,是討論問題的起點。但這太難了。撇開青春期的種種誘惑,要從二手材料中建立一種和遙遠事物的切身體認,本身就是一道難題。只好一再地求助書本,得益於媒介的革新,有時也求助於藝術和文學,比如《玫瑰的名字》和新浪潮電影。
直到今天,這個任務也沒有完成。在好幾本小說之後,這個月讀的是一本慢書,託尼·朱特寫的《思慮 20 世紀》。這位偶像級的歷史學家,在疾病中通過訪談回顧了 20 世紀,他訓練有素的思想能力牢牢裹住了他個人在這段歷史過程中的位置。他幾乎必然對 20 世紀及其遺產充滿感情,又對這種「鄉愁的餘音」充滿警惕,他類比茨威格對 19 世紀的思念,「我們發現他早在 1921 年便在言辭中流露出對戰前青年時代的那個不合時宜的世界明顯的眷戀和失落感。這很大程度上是生於維多利亞後期那一代人的共同特徵。他們的年紀足夠他們回想 19 世紀最後幾年的自信、太平,以及緊接著的充滿樂觀的 20 世紀頭 10 年,但他們也活得足夠長久到目睹這一切的徹底坍塌,他們曾以為,這不僅是一種繁榮幸福的永恆狀態,也是一個正在生成的充滿希望的新世界。」
在知識層面上,我沒有能力以書評的方式回應這部著作。但在思想的軌跡中,我確鑿地感受到朱特也是在 20 世紀的滔天洪水中尋求某種艱難的平衡,在各種二元對立構成的壁壘中劈開一條可供步行的道路,這也是他所欣賞的那些知識分子身上所共有的品質,加繆、阿隆等等——「在政治的冷漠與憤怒的獻身之間」,在關於未來的完美知識和他人的命運之間,在正確的事業和犯錯的風險之間,在世俗鬥爭和社會美學之間,在誠實的行為和可靠的行為之間,在新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之間……「那種堅持認為複雜只是簡單之假面的衝動,是 20 世紀的通病之一。」這是他的告誡。
繪畫 Gustav Klimt
上個世紀的鄉愁,很大程度上就源自一種近似於宗教的社會改造計劃,或者幻想,當原子化、個人主義尤其是利己主義的時代(或者世紀)全面到來,不免讓人沮喪。正是在孤獨、焦慮、逃離等等詞語成為症候之時,單讀找到了它「避難所」的定位。我們維持一種特立獨行的節奏和語調,不願談論所有人趨之若鶩的事情。
是在單讀工作、以及許多與單讀發生過交集的年輕人身上,我們發現了這個追捧年輕的時代更為立體的一面。他們有的從美國休學回國壯遊,有的從中國的大學轉學去美國,有的酷愛電影,有的沉迷體育,有的依然致力於寫作,並非所有人都對閱讀感興趣。歷史感不再是他們頭上的緊箍咒,他們才不會為 20 世紀獻上輓歌,但這並不妨礙時代與生活已經很早地把他們鍛造為一個個充分的個體,在觸角廣泛的世界中擁抱變化,完成位移。這讓單讀產生了新的靈感,我們希望去記錄這一代人的故事的野心,尤其是在他們的現實生活與思想世界之間所充盈的張力。
朱特在書裡講到了 20 世紀初期法國的一項調查,當時的年輕人,普遍相信 20 世紀將是變革的世紀,速度如此之快,飛機和汽車剛剛被發明,「他們相信唯有他們能夠把握這個世紀」。我們理解並且欣賞這種激情,儘管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不要過早地判斷這種情緒最終會帶領人類社會走向哪裡。
繪畫 Gustav Klimt
藉助 Book of the Month 這個固定的小欄目,以及朱特的書,我試著解釋了一下單讀 app 最新的變化。在新版本中,我們把之前毛姆所說的那句「閱讀是一座小型的避難所」改成了「我們的黃金時代」。這是一種混雜著深沉與自嘲的樂觀精神。我們依然堅持宏偉的抱負、普遍的關懷,拒絕歷史的真空、孤立的信條,同時比此前更加積極地去「想像一個沒有先例的世界」。
我們依然不生產成功學式的產品。就像朱特也激賞的另外一位學者、作家以賽亞·伯林所說,「在現實的政治世界中,就像在大多數其他人生舞臺上一樣,所有值得做出的決定都牽涉到真正的獲得和喪失。」真正的創造,並不害怕失去。
記得在上戴錦華老師《影片精讀》這門課時,期末論文寫的是關於賈樟柯電影《站臺》的評論。我原本用非常個人的角度,描述了他電影裡頻繁使用的流行音樂、服裝、道具等符號性的元素,是如何幫助我找到對於 80 年代的歷史感覺。儘管後來賈樟柯後期拍攝的作品,已經不能完全有效地幫助我認識 21 世紀。可是,在遞交之前,我又開始擔心因為沒有使用太多課上學到的理論武器,臨時又寫了一篇學究氣的分析。最後的分數並不令人滿意。
繪畫 Gustav Klimt
後來我一直想,如果我當時交了另外一份論文,也許結果會不同?
就像此刻的我也不知道,從防守轉為進攻的單讀,會有怎樣的際遇。
「黃金時代」的單讀發生了什麼變化?
1. 筆記功能,記錄下你在單讀的靈感瞬間。
在閱讀的過程中,文字總是會激發出我們這樣那樣的靈感和共鳴。我們越來越習慣去攝入信息,而讓那些表達的想法隨意溜走。單讀 App 加入筆記功能,讓你在電子屏幕上的閱讀不會淪為麻木攝取,而是有靈感的、有思考的對話。
希望你在單讀可以寫下更多的感悟,也希望這是一個完全屬於你的閱讀空間,用自己的筆記,留下你的閱讀足跡、成長曆程。
2. 選文分享功能,把打動你的句子做成卡片分享出去。
看到文章裡某一個句子時,你有沒有一種衝動想要分享出去,讓它代表你此刻的心情?有時候我們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會要別人剛好寫下了相似的心情。新版單讀 App 提供選文分享的功能,選中戳中你的句子,選擇分享,直接以圖片的形式社交媒體。
3. 閱讀進度記錄功能,為了更好的體驗,也為了更完整的閱讀。
我們承認,有時候單讀的文章有點太長,我們也承認,我們的世界被太多的紛擾切割成碎片。有時候一篇文章還沒有看完,我們就被打斷。而單讀最不想面對的事情,就是你放棄去體驗一個完整的故事,你放棄去感受一段完整的思考。所以單讀願意做你的書籤,再次打開的時候,重新回到文字中,沉浸在故事裡。
4. 單讀的iPad版本上線
與新版 App 同期上線的還有單讀的 iPad 版本。你可以在更大屏幕上,享受更純粹的閱讀。閱讀這件事本就應該打破終端的局限。當載體不在重要,你才能更享受內容本身的魅力。
《單讀12·創造力之死》新書與新版 App 幾乎同時上線,你可以通過不同的媒介,和我們討論這個問題。但我們相信,願意記錄、分享、閱讀的你們,可以和單讀一起對抗創造力的消亡,去迎接自己的黃金時代。
-END-
編輯 | Frantz
單讀出品,轉載請至後臺詢問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至朋友圈
《單讀 12 ·創造力之死 》
本期《單讀》從文學寫作、歷史敘事、生活方式,從個人到社會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回應了這個話題,作者以各自的方式,反思,批判,創作,抵禦著同質化的侵蝕。
出版社:臺海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5月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單讀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