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黃金時代 單讀

2021-02-19 單讀


5 月的 Book of the Month,我們推薦託尼·朱特的《思慮20世紀》。與此同時,單讀 App 更新了版本,我們從避難所走進了黃金時代。就像朱特所說,對待這個時代更好的方式或許不是躲避,而是更加積極地去「想像一個沒有先例的世界」。


「 20 世紀仿佛真的就要過去了。」

不記得是在作家艾柯還是新浪潮導演雅克·裡維特去世的時候,我在網上看到這個標題,心裡難過了好一陣。儘管我不是這個世紀完整的見證者,幾乎是在所有重大的轉折平息之後,我才逐漸獲得自己的歷史意識。

就好像冷戰不是在柏林圍牆倒塌那一刻停止的——它今天可能仍未停止, 20 世紀也沒有在 2000 年終結,霍布斯鮑姆說它結束於 1989 年 ,而那些真正的見證者在最近幾年的相繼辭世,似乎才帶來一首真正的、徹底的、也是遲到的片尾曲。而我,作為這個世紀微不足道的後果之一,居然對它充滿了感情。


繪畫 Gustav Klimt

是在大學裡——那時新千年已經從末日論裡橫空出世了,「去歷史化」成為一句告誡,老師們在課堂上對這種社會潮流嗤之以鼻,在他們眼裡,歷史感是一種基本的人文素養,是討論問題的起點。但這太難了。撇開青春期的種種誘惑,要從二手材料中建立一種和遙遠事物的切身體認,本身就是一道難題。只好一再地求助書本,得益於媒介的革新,有時也求助於藝術和文學,比如《玫瑰的名字》和新浪潮電影。

直到今天,這個任務也沒有完成。在好幾本小說之後,這個月讀的是一本慢書,託尼·朱特寫的《思慮 20 世紀》。這位偶像級的歷史學家,在疾病中通過訪談回顧了 20 世紀,他訓練有素的思想能力牢牢裹住了他個人在這段歷史過程中的位置。他幾乎必然對 20 世紀及其遺產充滿感情,又對這種「鄉愁的餘音」充滿警惕,他類比茨威格對 19 世紀的思念,「我們發現他早在 1921 年便在言辭中流露出對戰前青年時代的那個不合時宜的世界明顯的眷戀和失落感。這很大程度上是生於維多利亞後期那一代人的共同特徵。他們的年紀足夠他們回想 19 世紀最後幾年的自信、太平,以及緊接著的充滿樂觀的 20 世紀頭 10 年,但他們也活得足夠長久到目睹這一切的徹底坍塌,他們曾以為,這不僅是一種繁榮幸福的永恆狀態,也是一個正在生成的充滿希望的新世界。」

在知識層面上,我沒有能力以書評的方式回應這部著作。但在思想的軌跡中,我確鑿地感受到朱特也是在 20 世紀的滔天洪水中尋求某種艱難的平衡,在各種二元對立構成的壁壘中劈開一條可供步行的道路,這也是他所欣賞的那些知識分子身上所共有的品質,加繆、阿隆等等——「在政治的冷漠與憤怒的獻身之間」,在關於未來的完美知識和他人的命運之間,在正確的事業和犯錯的風險之間,在世俗鬥爭和社會美學之間,在誠實的行為和可靠的行為之間,在新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之間……「那種堅持認為複雜只是簡單之假面的衝動,是 20 世紀的通病之一。」這是他的告誡。


繪畫 Gustav Klimt

上個世紀的鄉愁,很大程度上就源自一種近似於宗教的社會改造計劃,或者幻想,當原子化、個人主義尤其是利己主義的時代(或者世紀)全面到來,不免讓人沮喪。正是在孤獨、焦慮、逃離等等詞語成為症候之時,單讀找到了它「避難所」的定位。我們維持一種特立獨行的節奏和語調,不願談論所有人趨之若鶩的事情。

是在單讀工作、以及許多與單讀發生過交集的年輕人身上,我們發現了這個追捧年輕的時代更為立體的一面。他們有的從美國休學回國壯遊,有的從中國的大學轉學去美國,有的酷愛電影,有的沉迷體育,有的依然致力於寫作,並非所有人都對閱讀感興趣。歷史感不再是他們頭上的緊箍咒,他們才不會為 20 世紀獻上輓歌,但這並不妨礙時代與生活已經很早地把他們鍛造為一個個充分的個體,在觸角廣泛的世界中擁抱變化,完成位移。這讓單讀產生了新的靈感,我們希望去記錄這一代人的故事的野心,尤其是在他們的現實生活與思想世界之間所充盈的張力。

朱特在書裡講到了 20 世紀初期法國的一項調查,當時的年輕人,普遍相信 20 世紀將是變革的世紀,速度如此之快,飛機和汽車剛剛被發明,「他們相信唯有他們能夠把握這個世紀」。我們理解並且欣賞這種激情,儘管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不要過早地判斷這種情緒最終會帶領人類社會走向哪裡。


繪畫 Gustav Klimt

藉助 Book of the Month 這個固定的小欄目,以及朱特的書,我試著解釋了一下單讀 app 最新的變化。在新版本中,我們把之前毛姆所說的那句「閱讀是一座小型的避難所」改成了「我們的黃金時代」。這是一種混雜著深沉與自嘲的樂觀精神。我們依然堅持宏偉的抱負、普遍的關懷,拒絕歷史的真空、孤立的信條,同時比此前更加積極地去「想像一個沒有先例的世界」。

我們依然不生產成功學式的產品。就像朱特也激賞的另外一位學者、作家以賽亞·伯林所說,「在現實的政治世界中,就像在大多數其他人生舞臺上一樣,所有值得做出的決定都牽涉到真正的獲得和喪失。」真正的創造,並不害怕失去。

記得在上戴錦華老師《影片精讀》這門課時,期末論文寫的是關於賈樟柯電影《站臺》的評論。我原本用非常個人的角度,描述了他電影裡頻繁使用的流行音樂、服裝、道具等符號性的元素,是如何幫助我找到對於 80 年代的歷史感覺。儘管後來賈樟柯後期拍攝的作品,已經不能完全有效地幫助我認識 21 世紀。可是,在遞交之前,我又開始擔心因為沒有使用太多課上學到的理論武器,臨時又寫了一篇學究氣的分析。最後的分數並不令人滿意。


繪畫 Gustav Klimt

後來我一直想,如果我當時交了另外一份論文,也許結果會不同?

就像此刻的我也不知道,從防守轉為進攻的單讀,會有怎樣的際遇。


「黃金時代」的單讀發生了什麼變化?


1. 筆記功能,記錄下你在單讀的靈感瞬間。


在閱讀的過程中,文字總是會激發出我們這樣那樣的靈感和共鳴。我們越來越習慣去攝入信息,而讓那些表達的想法隨意溜走。單讀 App 加入筆記功能,讓你在電子屏幕上的閱讀不會淪為麻木攝取,而是有靈感的、有思考的對話。

希望你在單讀可以寫下更多的感悟,也希望這是一個完全屬於你的閱讀空間,用自己的筆記,留下你的閱讀足跡、成長曆程。

2. 選文分享功能,把打動你的句子做成卡片分享出去。


看到文章裡某一個句子時,你有沒有一種衝動想要分享出去,讓它代表你此刻的心情?有時候我們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會要別人剛好寫下了相似的心情。新版單讀 App 提供選文分享的功能,選中戳中你的句子,選擇分享,直接以圖片的形式社交媒體。

3. 閱讀進度記錄功能,為了更好的體驗,也為了更完整的閱讀。

我們承認,有時候單讀的文章有點太長,我們也承認,我們的世界被太多的紛擾切割成碎片。有時候一篇文章還沒有看完,我們就被打斷。而單讀最不想面對的事情,就是你放棄去體驗一個完整的故事,你放棄去感受一段完整的思考。所以單讀願意做你的書籤,再次打開的時候,重新回到文字中,沉浸在故事裡。

4. 單讀的iPad版本上線


與新版 App 同期上線的還有單讀的 iPad 版本。你可以在更大屏幕上,享受更純粹的閱讀。閱讀這件事本就應該打破終端的局限。當載體不在重要,你才能更享受內容本身的魅力。

《單讀12·創造力之死》新書與新版 App 幾乎同時上線,你可以通過不同的媒介,和我們討論這個問題。但我們相信,願意記錄、分享、閱讀的你們,可以和單讀一起對抗創造力的消亡,去迎接自己的黃金時代。

-END-


編輯 | Frantz

單讀出品,轉載請至後臺詢問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至朋友圈


《單讀 12 ·創造力之死 》

本期《單讀》從文學寫作、歷史敘事、生活方式,從個人到社會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回應了這個話題,作者以各自的方式,反思,批判,創作,抵禦著同質化的侵蝕。


出版社:臺海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5月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單讀 App

相關焦點

  • 這是我們的黃金時代
    單讀 App 上線了新版,我們從避難所走進了黃金時代。
  • 與《單讀》一起,重拾閱讀的榮耀(眾籌+送票)
    2014 年,《單向街》雜誌書更名為《單讀》,重新啟程。《單讀 06 》以專題和非虛構報導、文化訪談、藝術影像、文化隨筆為主,收錄有許知遠、阿乙、金安平、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等作家的作品,份量十足。經歷了多年的閱讀碎片化衝擊後,信息極度過剩,閱讀專注度嚴重降低,但我們更加堅信:深度的思考、獨立的觀點、嚴密的邏輯和優美的文字,仍然值得這個社會全力追隨,也必將在這個時代展現更大的價值。
  • 中國最懂契訶夫的人離開了|單讀
    我們終究還是迎來了這個時代,看著大師們慢慢消融進歷史夜空——今天我們回顧了《單讀12:創造力之死》中雲也退對童道明的訪談,希望能夠將大師的溫情和敏銳留下,讓我們依舊可以追求美,追求福祉實現的那一天。「實際上,活在審美裡面的人,幸福沒有耗盡的一天。」
  • 香港有嘻哈丨單讀
    今天我們把視線轉向香港,看看那裡玩嘻哈的年輕人在唱什麼(附試聽連結)。歌詞中的漫天髒話,表演現場攢動的人頭,網絡上兩極化的評價,他們的聲音對於社會產生了普遍的影響嗎?他們是在積極回應社會問題還是姿態性的自我沉溺呢?
  • 這些偵探小說,可能比東方快車更好看丨單讀
    值《東方快車謀殺案》上映之際,單讀以流派演變為線索,整理出一篇偵探小說極簡史,同時也是一份入門閱讀推薦清單。無論你是偵探小說的門外漢,還是骨灰級推理迷,這篇文章都適合你。▲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全集》古典派:「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所謂「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是指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也就是一戰和二戰之間的一段時間 。
  • 開羅的聲音丨單讀
    本期單讀音頻,許知遠將分享埃及著名作家納吉布·馬哈富茲的回憶錄《自傳的回聲》,並在埃及傳奇女音樂家烏姆·庫勒蘇姆的歌聲中,講述那個神秘而哀傷的國度。單讀音頻 Vol. 65 | 開羅的聲音點擊視頻,收聽音頻「單讀」獨家音頻合作:喜馬拉雅 FM
  • 在倫敦談「世界主義「 | 單讀
    即使行至異國,你依舊可以實現與《單讀》的相遇。新刊《單讀 14 · 世界的水手》已經可以在倫敦光華書店進行購買,若你旅行至此,歡迎一起加入這場紙頁之上的思想對談。慢慢做了十幾年,現在才有在新媒體的浪潮裡面出現的「單讀」的公號,《單讀》的書,「單向街」的各種微信、微博,變成一個很活躍的文化存在。正是因為有了十幾年的積累,才有可能有今天這樣一個活動。其實這種變化過程跟中國本身的現代化和全球化過程是同步的。比如說今天這個活動,的確是一個奇妙的機緣巧合。
  • 到中國的鄉鎮,看見超現實的生活丨單讀相冊
    他去到山西、湖北、山東、上海等地方,用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場景和人物,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奇異的「Chinese Wonderland」。2012 年我來到法國留學,從一個單一意識形態和思想控制的社會轉到一個文化多元的社會,在對其他民族文化的觀察中,開始反思自己對中國自身的了解是多麼局限。
  • 朱天心:為什麼我不選擇過虛無的生活丨單讀訪談
    單讀:其實在內地,我們在這個行業中,某種程度上也分享這種虛無,因為網際網路、消費主義種種的問題。當然人口基數還在,所以可能還是比臺灣好一些。但臺灣的經濟起飛發生在大陸之前,很可能就是內地的鏡像,甚至是我們的未來。其實看整個世界,都是那樣的潮流。在您個人的寫作或者生活當中,如何處理和這種虛無的關係?
  • 單讀心得
    為了敦促自己不斷的復盤和思考,決心開一個專欄——《單讀心得》,每天寫一個小几十上百字的讀書心得,先堅持一個月再說。不求廣告,不求流量,不求標題雷人,但求悅己,但求日日新,但求日拱一卒,但求不斷精進。今天是第四課:為什麼蘇格拉底討厭智者?
  • 王小帥:藝術是對權力的質疑,面對的是人性柔弱的一面|單讀
    因為從 80 年代末開始,整個中國現實生活中最基本的構成——家庭構成就變了。當時大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這幾十年來,我們都在這樣一個基本的結構中生活,大家其實都已經習慣了。結果突然開放二胎政策,很多人還是覺得一個孩子更好,因為他有經濟和工作上的壓力需要考量。一家三口,是一種特別的常態,改革開放 40 年裡雖然有很多變化發生,但基本上都是圍繞這個結構展開的。
  • 「借屍還魂」的麥考萊《英國史》| 單讀
    此時,閱讀劉錚(筆名:喬納森)為《單讀 08 ·漫遊者》撰寫的書評,似乎有了別樣的意味。他書寫的對象是麥考萊的作品《英國史》,這部作品後來被認為並非一本上乘之作,逐漸被人忘記,近期出現的兩個中文譯本,讓他舊事重提。
  • 我們的黃金時代
    我們津津樂道的談資裡,這樣那樣反轉的人生故事多了許多:他科班畢業十年前不加入穩定的銀行卻加入阿里那家奇奇怪怪的公司;他數學博士畢業不好好找個工作,卻加入一家炒股的公司(對衝基金);他十幾年前放棄外企去了民企,結果這些人,幾乎是最早財富自由的代表。
  • 我們如何面對這個魅惑的《黃金時代》?
    再對比一下,他們的抗爭比我們的要辛苦,也比較有誠意。鈦媒體註:10月1日真是《黃金時代》的大日子,今日這部在華人圈倍受關注的電影正式在大陸上映。《黃金時代》有多火,看看鈦媒體從一家電影網站上截取的相關紀錄就知道:在蕭紅這個頗有代表性形象下,《黃金時代》是對一個時代的懷念,也是對一個時代的期冀。導演許鞍華眼裡,我們又該如何面對現在這個黃金時代?
  • 疫情期間,他用上千張定格做了一部動畫片丨單讀
    合計了一下我要的混亂粗糲的末世噩夢,我們就開動了。為什麼要做這樣一部動畫片?首先我相信我將會拿到的李星的音樂會是異常狂暴的,因為我了解他的風格;第二,獨立動畫只需要創造力和時間,和錢無關,這是藝術家可以自行創作的,而不那麼需要資本和團隊。我想做一些反常於我之前創作方法的事情,我想充滿靈趣的創作必須是機巧的創作。
  • 從拉麵到泡麵,中日韓歷史全在面裡|單讀
    今天是單讀專題「亞洲局內人」的第六篇,單讀編輯徐添從《拉麵:食物裡的日本史》一書中,探尋日式拉麵的變遷脈絡,由一碗泡麵窺探東亞社會變遷。這似乎有點讓吃慣了刀削麵、陽春麵、蘭州拉麵和擔擔麵的我們有些無法接受。畢竟在中國人的認知中,中國才是麵條的發源地,而日本在一百五十年前還是一個以米為主食的國家。但事實俱在:不到兩個世紀時間裡,拉麵被日本人成功改良,作為軟實力向外推廣,迅速風靡全球。這不禁讓人好奇,拉麵日本化的過程是如何完成的?
  • 招募|山一X單讀 跨年論壇:性別的檢視——當代女性創作者的主動與...
    性別同時也需要釐清界定,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認定會影響我們判斷藝術創作文本本身。從創作者的性別觀去看待他們的「性別自覺」,她們有主動或被動地接受與拒絕,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用(生理)性別來分類創作者?逐漸建立話語權的部分女性創作者意義何在?作家與導演在進行創作過程中有哪些共性和個性?
  • 流亡者是悲劇中的詩 單讀
    本期單讀音頻,許知遠向我們分享了希臘詩人卡瓦菲斯的詩集,並朗誦了《祝酒歌
  • 新黃金時代 我的黃金時代
    ▲老行政樓的階梯,時代風格強烈極了我們這黃金時代雜誌,總讓人覺得是佔了王小波的書名,被以為是致敬之作;實際上,這倒不如說是一群文學青年的意氣相投——在師大,我們的逼格就是玩戲劇、辦刊物、寫小資文章,所以有了阿西劇社、黃金時代。新中國第一份大學生文藝期刊誕生在師大絕非偶然。——周展周展是《新黃金時代》復刊的第一任編輯,現在在杭州從仕。在收到我們的約稿邀請時他欣然同意,在百忙之中寫了篇賀文。這第一段話,便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是啊,我們是非主流,我們是文藝幹部。
  • 丨單讀
    人們評價其為「科幻文藝片」,影片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充滿未來感的烏託邦世界,情節一改商業片的激烈,故事緩慢鋪開,繼續與我們討論複製人存在的真實問題。在一片叫好聲中,今天要分享的這篇影評卻認為《銀翼殺手2049》並不好看,甚至與前作相差甚遠,他的角度或許能讓我們客觀看待這部電影帶來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