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偵探小說,可能比東方快車更好看丨單讀

2021-03-05 單讀

《東方快車謀殺案》的電影正在上映,而這已經不是這本小說第一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了。偵探題材的文藝作品為何能有如此持久的魅力?你對這一題材又了解多少呢?值《東方快車謀殺案》上映之際,單讀以流派演變為線索,整理出一篇偵探小說極簡史,同時也是一份入門閱讀推薦清單。無論你是偵探小說的門外漢,還是骨灰級推理迷,這篇文章都適合你。

起源:面向大眾的「廉價小說」

「人潮中幽靈般顯現的面龐/潮溼黑色樹枝上的點點花瓣」,美國詩人艾茲拉·龐德的這首《地鐵車站》,或許可以借來概括偵探小說經久不衰的魔力:人潮中的幽靈面龐,帶來令人恐懼的未知,於是便有了潛藏在文學作品裡的窺探目光,並且以一個確定的結局作為終結,才終於能夠心安。當然,對謎團的恐懼和對確定性的追尋不是現代人的專利,中國古代的公案小說,以及世界各地的傳說和民間故事等,都已經有解謎、探案的元素。然而,現代意義上的「偵探小說」,是在十九世紀末期才真正出現的。這一文學類型的誕生,大概要歸功於在這不久之前,警察制度和偵探局的成立。

根據英國歷史學家朱迪思·弗蘭德斯的說法,十八世紀末,倫敦食物價格高昂,就業率低下,由此引發許多暴力犯罪和社會動蕩。此前受僱於教區或治安法庭的治安人員已經不足以維繫社會秩序,英國國會才在十九世紀初建立起隸屬於政府的警察部門以及偵探局。大家所熟悉的常常在《福爾摩斯探案集》中出現的「蘇格蘭場」,就是警察總局所在之地,之後成為偵探局的簡稱。

威爾基·科林斯於1868年發表的《月亮寶石》普遍被認為是第一部現代偵探小說,但其實在他之前已經出現過一些有偵探角色的小說,比如狄更斯的《荒涼山莊》(1852-3),以及美國作家愛倫坡的《莫爾格街兇殺案》(1841)。然而,真正在大眾讀者中掀起「偵探小說熱」的,還是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系列。這也部分得益於當時「廉價小說」在英國的風行:隨著教育的普及,漸漸出現了一群識字但卻貧窮的年輕讀者,刺激了面向大眾的廉價讀物的出版。發表過福爾摩斯系列小說的《斯特蘭雜誌》,當時僅售6便士。

當時一流的出版社並不願意出版這些廉價大眾讀物,柯南·道爾自己也不認為偵探小說是文學創作,他更看重的是自己同時在寫作的嚴肅的歷史小說。但無論如何,福爾摩斯系列最終還是成為了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並且開創了許多被後來的偵探小說沿用的範式。福爾摩斯的演繹推理法,以及對法醫學的應用,都延續了啟蒙時期以來對科學、理性的信心。華生式的「糊塗助手」 ,也成為偵探小說史上的經典形象。

▲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古典派:「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

所謂「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是指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也就是一戰和二戰之間的一段時間 。阿加莎·克裡斯蒂大概是這個時期最著名的代表作家,被稱為「偵探小說女王」,也被國內讀者親切地叫做「阿婆」。她的許多作品都有令人驚嘆的情節設計,除了最近被改編成電影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之外,經典之作還有《羅傑疑案》、《無人生還》等。

同樣是探案,柯南·道爾所追求的主要是冷靜的邏輯分析,阿婆卻總是在作品中融入情感、人性、心理分析的元素,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她的小說屢屢受影視導演青睞的原因之一。《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等小說,雖然推理方面邏輯不太嚴謹,但都曾被翻拍成電影而為人所熟知。對人際關係的關注,也帶來了道德層面的思考。受害者不一定無辜,作案者不一定邪惡,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斷不再適用,正義的邊界往往模糊不清。甚至,法律作為制裁罪犯的手段是否完全可靠,也受到質疑。

▲阿加莎·克裡斯蒂《無人生還》

阿婆所在的「黃金時代」,寫作法則基本可以歸納為:罪犯要作為角色出場,案件線索要完整呈現給讀者。這樣,讀者就能在閱讀過程中也能夠像偵探一樣參與其中,進行推理,嘗試得出誰是罪犯的結論。這種寫作手法也被稱為「古典派」,美國的埃勒裡·奎因就將其發揮到了極致。埃勒裡·奎因是一對表兄弟作家弗瑞德裡克·丹奈和曼弗雷德·李的合作筆名,也是書中偵探的名字 。他們在作品末尾揭曉謎底的時候,總是會設置一個「挑戰讀者」章節,將偵探冒險故事變為智力推理遊戲。 埃勒裡·奎因最有名的作品是「迷系列」和「悲劇系列」,《希臘棺材之謎》和《X的悲劇》是了解他們風格的必讀之作。

▲埃勒裡·奎因《X的悲劇》
硬漢派:大蕭條時期的英雄形象

再奇巧的詭計也有窮盡的時候,這時,在美國興起的「硬漢派小說」,就逐漸取代了古典派偵探小說的位置。此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傳統白人男性的身份自信受到威脅,文學、影視作品中的「硬漢」形象,正好填補了大眾的想像。達希爾·漢密特是「硬漢派」偵探小說的開創者。之前的偵探小說作家,大多只能通過想像來描寫偵探的工作:柯南·道爾的正職是醫生,阿加莎·克裡斯蒂則是家庭主婦。在他們的作品裡,偵探往往家境良好、有些書卷氣息,很少與罪犯發生正面對抗。漢密特本人卻曾經是貨真價實的私人偵探,並且把他真實的經歷和感悟融入到了創作之中。在他的作品中,偵探們要做的卻不再僅僅是拿著放大鏡到現場勘查,或者和受害者家屬談話以尋找疑犯,他們面臨著實實在在的來自犯罪團夥的威脅,常常要進行打鬥甚至槍戰。這些出生入死的經歷,也使他們成為了美國文學中、銀幕上新的英雄形象。

雷蒙德·錢德勒是另一位「硬漢派」的代表作家,但他小說裡的主人公,與其說是「英雄」式的,倒不如說是處在「英雄」和「反英雄」的夾縫之間。他筆下的偵探菲利普·馬洛依然總能識破罪犯的伎倆,但他從中獲得的卻不是伸張正義的成就感,而是屢屢見證人性罪惡卻無能為力的挫敗感。在錢德勒之前,再好的偵探小說,也只能停留在通俗文學的範疇,但他顯然有將偵探小說提升到嚴肅文學高度的野心。破案本身在他的作品中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案件裡包裹著的愛、嫉妒、貪婪、仇恨等人類情感,以及人性本源的悲劇,才是故事的重點。錢德勒自己曾經在文章《簡單的謀殺藝術》(The Simple Art of Murder)中這樣描述他的偵探小說:「這些角色生活在一個糟糕的世界裡,這個世界——遠在原子彈之前——就已經創造了會致使其自身毀滅的機器……法律是追逐利益和權力的工具。街道陰沉,那是比夜晚更黑暗的什麼東西。」

▲雷蒙德·錢德勒《漫長的告別》
「本格」和「變格」:東渡日本的偵探小說

偵探小說迷可能都知道「歐美系」和「日系」的派別,這種按地域劃分的方式或許過於籠統,卻也可以反映出日本的確是英美以外,偵探小說創作十分興盛的地方。現代偵探小說最初被譯介到日本,是在十九世紀末的明治維新時代。對於那時的日本來說,「西方」是文明、進步的象徵,最早將偵探小說翻譯到日本的記者、作家黑巖淚香(1862-1920),看重的就是這些小說對科學和演繹推理的推崇。他認為,它們可以促進日本邁向更理性的時代。

這些翻譯過來的偵探小說廣受喜愛,不少日本作家也樂於以此模式創作。江戶川亂步可以說是日本現代偵探小說的第一人,他的原名是平井太郎,以愛德華·愛倫坡名字的諧音取筆名為「江戶川亂步」(日語發音Edogawa Rampo),表達對這位開創偵探小說先河的作家的致敬。他創作的作品中,有些和歐美偵探小說一脈相承,有些則融入了日本的神怪元素。其餘的日本作家的創作,也大致可以粗略地分作與歐美傳統偵探小說相近的類型,以及企圖加入變態、血腥、超自然元素來自立門戶的類型,前者被稱為「本格」,後者則被稱作「變格」。

社會派:現實問題的影射

二戰期間,日本政府認為偵探小說的道德指向可疑,其源頭又是英美等敵對國家,因此不適合在戰時發表。偵探小說的創作一度停滯,戰後才恢復過來。

這也是 「社會派」小說興起的時期。這一派的作家注重對犯罪現象和心理的探討,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松本清張。松本清張出生於貧困家庭,高中沒有畢業就開始打工,對社會底層的生活有著深刻的感知。他一開始寫的是更為嚴肅的「純文學」作品,後來才轉向偵探小說的寫作。他所創作的小說重心不在解謎遊戲,而在於對人物悲劇性命運及其社會因素的探討,不少作品都有現實社會問題的指涉,比如貪汙腐敗、性醜聞等,這些不公正的現象,往往成為導致罪惡和悲劇的核心。 

▲松本清張《砂器》新本格派:詭計的回歸

1979年,島田庄司發表《佔星術殺人魔法》,其中驚為天人的「不可能犯罪」設計,讓本格派推理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此後,綾辻行人在他的「館系列」中延續本格推理的寫法,出版商為了推銷這些作品,就給它們打上了「新本格」的標籤。

新本格派將重心放回到詭計的設計,以精巧、華麗、富有想像力的殺人手法設計見長,人物刻畫和社會心理的描摹則相對較弱。而且,之前的主流偵探小說,無論何種派別,都是建基於現實條件之上的,也就是說,案件必須能在現實生活裡發生,但對新本格派的偵探小說來說,只要在虛構的世界裡完成能夠自圓其說的案件推理就可以。綾辻行人的「館系列」,兇手為了犯案甚至能建造出一整棟專門用於謀殺的建築。有人吐槽,既然有這個財力,何必如此大費周章,直接僱一個職業殺手不就好了?但綾辻行人卻認為,在推理小說的核心,還是要找到智力遊戲的樂趣。案件在現實中是否能夠發生,他並不關心。

▲綾辻行人《鐘錶館事件》

雖然說了這麼多派別,但它們也只是我們理解偵探小說發展史的一個憑依。也有很多作家,不拘於特定流派的寫法,比如最近的暢銷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就很難簡單地被分進「社會派」或「本格派」。當然,所有的流派都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一些不變的宗旨:酣暢淋漓的解謎遊戲、日常經驗以上的另外可能、對人類悲劇喋喋不休的探問、生活謎團裡一點確定性的慰藉……無論怎樣,你總能找到一個喜歡偵探小說的理由。


文丨大貓

 單讀出品,轉載請至後臺詢問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關注單讀海外帳號

instagram  owmagazine 

facebook  OWmagazine


識別圖中二維碼,購買全新上市的《單讀15:我們的黃金時代》



▼▼這本書跟偵探小說一樣好看。

相關焦點

  • 推理偵探小說的傳世經典:「阿婆」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是推理小說女王、英國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創作的一部偵探小說。 該小說圍繞發生在豪華列車「東方快車」上的一起謀殺案,講述了大偵探波洛在殺機四伏的列車上撥開重重迷霧,最終在十二個嫌疑人中鎖定真兇的故事。小說探討了法治不健全的情況下的私刑尋仇,人情正義與法理爭議之間的重重矛盾。
  • 新東方快車謀殺案還原偵探小說黃金時代
    1974年版「東方快車」海報。   英國女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曾經寫過很多偵探小說,其中的大偵探波洛系列以及馬普爾小姐探案系列被多次改編搬上了大小熒幕。《東方快車謀殺案》無疑是其中很受關注的一部。
  • 2017《東方快車謀殺案》:導演在破案 戲精在殺人 觀眾別閉眼!
    平心而論,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以及它的作者阿加莎·克裡斯蒂畢生所創作的近百部偵探小說,可謂是同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集》一道,於世界通俗文學,偵探小說史上並峙的雙峰。而若以碼洋論,同是女王冊封的爵士,婦人可比紳士的小說流布更廣,據說刊印數僅次於《聖經》和莎士比亞…… 如此經典的IP,好萊塢怎麼可能直到現在才垂幸?自1934年問世以來,《東方快車謀殺案》先後改編過多個版本以登上舞臺和銀幕。這其中,之於中國人影響最大的還是1974年西德尼·呂美特執導,阿爾伯特·芬尼主演的那一版。
  • 從小說到電影——論《東方快車謀殺案》的電影改編
    但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似乎是成功的,這種成功不僅是因為他高度還原了小說,還因為它在從小說到電影的過程中,增加了與小說不一樣的魅力。下面我就以1974年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影片為論述對象,來具體論述它從小說到電影的「同」與「異」。
  • 《東方快車》新版即將上映,偵探女王阿加莎為什麼歷久彌香?
    一大早,拿起手機,蹦出一條提醒:《東方快車謀殺案》今日上映。對小編來說,看2017年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可是個大事件。《東方快車謀殺》是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出版於1934年的一部小說,也被大家公認為是史上最具獨創性的偵探小說故事之一。
  • 為什麼又又又是東方快車?
    而藝術家似乎都偏愛火車,泛偵探類更是對此情有獨鍾,沒有東方快車恨不得仿一個東方快車。東方的東方快車:從上野出發的北鬥星3號還記得嗎?一代人的偵探啟蒙動畫片《名偵探柯南》裡出現的這趟豪華列車,從上野開到北海道,毛利偵探、小蘭和柯南受邀坐進了最高級的包廂,途中經過隧道,車子通過隧道的聲音蓋過了槍聲,之後出現了兩具屍體。
  • 《東方快車謀殺案》:為什麼我覺得拍成電影後一點也不好看?
    說真的,在看完《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原著後再看電影版,個人認為電影沒有很好地把懸疑推理小說該有的神秘感、恐怖感、正義感拍出來,看完一頭霧水。只剩下一句大寫的:這是偵探小說嗎????好了,繼續滾回去看名偵探柯南吧。為什麼個人會覺得影版不好看呢?
  • 《東方快車謀殺案》兇手到底是誰?
    >《東方快車謀殺案》正在熱映這部經典小說的創作靈感源於兩個真實事件1929年,阿加莎·克裡斯蒂自己搭乘的東方快車因為暴風雪困在土耳其境內達六天之久1932年3月1日晚,綁匪從一位美國著名飛行員的豪宅中綁走了他
  • 新版"東方快車"正式登陸院線 更有莎翁話劇範兒
    原標題:新版「東方快車」更有莎翁話劇範兒   《東方快車謀殺案》海報   備受矚目的懸疑偵探巨製《東方快車謀殺案》今日正式登陸全國院線。該片改編自英國偵探小說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同名小說,該小說享譽全球,曾被多次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和舞臺劇。此次是該小說第三次被影像化,面對1974年版本「珠玉在前」、謎底也早被「劇透」,最新版的電影又該如何煥發出新魅力?
  • 【專欄·歐美風】《東方快車謀殺案》又來,這個早已透底的偵探片是如何保持魅力的
    又說這是淺閱讀時代,洗稿族和八卦黨就是比專業原創寫手更吃香。我們還是不信這個邪,我們的基因也決定了應激反應就是把內容弄得更紮實,更獨到。於是給每位獨舌的小夥伴開了專欄。她們都有自己沉浸多年的專業自留地,都有自己的個性化表達。今天是第二篇,由歐美電影資深愛好者小彆扭同學,講講即將在國內上映、已被翻拍N次的經典推理故事——《東方快車殺人案》。
  • 1974版《東方快車謀殺案》:阿加莎蓋章認證,偵探片的傳世經典
    在1932年,「林德伯格嬰兒綁架案」廣為人知的時候,英國偵探小說家阿嘉莎·克莉斯蒂正乘坐東方快車進行一趟為期數年的遠途旅行。 在土耳其遭遇暴風雪後,她不得不困在列車中度過近一周的時間。
  • 看完《東方快車謀殺案》不過癮?原汁原味的偵探小說讓你欲罷不能!
    2017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劇照不同的偵探作家有不同的創作風格。這些家具加上兩把柳條椅子就是這個房間的全部擺設了,只是正當中還有一塊四方形的威爾頓地毯而已,房間四周的木板和牆上的嵌板是蛀孔斑斑的棕色櫟木,十分陳舊,並且褪了色。很可能當年建築這座房子時就已經有這些木板和嵌板了。福爾摩斯搬了一把椅子到牆角,默默地坐在那裡,他的眼睛卻前前後後,上上下下不停地巡視,他觀察細緻入微,對房間的每個細節都注意到了。
  • 阿加莎的作品又被改編了,為什麼又是東方快車?
    為什麼偵探小說作家如此鍾愛火車,特別是長途臥鋪車?還不明顯嗎?這個封閉的空間就是移動中的「暴風雪山莊」啊!死者、兇手和偵探所在包廂的位置關係至關重要,火車到達的時間同樣可能成為詭計的核心,加上激動人心的旅程見聞,哪位作家不想一試身手、胡作非為一番呀!不過遺憾的是,以上提到的列車,大多都已停運。5555。
  • 銀興福利丨《東方快車謀殺案》一場事先張揚的謀殺案
    11月10日即將上映《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經典的小說又再一次改編成了電影,而這部電影的導演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 《東方快車謀殺案》:古典推理小說的巔峰之作
    我已經記不起看過多少個影視版本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了,大概是第五個,起碼是第四個。故事的結局自然早已寫就,豪華的列車,性格各異的乘客,兇狠的謀殺,聰慧的偵探,封閉環境下的驚悚,法理困境中的人性,一起成就了這部標誌性的推理派經典小說。
  • 《東方快車謀殺案》:穿越銀屏的時空之旅
    1929年,東方快車曾因暴風雪的突然降臨,而在土耳其境內停留了六天。1931年12月,阿加莎在乘坐東方快車的途中,也曾遭遇過一次洪水和滑坡,不得不停留了24個小時。這些見聞和經歷變成了小說中暴雪天氣和旅程中斷的靈感來源。  正是這樣的意外讓穿行的列車在荒無人煙的中途停下來,變成了「密室推理」的現場。
  • 東方快車謀殺案改編哪部小說 作者是世界聞名推理小說大師
    ­   全明星懸疑偵探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今日正式公布內地檔期,將於11月10日同步全球在內地盛大公映。影片改編自偵探小說大師阿加莎·克裡斯蒂(Agatha Christie)傳世經典,莎翁戲劇大師肯尼思·布拉納(Kenneth Branagh)化身大偵探波羅(Poirot)並親執導筒,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米歇爾·菲佛(Michelle Pfeiffer)、黛茜·雷德利(Daisy Ridley)、朱迪·丹奇(Judi Dench)、佩內洛普·克魯茲(Penélope Cruz)等十多位巨星同臺飆戲
  • 《東方快車謀殺案》背後的那些事
    《東方快車謀殺案》由最會演戲的英國導演肯尼思·布拉納執導,約翰尼·德普、米歇爾·菲佛、黛茜·雷德利、朱迪·丹奇、佩內洛普·克魯茲、威廉·達福等大咖強勢加盟。這是這部探案小說第三次被搬上大銀幕,借新版電影上映之機,讓我們跟隨阿加莎與波洛偵探的腳步,一同領略懸疑經典的熠熠星光和史上最風騷偵探的獨特魅力。
  • 東方快車謀殺案2017真實案件詳解 現實中兇手結局是什麼
    ­  由depp和penelope再合作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將於11月10日上映!這一次能和美帝同步觀看有點開心。­  阿婆的小說就不用介紹了吧,這部小說是阿婆的偵探波洛系列之一,可能也是最有名的一部了。
  • 涵述·影評 | 東方快車謀殺案
    但最令偵探迷期待的,還是剛剛上映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東方快車謀殺案》根據推理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同名巨著改編,故事背景設定於上世紀30年代,在一輛法國豪華列車上,被害人身中數刀慘死。大偵探波洛憑藉回憶發現被害人是一個惡名昭彰的罪犯,曾經綁架美國阿姆斯特朗上校的3歲女兒黛茜,並在得到贖金後殘忍撕票,使上校懷孕的妻子的索尼婭休克並早產,母子醫治無效當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