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同志紀錄片《從黑夜到白天》榮獲臺灣酷兒獎

2021-02-06 淡藍


酷兒影展今天在臺北圓滿閉幕

臺灣國際酷兒影展(TIQFF)特設的「臺灣酷兒獎」今天(11月1日)評選出三部獲獎短片,分別是臺灣的《顫慄》、大陸的《從黑夜到白天》和美國的《When Mom Visits》,其中《顫慄》贏得頭等獎「丁字酷獎」。

在《女朋友。男朋友》導演楊雅喆的號召下,本屆影展收到約兩百部海內外參評短片,比去年多出一倍,其中《犧牲之旅》《顫慄》《他好嗎?》《十六公裡長的夜》《回家》《他月時》《雙城記》《大龍鳳》《從黑夜到白天》和《When Mom Visits》共十部作品通過初選,在影展期間公開放映。

今年的五位評委是酷兒影展策展人林志傑和林杏鴻、金馬獎資深策展人王耿瑜、澳門《新生代》雜誌總編輯李展鵬以及曾任上海驕傲節電影節評審團主席的程青松,經過他們的評選,《When Mom Visits》《從黑夜到白天》和《顫慄》成為「臺灣酷兒獎」得主,三部作品的導演張瓊文、瑪鯊和苗醬以及侯季然分別獲得兩萬、三萬和五萬元獎勵。

評委們表示,《顫慄》這部驚悚片「電影語言流暢,敘事結構完整,文化對話大膽,整體完成度高,演員演出相當到位,而且成功跨類型,涵蓋眾多話題,給觀眾很多想像空間」。侯季然在領獎時說:「從去年到現在,電影終於來到酷兒影展放映,有『回家』的感覺。能得到理解和喜歡,是莫大的榮耀。」


大陸紀錄片《從黑夜到白天》由女攝影師瑪鯊和男友苗醬一起拍攝,記錄了中國11座城市的48名同性戀者及其家人的故事。影片和相關攝影集在今年4月發布後引起廣泛討論,被媒體形容為「中國同性戀者首次群體出鏡」。瑪鯊表示,片中的同性戀者和各自的家庭都有獨特的故事,幸運的人在經歷過震驚、不解和糾結後選擇了接納,完成自我認同,但也有一些人一直身處孤立的暗角,小心翼翼地隱藏自己。


美國華人張瓊文執導的《When Mom Visits》反映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片中的母親突然從臺灣到美國探訪女兒婷婷,作為東方傳統女性,母親很難理解西方現代思維,婷婷不知該如何向母親解釋她與同居女友之間的關係,而母親安排的一場相親令她更加苦惱。


臺灣國際酷兒影展今天在臺北閉幕之後,將於11月2日至7日在臺中萬代福影城、13日至22日在高雄MLD影城和奧斯卡影城繼續展映。(ET看電影)


紀錄片《從黑夜到白天》

文|淡藍網

圖|網際網路

本文為淡藍網(Blued)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和視頻素材來自網絡,僅限於非商業性信息傳遞之用。如有侵犯您正當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刪除,並致以歉意。

相關焦點

  • 獨家 程青松出任臺灣國際酷兒電影節評委 並將首次參加臺北同志大遊行
    此次影展分為長片、短片單元,加上影展自創「臺灣酷兒獎」短片。臺灣酷兒獎則有10部華語酷兒作品脫穎而出與觀眾見面。該單元由酷兒影展獨創常設,今年有導演楊雅喆協力呼籲海內外優質作品投稿,最後共計超過200多部華語LGBT影片來件,經由專業評審評選出最後10部,將於影展期間正式播放,讓大家看見亞洲酷兒影片的創作實力。
  • 奇葩 臺灣酷兒獎揭曉 侯季然憑《顫慄》穿上「丁字酷」
    三角酷獎(新臺幣3萬元及獎狀一張)《從黑夜到白天》(中國)導演:瑪鯊苗醬評審團:導演走訪大陸的11座城市,拍攝同志及其家人,過程生動,清晰地呈現了每個人物的性格特質。臺灣國際酷兒影展為鼓勵華文創作的LGBT(男同志、女同志、雙性戀、跨性別)短片產出,特設「臺灣酷兒獎」獎勵優質作品,同時透過影展力量將得獎作品介紹到國外的同志影展,幫助華文作品站上國際舞臺。
  • 愛無所不在的臺灣國際酷兒影展
    除國際觀點外,還有亞洲酷兒視野,看見大陸、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酷兒處境,帶領觀眾感受東西方文化差異。特別的是,今年影展期間恰逢萬聖節,影展特地選錄驚悚題材,也給予觀眾更加新鮮多元的觀影角度。該單元收錄7部作品,除了《跨性夏威夷》、《同居時代》、《G片男星攝影棚》、《同樂演劇社》,還囊括紐約翠貝卡影展最佳紀錄片及評審團推薦獎的《在土星的光環下:蘇珊桑塔格》、洛杉磯同志影展最佳劇情長片《越男越美》,而《同教徒》更是榮獲堪稱同志電影指標的本屆柏林影展泰迪熊獎
  • 同志影視 《模仿遊戲》首曝海報 ;金趙光秀夫夫出席首屆臺灣酷兒影展;高雄電影節力推8部同志片
    圖靈一生大起大落,對飾演者「卷福」來說有充足的演技發揮空間,極有可能助他衝擊奧斯卡獎。在早些時候舉辦的「奧斯卡風向標」之一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模仿遊戲》榮獲最高榮譽「人民選擇最佳劇情片獎」。影片將於11月14日在英國正式首映,11月21日登陸北美院線。
  • 臺灣酷兒影展:80場同志電影,要你好看
    秋季飛到臺北看影展走出去,做自己。臺灣第十三屆同志大遊行火熱登場在即。
  • 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大獎揭曉 大陸紀錄片導演張贊波獲華人紀錄片首獎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大陸獨家媒體協力:青年電影手冊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單元獲獎名單揭曉以母親的溫暖視角記錄兩個兒子成長點滴的《挪威年少時代》,奪得「國際競賽」首獎,伊朗紀錄片《英雄的鬥篷》榮獲「亞洲視野競賽」首獎,《日曜日式散步者》則拿下「臺灣競賽」首獎。而《大路朝天》和《灣生畫家-立石鐵臣》也分別拿下「華人紀錄片獎」首獎及「觀眾票選獎」!
  • 男同志電影《再見馬文》榮獲酷兒獅獎,以回憶與當下交錯手法呈現同志的青春成長
    威尼斯影展酷兒獅獎最佳同志電影、臺北金馬影展口碑強片《再見馬文》(Reinventing Marvin)是法國知名編導Anne Fontaine
  • 《臺灣國際酷兒影展》短片入圍名單揭曉
    「臺灣酷兒短片」最終選出能成為影展正式單元的影片包括《海倫她媽》、《青親》、《囍》、《蘋果男孩》以及《晃遊身體》。  綜合策展人林志傑以及林杏鴻兩人意見,由譚艾珍、謝欣穎、林辰唏主演的《海倫她媽》,描繪母親意外發現獨生女兒同志身份後,從驚訝、拒絕、試圖改變、到理解接受的過程,喜劇調性中,融入同志對家人出櫃的共通處境,頗能引起共鳴。
  • 六月驕傲 彩虹飛揚 華語同志電影20年 大陸/臺灣版目錄
    憶春風 ── 江心洲記 文/吳偉我們都愛談同志青春胴體的男人 思想的男妓——專訪李幼鸚鵡鵪鶉 文/王婉嘉遮蔽與洩露 ── 往日光影的隱秘訴說 文/邊靜蔡明亮「水三部曲」:折射都市人的夢魘 文/邊靜周美玲的同志影像書寫 文/曾炫淳煙霧繚繞中的情與美 —— 楊凡的酷兒電影世界 文/王妍蓓
  • 大銀幕上的」彩虹夢「——臺灣同志電影往事
    一直以來,臺灣的同性戀議題一直像深海下遊弋的鯨,巨大彷徨。時至今日,「同性戀」在臺灣已不再是談之色變的議題,每年都有同性戀/酷兒(queer)題材影片大量湧現,這座島嶼上的彩虹往事一直在被孜孜不倦地書寫。時光倒退,潮水回落,30年來,臺灣同志電影發生了什麼?
  • 【友情推廣】愛酷電影周丨4 位紀錄片導演齊聚成都,探討同志影像背後的故事
    ,提供了反思和交流酷兒電影、歡慶多樣性的平臺。策劃中國酷兒影像巡迴展,足跡遍布中國二十幾個城市。紀錄片作品有:《新前門大街》、《櫃族》、《紙房子》、《舞娘》、《彩虹伴我心》等,在臺北、洛杉磯、阿姆斯特丹、孟買等數十個電影節展映。曾獲智行基金同性戀議題論文獎三等獎,新浪博客大賽二等獎。2011年獲得第22屆香港同志影展玲瓏大獎,他是該獎項最年輕的得主。
  • 香港同志影展網羅55部LGBTQ佳片
    第28屆香港同志影展(HKLGFF)將於9月9日至24日舉行,55部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長片和短片參加展映,除了一如既往關注同志,更聚焦跨性別、酷兒等話題,令影展更加多元化。  開幕片《心動120》是法國導演Robin Campillo執導的第三部長片,曾在今年的坎城電影節上榮獲評審團大獎。
  • 中國臺灣紀錄片《日常對話》獲德國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獎
    泰迪熊獎是德國柏林影展在1987年時為了表彰以同志為主題的電影而設立的獎項,是同志電影的最高榮譽。每年會從入選柏林影展的電影中,挑選得獎的作品,今年頒發最佳劇情片獎、評審團特別獎以及最佳紀錄片獎。1998年,關錦鵬導演的《愈快樂愈墮落》是第一部獲得此獎的華語電影。第一部獲得泰迪熊獎的臺灣電影是2007年梁洛施、楊丞琳主演的《刺青》。
  • 和臺灣導演辜健耀一起看 2016 優秀臺灣同志短片 成都 12/23
    ︱紀錄片︱Color︱69min《洗澡》(導演:吳星翔)2015︱臺灣︱紀錄片︱Color︱12min影片梗概:臺北的同志三溫暖因為常常被警察臨檢對客人造成很大的困擾,大眾對同志三溫暖有什麼看法?* 編者註:吳星翔導演最新的動作是在籌拍同志版的《紅樓夢》。據說是選了十二個肌肉男(?)來演出十二男釵(?)吳星翔將《紅樓夢》改編為現代同志電影的同名劇本,先後獲得優秀劇本獎和輔助金。
  • Proud art 驕傲藝術丨第7屆臺灣國際酷兒影展主視覺海報《酷兒·臺灣》
    第七屆臺灣國際酷兒影展(TIQFF)定於2020年9月5日至10月18日在臺北、桃園、臺中、臺南四座城市舉辦,主題為「酷兒·臺灣」。今年臺灣國際酷兒影展的主要內容是:   「回首過去臺灣經歷的性別人權議題,同時著眼於生活中處處存在的愛欲探索,精選多部國內外酷兒電影、短片,希望能讓影迷在觀賞精彩作品之餘,也能看到臺灣社會這幾年在性別議題上的持續努力。」
  • 2019年同志電影年度報告出爐!
    這一年,中港臺乃至海外華人逆流而上,交出了不同風貌的答卷;日本從電影到電視實現同志作品的全方位「霸屏」;《火箭人》榮登年度最賣座英國影片,延續了《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商業成功;阿根廷選出一位以擁有易裝同志兒子為驕傲的總統,多部作品綻放酷兒光芒;阿莫多瓦和席安瑪各自美麗,透過坎城貢獻了兩部新經典;奧斯卡頒獎禮更是史無前例的由一對「Queens」坐上帝後寶座,四個表演獎有三個花落同志角色
  • 酷兒,曾經的飲料被賦予了「同志」色彩
    首爾 你可能不知道的酷兒文化在韓國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爬也要爬到首爾去!」在首爾,現代與傳統,先進和古老,如同韓國國旗一分為二的紅藍太極符號,陰與陽保持著極好的平衡。此間既有富麗堂皇的舊時王宮,也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繁華的商業街;既有沿承古禮義的宗廟大祭,也有令韓國「同志」(同性戀群體)倍感驕傲的首爾酷兒文化節(KoreanQueer Culture Festival)。在韓國這個民風保守的國家,「同志」向來堅信,他們若想出櫃,必須面對各種壓力和難題,比如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嚴厲批判,對事業和未來的茫然。
  • 科普 | 世界五大同志電影節,你知道幾個?
    1992年,「泰迪熊」正式被納入柏林國際電影節,成為同性戀題材電影單獨設立的國際獎項,每年評選出最佳同性戀劇情片、最佳短片和最佳紀錄片三個獎項。第一位獲得泰迪熊獎的同志導演是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這位導演的很多作品涉及到同性戀、愛滋病和變性人等題材,並充滿人文關懷。
  • 臺灣「同性婚姻」合法了!但愛滋、形婚、父母決裂,依舊是大陸「同志」的常態…是保守還是落後?
    作為一向以保守價值觀見稱的大中華地區的一分子,臺灣為什麼會是在同性婚姻平權上走在亞洲甚至是世界的前面呢?自80年代臺灣政治開放以來,臺灣同志非政府組織的活動一直十分活躍,驕傲節、同志大遊行等都搞得有聲有色,這使得同志群體和同志文化能夠積極地曝光在普通人的眼前。同性戀以及LGBTQ團體,並不神秘,都是我們身邊的人。
  • 《彩虹遊輪》備受關注,大陸罕見的性少數群體紀錄片
    11月14日,獨立製片人、紀錄片工作者蔣能傑導演在微博發布了《彩虹遊輪》的預告片,吸引了不少基友們的關注。2020年攝製完成的公益紀錄片,他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包容、尊重性少數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