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來自微博@蔣友柏
圖片來自微博@蔣友柏 & 網絡
蔣友柏開通微博以來,不跟熱門,不問時事,每天一兩條,談自我,談設計,談文化,談人生。沒有慷慨激昂的勵志,沒有心灰意懶的情緒,將正能量和負能量的標籤統統拋棄,留下的只是歲月沉澱之後的智慧和感悟。雖是一家之言,但對你我,或許仍有些參考的價值,需要慢慢消化體悟。分類摘錄如下(文字內容保留其原微博中的繁體):
談自我
有朋友如此形容我:「一個獅子與風的結合體。」有威力,又來去自如;我自己是覺得比較像蝨子與瘋的混合體,很難打死,又很難根除。
血液讓我與歷史有所連結。這是特權,原罪,也是金湯匙。人生讓我對政治沒有興趣,這是幸運,選擇,也是十字架。在此,只談興趣,只分享小成,只因為現在想...
我從沒否認,生下就有金湯匙。也感謝,混種的結果,交代的過去。這些是第一次呼吸就有的。隨著呼吸次數增多,金湯匙掉色。發現,金色是末代金。認知到此,認真改變自己的定位,試著寫出另一種勇敢的故事。呼吸次數再多些,驚覺,自己開始老了。體悟道此,認真訓練自己的身心靈,試著活出另一種的灑脫。
快40了,所以對人生有了不同的看法。回看,來路不平。前看,去路還是不平。
日子真的很有趣,過多了,就會看到值得思索的事。就如同我在大陸,遇到了很多我討厭的臺灣人,但交到了一些視為朋友的大陸人。而在臺灣,遇到了很多我討厭的大陸人,卻也交到一些視為戰友的臺灣人。是否,這就是人的慣性: 不論在家鄉是誰,離開後就不自主的囂張?因為,可以暫時的脫離現實⋯
小時候,我想當黑社會老大,然後是藝術家,商人,investment banker,店鋪老闆。到現在,我只想做我。設計自己,可以在最小的單位任性,似乎,就是實現理想的第一步。
我喜歡Jobs,喜歡教父,喜歡海。但隨著title的變化,被洗腦到只能簡單的把chief與「頭頭」做連結。想想,真的忘記了pirate的簡單。忘了乘風破浪時,靠的是直覺,一種在複雜中累積的經驗總和。我要再一次簡化複雜,帶著這些年的知識,經驗,回到源頭的熱血,勇敢。這樣,可以探索的海域會比上一次更廣。
我給自己的目標:為人無私,成仁無求,仁人無我。 曾有一位長輩告誡我:寧為鳳尾也不要只當雞首。我卻一直不能認同這一句話。鳳尾,看似亮麗,卻沒有主導權,只能被動的搖擺。雞首,看似平凡,卻能主動的思考。在被動的環境中主動思考,遠比在主動的環境中被動的搖擺要幸福。
動腦多的時候,喜歡的音樂是沉默。氣餒時,喜歡的音樂卻是家中的兒語。 聽音樂在抓的是感覺⋯如果冥想每個人回應微博時的心情,就會聽到不同的歌,而是是單純的贊與戰。
一個以克/公分為計算單位的鼠類,卻在以噸/公裡為單位的原始叢林中,用「瘋狂」的執著「求生」,並享受著「賭命」的快感。這種快感,就是讓我上癮的「工作成就」。
談文化
#蔣友柏談文創# 文化是一種可以不被世代交替而終止的傳承行為,而創意則是在複製行為中的錯誤複製。文化創意是經過設計的多重傳承錯誤,同時也重新詮釋了傳承的價值。「文創」產業, 是舊價值的演化運動,追求的不是現代化, 而是更適當的傳承方式。
#蔣友柏談文創# 臺灣文創的過去,大陸文創的現在:集結一堆羊,也不一定打得過一隻狼。
現代人太習慣圖像,而忘記了文字,甚至故意不專研文字。我相信,如果,無法形容清楚,無法形容出感覺,就不知道要如何務實的呈現心中,腦中的藍圖。 比起英文,中文的朦朧美,性感多了。
簡體字與繁體字只是在不同環境演化下所產生的不同物種。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的考量。中文美在其意。所以只要意通,自救自然看懂。
談設計
#蔣設計# 我對設計的定義是:1-要讓任何東西改變,都要滿足他的自私先 2-設計沒有好壞,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 3-所以,我的角色像是一個time keeper,在對的時間,做對的設計,給對的人。
以前我說:設計就是以非現有邏輯解決現有邏輯解決不了的問題。現在進入了眾腦世代,所以,轉換成:設計的本質,就是用現有的直線邏輯做出曲線的運用。 會懂一些設計,可能是因為從一開始,就處於設計與被設計的環境中。
設計流程的原點,都是山寨行為。美國山寨英國的機器(甚至國家的架構),日本山寨美國的文化(其實最早是中國文化)⋯山寨,不是一個錯的創意方式。重點是,要做的,比被山寨的更好。這樣,才能如藝術家一般的偷。
許多做設計的,都會專精在一種設計上,不論是平面、工業、溝通、品牌⋯
在這麼多的招牌下,我找到的價值,就只是單純的設計。不是哪一類的設計,而就是設計本身。
因為設計的需要,做為一個觀察者已經是一種習慣。在觀察時,看到,很多本就如此的事。但在生活時,這些本就如此,卻會被定義為不該如此。#蔣設計#
在臺灣,一個熟悉的市場做不好設計,又要如何到大陸,一個不熟悉的市場,做好設計?這,是我一直對離開公司的小朋友強調的事。但,似乎沒人聽。因為想像中的我們,都比現實中的強。 想像力+直覺 = 商業設計。想像力是一種預見,直覺是一種風險判斷,兩者,都是做出可被商業利用的設計所需要的條件。
#蔣評論# 科技取代了技術,執行取代了專業,創意中不可被取代的價值,最終,還是戰鬥的經驗。
科技是設計的天花板。能空想設計,但套進現有的技術,才能讓不可能,變成:不,可能。
創意是一個產業,所以,最終還是在談錢。往往,會創意的,最不會談錢。所以,磨了幾年後,就妥協,就短視的看錢。但,創意的價值,是考慮到未來如何在現在發生,而不是現在如何連結到未來。
最珍貴的物品,是得不到與已失去。前者,買的是希望,後者,賣的是恐懼。這種人性的基本面,就是設計者的組裝原件。
藝術、設計、商業、人生⋯所有讓人在生活的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專心的把一件事情做好。專心、做好,自然,會感動人。有了感動,就有引力,就能吸沙成塔。
談人生
外表重要,這是任何物種,在篩選基因延續時的主觀意識。改變的是,今日,基因的延續,不再是因為身體的優劣而決定,反是許多本來不存在的外在條件在決定。在這個情況下,外表,只是一個重要的點綴。
母親需要的不是祝福,而是不斷的有被需要的感覺。個人的叛逆讓我無法常伴母情,能做的只有讓她在談論我時,感到些許驕傲。
人生絕對是一場悲劇。早點認知這一件事,就能讓自己在轉場中,找到一些喜劇的影子。 我還活著,因為還在寫我的勇敢故事。這,是我唯一想要留下的遺產。因此,敢隨時握天擁地。
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生活方式,讓人,可以同時的擁有多層時間與多重身分。多層時間,讓過去與未來同時的出現在今天。多重身分,讓虛擬與虛幻同時出現在現實。但,人的感官進化卻跟不上這一個質變,所以會錯亂,會失去方向。這,就是現在的亂世。能強迫自己進化,跟上這個必然的改變,就有機會成為英雄。
自己養了很多狗,從抱起到放下⋯只能說,回想起來他們真的比人可愛。
比較,人的本能,讓自己知道,想,要,什麼? 相較,活的本意,讓自己了解,不,要,什麼?
時間流轉,生命火紅地燃燒。落喉、聞香、起舞、陶醉。琉璃錘,琥珀濃, 小槽酒滴真珠紅。 請客來,酒盡未醉。 草窠棲,簷下息,最喜與人親密。 身弱小,體飄輕,護雛敢鬥鷹。
為什麼做事要求別人歡喜?能想到的只有因為在乎,或是因為利益。在網路的世界中,很難,真的認識人。不認識,只是點擊之交,為何要想方法討他歡心?更不談沒有實質的利益關係時,更不需要在乎別人高不高興。自然的做自己,反而容易在多數的刻意經營中,讓別人看到自己。
沒有痛苦,只有辛苦。這樣想,就能不會帶進昨天,或是預想明天的,專心的活在當天中。
我,還在爬山。還看不到山頂的風貌,也還悟不完全理想與現實的拿捏。對我,理想太甜,所以不太敢想。人生太酸,所以不敢多想。習慣後,自然,就會在太酸的時候嘗甜,在太甜的時候品酸。#蘋果與蛇#
有本才能辦事。還沒存夠本,就是能幫人做事。最不該做的,是用別人的本,辦自己的事。 要做品牌,就需要先接受精品的騙局。要享受這一種表面的時尚敷衍,因為這就是現行的領導品牌。(但無需迷失在精品中,因為時尚的載體是人,而非奢華)
一個為別人而活的人,有顆無私的心,他不是放棄了個人的快樂,就是看破了人很少能隨心所欲。一輩子的無我,在最後,換到的是一堆人的懷念。
一個為自己而活的人,有顆無求的心,他看穿了世俗的虛假,也擁有忠於自己的勇氣,但經歷過一輩子的自在無拘後,迎接他的也只有一個人的落寞。
逗點,是閱讀時的喘息空間。我曾反省,對人處事時,是否也設計了「逗點」。我發現,就算我全程地坐在小孩的旁邊盯功課或是全心地站在員工背後管細節,其成果並不會比不經意的pat on the back(讚揚)有效。暫時地「涼」一下,絕對比不斷的前進有力。
(長按二維碼可自動識別→關注【賞豫文化】→更多福禮)
豫遊紀官網:www.hnpuzi.com
豫遊紀淘寶:yuyouji.taobao.com
新 浪 微 博 :@豫遊紀
微信客服號:豫遊紀(yuyouji520)
微信公眾號:賞豫文化(shangyuchuangyi)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豫遊紀 微博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