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節點財經
編輯| 水淼
離開黃光裕的日子裡,國美過得並不好。
黃光裕2008年入獄後,國美股價曾有過高光時刻,2011年最高時曾攀升至3.69港元/股,隨後開始一路下滑,到了今年4月17日收盤,其股價僅剩0.73港元/股,九年間股價下跌80%。
在業績上,據國美零售最新財報顯示,2019年國美零售歸母淨利潤為-25.9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公司連續三年淨利潤為負。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曾經的老對手蘇寧易購2019年淨利潤98.4億元,僅從數據來看幾乎是國美零售的五倍。
曾經的零售巨頭為何會陷入如此的境地?
/01/
市值蒸發75%
三年累虧79億
據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國美零售銷售收入約為594.8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了7.57%;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約為-25.9億元,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和2018年公司淨利潤分別為-4.5萬元和-48.87億,三年累計虧損超79億元。
數據來源:國美財報
報告期內虧損較2018年有所收窄,按照國美表述是「主要源於綜合毛利保持平穩而經營費用大幅減少」。
然而,財報顯示2019年國美的經營費用(包括營銷費用、管理費用及其他費用)大幅下降,從2018年的154.46億元,減少至2019年的117.73億元,同比減少23.78%。也就是說,國美虧損的收窄,主要得益於「節流」而不是開源。
伴隨這業績虧損而來的還有其股價持續低迷。近幾年,國美零售股價一直在1港元上下徘徊,4月17日收盤,其股價僅剩0.73港元/股,市值約150億港元,反觀2008年黃光裕入獄之前,國美市值最高曾接近1000億港元,11年間跌幅高達75%。
如此大的跌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美近年來的窘境。資料顯示,這些年國美的戰略幾乎是一年一換,2014年是O2M全渠道,2015年是「1+5」;2016年是「6+1」,2017年是「家·生活」,2018年是「三新」,2019年又是「三端合一」。其中,2019年的「三端合一」被稱為是國美戰略轉型的關鍵期,國美計劃依託網際網路技術,建立國美APP、門店、美店「三端合一」的用戶觸達運營平臺。如此頻繁的變換策略,公司成了「無頭蒼蠅」。
從財報來看,多番嘗試並沒有幫助國美實現增長。2019全年國美零售整體GMV僅微幅增長了2.7%,全年淨利率為3.46%,較2018年還下降了1.7個百分點。
雪上加霜的是,在線下市場日趨下滑的當下,國美的實體賣場依然是收入的主力。財報顯示,公司旗下1308家可比較門店的的總銷售收入,已經從去年的519.77億元下降4.45%至496.64億元。
對於2020的預期,國美零售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爆發對中國許多行業造成幹擾,包括零售業等,國美將密切關注該疫情的進展以及積極應對,促進業務的發展。
在線下遭遇「滑鐵盧」的同時,國美在線上資源的爭奪中也顯得力不從心。
圖片來源:《2019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顯示,2019年國內家電市場零售額規模達到8910億元,線上渠道對家電銷售的貢獻率達到41.17%。而2019年京東以22.39%的市場份額居第一位,蘇寧易購(18.09%),天貓(11.72%)分列第二三位。國美的線上市場份額僅為4.88%,尚不及天貓的一半。
多維度表現欠佳,讓國美開始「思變」。
/02/
流量饑渴
牽手拼多多
4月19日,拼多多宣布認購國美零售發行的2億美元可換股債券。如果最終全部行使轉換權,拼多多將最多獲配12.8億股國美新股份,約佔後者發行轉換股份擴大後股本的5.62%。
圖片來源:國美零售控股有限公司公告
看起來這是拼多多單方面的資本操作,而實際上這是兩家聯手的一個信號。同一天,拼多多、國美零售公布了兩家公司的戰略合作,國美零售全量商品將上架拼多多,品牌大家電也將接入拼多多「百億補貼」計劃。
另外,國美旗下的安迅物流、國美管家兩大服務平臺,將同時成為拼多多的物流和家電後服務提供商,分別為拼多多平臺商家提供覆蓋全國的中大件物流、倉儲、交付服務,以及包含家電維修、清洗保養、以舊換新在內的服務方案。拼多多則會向國美注入消費大數據、平臺流量等優勢數字零售資源,並在市場推廣等方面展開積極合作。
用大白話總結一下就是,雙方各取所需,拼多多負責出流量,國美負責出物流和售後,未來拼多多上的大家電業務也要「百億補貼」起來了。對於這次合作,拼多多戰略部副總裁九鼎也直言不諱地表示:「拼多多可以獲得在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方面的立足點,而國美可以獲得拼多多5.8億的用戶。」
更深一層來看,國美需要尋找到新的突破口提振業績,拼多多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015年國美的老對手蘇寧易購已經投奔阿里繫懷抱,彼時阿里巴巴斥資283億元入股蘇寧易購,佔發行後總股本的19.99%,成為第二大股東,蘇寧也用140億元人民幣認購不超過2780萬股的阿里巴巴新發行股份。蘇寧易購藉助阿里的電商帝國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開啟了「雲商」時代,2019年度總營收2692億元,總體GMV3787億元。而阿里則靠著蘇寧易購在3C家電品類多年積累的優勢,使之與天貓電器城形成「最強組合」,並使蘇寧多年打造的線下配送安裝服務體系服務淘寶、天貓消費者和商家。
前面已經擺著這樣一個例子了,國美與拼多多的結合似乎就順理成章。況且,國美門店的主戰場仍在一二線城市,其覬覦「五環外」市場已久。
2019年報中稱,國美加快在三至六線市場的布局速度,縣域店數量達1026家,覆蓋三至六線351個城市。過去幾年,國美運用「合伙人」加盟形式拓展縣域級市場,向加盟店提供資金、供應鏈、管理、系統及營銷各方面的支持,快速實現縣域市場的覆蓋。而這樣布局的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財報顯示,2019年國美縣域店GMV同比增長約61%。
拼多多帶來線上流量和客戶,加之其在「五環外」市場的優勢,未來國美似乎大有可為。
牽手之後能否走下去?
受國美與拼多多牽手的影響,兩家公司股價均有上漲。4月19日當天,拼多多盤中一度大漲近16%,截至收盤上漲約13%,報收50.11美元,創歷史新高。4月20日港股開盤後國美零售大漲32.88%,截至收盤報0.85港元/股,漲幅約16%。
那麼,這兩家公司牽手後各有什麼好處?
先說拼多多。
拼多多2019年財報顯示,2019年拼多多GMV達10066億元,但人均交易額1720.1元,平均客單價並不高。拼多多客單價低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拼多多平臺的品牌商家太少、品類不夠豐富。國美電器入駐拼多多以來,旗下官方店鋪在拼多多微波爐、洗衣機、電視、手機等多個家電數碼單品中奪得過銷量冠軍。未來,這些家電、家居產品恰好能豐富拼多多的品類,也有益於提高客單價。
此外,國美還能幫助拼多多補齊物流短板。與阿里巴巴和京東兩大對手相比,拼多多至今沒有持股任何快遞企業股權。數據顯示2019年來自拼多多的包裹數量佔到整個電商市場近三分之一,這些包裹由平臺上的第三方商家派發,主要合作方仍是阿里巴巴持股的通達系——這樣一來,大部分訂單信息、物流信息都握在了別人手上,長此以往肯定對拼多多不利。
拼多多APP截圖
再說國美零售。
去年下半年因傳統家電3C業務表現欠佳,收入下滑幅度加大。2020年伊始,受疫情影響國美線下門店銷售額必然受到較大衝擊。
牽手拼多多,國美則可以利用拼多多的流量,有效拓展自己的線上渠道。國美零售CFO方巍直言:「我們現在缺乏的是線上流量端,所以國美分別在拼多多與京東上開了官旗,我們想通過跟拼多多對接形成在家電方面給客戶提供服務;與京東合作更側重採購端形成聯合採購、定製化採購的業務。」
而且,截止2019年末,國美雖然持有現金82億,但短期和長期借款分別達到184和84億,線下零售停擺足以令負債爆表的國美陷入危機。有了拼多多的流量扶持以及三四線城市用戶的觸達能力,國美在零售方面就有了更多砝碼。
目前看來,這是一個「雙贏」的合作,但能否長久走下去,還有待觀察。就像雖然阿里和蘇寧都已經親密到交叉持股了,但是最近兩年蘇寧一直在出讓阿里股票,這其中似乎另有緣由,兩家的關係也非常微妙。
有了這次「2億美元」的合作之後,拼多多與國美算是站到了同一陣營。
/03/
總結
當年「美蘇爭霸」(指國美和蘇寧)的場面,至今讓人印象深刻,但今時不同往日,蘇寧易購2019年營收2692億元,而同期國美零售的營收只有594億,從這個角度來看二者已不在同一個量級。
國美想要迎頭趕上,就必須抱緊平臺型的電商公司。
站在拼多多的角度上,阿里重啟聚划算、京東拼購改名京喜都是其強有力的對手,有了重量級盟軍國美後,拼多多在下沉市場中就有了進一步作戰的能力。對國美來說,自身電商平臺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線上布局仍然依託阿里不是長久辦法,畢竟老冤家蘇寧才是阿里系的親信,現在聯手拼多多,無疑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