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終其一生在自我和親情間徘徊、掙扎,最後走向崩潰!
大家好,我是可樂麻麻。
最近在刷《聽她說》的時候。
真的有被小雨(楊紫飾演)這個小姑娘賺足了眼淚。
一方面是養育之恩,一方面是逃不脫的束縛。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抉擇?
這是我看完這個短片的第一個想法!
故事從小雨26歲生日開始說起。
劇集的一開始,是小雨對媽媽的一段獨白:
「我有時候特別想能夠成為電影裡的主角那樣,擁有一種超能力。這樣我就可以回到26年前,『殺死』我自 己。」
」你為什麼要這麼折磨我?「
這句話在小雨心裡由來已久。
從小到大都被母親變態的控制。
母親不健康的愛,包圍著她,讓她感到窒息。
也嚴重影響了她的生活和成長。
小雨出生的時候,她爸爸出軌了。
小雨媽媽抱著她大鬧,揚言要讓她爸爸名聲掃地。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報復的念頭一直盤繞在小雨媽媽的腦海中。
她抱著年幼的女兒來到丈夫的工作單位,當眾戳穿渣男的真面目。
還在粥裡下農藥,逼著孩子和自己一起喝掉,想讓丈夫遺憾終身。
.
女人一連串的行為,讓丈夫丟了工作、臭了名聲,不得不遠走他鄉。
多年以後,還因為身患絕症,最終一個人孤獨地死去。
對於她媽媽而言,這份心頭之恨,永遠無法磨滅。
恨一個男人,連帶著恨他的所有親人。
小雨媽媽就是這樣,她恨丈夫,也連帶著恨他的父母。
就連小雨的爺爺奶奶去世了,小雨媽媽都不允許她回去見他們最後一面。
她的恨,已經到了骨髓。
甚至她遷怒身邊的朋友。
一位不明真相的人,因為客套說了句:
「小雨一定和爸爸長得很像吧。」
她就和對方永遠斷絕了聯繫。
她也遷怒於自己。
離婚後20多年裡,雖然身邊也有不少對她不錯的男人。
小雨媽媽卻一個都不相信,始終單身。
恨的反面便是愛,小雨媽媽將對丈夫的恨,全部轉化為對小雨的愛。
她不止一次地對小雨說:
「我的世界只有你了。」
小雨應該怎麼生活,應該怎麼做事,應該如何說話。
都應該按照她媽媽的要求進行。
小雨不能早戀,等到她工作的時候,她又催婚。
好不容易有個男孩子,出現在小雨的生命裡。
小雨媽媽一句:
「你配不上我女兒,你必須離開她」。
徹底剝奪了小雨的幸福。
一年前遇到那個男生,對方已經結婚生子,生活美滿。
和小雨的現狀形成強烈刺眼的對比。
小雨說:」並不是別人配不上我,而是我配不上別人。」
因為在長期的控制之中成長,小雨早已失去正常愛人的能力。
小雨媽媽內心長了一個幻想的女兒。
她應該怎麼吃飯,怎麼睡覺,怎麼擇偶。
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都應該按照她設想的來進行。
她想從頭到尾地改造小雨,讓她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女兒。
這種行為太過可怕。
上學的時候,小雨身邊的每一個朋友。
都是媽媽收買的間諜,監視她的一舉一動。
晚上偷看她的日記、白天任意一點小事都會對她破口大罵。
就連長大以後,小雨也必須第一時間接媽媽隨時打來的電話。
否則她認識的人,就會被不斷的打擾。
可她卻從未想過,小雨不僅僅是她的女兒,她也是她自己。
「我從小到大不明白,我到底做錯了什麼,你為什麼要這樣折磨我,我根本不快樂,我沒有做錯」。
小雨終於把壓抑的痛苦說出來。
她是有多絕望,才會說出回到過去掐死自己的話啊!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致孩子》詩中寫道:
你的兒女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孩子就像是箭,父母就像是弓,而那位射手既愛射出去的箭,也愛張滿的弓。
小雨的媽媽既想保護女兒的身體,也想控制她的靈魂,更想左右她的思想。
這份愛過於沉重,讓小雨感覺壓力大到窒息。
這個短片能讓太多人感同身受。
中國的太多家庭,太多孩子會有這個困擾。
終其一生,在自我和親情間徘徊、掙扎,最後走向崩潰!
在《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的媽媽,給我印象特別深刻。
「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的。」
「我沒有自我,我完全沒有自我,我現在還能做,我能奉獻,我在家裡的位置就是頂兩個菲傭啊!」
她也的確為家、為孩子做了很多事情:
她連續十年,每天四點起床為兒子熬梨湯,要求兒子必須喝完;
自備電磁爐,無論是住酒店還是民宿,都能給兒子親手做飯;
甚至幹涉兒子的每一段感情,看兒子的女朋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在她心裡,她自己的生活就是幫子女打點一切。
按道理來說,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朱雨辰,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
事實卻是,他覺得:「你會把我搞死」。
因為,更匪夷所思的還在後頭:
兒子發微博,她每條都抄在本子上;
兒子想動手做飯,她說:「多辛苦啊!」,她希望孩子忘記怎麼做飯;
兒子不愛吃雞毛菜,她說:「你看,為了你,我手都凍裂了」,朱雨辰不得已咽下去.
這是愛嗎?
當然是。
但這樣的愛讓子女開心嗎?
也許並不能。
來自原生家庭的隔閡,讓他無法擺脫「偉大付出」的媽媽。
沒辦法狠心指責,卻又無人能懂他的孤獨。
朱媽媽的做法無異於:
我把自己都給了你,你怎麼能不聽我的?你這輩子該怎麼活應該由我來決定。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一位14歲的初中生報警,稱父親在他的房間裝監控,想控制他。
面對兒子的說辭,父親怒斥道:
「我監控監視你什麼了,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嗎?」
隨後面對民警說:
因為自己都不在家,我們倆都在外做生意。
而孩子沉迷遊戲,成績下滑,自己在家裝監控只是為了更好地監督孩子學習。
乍一聽好像做父親的苦心一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孩子。
可試想一下,自己每天吃飯,睡覺,上廁所等一系列行為背後。
都有一雙眼睛在盯著,毫無隱私可言。
就像蹲監獄一樣,簡直毛骨悚然。
一句「我是為了你好」就仿佛道德的枷鎖一樣。
綁架著孩子的思想,孩子犧牲了自己的隱私。
沒有獨立的成長空間,將自己的一舉一動完全暴露在父母的掌控之下。
就仿佛監獄中的犯人一樣,不配有任何隱私可言。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個道理家長們越早知道越好,切不可再一味地控制孩子。
愛孩子就應給他自由和空間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說:
「真正高層次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成為自由的人,做一個她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歡的樣子。」
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孩子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是教會他們熱愛和感恩,是對於他們人格的塑造。
讓他們體會人世間的善意和美好。
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自我反思教育。
作為父母應該認識到:對於子女的愛護和關心是必不可少,但是過猶不及。
控制欲過度,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漫長的凌遲。
相反,父母如果學會放手,是最高級的智慧,也是最深沉的愛。
公眾號簡介:我是可樂麻麻,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可以添加個人微信號:ponykf01。每天都精選好物,深度好文。還有更多的育兒知識與你分享,記得每天給生活加點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