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岫廬︱普希金之後:讀路易絲·格麗克的《預兆》

2020-12-27 澎湃新聞

路易絲·格麗克隨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公布,路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這個名字突然大熱起來。最早將格麗克的詩作引進中國的,是世紀文景出版社。2016年,他們曾首次將其作品《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月光的合金》收於「沉默的經典」詩歌譯叢。在美國,格麗克早就是當代詩壇絕對不可或缺的存在,以其靈感的豐富與語言的凌厲,折服眾多讀者與評論家。自1968年出版詩集《新生兒》(Firstborn)以來,她一直佳作不斷,曾多次獲得各種大獎,其中《阿勒山》(Ararat,1990)獲美國國會圖書館的R. J. 波比特國家詩歌獎,《野鳶尾》(The Wild Iris,1992)獲普利茲詩歌獎和美國詩歌協會的W. C. 威廉士獎。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一文中提醒我們,從來沒有任何詩人或藝術家,其本人就已具備完整的意義,只有置於傳統中,我們才能夠評價個人的才華與意義。格麗克曾談論過自己對寫作的理解與期待。在散文集《證明與理論:詩歌隨筆》(Proofs and Theories: Essays on Poetry, 1994)的開篇,她申明自己希望能夠擺脫「女性寫作」的標籤,進入以莎士比亞、布萊克和艾略特等人為代表的、更普遍的宏大英語文學傳統。然而,格麗克的風格相當獨特,想要直接在她身上裡明確看到來自某個人的啟發或者印記,幾乎不太可能。我們只能從她的詩句中依稀辨識出一些朦朧而熟悉的影子。例如《學童》(The School Children,1995)一詩對現代公共教育的質疑與隨之而來的沉默與絕望,與葉芝《在學童中間》(Among School Children,1927)一詩的情緒頗有相通。《翼馬》(The Winged Horse,1999)的字裡行間,讓人禁不住聯想到普拉斯心愛的坐騎「愛麗爾」(Ariel)。然而格麗克與歷史上的詩人最直接的一次對話,也許發生在《預兆》(Omens,1999)一詩中。

Omens

Louise Glück

I rode to meet you : dreams

like living beings swarmed around me

and the moon on my right side

followed me, burning.

I rode back : everything changed.

My soul in love was sad

and the moon on my left side

trailed me without hope.

To such endless impressions

we poets give ourselves absolutely,

making, in silence, omen of mere event

until the world reflects the deepest needs of the soul.

After Alexander Pushkin

預兆

翻譯/柳向陽

我騎馬與你相會:夢

像生命之物在我四周聚集

而月亮在我右邊

跟著我,燃燒。

我騎馬回來:一切都已改變。

我戀愛的靈魂悲傷不已

而月亮在我左邊

無望地跟著我。

我們詩人放任自己

沉迷於這些無休止的印象,

在沉默中,虛構著只是事件的預兆,

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

《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這首詩收錄於世紀文景2016年出版的詩集《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譯者是柳向陽。編者(或譯者)顯然尤其珍愛這首詩,以至選取了全詩的最後一句作為詩集的標題。遺憾的是,這首詩原本最後還有一行小字「After Alexander Pushkin」卻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很多讀者可能是在格麗克的詩集《阿弗爾諾》(Averno,2006)中讀到這首詩,混雜在詩人其他的詩歌創作中,這行詩後附註的小字「寫於亞歷山大·普希金之後」,顯然更有含糊不清的意味,很容易讓人以為詩人創作此詩,是為了向另一位俄羅斯大師發出致敬或讚美。但是,如果讀者知道格麗克這首《預兆》,初版收錄於《普希金之後:當代詩人為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詩歌而作的不同版本》(After Pushkin : Versions of the Poems of Alexander Sergeevich Pushkin by Contemporary Poets, 1999)一書中,也許就會意識到,格麗克這首《預兆》遠非對普希金簡單的致敬,而是基於普希金某一作品的改寫,甚至可以說,「翻譯」。《普希金之後》的編者在書中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如何讓說英語的公眾相信,普希金的天才正如俄羅斯人聲稱的那樣偉大?」她給出的答案,恰是這本特殊的詩集。作為普希金誕辰兩百周年的獻禮,《普希金之後》匯聚了十八位當代英語世界最優秀的詩人——包括特德·休斯(Ted Hugues)、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比爾·曼海爾(Bill Manhire),以及路易絲·格麗克等人——他們大多都並不直接通過俄語閱讀普希金,但卻都以詩人的筆觸,將普希金「翻譯」成了英語。《普希金之後》的編者在序言中說:「在一個完美的世界裡,詩歌將由詩人翻譯。畢竟莎士比亞是由帕斯捷爾納克翻譯成俄語的。所以我想:請我們在世的一些優秀詩人來『翻譯』普希金的詩,或者說把普希金的翻譯製作成『詩』,不知道會怎樣呢?」這或者也暗示了《預兆》一詩的正確打開方式:格麗克的努力,是將普希金的翻譯「製作成『詩』」。

詩歌翻譯,總會讓人想到弗羅斯特的那句「詩歌就是在翻譯中失去的東西」(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若想將詩歌的韻式、節奏、意象等全部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無疑做不到。翻譯只能是一種再創造,在各種元素之間嘗試實現平衡,最終在精神的層面實現對話。如果我們能夠接受詩歌的可譯性不可能從語言字面轉換與意義對等的角度去衡量,那麼反而可能會願意接受一種更具活力和創造潛力的詩歌翻譯觀。普希金寫於1829年的作品「Приметы」在英語中有不同的譯本,即便標題也有不一樣的翻譯。例如較早的一個譯本是1888年Ivan Panin翻譯的「Signs」,一個譯本是1984年Walter Arndt 翻譯的「Omens」, 另一個較為晚近的譯本是2009年James Falen翻譯的「Portents」。

普希金從標題看,或者可以推測格麗克也許曾讀過Arndt的翻譯,然而我們其實無法確定格麗克《預兆》一詩的背後,到底參考過哪一個或哪幾個譯本。而原作始終是確定的。普希金一生寫過兩首同名的Приметы,一首寫於1821年,是一首充滿深厚感情的鄉村田園詩。詩人告訴我們,必須非常仔細地觀察自然界的種種細枝末節,因為所有一切都是為我們提供的「預兆」,鄉村的人們對於自然的蛛絲馬跡,擁有著原始而令人羨慕的認識能力。另一首則是格麗克《預兆》所依據的文本。在此,不妨將普希金的原文,以及查良錚從俄語翻譯為漢語的版本作為參照。Приметы, 1829

Alexandre Sergueevitch Pouchkine

Я ехал к вам: живые сны

За мной вились толпой игривой,

И месяц с правой стороны

Сопровождал мой бег ретивый.

Я ехал прочь : иные сны...

Душе влюбленной грустно было,

И месяц с левой стороны

Сопровождал меня уныло.

Мечтанью вечному в тиши

Так предаемся мы, поэты ;

Так суеверные приметы

Согласны с чувствами души.

徵象

查良錚/譯

我來看你,一群活躍的夢

跟在我後面嬉笑,飛旋,

而月亮在我右邊移動,

也健步如飛,和我相伴。

我走開了,另外一些夢……

我鍾情的心充滿了憂鬱,

而月亮在我的左上空

緩緩地伴著我踱回家去.

我們詩人在孤獨中

永遠沉湎於一些幻想

因此,就把迷信的徵象

也織入了我們的感情。

初看起來,這是一首關於愛情的抒情詩,但實際上是一首關於詩人,甚至也可說是關於詩歌本體的元詩。普希金原作為抑揚格四音步四行詩,前兩個詩節用了相同的韻式(ABAB),甚至每個詩節第一行和第三行都以同樣的單詞結尾,從結構上就暗示了這兩節之間並列相關的緊密聯繫。這兩個詩節講述了詩人去見一位朋友(更可能是愛人),興高採烈地出發,卻垂頭喪氣地回來。去的路上,月亮在他的右邊,回來的時候,月亮在他的左邊。這是俄羅斯民間一個古老的迷信,認為月亮出現在右邊天空是一個好兆頭,在左邊則是一個壞兆頭。普希金的筆下,曾不止一次描寫過這個意象。《葉甫根尼·奧涅金》中的達吉亞娜,全心相信自古以來的民間傳說,深知夢和月亮的寓意:「如果,突然她抬起頭,看見左邊的天空,一鉤彎彎的新月正在上升,她會立刻顫抖,臉色蒼白。」普希金在這首詩中間所寫的月亮,同樣也是大自然為人事而顯現的徵兆。詩的第三節改為抱韻(ABBA)的韻式,詩體結構的變化,迫使詩人跳出了探訪愛人的實際場景,人間經驗的悲歡就此悄然淡去,代之以對詩人與詩歌本體的沉思。

俄羅斯廣袤而寒冷的大地上,充滿了經驗之外的幽暗與靜寂,俄羅斯民族也由此滋生出神秘主義傾向。法國古斯汀侯爵(Marquis de Custine,1790-1857)1839年俄羅斯之行(La Russie en 1839)的記敘中,認為俄羅斯人「如士兵一般迷信、自大、勇敢和懶惰,又如牧羊人一般充滿詩意、樂感與思想」。普希金和他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一樣,也非常相信徵兆與宿命。據說他結婚的時候,手中的蠟燭一度熄滅,當時普希金立刻變得臉色蒼白,預感到自己的婚姻終將不幸。西尼亞夫斯基在《與普希金散步》(Strolls with Pushkin)曾用普希金自己的詩句來評論他的迷信與宿命:「『我們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這就是普希金永恆的副歌。」(『We are not the masters of our fate』, was Pushkin’s eternal refrain.)因此,在這首不同尋常的詩中,普希金詠嘆的並非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而是超越人世愛情的命運,以及自然對這一命運的全盤掌控,及其不動聲色的彰顯。

在詩的最後一節,普希金以他浪漫而敏感的心, 反覆回味「命運」對詩人的意涵。值得琢磨的是,命運和自由似乎是人生的終極悖論。沒有命運,顯現不出自由的價值,若沒有自由,又何來命運的說法?它們也是相互交織而相互成全的,命運發生衝突時,正是自由顯現自身之時。普希金一生最重要的事業,是對自由的捍衛,不僅是在精神獨立層面的自由,也是在現實政治中的自由。他將文學看作是「高尚而獨立」的視野,要求詩人保持堅定、沉鬱和平靜的情緒,不要看重名利、讚譽,也不要在意世人的批判或嘲諷。在《致詩人》中,普希金這樣寫道:「你是帝王:獨自生活吧。沿著自由的道路/向前走,讓自由的智慧為你指明方向,/要竭力完善你那可愛思想的果實,/不要為高尚的業績去索取報償。」(汪劍釗譯)這樣獨自生活的帝王形象,與這首詩中所說的「在孤獨中」的詩人匹配得嚴絲合縫,然而詩人行走的那條「自由的道路」,卻似乎並不明朗。這首詩中的普希金,在作為自然徵兆而顯靈的「月亮」面前,跳出了日常生活言說的自由,而進一步追問我們的存在是否始終被命運的力量統治和左右?命運是否始終如月亮一般反覆無常,且充滿敵意?快樂是否終將逝去,憂傷的情感是否終將如影隨形?這一系列追問,其實是貫穿了普希金更重要的作品,如《青銅騎士》《黑桃皇后》等作品的關鍵主題。俄羅斯的玄學派詩人——羅蒙諾索夫、德爾扎文、丘特切夫等人,曾用更深沉的智慧來回答自然提出的永恆問題。但普希金並不算是一個以哲思見長的詩人,浪漫的他最終回到情感,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周圍的自然中:「因此,就把迷信的徵象/也織入了我們的感情。」

讓我們回過來看一看格麗克的《預兆》。在結構和邏輯的層面上,格麗克的詩作是對普希金原詩忠實的轉寫。儘管和原詩嚴謹的格律不一樣,格麗克的詩歌以自由體寫成,長短不一,也沒有固定的韻式,但顯然保留了原詩前兩個詩節之間的平行敘事結構:我騎馬與你相會(I rode to meet you)——我騎馬回來(I rode back);而月亮在我右邊/跟著我,燃燒(and the moon on my right side/ followed me, burning)——而月亮在我左邊/無望地跟著我(and the moon on my left side/trailed me without hope)。第三個詩節則與前兩節的短句顯然區分開來,以越來越長(分別為七、十、十一、十三個音節)的詩行,演示出詩人越發深沉的思緒。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對比詩中的細節,不難發現格麗克與普希金傳達的詩歌情緒,大有出入。第一句中,普希金原詩用形容詞живые(活著的)去形容夢,正如查良錚的譯文:「一群活躍的夢」。這樣的夢,再活潑也好,都不過是一種幻境;在格麗克的筆下,夢卻被賦予了意義更為重大的生命,甚而因此獲得了形而上的存在:「dreams / like living beings…」;第二句中的形容夢的игривой (嬉笑俏皮)的感覺,也隨之一筆勾銷,只留下蜂擁而至的聚集與逼仄:「swarmed around me.」這也解釋了右邊的月亮在格麗克的詩中的象徵,與原詩之間的巨大差別。原詩中月亮陪伴詩人,樂觀、溫暖而充滿善意的Ретивый(熱情),被替換為中性的、有力的,甚至頗具威脅性的燃燒:burning。

普希金的原詩中,第二段詩節是作為第一節的平行結構而出現的。「Я ехал прочь」一句,相當優柔寡斷,並沒有準確地說明我到底何去何從。動詞「ехать」 (去)與副詞「прочь」(遠方),意味著離開,正如查良錚的譯文「我走開了」。在格麗克的詩中,敘事則呈現得更為直接,前兩節詩中,一來一去的方向感十分明確:I rode to meet you——I rode back。我騎馬去見你——我騎馬回來。明確的方向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將原文的平行結構改寫為一種更鮮明的倒置反思。這一鮮明的對比,也體現在第二節「夢」的徹底消失。普希金描寫的失意的詩人,從愛人處離開後,原先圍繞他的「活潑的夢」不見了,代之以「иные сны...」(另外一些夢……)。但是格麗克顯然更加決絕,在她筆下,去程路上的夢並非是虛假的幻想,而似活生生的存在;回程路則將似真似幻的夢完全驅逐,一點幻想也不要保留:everything changed. 這一節的最後一句,普希金詩中描寫的月亮,悲哀地一路相伴,在格麗克的詩中,則被斷然改譯為「毫無希望地」跟隨我踽踽而行。「trailed me without hope.」

我們無法確知格麗克是否了解,俄羅斯傳說中月亮在左或在右的不同徵兆。但很顯然,她並沒有如普希金那般,感知並服膺於這一傳說的神秘的力量。因此在她的筆下,右邊的月亮也好,左邊的月亮也罷,與其說是吉兇之兆,不如說是自然的符號。對格麗克而言,每一個視野,每一個風景,都可以被視為一個「預兆」,成為詩人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這一點,也體現在詩的最後一節,格麗克的寫作基本脫離了普希金的結構,轉為更加輕靈地講述起她自己的詩學主張。詩人的形象也從「沉湎於幻想」的「孤獨」轉為「沉迷於印象」的「放縱」:世界所展現的每一個符號,無論好壞,都可以因詩人瞬間捕捉而凝聚為詩;最偉大的詩,終究是以沉默寫就,因為只有在言語之外,詩人才得以書寫事件背後的「徵兆」。這一過程始終在醞釀中,這種蓄勢待發的醞釀,從格麗克最後一行詩「until」一詞中可以看出來。世界為經驗帶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印象源泉(endless impressions),詩人從其中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然而,這樣的影響並不是單方面的,因為如果世界激發了詩人的靈感,那麼詩人就會更多地影響世界:「直到世界反映出靈魂最深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格麗克的《預兆》與華萊士·史蒂文斯的詩歌觀有更多共通,他們都試圖以詩歌為媒介,拷問想像與現實的關係,試圖以詩歌這一「最高虛構筆記」為現代人探索秩序、尋找精神慰藉。相比之下,普希金對自然的神秘力量充滿敬畏與幻想,對現實始終飽含深情與希望,那種浪漫主義的精神實質與格麗克《預兆》中表達的現代情緒,差別甚遠。

錢鍾書曾評價,翻譯的最高境界是讓原作「投胎轉世」,軀殼換了一個,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然而格麗克筆下的《預兆》,要表達的並非是普希金的精神,而是「普希金之後」,屬于格麗克及其時代的思想。也許正因為這樣,她才會將這首疑似譯詩的作品收錄進自己的詩集,儼然成為自己的創作。我們最終也很難定義這首作品是翻譯、仿作還是創作。最好的辦法,還是用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所說的「跟隨傳統」去理解。這一跟隨傳統的方式,絕非「盲目地或膽怯地遵循」(in a blind or timid adherence)前一代人的成功,而更多指向一種歷史意識(the historical sense),一種既有時間感、也超越時間感,既有過去性,更有現在性的歷史意識。在《詩人的教育》(Education of the Poet)一文中,格麗克曾回憶過自己從童年就開始接觸莎士比亞,後來又在布萊克和葉芝、濟慈和艾略特的詩歌找到歸屬感:「我感到,這就是我的語言傳統,正如英語是我的語言一樣。是我的繼承、我的財富。即便在我還沒有真正了解過他們之前,一個孩子就可以感受到偉大的人類主題:時間中的失落、欲望與塵世之美。」也正如孩子一般,格麗克追隨著普希金的腳步,甚至在她在真正了解普希金之前,就已經感受到那些「時間中的失落、欲望與塵世之美」(time which breeds loss, desire, the world’s beauty)。在作為源頭的普希金,與「普希金之後」的格麗克之間,並不是斷裂的文本背叛,而是傳統的承繼與轉化,兩個詩歌文本的相互牽扯與相互觀照,或許才會讓我們真正發現那些隱藏在互文間隙與皺褶中的、關於詩的真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來讀「諾獎」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的詩
    格麗克曾獲普立茲獎、美國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各種詩歌獎項。  露易絲·格麗克的作品在國內並不多見,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16年引進推出了她的兩本詩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譯者柳向陽在兩本書的譯者序言中寫道:「最初讀到格麗克,是震驚!僅僅兩行,已經讓我震驚——震驚於她的疼痛:我要告訴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
  • 預告 | 新晉諾獎詩人露易絲·格麗克詩歌雙語品讀會|純真年代書吧二十周年系列文化活動(4)
    11月1日,我們邀請杭州師範大學敦雅書社、詩刊《詩建設》、浙江圖書館文瀾朗誦團等,共同舉辦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詩歌雙語品讀會,邀請格麗克詩歌中文譯者柳向陽,《詩建設》主編泉子,詩人、詩評家晏榕教授,原杭師大學學院院長殷企平教授等,一起誦讀、品讀這位新晉諾獎詩人詩歌中的「肅穆之美」和「自我治癒的力量」。
  • 書香北山丨本周日,純真年代寶石山店請您品讀新晉諾獎詩人露易絲·格麗克詩歌
    11月1日,純真年代書吧邀請杭州師範大學敦雅書社、詩刊《詩建設》、浙江圖書館文瀾朗誦團等,共同舉辦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詩歌雙語品讀會,邀請格麗克詩歌中文譯者柳向陽,《詩建設》主編泉子,詩人、詩評家晏榕教授,原杭師大學學院院長殷企平教授等,
  • 獨家|露易絲·格麗克與閱讀的政治
    厭食症對格麗克的一生,乃至她的詩歌追求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據格麗克自己講,這種心理障礙和她早夭的姐姐有關。原來在格麗克出生之前,父母已先育有一女。女兒的去世,讓母親大受打擊。而格麗克似乎一直生活在姐姐早逝的陰影下,個體的創痛使得她早期的詩作接近「自白派」。
  • 露易絲·格麗克:你也是無名之輩嗎
    ,但是我們對格麗克的閱讀似乎才剛剛開始。一眾來自音樂、文學、電影、科技、戲劇等不同領域的嘉賓,在光影變化的劇場內朗讀格麗克的詩歌。  音樂人葉蓓在朗讀會之後的微博寫道:「喜歡詩歌,是因為我喜歡透過詩歌來表達我。追光燈下,我和他(莫西子詩)交替朗誦,我感受著筆者詩歌中的節奏和重量,讀著讀著,莫西開始打手鼓,口琴聲也淡淡嵌入,我在舞臺上敏感極了,一下子被挑起即興的欲望。
  • 露易絲·格麗克:她在安詳地描述死亡
    表面看,露易絲·格麗克生活在一個「有文化」、「充滿幸福感」的中產家庭中,她「四歲,或五六歲的時候」便開始讀詩。多年後,露易絲·格麗克在《詩人之教育》中寫道:「我母親是那種家務總管式的道德領袖、政策制定者。」「對我母親來說,說話是社交中可以接受的那種嘮叨形式,其功能是用持續不斷、令人安慰的聲音填滿房間。對我父親來說,是表演和掩飾。
  • 露易絲·格麗克:在我苦難的盡頭有一扇門
    《棉口蛇之國》是格麗克的早期作品,收錄於其在1968年出版的第一本詩集《頭生子》中,彼時格麗克只有25歲,在這之前,她剛剛結束了厭食症的心理治療。  1989年,格麗克在一次題為《詩人之教育》的演講中,介紹了自己與詩歌的淵源。柳向陽將其翻譯成中文。從17歲開始,格麗克因為厭食症而接受了長達7年的心理治療。當敏感的青春期遇到失控的厭食症,讓格麗克對死亡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 譯者柳向陽:格麗克的詩「像錐子扎人」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 北京時間10月8日晚,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獎。 據兩本詩集的譯者柳向陽介紹,格麗克出生於一個敬慕智力成就的家庭。她在隨筆《詩人之教育》一文中講到家庭情況及早年經歷。她的祖父是匈牙利猶太人,移民到美國後開雜貨鋪謀生,但幾個女兒都讀了大學;唯一的兒子,也就是格麗克的父親,拒絕上學,想當作家。但後來放棄了寫作的夢想,投身商業,相當成功。
  • 橙子花下的夢想與冥思——L.格麗克的詩《卡斯提爾》
    (柳向陽 譯) 0從2006年初開始閱讀、翻譯格麗克詩歌,轉眼就第十年了。最初的八卦欲望,關於她的生平,關於她的評論,關於她兩任丈夫的情況……需要的資料都查到之後,八卦欲望滿足之後,翻譯的壓力並不稍減。一名之立,旬月踟躕。我記得那首《卡斯提爾》,當初讀到時,喜歡得無以復加。背。譯。
  • 今晚,一起來讀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77歲女詩人格麗克的詩
    雖然在血緣上屬於猶太民族,但格麗克認為自己的詩和語言之根是英語及其文化傳統。格麗克的母親不僅熱愛文藝,而且對兩個女兒都有熱切希望,一旦看到她們表現出某種特長,就會引導她們發展,甚至不惜「拔苗助長」。格麗克三歲就開始閱讀,在小學就開始寫詩。從1968年開始發表《頭生子》開始,格麗克迄今已發表了10餘部詩集。她的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寓言詩,另一類是深度剖析自己的自白詩。
  • 露易絲·格麗克作品四年前首度引進中國,譯者震驚於「她的疼痛」
    格麗克的詩長於對心理隱微之處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強的自傳性,後來的作品則通過人神對質,以及對神話人物的心理分析,導向人的存在根本問題,愛、死亡、生命、毀滅。自《阿勒山》開始,她的每部詩集都是精巧的織體,可作為一首長詩或一部組詩。從《阿勒山》和《野鳶尾》開始,格麗克成了「必讀的詩人」。
  • 多次描寫,格麗克為何對神話中的這位少女如此感興趣?
    三、格麗克在接受訪談時說過,她長期地陷在與母親關係的掙扎中,她從珀耳塞福涅的故事中看到了新的視角。通過對德墨忒爾隱含的批評,也許她能獲得某種救贖。她看見她自身,也看見女性長久的困境,這種激烈緊張的代際關係,是20世紀的人們共同面臨的家庭問題。清教徒式的知識分子詩人露易絲·格麗克1943年生於紐約市,在長島長大。可是,讀她的詩歌,很明顯地感覺到,她的創作源頭來自希臘文明。
  • 15年翻譯諾獎作家格麗克的詩,這位「斜槓青年」這樣找到人生方向
    將近15年,譯者柳向陽成為一座橋梁——將格麗克詩歌中最幽微精深的情感傳達給中國讀者。「我算半個專業翻譯」2005年的一天,柳向陽打開了「詩生活」網站的翻譯論壇,和同好們交流討論。突然,他讀到一首很短的詩——《愛之詩》,講一個經歷多次婚姻失敗的媽媽給兒子「織出各種色調的紅圍巾」,希望兒子有一個溫暖、幸福的童年。
  • 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譯者柳向陽:如何翻譯格麗克
    最初讀到格麗克,是震驚!僅僅兩行,已經讓我震驚——震驚於她的疼痛:我要告訴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這只是個開頭。因此,格麗克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於她將個人體驗轉化為詩歌藝術,換句話說,她的詩歌極具私人性,卻又備受公眾喜愛。但另一方面,這種私人性絕非傳記,這也是格麗克反覆強調的。她曾說:「把我的詩作當成自傳來讀,我為此受到無盡的煩擾。我利用我的生活給予我的素材,但讓我感興趣的並不是它們發生在我身上,讓我感興趣的,是它們似乎是……範式。」
  • 俄羅斯普希金軼事
    在沙皇禁止他出國以後,普希金對中國的熱切向望並未受到影響,他一如既往繼續關心著中國的一切,即使在希林格率領的考察團已經出發三個月之後,普希金仍然在認真研讀中國歷史的書籍。與此同時,普希金在聖彼得堡皇村中學讀書時的同學,著名的十二月黨人別斯圖熱夫、丘赫爾別克被流放到西伯利亞,都曾到過俄中邊境,他們在寄給普希金的信件中詳盡記述了有關中國邊境地區的所見所聞,這些都引起普希金的熱情關注。
  • 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是誰?中文譯者帶你認識她
    綜觀其五十餘年的創作,格麗克始終銳鋒如初,其藝術手法及取材總是處於變化之中,而總是聚焦於生、死、愛、性、存在等既具體又抽象的方面。」露易絲·格麗克是誰?她的創作道路是怎樣的?譯者作為溝通作者與讀者的橋梁,或許最適合帶讀者來熟悉這樣一位外國作家。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對譯者柳向陽公開發表的關于格麗克的文章進行了摘選梳理。
  • 賞讀普希金的《神射手》:英雄不屬於決鬥場
    亞歷山大·普希金,是19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詩人,俄羅斯文學的鼻祖,被文學界稱為「近代俄羅斯之父」。高爾基稱他為:「集前人之大成,囊括一切新奇和機智的一代詩宗。」  普希金筆下的主人公都是獨具個人鮮明特色的典型人物代表,他的《神射手》,表面上描述的是一個軍官的個人生活,實質上表達的是一個軍人的生命價值觀。
  • 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她的詩似錐子扎心
    #2020諾貝爾獎#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這也是繼鮑勃·迪倫之後,本世紀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詩人。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出乎很多人預料,僅在四年前她的作品首度引進中國。2016年5月,世紀文景「沉默的經典」系列第二輯曾推出露易絲·格麗克《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中譯本,是其作品首度引進。
  • 臧棣|辛辣的詩意與得體的救贖——談露易絲·格麗克的詩
    從最初的錯愕中迅速回過神來之後,我開始在內心深處捕捉到一種久違的認同感,它非常類似於前些年頒獎給布羅茨基、希尼和沃爾科特在我的文學感覺中激發的審美的欣悅。相比之下,在以往的諾貝爾文學獎構建出來的和詩歌有關的評判趣味中,格麗克的詩歌格局似乎有點偏窄;但這樣的看法絕對是一種誤解:既是對格麗克的誤解,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當代詩歌的誤解。
  • 普希金詩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我第一次知道普希金這個人,是因為讀了他寫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追求好的生活沒有錯,但關鍵是要適度,過度貪婪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反,一無所獲。讀過普希金詩集的人都會被其中的哲理性所打動,普希金就像一位智者,向我們訴說著他對於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