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繼續收割熱度,每期節目都有10個以上的話題登榜,成為Q4季度綜藝界當之無愧的熱搜王者。
節目中導演的犀利點評,演員驚豔或拉胯的舞臺表現,是核心看點。
不過,第二季導演團隊仍有郭敬明,鑑演嘉賓仍是老戲骨李成儒,這讓觀眾心照不宣地等待著一個額外看點:郭李大戰。
先簡單複習一下前情提要:
《演員請就位》第一季,郭俊辰、董力與助演任敏帶來電影《悲傷逆流成河》片段,這場表演讓李成儒非常不滿。
在他來看,不僅演員說不清臺詞,表演不及格,連故事筆觸也很廉價,毫無內核可言,進一步引起他對膚淺創作的批評。
此言一出,讓同在現場的原作者郭敬明給出強勢反擊,並用兩步邏輯的遞進,贏了一場漂亮的辯論戰。
第一步是轉移矛盾。
李成儒點評的是現場改編後純粹表達校園愛情的內容,但郭敬明用原著和電影的校園暴力內核做回擊,回擊李成儒沒有詳細了解便下結論。
這讓李成儒的觀點看起來有點片面化,但很有趣,郭敬明在第二季認為黃弈在《風月》表演中情緒不對,同樣被黃奕用「郭導不了解」予以回擊。
第二步是變換概念。
借電影的校園暴力主題挽尊后,郭敬明又輸出了金句「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但請允許它存在」,把李成儒對現場作品的批評上升到排斥異己。
這一新概念不僅突顯了李成儒的「霸道」,還引發很多網友的現實情緒共鳴,把這一觀點奉為哲理,進而對郭敬明也產生改觀。
因為觀點感染力強,加上郭敬明面對老前輩鎮定自若的處理與完美口才,還讓不少網友力挺他參加《奇葩說》。
這一次郭李大戰,郭敬明口碑人氣雙豐收,成為最大贏家,而李成儒老師雖因此晉升為毒舌紅人,卻也沾上了「倚老賣老」的標籤。
客觀來說,李成儒對現場的表演與作品呈現點評非常到位,並沒有言過其實,他批評的膚淺愛情作品呈現方式,也是大眾一直詬病的。
然而,李成儒敗在口才跟不上自己的爆脾氣,面臨郭敬明的高密度技巧式辯論,越靠氣勢撐著越讓觀眾覺得咄咄逼人,有理卻沒能佔據輿論制高點。
於是,郭李大戰1.0,以郭敬明全勝結束。
時隔一年,郭李大戰2.0上線,輿論卻有了反轉。
兩位嘉賓沒有讓喜歡看熱鬧的觀眾等太久,節目第二期便火力開「扛」,起因是郭敬明將代表演員最優級別的稀有S卡發給了新人何昶希。
這一「發」引起千層浪,因為何昶希並不是驚豔型新人,他現場參演的《陳情令》片段被點評為「背臺詞式表演」,幾乎無優點可循。
演員情緒不到位,臺詞功底薄弱,連人物被刺傷後的生理反應都沒能表現出來,效果尷尬程度堪比第一期的《三生三世》。
這樣的表演讓郭敬明的S卡給的相當沒有說服力,侯場演員大多都表現出不認同,張大大直接COS了一把「被氣暈」。
出演過《二十不惑》的新人演員董思怡,下意識吐槽郭敬明在按《少年之名》的標準來發S卡,暗指他看臉不看演技。
而郭敬明對自己發S卡的標準也是一變再變,最初表示是看到了何昶希純新人的可成長性,帶著老師的責任心態發了S卡 。
後續又演變成發S卡的標準是想和對方合作——想和這一類型的演員合作,簡單來說,就是他喜歡怎麼發就怎麼發,要尊重有自己內心的審美與風格。
李成儒則覺得現場有40位演員,但只有8張S卡,這便涉及到公平公正的問題,不應該由個人「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打破演技評判標準。
這一次雙方初始觀點與郭李大戰第一次有異曲同工之處。
李成儒仍舊追求嚴謹傳統的評判標準,S卡代表最優秀的演員,便不能隨意發給表現差的演員,而郭敬明則認為他要堅持自己的喜好。
這便又回到郭敬明的老觀點:「請允許你不喜歡的東西存在」,然而,新的一年,觀眾沒有再次被他「洗腦」。
沒了《悲傷逆流成河》的校園暴力內核加持,純粹用郭敬明式審美來對抗傳統審美標準時,哪一個觀點更得人心,便一目了然了。
李成儒所堅持的演技是唯一評判標準,是大部分觀眾與演員渴求的,在流量為王時代,太多好演員被埋沒,市場也被太多糟糕演技拖了後腿。
何昶希在《演員請就位》中的表現,恰巧中了觀眾詬病已久的拖後腿式演員類型,有漂亮的外形,演技是一張白紙,表現也如一張白紙。
或許這張白紙未來會被郭敬明調教的華麗多彩,但節目中的他仍在「牙牙學語」,將最好的認可給了還未入門的藝人,完全是劣幣逐良幣的現場復刻。
再多的邏輯,再好的口才,都掩蓋不了郭敬明這一審美標準對市場的負面引導,他想要的「百花齊放」與觀眾期待的百花齊放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事後觀眾們的反饋,也印證郭李大戰2.0目前是李成儒完勝,因為,除了流量的粉絲外,已經沒有觀眾願意再看到演技差的藝人稱霸S級資源了。
對於郭敬明的審美,我們尊重,但客觀來說,他目前並沒有給市場帶來太多正面推動,對演員的調教也不如想像中美好。
第一季中郭敬明選擇了曾被李成儒批評過的郭俊辰,對方的外形風格與當下的何昶頗為相似,但演技更成熟,經驗也算豐富。
在郭敬明看來他讓郭俊辰受到了很多觀眾的認可,但事實上,郭俊辰在第一季真正出圈的表演是評價頗為尷尬的「白鶴少年變白馬少年」。
綜藝以外,作為導演的郭敬明給國產電影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勝過正面,已上線的五部電影沒有一部豆瓣能突破5分。
讓他與粉絲引以為傲的小時代系列,拿到小眾狂歡的同時,也收穫了大眾吐槽,對於局外人來說,作品展現的內核遠遠沒有塑料姐妹花的負面觀感強烈。
在演員調教上面便更有趣了,郭敬明對《小時代》的選角引以為傲,他也的確給出了郭採潔、謝依霖兩個驚喜,看起來有理有據。
然而,《小時代》讓郭採潔與謝依霖出圈的是角色貼合度,沒有留下演技名場面,也沒有讓演員演技有進一步突破。
甚至,郭採潔經過顧裡之後,頗有被角色封印的感覺,演什麼都離不開顧裡,至今沒有迎來演技突破,成也顧裡,敗也顧裡。
相對而言,經常陳凱歌指點後的張國榮,經過爾冬陞打磨的張栢芝,趙薇點拔的楊子姍,每個演員的變化觀眾都有目共睹。
好的導演調教演員,是教他們如何參悟到演技寬度,而郭敬明對演員的打磨,看起來更傾向於將他們放在自己的審美模型裡。
或許,這也是他看到何昶希的糟糕表演後仍舊給S卡的原因,對方的演技不一定符合他的要求,個人條件卻符合他的審美。
對於他的選擇,作為旁觀者我們只能予以尊重,畢竟郭導的「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但請允許它存在」還是很有殺傷力的,沒有人願意成審美霸凌者。
但,也衷心建議郭導能聽一聽陳凱歌的建議,開拓一下自己的審美,作為導演,別把影視行業需要的「百花齊放」變成模型娃娃薈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