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們將按照在劇中人物的對比和大家分享,每期分享兩位。後面還為大家準備了:團劇懸案系列、團劇實錘系列、團劇爆笑系列、團劇首創系列等等,大家有什麼想要分享的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和大家一起分享團劇的每一個經典片段和人物。
01龍文章
龍文章,川軍團團長,人送外號「死啦死啦」,是獸醫口中的「瘋子」;在接手川軍團之前是一個軍需理庫中尉。
自稱能與鬼魂對話。他對戰爭有著獨特的敏銳嗅覺,明白有戰爭就有犧牲的道理。卻又不能真正面對因自己的命令而失去的生命。他與炮灰團的人接觸後開始轉變自己的初衷,把全部的戰爭熱情轉變為讓這些炮灰活下去。
02虞嘯卿
虞嘯卿出身將門,出場時是川軍團團長,怒江防禦「有功」升職虞師師長。
虞嘯卿的原型很可能借鑑了第八軍軍長何紹周(軍政部長何應欽的侄子)。何紹周指揮的松山戰役被認為是劇中第二次南天門戰役的原型。只是松山戰役發生的過程並不是電視劇和小說所描述的那樣,反而和第31集至第33集沙盤推演描述的幾乎一模一樣。我方以6.2:1的戰亡比,艱難地取得了松山戰役的勝利。
03對比
為何把這兩個人放在第一期內,是因為本劇的核心都在這兩人身上了,而且兩人身上又有極其相似的地方。
如果只用一句話概括此二人,虞嘯卿,是體制內典型的理想主義者,而龍文章便是那游離於體制之外的現實主義者,前者出身顯赫,受過良好的教育,恃才傲物,生平最崇拜的人是精忠報國的嶽飛,以及心憂故國投江而死的屈原。後者出身卑微,顛沛流離,在社會最底層艱難求生的過程中迅速掌握了一整套「不合規矩」但實用性極強的生存技巧,以他那蟑螂般的生命力妖行四方。
他們是同類
連接著他們的是喪國之痛和報國之志,欲為挽救時局做一點實事。龍文章不惜冒團長以一個理庫軍需中尉的身份冒團長之職,聚攏一堆炮灰和日軍周旋;而虞嘯卿殺了自己的兄弟、不惜造老父親的反。
這樣的事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出來的事。一般人沒那個勇氣頂著殺頭的罪名冒充軍職;一般人也沒那個勇氣殺自己的親弟弟、造老爹的反,儘管是在佔時。
曾經看過一個經典的科幻片——《星河艦隊》,裡面有一位指揮官說:「我每天都要決定派誰去送死!」
指揮官不是那麼好當的,同袍不幸戰死的時候其他人可以悲傷悼念;指揮官不行,他還要為接下來的戰事做準備,因為還有「不要臉」的要活。
龍文章為了炮灰團的戰鬥力坑蒙拐騙、挖人牆角;而虞嘯卿通過唐基要物資、要支援、要修路;和死啦死啦一樣,虞嘯卿也是為了讓虞師有一戰之力。他們都在做事,只不過是死啦死啦看起來是在偷雞摸狗,而虞師座做的上流一些。
為什麼說他們接觸到對方那別樣的生活,便會如膠似漆呢?因為虞嘯卿想要龍文章的那般,要做什麼就能做什麼,而龍文章則希望能像虞嘯卿那樣要什麼就有什麼;虞嘯卿可以把虞師壯大,但是壯大後要打誰什麼時間打他卻決定不了;龍文章的炮灰團做事能做,但是想要壯大卻是非常困難。
他們之間的相似只有那麼小小的一點,但正是這小小的一點,卻在後來發展壯大,逐漸支撐起了彼此間最深厚的信任。
他們不是同類
但他們同時又是異類,價值觀,甚至生命觀在根本上呈現出巨大的差異。一直以為,以龍文章這樣妖孽般的辨人能力,早在第一次與虞嘯卿打上照面之際便可以把虞嘯卿的脾性摸了個七七八八。
他們的環境差異決定了兩人走向不同的方向。
虞嘯卿離不開虞家,離不開虞家軍;離開了他就啥也不是,缺少了高層支持,別說帶領軍隊光復山河,估計想過過領兵的癮都是不容易辦到。
龍文章離不開炮灰團,離開炮灰團他也啥都不是,除了炮灰團也沒人聽他的;誰會聽命於一個理庫的軍需中尉呢?
小說的最終虞嘯卿只能跟著提攜他的高層走上內戰的道路;而龍文章不願意打內戰,不單單只是因為和遊擊隊一起打了一仗,更多是因為他認同共產黨的政策和理想。
另外,他們對待部下的態度們也可以看出來一些他們的不同。
麥師傅很厲害,能看得清人、看得清形勢、看得清大局。但是如死啦死啦所說:站著說話不腰疼——他始終是以一個美國人的身份來參與這場戰爭。
他能看得清虞嘯卿拿生命當燃料,卻沒有說虞師座也有報國之心,因為作為軍事顧問他的工作是教會中國軍人怎麼打仗(我很想去,但這真的不是我的工作),也沒有說虞嘯卿覺得仗打成這樣中國軍人都有罪。
虞師座帶領的這群人在虞嘯卿自己心裡都是戴罪之身,所以戰死對於他和張立憲這樣的人來說是「死得其所」。
而死啦死啦也有一心報國之志,但他覺得完成既定任務——掩護友軍婦孺過江,為東岸打出防禦的時間,而不是虞嘯卿認為的決死山頭;而自己帶的人還沒死絕,也就是還有生還的機會就該去爭取。
寫在最後,不管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為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抗戰中他們都出了力、拼了命,是抗戰英雄。直到今天以及今後,我們都會尊敬和懷念這些為國家用鮮血和生命來抵抗外國侵略的英雄們。
我會持續更新我對《我的團長我的團》的喜愛和思考,這已經是第八篇團長專題文章,謝謝大家和我一起喜歡她、愛著她。在檢查前幾期的文章中我還是發現了錯別字,接下來我一定加強審核。如果大家願意我們可以組織專門的群,進行討論、分享也可以組織實地參觀、緬懷先烈——因為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