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微信:ilieyun)上海】4月25日報導(文/木木三)
谷歌翻譯、有道翻譯、金山詞霸、滬江小D等在線語言翻譯軟體,從Web端發展到APP,已經在用戶的學習、交流領域紮下了根,在外語言小白用戶和初入門者眼裡,語言翻譯軟體的便捷性與用戶體驗可能真的對得起他們的強需求。
工具軟體在人口紅利消退後,面臨著嚴重的變現問題,都在向生態化平臺轉型,而第一步大多選擇了開發配套的硬體,無論是睡眠軟體做智能枕頭,還是運動軟體做手環、肩帶,硬體這種可能在線下流量中引爆的產品形態,從最初的智能穿戴硬體單兵作戰,融入生態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語言翻譯軟體公司有人在做翻譯硬體嗎?答案是否定的,除了智能語音技術的瓶頸,硬體的應用場景和用戶體驗難免會重蹈手環、手錶的覆轍,這恐怕是最讓人擔心的。
在日生活工作16年,從事過中日科技技術,文化資源領域工作的馬亮亮,組建自己的團隊開發了一款可穿戴型翻譯器——ili(咿哩),針對旅行會話場景,在無須任何網絡環境的情況下,一鍵式簡單操作,0.2秒即可完成語言的實時轉換。
內置龐大的旅行語音詞彙資料庫,ili(咿哩)開發的「STREAM」專業語音轉換系統,通過對常見旅行詞彙、語句的精準識別(包含購物、交通、點餐、緊急狀況等常用的詞句),讓境外旅行者的日常交流自由隨意。
目前,ili(咿哩)不適用於長篇或複雜句子,暫時支持中、英、日三種語言,17年將添加更多語種包括韓文,泰文和西班牙文等語言,擴大使用人群範圍和旅行目的地。
對ili(咿哩)降噪能力的考察,獵雲網(微信:ilieyun)記者在大約50分貝環境下通過硬體說話,識別和發音效果完全不受幹擾。馬亮亮介紹,ili(咿哩)的語音識別能力在詞彙上的確是有限制,但識別精度目前無可挑剔,在海外旅行常見的機場、交通、餐廳、購物、觀光、住宿、自我介紹、突發狀況這八種場景中,垂直細分的詞句庫更有助於語音識別的精度。
作為瞄準境外旅行交流場景的語音翻譯器,ili(咿哩)此前在日本市場銷售,此番回到國內,馬亮亮直言還未找到最合適的商業模式,但租賃或許會是值得嘗試的一種方法。在共享和租賃火爆的國內市場環境下,汽車、單車、充電寶的廝殺還在繼續,翻譯硬體的使用也較為低頻、且需要特定的場景滿足,消費者購買的欲望與租賃的便捷性使用,究竟誰能佔的上風,還有待ili(咿哩)試水。
ili(咿哩)在考慮租賃模式時,直接To C,還是像境外Wi-Fi產品一樣經由使用場景內的B端商家之手完成,同樣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另外,ili(咿哩)的國內市場價格還未定,中日兩國對硬體產品的價格接受程度從此前記者採訪過的消費級智能硬體給出的數據來看,偏高的價格勢必會拉長消費者的決策周期,用戶在決策行為上的延遲,帶來的結果就是產品在市場端的表現將不盡如人意。
智能翻譯器的出現,無疑突破了線上翻譯軟體對網絡環境和傳輸終端的依賴,從技術層面和用戶使用體驗上來說,ili(咿哩)此番回國可謂是天將福音,但國內市場的用戶究竟能否買帳,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獵雲網也會對這一新鮮硬體產品保持關注。
團隊方面,ili(咿哩)現有50人左右,技術研發佔據大多數。公司總部位於日本,創始人馬亮亮此番也正在同國內的投資機構積極接洽中。
產品:ili(咿哩)
公司:Logbar 株式會社
電話:03-6721-6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