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遭受過父母口中「別人家孩子」的影響,似乎在父母眼中這個別人家的孩子非常優秀,明明大家做的都是同一件事,但對方在父母眼中就是正確的。時至如今,大多數人其實並不知道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是誰,但記憶中總會殘存著一些。
隨著時間的推移,屠龍的勇士也變成了惡龍,原本那些飽受摧殘的年輕父母也開始這麼「摧殘」自家孩子,他們也習慣性地塑造出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來打擊自己孩子。只能說每個人長大後終於成為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
事實上對於孩子的攀比早在孩子出生之後就已經開始了,很多父母甚至等不及孩子自己開口說話就要出手幹預,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早一點開口,成為他們可以出門炫耀的本錢。比如香港部分地區的父母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在娘胎就要開始各種薰陶。
可小編禁不住要問各位父母一句:忽視孩子自然成長規律的做法真的對孩子有用嗎?
恐怕這些父母並不能很好地回答小編這個問題,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只是覺得自己應該這麼做,畢竟別人都這麼做了,自己要是不做豈不是會讓孩子以後落後很多。
小編能理解父母們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視,但是強行幹預孩子語言的成長著實不是一件好事,甚至還會導致語言發育遲緩的出現。不信?來看這樣一份數據:中國大約有7.4%-9.4%的孩子在語言發育方面會大幅落後於同齡人,其中有語言發育遲緩的比例為13.5%—17.5%。
語言發育遲緩對孩子的影響很明顯,而且很嚴重。不少家長原先以為語言發育遲緩只不過是一個影響孩子說話發音的小問題,結果就這樣耽誤了最佳的矯正時間,導致孩子語言和智力兩方面的發展都出現了問題。
之前有位家長在後臺留言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同樣都是三歲,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和正常孩子差那麼多?」是的,語言發育遲緩兒童和同齡的孩子相比較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落後,比如語言表達、語言理解、反應能力等等。
來看看這幾個方面,是語遲兒童落後的主要表現:
1.語言認知能力的落後
很多語遲兒童的認知能力比較差,對日常事物的存在感知很模糊,也不知道怎麼獲取其中的信息,比如父母拿一個蘋果在語遲兒童面前說「吃蘋果」,他就只知道「吃」或者「蘋果」,卻不知道吃和蘋果之間的聯繫。
所以認知能力的落後讓語遲兒童無法進行接下來的判斷和進一步的聯想,於是導致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只停留在一個表面上。
2.思維邏輯的落後
有部分語遲兒童的智力發育總體水平相對低一點,所以他們的語言邏輯和思維邏輯都沒有同齡孩子那麼優秀,有時候分不清楚「你我他」或者無法重複比較繁瑣的動作,比如他們在座、爬、走等動作上做得比較差,對於父母遞過來的玩具不知道怎麼玩等等。
3.反應能力比較低下
相比較於正常兒童來說,語言發育遲緩兒童的反應能力比不上同齡兒童,他們不能很好地從大人的指令中分辨出有用的信息,所以有時候顯得比較呆傻,比如父母問孩子「椅子是幹嘛的啊?」他就會表現得很茫然,不知道怎麼回答。
對語言發育遲緩兒童來說,一時的落後通過語言矯正還能解決,可如果拖延太久,那語言矯正對他們的作用也會變得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