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面前如空氣,熟人眼中似瘋子
文/午後囈語
-01-
前幾天,被好友A約去參加她大學室友的生日聚餐。
本來是帶我過去湊人數,好讓場面熱鬧熱鬧,但沒想到的是,我的存在,就如空氣一般,沒有任何效果。
以至於聚餐後,好友頻頻向我抱怨:「你平時話挺多的呀,今晚是怎麼了,都不講話啊?」
「你看那誰,多會活躍氣氛呀,整場的人都被他逗笑了。你回去以後,抽空學習一些社交知識呀。你這樣,日後有什麼活動都不敢叫你了啊!」
好友一連串氣勢洶洶的話語,瞬間把我噎住,只能在心中默默感嘆著:「我也不知道怎麼的,面對不熟悉的人,就是無法做到暢所欲言。只有面對非常熟悉的人時,才能放飛自我。」
-02-
談起整個聚餐的過程,畫面至今仍停留在腦海裡,歷歷在目。
整個吃飯的過程,我始終是一邊夾著飯菜,一邊聽著眾人談話,外加時不時附和式地說一句,笑兩聲。
從來沒有主動挑起過話茬,成為眾人的焦點。
不知道是害怕什麼,總之就是在一群不熟悉的人面前,無法做到暢所欲言。
幾乎都是等別人提出問題,我才簡簡單單地回答兩句,從未想過自行搶話題。
然而,跟我的沉默寡言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在場的男生B。
他總是能從腦海裡冒出源源不斷的話題,時而搞笑,時而嚴肅,將飯桌上的氣氛控制得遊刃有餘,給整場聚餐添加了眾多無形分。
飯後,好多人都紛紛圍著他,要加他微信,與他成為好友。
也正因為他如此燦爛的存在,好友才會生氣地拿他與我相互比較,勸我回去多學習一點社交知識。
但我始終認為,這並非缺乏社交知識的表現,更多的是性格因素所致。
也許我的本性就是這樣,在陌生人面前,總是「吃不開」,不敢隨意說話,不願輕易表露自己,更不想成為言語的焦點,只喜歡默默地聽著旁人的對話,時不時插上兩句,做一位安靜的傾聽者。
-03-
那天晚上聚餐回來後,我在微信上,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跟不怎麼熟悉的朋友聚餐,總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只能一味悶頭吃飯,偶爾陪著別人的話語笑一笑。
生活中,只有跟那些超級好的死黨在一起時,才能有說有笑,肆無忌憚,鬼點子一大堆,瞬間變成話癆。
(如下圖所示)
出乎我的意料,這樣一條在凌晨十二點發出的朋友圈,竟收到64位好友的點讚,以及多條留言評論。
在整個留言區裡,多數人發出了跟我一樣的感慨,說自己在陌生人或者普通朋友多的場合下,總是變得不喜歡講話,不願成為話題製造者,更加願意默默地聽別人談話。
總之就是一句話:陌生人面前如空氣,熟人眼中似瘋子。
-04-
發完這條朋友圈以後,微信上的一位讀者,立馬找到我,講起了自己曾經與我類似的經歷。
她說自己從小到大,在外人眼中,都是那種文文靜靜,話很少的女生。
然而,只有真正了解她,跟她相處多年的閨蜜才清楚,生活中的她,其實是一個能說會到,鬼點子特別多的人。
她跟我說,自己剛上大學那會,聚餐特別多,某次閨蜜部門搞活動,叫她一同前往,本是讓她過去活躍活躍氣氛的,但沒想到,現場的她卻如變了個人一般,沉默寡言。
只有當別人問她問題時,她才簡單地回答兩句。
事後,閨蜜對她當時的表現非常不滿,怪她使氣氛陷入尷尬的境地。
於是,她想改變自己,讓自己在陌生人面前,也能做到如瘋子一般肆無忌憚。她開始看各種演講與口才的書籍,學習各種社交禮儀,然而最終她還是發現,自己失敗了。
即使對於各種人情世故瞭然於胸,但當真正置身於眾多陌生人面前,她又不由回到了當初安靜的模樣。
她說自己也試著去講話,去挑起話題,但總顯得非常勉強。即使今天在聚餐前,刻意告訴自己,一定要多講話,但到下次飯桌上時,又不覺恢復了往日的安靜。
後來,她終於明白,有些人的性格,就是這樣。只有在非常熟悉的人面前,才能做到無話不談;在普通朋友之間,更願意扮演傾聽者的角色。
她說,這樣一種性格,也談不上好與壞。只能說,不同的場合下,需要的人不同吧。有些場合下,就需要那種能說會道的人;而有些情景中,則需要那些善於安靜傾聽的傢伙。
-05-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總是餐桌上那個不善於講話,不願意成為話題中心的人,那就別再勉強自己製造話題,控制氣氛了。
你的性格,更適合做一名傾聽者。
一次完美的聚餐,不可能整個飯桌上的人都是話題製造者,有時候,也需要那些安靜的朋友,在適宜的時間點上,插幾句簡短的話語、發兩聲爽朗的笑聲,讓聚餐更好地進行下去。
不勉強自己性格中最原始的那一面,做一名優秀的傾聽者,也挺好的。
以上,共勉。
*作者:懷左同學,簡書籤約作者,文學研究生在讀。微信公號:懷左同學(woniuriji_huaizuo)
今日推薦文章《很不錯的一個演講,值得一看,請記住這句:「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回復關鍵詞「1114」閱讀。
我始終堅信 優秀的評論往往可以一針見血
長按二維碼識別 關注大學生勵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