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傅斯年稱為「三百年第一人」的陳寅恪,為何連個文憑都沒有?

2021-01-10 學智堂

1932年,清華大學舉行新生入學考試,題目由國學大師陳寅恪出,陳寅恪出了一個對子。上聯是「孫行者」。新生們撓耳撓腮,不知何意,一個學生卻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胡適之。

這不得不說是一副妙對,"胡孫"同「猢猻」,「適」在古文中和「行」是一個意思,且都是動詞,「之」和「者」在文言文裡常用作虛詞。這幅妙對工整自然,又讓人回味無窮。

對出這個絕對的學生叫周祖謨,後來成了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

但本文要聊的主角不是周祖謨,而是接下來要說的陳寅恪和胡適。陳寅恪和胡適兩個人,一個是被稱為「三百年來最博學的人」,一個則是「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的第一人」。兩個人在當世時都得到了當世人的公認,但我們發現兩個人好像都沒有留下什麼大部頭、照耀千古的著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第一個說陳寅恪「三百年第一人」的人是傅斯年,傅斯年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而在傅斯年之前,雖有人也承認陳寅恪,但更多的人是不服的,比如陳寅恪剛到清華教書,許多人對這樣一個二十多歲的後生非常不屑,但一個人說了一句話立馬就讓所有人閉嘴,這個人就是梁啓超,梁啓超說:「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到了抗戰時,對誰都不服,甚至踹過蔣介石的狂人劉文典說:「說西南聯大只有兩個半教授,陳寅恪排第一。」

但就是這樣一個讓當時的大師都推崇備至的陳寅恪卻連個文憑都沒有。陳寅恪到過日本、美國、法國、德國等許多國家留學,但卻沒有獲得過一個博士學位,哪怕是名譽的。陳寅恪後來回國能到清華教書,紙麵條件不達標,是王國維、梁啓超等人開了後門才進去的。

陳寅恪為何對文憑不上心,據陳寅恪的侄子陳封雄講,他當時問了叔叔:「您在國外留學十幾年,為什麼沒有得個博士學位?」

陳寅恪回答說:「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具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自己從二十歲到德國,就立志要儘量多學幾種語言文字。為此,已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知識找資料方面,至於有沒有學位,並沒有放在心上。」

陳寅恪的一席話讓現在的多少「假博士」汗顏,陳寅恪他是真正的無冕之王。

和陳寅恪比起來,胡適就有意思多了。胡適一生有35個博士學位(大部分名譽的),胡適給我們的印象是文人,但胡適的主業其實是法學,這一點從他的博士數量上也可見一斑,他有法學博士24個,文學博士只有9個。胡適要這麼多博士學位幹嘛?要筆者說,我強烈懷疑胡適有收藏癖好。

有人以胡適和陳寅恪最後的去留選擇上得出二人高下立判。陳寅恪留在了國內,胡適去了美國。按說,陳寅恪是搞歷史的,他的政治嗅覺更加靈敏才對,為何會留在內地?筆者認為這些人是對陳寅恪拳拳愛國之心的無知揣測和對中國傳統文人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的不理解。

晚年的陳寅恪由弟子口述《柳如是別傳》,而胡適基本沒有什麼著作,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從政的自由投機上。

相關焦點

  • 這個官三代,富三代,連文憑都沒有,憑什麼被譽為大師?!
    ,卻很不「爭氣」,沒有拿到過一張文憑。在沒有文憑的情況下,他竟然成為了世界知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他是蓋世奇才,是全中國最博學的人,被譽為三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師,他的秘密,今天是時候說了……他,就是陳寅恪。
  • 今天不了解陳寅恪,便不知自由為何物
    他是官三代,也是富三代,從小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就讀的都是世界一流的名校,卻沒有拿到過一張文憑。他是敗家子嗎?當然不是!他是「大師中的大師,教授中的教授」他是清華國學院著名的「四大導師」之一,被譽為「三百年來僅此一人」。他是「我國當代通儒第一人」,他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 陳寅恪:沒有文憑,卻是300年來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他叫陳寅恪,字鶴壽,湖南長沙人,祖籍福建上杭。都說富不過三代,而寅恪一門,卻三代盡得風流。他的祖父陳寶箴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父親陳三立是清朝著名愛國詩人,清末「四公子」之一。說是老先生,可能是打扮上,陳寅恪來到清華園時,只有36歲,就與梁啓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
  • 陳寅恪:中國近三百年來最博學的怪才!
    【分享導讀】他一生學貫東西,可一生中沒有一張文憑,視文憑如廢紙,著名的國學大師鄭天挺先生稱他是「教授的教授」,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1925年起,陳寅恪與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一道成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當時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是非常有名的高級學術機構,不論後來的有志者如何想重建這樣的機構,實際上誰也沒有重建起來。在「四大導師」這樣的名師面前,培養了很多了不起的第一流學人。趙萬裡、徐中舒、姜亮夫、劉盼遂等後來的大學者,都是當時國學研究院的高才生。
  • 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他叫陳寅恪,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是當時世界知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他是清華名宿,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三人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他是史家大咖,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三人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 傅斯年與中研院史語所
    三、凡一種學問能擴充它所研究時應用的工具,便進步,不能便退步。由三條標準得出三條宗旨:第一條是繼承顧炎武、閻若璩遺訓。第二條是擴張研究材料。第三條是擴張研究工具。最後提出學術革新的立場和抱負:「一、把些傳統的或自造的『仁義禮智』和其他主觀,同歷史學和語言學混在一氣的人,絕對不是我們的同志!二、要把歷史學語言學建設得和生物學地質學等同樣,乃是我們的同志!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陳寅恪是著名的國學大師、歷史學家,他出身世家、治學嚴謹,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稱為清華大學百年史中四大哲人,又與呂思勉、陳垣、錢穆等人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 陳寅恪逝世50周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陳寅恪在歐美留學多年,沉心追求學術而非學位,不拿博士裝點自己門面,是個自在、自然、自得的「禿頭」海歸。但大家都佩服他的學問淵博,沒有什麼人質疑他的學術功底。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在德國留學期間,陳寅恪結識傅斯年、趙元任、俞大維、金嶽霖、何思源、羅家倫、姚從吾、段錫朋、毛子水、徐志摩等中國眾多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
  • 陳寅恪:最後20年_文化_騰訊網
    1949年 1月 20日,傅斯年在臺灣正式就職。傅斯年當然知道陳寅恪的價值。遠在 1928年,傅斯年等人創辦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這一點上,傅斯年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是有相當貢獻的。該所云集了一批可算是中國歷史研究領域的精英。史語所共設歷史組、語言組、考古組三個機構。三個組的負責人皆一時之俊傑。歷史組負責人是陳寅恪,語言組負責人是趙元任,考古組為李濟。
  • 至大至剛,跋扈為公:史語所中的傅斯年
    1995年12月,何茲全受邀赴臺,參加傅斯年誕辰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會後,85歲高齡的何茲全去臺大傅斯年墓前祭奠,行三鞠躬禮,然後和夫人郭良玉一起跪下默哀,何老先生還哭了。師者有仁,學生感恩,也是中國師生情、師生緣的一段佳話。陳寅恪大師對傅斯年的「霸氣」也頭痛,敬而遠之。
  • 民國大師傅斯年,逝前快要買不起棉褲!85歲獨子,在美窮困潦倒
    的確,他還在北大念書時,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霸」:不僅任何考試都第一名,組織能力、領導威望及號召力也無人可及,被譽為「黃河沿岸第一才子」,「孔聖以後第一人」。那年,史學大師錢穆跟他鬧矛盾,懟他是「水泊梁山的山大王」,大憤恨恨之狀,可晚年寫回憶錄,照樣羨慕他的領導才能。
  • 為何評價他「元氣淋漓」?說說傅斯年先生的山東人個性
    與傅斯年一同創立新潮社的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羅家倫說,對人非常謙和的顧頡剛能與元氣淋漓的傅斯年成為好友,除了由於二人都具備優良的學問修養、對世事的看法相同之外,二人性情的巨大差異使他們之間具有極其顯著的互補作用,相得益彰。畢業前夕,傅斯年考上山東省出國留學資質赴英深造,顧頡剛專程到上海送行,可見兩位室友之親密關係。
  • 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勇氣:傅斯年先生逝世70周年
    陳寅恪視他為摯友,感嘆「天下英雄獨使君」;胡適視他為最得意的弟子,稱讚他「無論何處,都是一個道義力量」;國學大師毛子水說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氣」,著名教育家羅家倫稱他是「天地間的一種正氣」。他一生懟人無數,以「大炮」、「老虎」等號聞名天下。
  • 清華最難入學考試,陳寅恪出三字對聯,一半考生白卷,僅一人滿分
    陳寅恪,一個被遺忘的民國頂級大師。若問他被遺忘的原因是什麼?那是一個不能直言的話題。(年輕時的陳寅恪先生)1925年,當35歲的陳寅恪第一次以教授身份站上清華大學的講臺,所有人都被他的博聞強識和驚世才華所折服,曾經的質疑者,也只能默默閉嘴。
  • 三個人鬥來鬥去,還是「成了一夥」
    這段話半公開地罵了傅斯年,曾有人問傅斯年對《國史大綱》的看法,傅斯年怒道:「向不讀錢某書文一字!」繼而譏笑錢穆關於歐美的知識皆抄自《東方雜誌》,來人奇怪道:「君既不讀他書文一字,又從何知此之詳?」傅斯年語塞,只好默然。傅斯年與錢穆都是史學巨擘,為何矛盾竟激化到如此地步?
  • 緬懷:大師陳寅恪,在今天有什麼意義
    這三位都是大名鼎鼎,眾望所歸。唯獨第四位陳寅恪,在當時並不為世人所知。▲青年時期陳寅恪提名陳寅恪的是梁啓超,為此他還與清華校長曹雲祥有過一番舌戰。曹雲祥說:「陳寅恪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國學研究院的導師,怎麼能連這些都沒有呢?」梁啓超說:「 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嗎?
  • 陳寅恪成「網紅」是鬧劇?為何易中天評論說:勸君莫讀陳寅恪
    ——陳寅恪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陳寅恪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可見陳寅恪先生的才識淵博。陳寅恪先生長期致力於研究史學,想要從古代歷史上積累經驗,揚長避短。陳寅恪的一生可謂傳奇。在青年時本深受器重,卻因為戰的爆發顛沛流離。
  • 民國大師傅斯年,逝前棉褲都穿不起,唯一兒子85歲在國外生活貧困
    傅斯年還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那就是傅大炮。可以說"傅大炮"很形象的襯託出傅斯年的個性,他就像一口大炮一樣衝,直接又敢作敢為。傅斯年作為民國大師,他的一生和很多名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可是臨死前卻連一條棉褲都穿不起。
  • 陳寅恪之死
    從1966年開始,「學問三百年來第一人」的陳寅恪的心中始終有一個疑問。
  • 饒佳榮|陳寅恪有過「唐史轉向」嗎?陸揚《視域之融合》讀後
    這是一篇相當紮實的論文,其主要貢獻在於,通過運用陳寅恪、傅斯年等學人書信、札記,並重點利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整編史語所檔案》中的相關文書,從東方語文學(oriental philology)的角度詳細考察了陳寅恪與史語所之間的學緣。論文指出,陳寅恪的治學重心由內亞語文研究與佛教文獻學轉入唐史研究,與陳氏1938年遺失《蒙古源流》與梵藏佛經相關的札記與手稿,有著重大而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