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評價他「元氣淋漓」?說說傅斯年先生的山東人個性

2020-12-24 齊魯壹點

文|許志傑

2020年12月20日是傅斯年先生逝世70周年。

山東聊城人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是學界公認的領袖人物,走在五四運動北京學生隊伍前頭那個舉旗的是他,創辦影響至今的「中研院史語所」的還是他。這位1896年出生於聊城的山東漢子,同時又以火爆性格「享譽」學界、政壇,那個敢於當面質詢抨擊政府要員孔祥熙、宋子文,「誓死要和這些敗類搏鬥」的知識分子是他,那個為工作和學術紛爭與同事、朋友分道揚鑣的還是他。

傅斯年自知脾氣不好得罪不少人,卻從不求全。他曾說:「我知道恨我的人一定很多,但我不做鄉愿。」正因為如此,人送「傅大炮」之稱號。

那麼,這門「傅大炮」的射程到底有多遠呢?略舉一二,或可從中窺見一斑。

國民黨敗退臺灣前後,在島內大搞白色恐怖,規定包括傅斯年任校長的臺灣大學教職員工必須互相「聯保」思想純正,彼此不存在「間諜」行為。傅斯年聞之大為不滿,提出:「所有臺大教職員工,皆由我校長一人保證,一切問題皆由我負責。」

當時有政客在報紙上發表致傅斯年的公開信,指責臺大優容、包庇共產黨,校長責不容失。傅斯年以牙還牙,在報紙上予以回擊:「學校不兼警察任務」「我不是警察,也不兼辦特工」,最後聲明:「貪官汙吏及其他既得利益階級把事情辦壞了的,我不能引以為同志。」

1949年4月6日,治安當局以抓捕赤色分子為由欲進臺大校園逮人,傅斯年直接站在校門口,對特務大吼:「如果要抓學生,就先抓我。」還對警備副司令發出警告:「要是有學生流血,我要和你拼命。」最後逼得蔣介石連聲嘆道:「罷了,罷了,就讓他出出風頭吧。」

據傳,無論是在大陸的時候還是到了臺灣,蔣介石給部屬訓話時,只有傅斯年敢蹺著二郎腿,一副願聽就聽、不願聽就不聽的傲慢,令蔣介石顏面盡失。

傅斯年先生

對於工作中的一些分歧或學術之爭,傅斯年同樣堅持己見,不和稀泥。比如,與歷史學家顧頡剛的不歡而散,其實都是因為工作和學術上的一些不同看法產生的誤解,卻也是「大有不可挽回之勢」而致分道揚鑣。

1916年,傅斯年和顧頡剛一起考進北京大學,一個入國學門,一個讀哲學門。第二年秋天兩個人被分配到一個宿舍居住,成了朝夕相處的室友,且相處甚好,「課罷飯後,輒縱論世事、學問,歷久不倦」。與傅斯年一同創立新潮社的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羅家倫說,對人非常謙和的顧頡剛能與元氣淋漓的傅斯年成為好友,除了由於二人都具備優良的學問修養、對世事的看法相同之外,二人性情的巨大差異使他們之間具有極其顯著的互補作用,相得益彰。

畢業前夕,傅斯年考上山東省出國留學資質赴英深造,顧頡剛專程到上海送行,可見兩位室友之親密關係。大學畢業後,顧頡剛進李大釗任館長的北大圖書館工作,後到新潮社任職,兩人一直保持頻繁的書信來往。其中一封傅斯年從英國寫給顧頡剛的談古史論的長信,被顧頡剛收入著名的《古史辨》第二冊,影響甚大,讀來情真意切:「頡剛,我稱讚你夠了麼!請你不要以為我這話是朋友的感情,此間熟人讀你文的,幾乎都是這意見。此時你應做的事,就是趕快把你這番事業弄成。」彼此間甚至有兄弟般的情意。

傅斯年留英歸來,於1926年出任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歷史兩系主任,籌辦語言歷史學研究所,聘請的第一位教授就是顧頡剛。顧頡剛不負厚望,在中大幹得風生水起,贏得聲譽。但是,其子顧潮說,顧頡剛在中大為授課及研究所事務花去了幾乎全部精力,而自己沒有作成一篇研究文字,就連讀書筆記,竟也來不及記了,這與他一向追求的研究學問的境地大相逕庭,這使顧頡剛萌生了去意。恰在此時,燕京大學於1928年春向顧頡剛發出了邀請,他覺得這甚合自己的宿願,便答應了,並告知了傅斯年。傅斯年聽了堅決反對,稱此事沒有商量的餘地,責備顧頡剛忘恩負義。顧潮說,顧先生怕傷其感情,就對傅斯年說:「只要你供給我同樣的境遇,我可不去燕大。」

顧頡剛先生

為什麼對於顧頡剛的離去,傅斯年反應如此激烈?當然這是他的性格所致,骨子裡就沒有「輕聲細語」的「商量商量」。還有一個問題是,顧頡剛到中大之前,因北大欠薪過多,已身背兩千元的債務,難以維持清苦之生活才不得已南下,「為貧而仕」。中大兩年,傅斯年給予顧頡剛最高待遇,使之還清債務,沒有了經濟壓力。估計這也是傅斯年責備顧頡剛「忘恩負義」的出處。就在兩個人僵持之時,即將籌備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寄來聘書,請二位一同參與「史語所」的籌建,他們欣然接受,顧頡剛要走的事暫時擱置。但是,因為這事二人之間的關係有了裂痕,可能顧頡剛感覺有些委屈,在給胡適的一封信中他說:「我若是要名要利,則中山大學所以待我,孟真所以待我設法者確已不薄。我應當感激不已,卻之不去。不幸我的目的不在名利而在別的。我便不能因有飯吃了故而捨棄我的真生命。」

對於這等紛爭,傅斯年的態度是堅持己見,卻鮮有文字或書信爭辯。從性格上講,顧頡剛自認為「生性倔強,只能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而不能聽從任何人的指揮的」。顧頡剛曾這樣分析他與傅斯年的爭執,他說「我和孟真,本是好友,但我們倆實在不能在同一機關做事」。後來顧頡剛把這些想法寫信告訴了胡適,並希望胡適把自己的意思轉達給傅斯年。胡適也真的把這些信讓傅斯年看了,傅斯年很是不滿,找到顧頡剛當面與他大吵一架。這就是傅斯年的性格。顧頡剛在1929年5月8日的日記中寫道:「傅斯年盛氣相凌,我無所求於彼,將可謂用架子壓倒我耶!」在這種情況下,顧頡剛致信蔡元培和傅斯年,要求將其改為「中研院」特約研究員,不再直接參加「史語所」的籌建工作。兩位在新文化運動中一同乘坐前行的友誼的小船觸礁擱淺,各自棄船,分道揚鑣。但畢竟這是君子之交,即便各走各的路,在其後的歲月中,傅斯年與顧頡剛始終稱頌對方的成就與才華,寫就一段學人佳話。

擇善固執,傅斯年也知道自己的毛病,他在寫給胡適的信中說:「平日好讀《老》《莊》,而行為如此。有此性情,故遇有感動衝動之事,心中過分緊張。這種感情衝動,私事甚少,而為公者極多。性情如此,故得此病,更不易治。」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在臺灣病逝,享年54歲。一向以齊魯之士自居和自豪的傅斯年,曾揮毫寫下「歸骨于田橫之島」,這是他對故鄉的眷戀,卻只能「歸骨臺灣」了,令人悲愴。

七十年晝夜不舍,傅斯年先生以其決絕的山東人的脾氣、個性,留存豪氣於後輩學人。史學家陳寅恪賦詩念及:「不生不死最堪傷,猶說扶餘海外王。同入興亡煩惱夢,霜紅一枕已滄桑。」表達自己對傅氏的感念與傷悲。傅斯年五四時期和新文化運動中的親密戰友、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羅家倫以《元氣淋漓的傅孟真》為題紀念傅斯年,他寫道:「孟真好動氣而不善於養氣,是不可諱言的事實。可是其中一部分是由他辦事太認真,和是非觀念太強之所致。我想以『縱橫天岸馬,俊逸人中龍』兩句話來形容孟真,第一句形容他的才氣,第二句形容他的風格。」

知傅孟真者羅家倫也。元氣淋漓的傅孟真——對傅斯年的形容再沒有比此題更為貼切的了。

相關焦點

  • 傅斯年之怒
    像傅斯年的好朋友羅家倫,大概時常承受傅斯年的壞脾氣,其紀念文章《元氣淋漓的傅孟真》,便不乏「氣得孟真直跳」「孟真氣得要上前來打我」「他為之大怒,要來撲我」等字樣,使得傅斯年橫眉立目、七竅生煙的情態,躍然紙上。對於自己的暴脾氣,傅斯年倒也不缺自知之明。曾任傅斯年秘書達十二年之久的那廉君說過一段趣事:傅斯年對一個人發完脾氣,如果餘怒未消,第二人進來,還得碰一鼻子灰,甚至會殃及第三、四人。
  • 歐陽哲生:傅斯年與北京大學
    傅斯年主持北大校務的時間極為短暫,故人們很容易忽略他與北大的關係,其實在「五四」以後的三十年中,傅斯年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北大學人,而且對北大的建樹立下了汗馬功勞。北大「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傅斯年(1896——1950),山東聊城人。1913年考入北大預科。
  • 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勇氣:傅斯年先生逝世70周年
    這位體型彪悍、一身霸氣的山東大漢,暴跳如雷,怒吼:「殺孔祥熙以謝天下!」此義憤者,正是傅斯年。這人是響噹噹的「學術大鱷」,17歲入北大,24歲赴歐留學,32歲建成一流的研究所。然而個性卻是不折不扣的鬥士。作家遊宇明說:「看過傅斯年的照片,每一張都是緊繃著臉,一副隨時準備跟人決鬥的模樣。」
  • 傅斯年當校長,兩年解聘教員70人,門口貼字:為子女入學請免尊口
    在那個遍地都是人才的年代,他能夠從眾多人才中脫穎而出著實不易,甚至有很多人評價他為「孔子以後的第一人」。這其中雖有誇張成分,但能得到這麼多人才的認可,也足以說明他的才華了。所以那個時候的傅斯年,是非常自負的。那時大家對傅斯年的印象,都是態度傲慢,對別人愛搭不理,且常常脾氣暴躁,誰的面子都不給。
  • 傅斯年經常批判孔宋兩大家族,為何最後還是去了臺灣
    文章引言:傅斯年是一個很特殊的人物,經常看不慣孔宋兩家的誤國行為,甚至不惜一切的去批判他們。最後為何有決定,跟隨蔣介石去了臺灣呢!傅斯年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也是五四運動的領袖之一,曾擔任過北京大學的代理校長,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有一個外號叫做「傅大炮」,他性格倔強、剛烈果敢、嫉惡如仇,對看不慣的時候,都是直言不諱。
  • 被傅斯年稱為「三百年第一人」的陳寅恪,為何連個文憑都沒有?
    這幅妙對工整自然,又讓人回味無窮。對出這個絕對的學生叫周祖謨,後來成了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但本文要聊的主角不是周祖謨,而是接下來要說的陳寅恪和胡適。陳寅恪和胡適兩個人,一個是被稱為「三百年來最博學的人」,一個則是「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的第一人」。兩個人在當世時都得到了當世人的公認,但我們發現兩個人好像都沒有留下什麼大部頭、照耀千古的著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傅斯年的性格與人格
    他的耿直使他不願隱瞞自己的觀點,不會做那種八面玲瓏的乖巧之人,甚至對於自己尊敬的長者,也不只說奉承的話。蔡元培和胡適都是他的前輩,但在紀念北大五十二周年的會上,他曾公開批評蔡元培和胡適:「這兩位先生的辦事,真不敢恭維。」他認為自己的學問雖然比不上胡先生,但辦事卻比胡先生高明。他說的是老實話,的確如此,他意識到了,就這麼說,他的前輩也是願意承認的。胡適就說只有傅斯年敢罵他,而傅斯年死後,就聽不到了。
  • 尤小立:傅斯年與陳獨秀!
    以後,傅斯年陸續發表了幾篇文章,或由錢玄同,或由陶孟和編輯發表在《新青年》上,其所關心的問題,亦與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老師輩們相一致。戲劇性的場面出現在五四學生運動「火燒趙家樓」事件之後。傅斯年由於不滿學生的過激行為而離開運動中的同學,隨後由山東公派出洋;陳獨秀則以大學教授身份在6月11日,替學生出頭,散發傳單,用行動支持學生,因此被捕。
  • 民國大師傅斯年,逝前棉褲都穿不起,唯一兒子85歲在國外生活貧困
    傅斯年還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那就是傅大炮。可以說"傅大炮"很形象的襯託出傅斯年的個性,他就像一口大炮一樣衝,直接又敢作敢為。傅斯年作為民國大師,他的一生和很多名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可是臨死前卻連一條棉褲都穿不起。
  • 傅斯年與中研院史語所
    史語所考古學領軍人物李濟認為:「他(傅斯年)告訴研究所的同仁一個原則,要大家找新材料。他說,有新材料才有新問題,有了新問題必須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為了解決新問題必須找新材料,新材料又生新問題,如此連環不絕,才有現代科學的發生。他這一原則我想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同仁到現在還一直遵守的。」
  • 傅斯年和他的弟子們
    他的著作《周東封與殷遺民》,幫胡適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傅斯年的解釋如下:「那些先到了開化的程度的,是鄉下人;那些後到了開化程度的,是上等人。如問我何所取,則我是站在先開化的鄉下人一邊的。」先開化的鄉下人自然是殷遺民,後開化的上等人自然是周的宗姓婚姻了。
  • 至大至剛,跋扈為公:史語所中的傅斯年
    傅斯年「他們看見我就跑,我很寂寞」傅斯年之「霸」,正視之是擔當、是勇氣,顯示其領導力、組織力;睥睨之是獨斷、是自負,難免對人對事有偏見、有誤會,固然經常佔理,不可能每次都佔理。何況咄咄逼人,即使有理,也讓人難以接受。傅斯年去世後,蔣夢麟回憶:「他心裡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 民國大師傅斯年,逝前快要買不起棉褲!85歲獨子,在美窮困潦倒
    傅斯年,1896—1950描述這位山東聊城漢子,在世時,時論就說他是「在梁山泊落草」的「現代孔子」。的確,他還在北大念書時,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霸」:不僅任何考試都第一名,組織能力、領導威望及號召力也無人可及,被譽為「黃河沿岸第一才子」,「孔聖以後第一人」。那年,史學大師錢穆跟他鬧矛盾,懟他是「水泊梁山的山大王」,大憤恨恨之狀,可晚年寫回憶錄,照樣羨慕他的領導才能。
  • 說說民國時期名人的那些美得驚豔的名字,每一個都大有來頭
    林徽因瞧不起林微音,甚至可以說是厭惡林微音(魯迅先生也厭惡林微音,還罵過他)。於是林徽因就公開在報紙上說了,別人把我的作品當作是他的可以,但是如果別人把他的作品當作是我寫的,這是我不能接受的,言語中的不屑之意已經非常明顯了。後來林徽因乾脆把「徽音」改為「徽因」二字。
  • 大家訪談|矛盾知青、搬家先生、傅大炮:學者傅斯年
    附:傅斯年生平大事年表民前16年(1歲)二月十三日辰時(陽曆三月廿六日),生於山東省聊城縣北門內祖宅。民前10年(7歲)入學塾攻讀。祖父傅淦課讀於家。民前8年(9歲)五月,父傅旭安卒,享年三十九歲。民前7年(10歲)春,入東昌府立小學堂。
  • 陽光先生:審美個性與評價包容
    喜歡寫微信公號的原因,除了理性討論的人更多,大家的評論也更有趣、有思考、有辯證。電視劇不僅僅是娛樂,娛樂之外提供的思考,比我們以為的要多,所以我們既需要傻白甜,也需要有思考的劇。 《陽光先生》我每周都有在看,對比之下,金恩淑今年的這部劇,還是比之前的幾部要有內容多了,當然不拿她的作品跟金恩熙、姜銀慶的劇本比,因為大家專攻的是不同的路線,拋去真的很牛逼的製作,起碼《陽光先生》裡很多臺詞,是值得回味下的,很多人物,也是有表達內涵的,比如高愛信的爺爺,高愛信的獵戶師傅,以及崔宥鎮後期要面臨的一種轉變。
  • 高舉五四旗幟,炮轟孔宋豪門,胡適說他是中國最忠實的愛國者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逝世。胡適在當天的日記中說,「這是中國最大的一個損失!」兩年後,胡適寫道:「孟真的去世,使中國喪失了它最忠實的愛國者與一位能繼往開來的偉大學人。無論在什麼地方,他都有一種力量,並發揮其領袖才幹。」
  • 心情不好的句子個性說說
    心情不好的時候會焦慮,會煩躁,發條說說表達一下此事的心情吧!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於心情不好的句子個性說說,一起來看看吧!心情不好發的說說1、其實我知道,真正在乎我的沒幾個人。2、姐上的不是網是空虛。3、雖然每天吵吵鬧鬧、但你的肩膀總是會給我依靠。
  • 元氣淋漓嶂猶溼的山水畫!
    我國著名書畫家高劍父曾經評價過一位畫家,他是這樣說的:「雅得石濤之旨,能從北苑中寫出自己個性來。可見這位大師的繪畫作品十分讓人欽佩。他就是伍蠡甫,著名的國畫大師和美術鑑賞家。他還翻譯了很多的西方文學作品,是一位博才的國畫大師。在抗戰時期,他在重慶,香港,成都等地舉辦多次畫展,把畫展所得收入全部捐獻給了抗日。有民族氣概,令人讚嘆。伍蠡甫所畫的繪畫作品,清新別致,賞心悅目,意趣盎然。畫家傳播美,更有爰國情懷,春夏秋冬景作品很有意境,韻味十足。
  • 一生秒殺多人,日本人叫他「鋼拳無二打」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使命,有的人的存在是為了推動時代的變革,而有的人的存在是為了救亡圖存吧!可能李書文的存在就是為了為武痴迷一生吧!民國離我們很近,仿佛就在昨天,我們也知道很多民國的風雲人物,知道革命先烈孫中山,知道民國四大美男:汪精衛、梅蘭芳、張學良,知道天下英雄唯使君的傅斯年,可是你可能沒有聽過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