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師傅斯年,逝前快要買不起棉褲!85歲獨子,在美窮困潦倒

2020-12-23 老隱隱於宅

民國時代,有兩位大名人,都以「大炮」的外號威名遠播。其中一位,就是雅號「學術界二號老闆」的傅斯年「傅大炮」。

傅斯年,1896—1950描述

這位山東聊城漢子,在世時,時論就說他是「在梁山泊落草」的「現代孔子」。的確,他還在北大念書時,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霸」:不僅任何考試都第一名,組織能力、領導威望及號召力也無人可及,被譽為「黃河沿岸第一才子」,「孔聖以後第一人」。那年,史學大師錢穆跟他鬧矛盾,懟他是「水泊梁山的山大王」,大憤恨恨之狀,可晚年寫回憶錄,照樣羨慕他的領導才能。

從學生時候起,到1950年12月20日,「突患腦溢血逝世於議場」,「傅老闆」這個名頭,在民國文教界的影響力,差不多僅次於胡適,這位比他年長5歲的恩師。

坦白說,就連彼時精英文化圈的共主、「學界頭號老闆」胡適,論行事之魄力、論行政之才幹,實際都遠不及他,也自愧不如的——傅死後,胡很傷心,曾對親友說,「人間失此一最稀有的天才」。

傅斯年母親

當初,五四運動爆發,23歲的傅斯年,就是遊行總指揮,令則行禁則止;胡適26歲那年,初登北大教壇,能站穩腳跟,不被那幫學生轟下臺,都是因為有「北大王」傅斯年的認可,在幕後為他「保駕護航」。後來成為中國史學界扛把子的鄧廣銘,曾回憶說,抗戰期間在復旦,就屢屢聽傅大炮放言,「誰都沒資格罵胡適之,只有我能罵,只有我才有資格罵」。這位自謂「壓倒一切」的「胖子」,是極端狂妄自負,又是至情至性,是能尊重真正的厲害人物的。

他的「霸氣」,還體現在學問上。民國文史圈,一直流傳這麼一則趣聞:說是俞大維這人聰明絕頂,號稱「神童」,年紀輕輕就嶄露頭角,頗有成就。他本來也是要搞文史的,留學德國時與陳寅恪並稱雙雄,自負其才,不可一世。可自從與傅斯年結識後,他便忽然棄文學理了。人問其緣故,他很懊喪地說,「文史圈出了個傅胖子,我們便永無出頭之日了」!

右為俞大維

即便是陳寅恪,後半生最看重、最信任的學侶,吳宓之外,就是傅斯年。

這樣人物,順理成章地,成為民國時代文教界,最具學術聲望與組織能力的大才,幾句說一不二,片言九鼎。

莫道書生空議論。他辦雜誌、建歷語所、掌管西南聯大、代理北大校長、執掌臺大校政、炮火四射的議政、不竭餘力地扶持後進等等,終其一生,許身謀國,才能超群,眾所公認。尤其是在行政上的能力,學界可說無人可及,貢獻也乏人可匹。李敖說他,有士大夫之精神,有宰相之才幹,火力雖猛,卻是一門準星極準、彈無虛放的大炮,目標向來直擊中心。

聊城傅斯年故居,也是當地的「狀元第」

也正是因此,儘管傅斯年「大炮」名號震天響,可他論職務其實並不高,最牛最風光之日也不過一大學校長而已,算得上低微,實際上卻能成為整個民國後半葉,教育界與學術圈的實質領導者,甚至讓四大家族畏懼,所依靠的就是那種「永遠在野」的聲望,與輿論影響力。他可說民國學界與政壇的頂級大V。

他實在是一個很蠻橫的人。以此蠻橫,始終不懈捍衛學術的尊嚴,號召實幹興學。同時,以書生報國自期,嫉惡如仇,痛呈時弊。比如,炮轟孔祥熙,怒斥宋子文,以區區參政員的卑位,竟能接連趕跑兩任行政首長,殺傷力一似下山猛虎,令人嘖嘖稱奇;再比如,1949年4年,有要員要強行入臺大抓捕學生,傅竟敢拍著桌子對其怒吼:「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與你拼命!」。你說,這等猛人,這般校長,在中國要轉幾回世才會出一個呢?

晚年錢穆夫婦

儘管,他的老師胡適,為之屢屢惋惜,認為他過度熱心,只「為他人作嫁衣裳」,白白浪擲了學術天才。也確實,除了個別論文影響極大之外,他幾乎沒出過什麼專著。好在他抱負並不在此。亂世中的他,比起做一書齋「學問家」,他更看重「士人之節」,希望做實事。

在給胡適的信中,他曾自白其志,「我一讀書人,既不能上陣,則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當致力「把困難解除,將天下掃平,為中國讀書人鋪好道路」。

到了1949年,天地玄黃,大江大海。知識精英們,需要選擇後半生的歸途時,他幾乎毫不猶豫地「歸骨田橫之島」。表面上二選一,實質上他沒得選。

一方面,他對蔣志清與其當屬都看不上,批評極為嚴重,只是以為他們還可以改造,而國家也好,學術也罷,若要發展,必須有所合作——他說,亂世中的讀書人,不能只是很自私地愛惜羽毛,與虎謀皮,捨我其誰?而他彼時,肩負北大校長、「中研院」史語所所長、以及將履新的臺大校長等重責,且在人心惶惶之際,在胡適遠走異國的空檔中,他實際已成為「知識圈流民」們最寄予厚望的支柱,義不容辭不得不走。還有很關鍵的一個私人原因,無需諱言,即他與湘潭的關係沒有處理得很好,心有隱憂。

傅斯年書法信札

傅對敗局,及可能到來的選擇,其實早有預感。他的夫人俞大綵回憶說,在1947年至1949年間,傅斯年已經是極度焦慮。他本身就體胖,是一到酷暑,就公開光膀子打赤膊,不拘小節,放達疏狂,不顧絲毫文人形象那種人,這期間更是雜病交纏了。差不多1949一年間,他的體重就驟減30餘磅,褲腰足足大出四寸,僅有的數套衣服,都過大了,又沒錢置辦新衣物,為此也是苦惱——這位中國學界二號老闆,一生經手的費用不計其數,資助的窮困書生不知凡幾,其實一直很清貧。以至於其妻經常調侃,說他充什麼慈善家。

可以說,無論是政學立場使然,或是再揚文教的職責所在,抑或僅是私人關係的原因,晚年傅斯年的選擇,都只有這麼一條路,而且他「因憂世傷生而猝死」的結局,也是必然的。一介書生,如何可以阻擋這個世界泛濫的洪水?

傅斯年總共才活了55歲。這位「肥頭胖耳的大塊頭」 ,晚歲時期,眼見國事日頹,理想不成,心情極其糟糕。

他是著名急性子,「傅大炮」的外號,可說是美譽,也可說是「惡諡」。因為性急、壓力大、長年熬夜,很年輕時他就一直為高血壓病折磨。他之一生都是個工作狂,做啥事都全身心忘我投入,轟轟烈烈:引領五四新潮、創辦著名刊物、揮指學生運動、創辦蜚聲中外的史語所,組織殷墟考古與明清檔案整理、培養與提拔了數不盡的青年才俊。在抗戰前後,在那泥沙翻湧的混亂局面下,他一度被梁思成等人稱為「救世主」。

梁思成

而他一旦狠起來,是連自己祖宗都罵。他是山東聊城傅以漸——這位滿清入關後首位狀元的直系後人,按理也當炫耀「祖上曾闊得很」。可他公開說,這位先祖,覥顏跪事異族,身為後人當永遠引以為恥。他如此執拗自專、沙子難容的性格,可想而知如何會長命呢?他自己也似早有預感,自1947年起,他就常將「死」字掛在嘴邊,甚至有一次還約同事姚從吾(即李敖日後研究生導師),何不一起去跳海。

他這個人,性格意志如鐵般剛強,是「雖千萬人我往矣」那種漢子,可就是如此一人, 竟都多次萌生了自盡念頭,可見彼時心情之惡劣,也實無以復加了。他的至友陳寅恪,後來在廣州寫下那首隱晦哀輓他的名詩:「不生不死最堪傷,憂說扶餘海外王。同入興亡煩惱夢,霜紅一枕已滄桑」,可說道盡他及其一代人的壯懷與辛酸。

摯友陳寅恪,與學生王力

更讓人感覺造化弄人的是,傅斯年一代學界大佬,連三個侄子在他提攜資助下,都成為名著一時的史學家,可自己唯一血脈獨子傅仁軌卻落魄一生。名學者岱峻,曾在2004年刊文稱,傅仁軌13歲時被單獨送往美國留學,15歲父親病逝,「沒錢回臺奔喪」,也從此再沒回國。在那裡,他因缺少管教,又短衣少錢,從此流落,窮愁潦倒,甚至「學嬉皮士」,「荒蕪一生」。

傅仁軌尚健在,如今已85歲一白叟矣。前些年,岱峻訪得其地址,曾寫信問候,收到回信,發現「傅仁軌」三字籤名,「歪歪扭扭,實在不敢恭維」,始信「傅先生之子已不會用中文」的傳言是真的。他感慨萬端:

後人如此悽涼下場,「九泉之下的傅先生必難以瞑目,而令天下讀書人更不勝唏噓!」

這種壓抑的環境,與性格上的暴脾氣,最大程度上也直接促使「傅大炮」的暴亡。傅斯年與胡適之,一門師徒,都是當眾猝死,冥冥中都有約定似的。

話說,1950年12月19日,一個寒冷的深冬,時任臺大校長的傅斯年,還在燈下趕稿。他身上所著棉袍,早已敗絮叢攢,頂不住寒意,凍得瑟瑟發抖。妻子俞大彩看著心酸不已,催他早點休息。他擱下筆回復,「我正在為董作賓先生辦的《大陸雜誌》趕文章呢,這稿費很重要」,繼續趕寫。

隔日上午,也不知是否有過休息的他,早餐都沒怎麼吃,又興匆匆趕著去議場「上班」。在那裡,他聽著聽著就怒火中傷,再次開罵。約在6點20分,在剛罵完一個「省參議員」後,「校長傅斯年」滿臉怒氣走下臺,即將回到座位時,突然步履踉蹌,直接倒地,猝死當場,享年55歲。

1951年12月20日,去世一周年忌日

那天,在出發前往開會之前,面對正為缺錢買菜發愁的愛妻俞大綵,他還很難得得興高採烈。他眉飛色舞地說,「董作賓終於同意咱預支一筆稿費了」,拿到錢後,「一半留作家用,一半給我做條棉褲啊,太冷了」!

相關焦點

  • 民國大師傅斯年,逝前棉褲都穿不起,唯一兒子85歲在國外生活貧困
    傅斯年還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那就是傅大炮。可以說"傅大炮"很形象的襯託出傅斯年的個性,他就像一口大炮一樣衝,直接又敢作敢為。傅斯年作為民國大師,他的一生和很多名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可是臨死前卻連一條棉褲都穿不起。
  • 那些去了臺灣的大師,後來怎麼樣了?
    原標題:那些去了臺灣的大師,後來怎麼樣了? 1949年後南渡臺灣的那批民國精英,如今已進入最後的凋謝時光,而今天最愛君也想來談談,關於傅斯年和胡適等南渡的精英們,一批人,和一個家與國的愛恨情仇。 1.窮困的傅斯年 1949年1月,傅斯年(1896-1950)正式出任臺灣大學校長。
  • 歐陽哲生:傅斯年與北京大學
    現將民國五年(1916年)六月傅斯年的畢業考試成績茲錄於此:西洋史93分,經濟85分,心理94分,英文作文94分,論理96分,英文古文98分,法學通論80分,英文文學98分,德文文法讀本97分,文章學98分,地理100分,歷史99分,文字學85分,論理95分,拉丁文70分,操行100分,總計1482分,曠課扣分加3分,總平均92.6分,實得95.6、93.6分,94.6分。
  • 大家訪談|矛盾知青、搬家先生、傅大炮:學者傅斯年
    附:傅斯年生平大事年表民前16年(1歲)二月十三日辰時(陽曆三月廿六日),生於山東省聊城縣北門內祖宅。民前10年(7歲)入學塾攻讀。祖父傅淦課讀於家。民前8年(9歲)五月,父傅旭安卒,享年三十九歲。民前7年(10歲)春,入東昌府立小學堂。
  • 至大至剛,跋扈為公:史語所中的傅斯年
    除了母校北大,大概只有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生的史學功底,才能讓傅斯年刮目相看,其他大學入他法眼的不會多,難免以偏概全。燕京大學是民國的名校之一,成立於1916年,校訓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 民國大師:生長的妖豔罌粟花
    因為當時的說法是: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像林語堂、梁實秋、胡適、徐志摩、傅斯年、張愛玲……到處是他們的作品。當時覺得這些大師的作品,很多文筆優美,特別是散文和人文作品,充滿了花前月下、詩情畫意的情調。背誦部分精華片段下來,談戀愛或者裝B都綽綽有餘。
  • 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勇氣:傅斯年先生逝世70周年
    陳寅恪視他為摯友,感嘆「天下英雄獨使君」;胡適視他為最得意的弟子,稱讚他「無論何處,都是一個道義力量」;國學大師毛子水說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氣」,著名教育家羅家倫稱他是「天地間的一種正氣」。他一生懟人無數,以「大炮」、「老虎」等號聞名天下。
  • 傅斯年與中研院史語所
    傅斯年「把歷史學語言學建設得和生物學地質學等同樣」1926年冬,30歲的傅斯年從德國學成歸國,應戴季陶、朱家驊、顧孟餘邀請,擔任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史學系主任傅斯年便將這三大課題確定為三個組的工作重點,整理內閣大庫檔案方面,由陳寅恪、徐中舒負責,抗戰前已初步完成分類整理工作,並擇要刊布《明清史料》甲、乙、丙各編,每編10冊,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引起明清史專家關注。
  • 尤小立:傅斯年與陳獨秀!
    從現實來看,傅斯年對共產主義向無好感,而陳獨秀恰恰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前五屆的書記、總書記。他們至少從1920年到1932年之間,分處於政治漩渦的兩極,各自行事,無所交集。1920年以前,關於傅斯年與陳獨秀交往的記載也很少。在北大,陳獨秀是著名教授、文科學長,而傅斯年是國文門的著名學生。
  • 千王之王之勝者為王之二驢的是要窮得買不起棉褲了嗎?
    千王之王之勝者為王之二驢的是要窮得買不起棉褲了嗎?二驢的昨日放出視頻勝者為王,二驢的關注了400多個快手帳號,沒想到有近一半已經被TA了,加上最近天津李四被TA,二驢子是不是也有點害怕了?所以二驢的說,為了陪好大家才能有錢買棉褲,其實你二驢的錢現在都可以辦多少家棉褲廠了?二驢之所以這麼說,就是為了博取你的同情,好讓你給他刷錢。粉絲們醒一醒吧,人家是在北京開著勞斯萊斯,還怕穿不上棉褲嗎?喜歡的評論區留言互動,長按文末送三連就是對小編最大的支持!感謝大家!
  • 「 民國清流 」 民國大師的集體經典傳記,文化精英必讀!
    《民國清流》系首部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呈現了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相比肩的思想最活躍、文化最燦爛的局面。這部書所講到的所謂民國歷史,包括大師間的恩恩怨怨,我仍然持謹慎態度。僅憑一些來往書信和後人的口述及回憶文字,並不能完全還原為歷史的真相,但這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面從不同角度觀察歷史的鏡子,讓我們看到一個迥異於歷史的「歷史」,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作者所付出的數年心血和努力。
  • 傅斯年之怒
    不過這番話,說服力不大,因為傅斯年非常尊敬胡適,雖也常與胡適爭論,卻不至氣急敗壞,大發雷霆。羅爾綱記錄了傅斯年與胡適討論問題的情形,說傅斯年「左一句『先生』,右一句『先生』」,其聲音「恭敬順從」,足見敬意之深。胡適未受傷害,缺乏發言權。
  • 民國武術界的風氣——學點皮毛就自稱大師,真正的宗師卻窮困潦倒
    別看現在武術界裡面的假大師橫行,吹噓造假之風不斷。其實,就是民國時期的武者,也有很多人道德水準不高,為了一己私利競相攻伐和排擠。他們學點皮毛就敢自稱為大師,這導致真正的大師不齒與他們為伍,最終經濟壓迫,連生活都成問題。下面的三則民國時期的文章很能說明問題。1.
  • 傅斯年的性格與人格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傅斯年才能和人格的推許。胡適與傅斯年,是師生關係,又是多年的朋友,他對傅斯年,可謂知之甚深。傅斯年的人格很值得研究。因為那是一個時代的某種精神結晶,也是一個進步的時代所造就的文化標本。傅斯年外號「傅大炮」。所謂「大炮」,往往意味著「粗」和「直」,也意味著「猛」和「烈」。
  • 傅斯年和他的弟子們
    對於史語所裡的年輕人,傅斯年像愛護弟子一樣愛護他們。為了留住人才,傅斯年不惜和自己的好友、教育部長蔣夢麟鬧翻。原來,曾任浙江大學秘書長的劉大白想把史語所的徐中舒挖走,傅斯年說服徐中舒留任,將浙江大學給徐的聘書退回。當時劉大白是教育部常務次長,根本不買傅斯年的帳,讓浙大給徐中舒排了下學期的課,可傅斯年就是不放人。於是劉大白拉著教育部長蔣夢麟一道電令傅斯年:「迅予放行,勿再留難。」
  • 說說民國時期名人的那些美得驚豔的名字,每一個都大有來頭
    不負所望,梁思成14歲便進入清華大學就讀。22歲進入賓夕法尼亞、哈佛等高校學習。他一直秉承著了建築世家的理念,主持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更是被譽為「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周作人是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現代著名的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尤其是他的散文,雖然題材、文字、結構都平平無奇,但卻處處透著一股清新淡雅、玄妙通達的人生韻味,因此也被一些人譽為「民國第一散文家」。周作人原名周櫆壽,「作人」是他16歲那年,也就是1901年給自己改的名字。
  • 民國時期,中國一片混亂為什麼教育界人才輩出?
    獲得考試資格後,他通過了前兩次考試,最後在重慶他的傅斯年寓所參加了最後的口試。由於答辯時間較長,中午大家一起吃包子,而周發在吃包子的同時還不忘回答老師的問題。不過,周發此舉並沒有引起面試官和老師的反感。這位年輕人最終得到傅斯年先生的青睞。他建議周發今後從事中國歷史語言學研究,這也為周發日後成為語言學大師奠定了基礎。用人方式獨樹一幟,為西南聯大所獨有。
  • 民國富二代盛恩頤是如何「敗家」的?可能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
    一、敗家子 曾經有「一隻手拿十六隻夜明珠」的民國實業家盛宣懷,恐怕無論如何都想不到,因為自己過度寵愛四子盛恩頤的緣故,以至於諾大的家業,沒能逃過「富不過三代」的怪圈。不過區區幾十年的時間,「上海第一豪門」的家業就全部被敗光了。
  • 85分鐘解剖結果曝光 初判斷「心血管疾病」猝逝
    「小鬼」黃鴻升16日在北投住處猝逝,享年36歲,消息曝光後引發不少好友相當震驚,18日下午黃父與黃鴻升妹妹也跟著檢察官一起到板橋殯儀館,希望能透過解剖遺體才查明真正死因,經過85分鐘的時間後,士林地檢署檢察官王乙軒也受訪表示,初步判斷是心血管疾病造成。
  • 記者再走長徵路丨紅軍贈送的棉褲,成了傳家寶
    紅軍過城步至今的85年,也是長徵精神不斷傳承的85年。 紅軍贈送的棉褲,成了傳家寶 周旺華,是個精壯的漢子,他手捧著一條破舊的棉褲,卻小心翼翼得像個生怕打碎了花瓶的孩童。 那是祖輩給他留下的「傳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