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中國一片混亂為什麼教育界人才輩出?

2021-01-18 醉影在心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4211字,閱讀約9分鐘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歷史上,民國時期的各種思想之爭一直是文化界經久不衰的話題。這一時期,大多數文人喜歡的是民國文化的一道風景線,但那是民國的教育,是所有文人的性格。

民國文人既有骨氣又有勇氣,對文化有自己執著的追求。即使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為了保護自己文化的命脈,依然向西遷移。無論時代如何艱難,我們都要保持自己的獨立,自由和價值。

幾件「小事」,足以看出那個時代的教育為當代人所景仰。

雖然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國家財力不足,還飽受戰火蹂躪,但當時的中華民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遠超我們的想像。就像1912年,時任民國首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先生經常與時任副教育總長的範元濂先生爭論一個話題。

蔡元培先生在《自撰年譜》中回憶說:「範俊當時認為,小學辦不好,中學更不可能辦好,大學亦是如此。因此,如果真的要改善國民教育,首先應該把小學教育搞好。我認為,沒有一所好的大學,中學教育的師資力量就沒有保障。沒有好的中學,小學的師資力量就沒有保障。所以我覺得首先要抓大學教育。「。

但在兩位先生如此激烈的討論之後,兩人把意見集中在一起,都認為從小學到大學,沒有一個方面是不需要整改的。這樣,就不可能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對於教學最重要的工具--教學教科書,偉大的教育家們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當時的各路文學家,無論是留學歸來的,還是在中國傳統教育私塾影響下成長起來的,都非常重視中國教育。

其中,連蔡元培,胡適,魯迅等大學都參與了語文課本的制定。因此,當時的民國語文教材《開明國語》由葉聖陶先生親自編寫,豐子愷先生親自負責插圖。教材中的所有內容都是許多學者新創或再創造的。

可想而知,當時的民國教科書是如此難得!

小學課本看似簡單,其實這裡的字字句句都融入了學者們的大量心血。當時出版社投入了很大的力量,支持這些作家研讀民國教育的教材,就像在小學語文課本裡,每節課只有幾兩句話,但這些學者都很細心,反覆斟酌。

學者們都認為,教科書的內容,一方面要保證課文具有漢字美感,另一方面也要照顧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是教育的兩大要義。比如,當時教材中的一句話到底是用「來,來上課」還是用「去,去上課」,學者們爭論了很長時間。有學者認為「來」字筆畫較多,「去」字較簡單,但最終多數人認為「去」字不夠友好,最終選擇了「來」字。

那麼,民國時期,人才選拔情況如何?

可以說,民國時期,人才的選拔並沒有按照任何嚴格的標準體系來進行。即使在當時的北大,清華等名校,選拔人才也主要以衡量學生的才能為主,從不以嚴格的考試程序為標準。

盧溝橋事變剛剛爆發,許多大學南遷,北大,清華,南開等名校也紛紛南遷。之後,多所大學聯合在湖南長沙成立了一所「臨時大學」,這就是「西南聯大」的前身。1939年,「臨時大學」恢復招生,從全國各大學優秀大學生中選拔人才。這期間的報考條件是:考生必須先交卷,論文通過後進行筆試,最後進行口試。

也就是說,在報名者中,有一位名叫周發的優秀學生。獲得考試資格後,他通過了前兩次考試,最後在重慶他的傅斯年寓所參加了最後的口試。由於答辯時間較長,中午大家一起吃包子,而周發在吃包子的同時還不忘回答老師的問題。不過,周發此舉並沒有引起面試官和老師的反感。

這位年輕人最終得到傅斯年先生的青睞。他建議周發今後從事中國歷史語言學研究,這也為周發日後成為語言學大師奠定了基礎。用人方式獨樹一幟,為西南聯大所獨有。如果你德才兼備,你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沈從文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沈從文先生早年小學畢業就去了部隊。因此,沈先生雖然出版了許多文學作品,受人尊敬,但從未擔任過教師或講師,也沒有出國留學。不過,沈從文先生雖然背景平平,1939年,西南聯大還是破格聘請沈先生為教授。

像沈先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1926年春,清華大學還破格聘請陳寅恪,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等人擔任國立大學研究院導師。這種用人風格保證了民國時期人才輩出,思想前瞻的可能性。

當時清華校長曹雲祥原本想任命胡適先生為國學研究院導師。胡適先生婉拒後,推薦梁啓超,王國維,章太炎。同時,梁啓超先生還推薦了陳寅恪先生。當時曹校長認為,陳寅恪先生沒有著作,也沒有學術背景,不符合大學導師的聘用條件。

這讓梁啓超先生非常氣憤。梁啓超先生強調,陳寅恪幾百字的見解超過了其他長篇著作。這樣的人雖然沒有背景,但絕對是一流人才。

最後,陳寅恪先生也被破格聘請。

1931年,清華大學校長由梅貽琦任命。梅先生始終認為,大學的存在不是正式的校舍。真正的存在是所有知識的存在,是學者的存在,是導師的存在。他們是一所大學的「靈魂」。

因此,梅先生任校長期間,在討論辦學路線時,有人問梅先生的意見,他通常會說:「我尊重大家的建議。」可以說,梅貽琦在各種治校策略上,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各位教授的意見。他的想法是,大學的主體是一大批教授,而校長只是一個為教授服務的人,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這在西南聯大的教學氛圍中也表現得非常明顯。

為了堅持民主治校的理念,西南聯大堅決反對「官本位」意識的存在。大學裡只允許「先生」和「學生」,官銜肯定是不允許的。民國著名作家戴鈞先生曾回憶說:「民國時期,如果哪位導師在大學裡既擔任學術職務又擔任行政職務,學術職務第一,行政職務第二。」顯然,當時存在著一種尊重學習的氛圍。

1939年,陳立夫先生在任教育部部長時提出:「西南聯大校長以上級別的導師,必須是國民黨黨員或即將成為國民黨黨員的人。」

對此,在導師中引起軒然大波。其中,法國商學院院長陳序經先生大義凜然地說:「如果非要我加入國民黨,我寧願辭去院長一職。」後來陳先生得知室友老師是國民黨黨員,便以「和這樣的室友住在一起不方便,罵國民黨」為由,提出換房居住。其實,這也是教師思想自由最真實的表現。

在「民主治校」的層面上,蔡元培先生是最早的實踐者。他在大學裡成立了大學理事會,反對留在傳統學校裡的「大師」。同時聘請陳獨秀,胡適等知名人士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士加入大學理事會。

在大學中,參議院擔任最高立法和權力機關,從而讓更多的教授參與學校的課程設置,章程,辦學方向等事務。所有辦學的重大事項都要經過鑑定委員會決定,這也充分保證了辦學的學術質量。想必,這才是真正的辦學之道!

在中國古代,很多時候對文人並沒有太多的尊重,但到了民國時期,文人的自豪感就凸顯出來了!正如國學大師任繼愈回憶的那樣:「王淑敏剛寫完《莊子說》一書時,傅斯年主動要求為他寫序,但王淑敏拒絕了。王淑敏先生認為,驕傲的文人應該像老虎,獅子,野獸一樣孤軍奮戰,只有狼才會選擇群居。」。

這樣一件小事,也道出了民國文人的狂妄情懷,讓今天的文人堪比!

然而,文人的這種傲慢不僅表現在毫不掩飾的讚美上,也表現在公然的漠視上。西南聯大時期,校內文學系成為清華中文系血脈的延續。在這樣一個時期,講師團中的白話作家越來越多。這一切讓清華教授劉文典義憤填膺。他曾公開說:「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應該得四百元,我應該得四十元而不是四十元,而沈從文只應得四元。」。

如此露骨的評價,狂妄自大,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劉文典先生真是一代大師。固執的劉文典先生甚至不分場合地嘲諷沈從文先生。曾幾何時,大學裡又響起警報聲,大家都往外跑,劉文典老師也是。然而,當他突然想起自己心中敬仰的陳寅恪先生身體虛弱,看到陳先生在身邊奔波疲憊不堪時,便大聲呼喊身邊的學生和老師幫忙,並高呼:「保存國粹重要!保存國粹重要!」。

這時,他偶然看到自己最鄙視的沈從文先生跑得比誰都快。於是,他衝著沈老師大喊:「我劉某人是為莊子而跑,我死了,就沒人講莊子了。學生們跑是為了保存下一代的力量。而你,你跑的是什麼?」

其實,這也充分體現了劉文典先生倔強的真實與可愛。文人如此真實樸實,正是民國教育的根基。不僅如此,傲慢的劉文典先生在任安徽大學校長期間,為了學生運動,不惜頂撞這位老兵。他在公開場合不叫他「蔣主席」,而是叫他「新軍閥」。現場,傅斯年先生也神情桀驁不馴,絲毫不懼權力。

殊不知,在農村,傅斯年先生很謙虛。一次去李莊,區長,市長請傅先生吃飯。付先生堅持說:「如果司機的飯菜和自己的不一樣,那我就拒絕吃。」這樣的反差,讓我們看到了民國大學學生的不羈行為。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他們的心聲。

可以說,這樣的學者在民國真是幸運的。他們的敬業精神也值得現代學者學習。

朱自清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西南聯大任教授時,經常遭到日機轟炸,生活異常艱難。但即便如此,王先生也堅持每天工作到夜裡12點才回去休息。一次,王老師不小心得了瘧疾,身體非常不適,因為他答應學生第二天上課寄作文。

於是,他忍著不適,連夜批改學生的文章。瘧疾不舒服,他索性把馬桶放在辦公桌旁,一整夜拉了30多次。第二天,朱自清先生面黃肌瘦,兩眼凹陷。他幾乎脫掉了自己的外貌。但就這樣,王老師還是一大早拿起包去給學生上課,全然不顧自己身體極度不適。

這是民國時期的文人,是中國文人的先驅和代表。他們不僅不怕強權,即使在那些戰火紛飛的歲月裡,他們心中也不會忘記追求一個「自由的國家」。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不是能上戰場的軍人,有的甚至身體極其虛弱。但是,在文化領域,他們都是大英雄。

觀古鑑今,我們目前推行的一些教育理念,在民國時期就已經開花結果了。因此,可以說,多學習民國教育,對現代教育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這一點太值得我們學習了。

參考資料:

《民國教育現狀》,《晚清至民國教育發展》,《自撰年譜》

這裡是《醉影在心》,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三個女孩落榜清華,人們卻直呼中國教育界的良心!
    卻不想,在1946年,三個女孩沒能考上清華,給當時帶來了很大轟動,人們直呼這是中國教育界的良心!事實的真相是如何呢?今天《啟史》為您揭開謎題。三女孩落榜引轟動在1946年,是大學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的第一次招生,招生名額沒變,但是抗戰時期積壓下來的大批學生都成了考生。
  • 在民國軍閥混戰時期,為什麼駁殼槍在中國大受歡迎呢?
    而且在一戰和二戰時期,只有軍官才能夠配備手槍,手槍也是很多中高級軍官的裝飾品。因為手槍的這兩個特性,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手槍都設計的小巧美觀,小巧的設計能夠滿足近戰的需求,美觀的設計則能夠讓軍官感到舒服。駁殼槍的射程超過200米,威力介於手槍和步槍之間,外觀笨拙不容易操控,掛在身上也顯得十分不協調。
  • 為何民國時期,中國的武器來源紛繁複雜
    在民國時代,中國的軍隊裝備確實非常繁雜,即使是國民政府的中央軍,裝備也是五花八門,究其原因則是多方面的。首先來說,軍隊裝備繁雜是有著歷史原因。自晚清時期,清政府向西方購買武器武裝清軍時,就因為缺乏規劃,加上清政府和各地督撫在買武器時常常被西方軍火掮客左右,所買的武器就五花八門,差不多所有西方國家的武器都有購買。像左宗棠西徵時,所部共裝備的洋槍不過2萬多枝,但是卻有七八種型號之多。
  • 2019年了朋友們,為什麼還有人吹「民國時期」?
    本來吧,這些照片也沒什麼,一位猶太攝影師,當年在上海,拍攝了兩萬多張照片,流傳了下來,讓人們能看到民國時期的繁華和精緻,挺好。但是這篇文章中處處流露出一種「嚮往民國,貶諷中國」的腔調,就很令人反感了。倘令他們穿上民國衣衫,置於《新青年》或「新月」團體,不消一眼,便能辨識其人來自現代。」仿佛民國時期的知識人都極具文化氣質,而當代中國的知識人都有著「官僚、市儈、流氓」氣質。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的!中國當代也有很多大師,他們為國為民,心懷天下,專心科研,氣質出眾!比如下面圖片中的幾位:
  • 民國宣稱五族共和,那麼民國時期中國真的只有五個民族嗎?
    有很多人在不了解民國到底有多少民族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就會被五族共和這個說法給帶偏了方向,以為民國時期就只有五個民族而已。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真要探究民國民族數量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民國的民族數量不僅不止五個,甚至還要比我們如今的民族數量還要多上幾個。根據《我國少數民族概況研究》一書,發現民國時期是5個不同語系,共包含了64個民族。
  • 民國時期中國最大的兵工廠
    瀋陽兵工廠是民國時期中國最大的兵工廠,中華民國十年(1921年)由奉系軍閥張作霖建立。正式名稱為奉天軍械廠、東三省兵工廠,稱為奉天軍械廠。瀋陽兵工廠大門。1922年奉天軍械廠改為東三省兵工廠。1926年至1928年, 完全為擴充時期, 增建槍廠及輕機槍廠。 有機器8千餘部, 槍, 炮兩廠, 為初建時之7至8倍, 擴建完成, 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之兵工廠。造13式毛瑟98步槍:全長:1,240mm,槍重為4.27kg,槍管長為740mm,口徑7.92mm,膛線右旋4條,初速859公尺/秒,表尺射程2,000公尺,裝彈具式樣橋夾,裝彈具裝彈數5發.
  • 民國時期大師輩出,為何那麼多人討厭民國?
    1912年到1949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的民國時期,也是辛亥革命之後亞洲建立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於中國人民來說,民國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這是一個極具爭議的時代,它表面歌舞昇平實則軍閥割據,上流社會紙醉金迷下層人民卻困苦不堪。民國究竟是好是壞?一項社會調查顯示,現代人們對民國的感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喜歡者有之,憎惡者也有之。
  •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徽章裡的歷史故事
    每一個民國天主教徽章,都有一個故事。中國有這樣一些民國時期天主教會的徽章散布民間,國內國外以及各個時期的都有,因為有寶貴的歷史紀念意義,它們成為一些收藏家追逐的目標。二,清或民國時期耶穌和十二位門徒教會徽章清或民國時期精美老十字架 耶穌和十二位門徒,天主教民國教會徽章為什麼主耶穌不選十個人而要選十二個呢?原來「十二」這個數目有一連串的意義。
  • 詩尼娜貴妃越來越美,盤頭挽髺戴黃花,就像中國民國時期小媳婦
    前幾天,詩尼娜貴妃訪問武裡南府,她還是穿著泰國傳統衣裙,上身穿深藍色短上衣,下面穿緊裹身體的暗紅色直筒裙,身段苗條,娉娉婷婷,這身衣服顏色有些老氣,可是穿在詩尼娜貴妃身上卻很好看,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詩尼娜貴妃容貌俏麗,自帶青春氣息,就算穿暗色衣服也會顯得年輕漂亮。
  • 啟東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民國時期上海三大地產風雲人物之一!
    袁俊:袁俊,南通啟東人,1940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參加新四軍。曾任蘇中軍區連指導員,華中戰軍營員,華東野戰軍營長、團副參謀長,第三野戰軍團參謀長。參加了蘇中、魯南、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戰役。建國後,任副團長、才長。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團長、副師長兼師參謀長。回國後,任師長、軍長。1979年畢業於軍事學院。
  • 民國時期在華蜻蜓點水的阿加莎小說
    與此同時,阿加莎最重要的 「包羅德探案」系列也逐漸在中國偵探小說讀者中形成口碑與品牌,主角偵探也由 「巴洛」、「包樂德」等混亂的譯名漸漸統一成了 「包羅德」。雖然「包羅德探案」在當時可能仍沒有 「福爾摩斯探案」或 「俠盜亞森羅蘋」那麼大的影響力(這兩個系列不僅影響了中國偵探小說讀者,還深刻影響了民國時期的中國偵探小說作者),但它確實已經能夠和埃勒裡·奎因(Ellery Queen,民國時期一般譯作愛雷·奎寧)的「奎寧探案」系列、萊斯利·查特裡斯  (Leslie Charteris,民 國 時 期一般譯作杞德烈斯)的「聖徒奇案」系列、範·達因
  • 《破神錄》,軍閥割戰的混亂時期,市井小民也有「英雄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破神錄》這部電影,現在的電影層出不窮,越來越多,國產電影的發展日益輝煌,漸漸發揮優點長處,尤其是民國時期的電影電視劇,更是越來越多。《破神錄》就是在辛亥革命那個軍閥割戰的混亂時期的這樣一個背景下產生的電影。
  • 民國時期的土匪都是哪來的?
    民國時期,各地土匪猖獗,且難以消滅,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切呢?無外乎要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來思考。民國時期的土地政策依然不夠完善,況且在動蕩的社會下,再好的制度也難以有效實施,因此農民的生產利益沒有得到保障,生活拮据,再加上封建地主和軍閥的剝削,農民生存舉步維艱。不能從事生產便要努力尋找其它出路。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惡行推動了中國商業的發展,卻改變了原有的僱傭市場,文化程度低的老實的農民找不到自己的出路。
  • 民國時期,中國十幾萬勞工被騙往法國,遭到法國女人「爭搶」
    在民國時期各地軍閥四起,導致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很多人的生活都成了問題,為了活命有很多的青壯年不遠萬裡去國外做工,在那個時候有一部分人也被法國徵集過去,到了法國後他們卻被幾十萬法國女人爭搶,這是為什麼呢?
  • 民國時期各種各樣的職業裝
    這些職業裝屬於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的一部分,但在民國時期,這些中式傳統職業服裝發生了變化。郭沫若曾說:「衣裳是文化的表徵,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清末民初,西方文明進入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廣泛吸收了外來文化。在職業裝方面,對外來服裝文化的吸收代替了原先孤立縱向的繼承,使職業裝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在中國服飾發展史上具有開拓性意義。
  • 九九重陽節,回眸民國時期那些傳教士的登高秋遊,別有風味
    又到九九重陽節,回眸民國時期那些神父、修女、教友們的登高秋遊,別有風味。民國時期平涼教區老照片秋日登高精神爽,神父教友一起來一次登山野遊也是一項快樂的活動。1935年劉志中神父與Toomey神父同遊桂林景區情形。看樣子這是在七星巖景區。
  • 民國時期的校服,是最美中國校服,為何如今校園絕不能沿用?
    2020-12-27 15:56:21 來源: 經美文美心 舉報   民國是個很特殊的時期
  • 她是民國一代女神,被評為「電影皇后」,她卻拒絕了,為什麼?
    她是民國一代女神,被評為「電影皇后」,她卻拒絕了,為什麼?文/歷史之部落民國時期雖然短暫,卻是中國社會制度轉變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論精彩,與三國事情相比也毫不遜色;論混亂程度,可能是中國亂世之最。更重要的是,在這段歷史裡,無數女性演繹了無數的傳奇。
  • 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很多文化大師,為何現在卻很難出現
    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民國時期,那時候的先輩們,他們很難想像咱們中國會出現這樣一個時代。可以說,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一個繁華盛世,也是經過仁人志士一代又一代不斷努力,反覆摸索的結果。不過,讓人奇怪的是,在晚清和民國那樣的亂世之中,出現了非常多的文化大師。而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繁華盛世,反而很少出現可以與晚清民國時期相比的那種文化大師了,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經過數千年演化的中國漢民族服裝,為何會在民國時期有了巨變
    經過數千年演化的中國漢民族服裝,為何會在民國時期有了巨變?服飾文化最能彰顯一個民族的文化色彩,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抽象概念。雖然從表面看上去會給人一種空洞、晦澀之感,但如果將其付諸於書籍、建築,習俗、服飾、語言等文化載體之後,就會發現它不僅有形、有色而且還十分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