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千年演化的中國漢民族服裝,為何會在民國時期有了巨變

2020-12-24 趣聞文史

經過數千年演化的中國漢民族服裝,為何會在民國時期有了巨變?

服飾文化最能彰顯一個民族的文化色彩,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抽象概念。雖然從表面看上去會給人一種空洞、晦澀之感,但如果將其付諸於書籍、建築,習俗、服飾、語言等文化載體之後,就會發現它不僅有形、有色而且還十分有味道。

筆者認為最能體現出文化色彩的標誌物,除了文字中所表達的喜怒哀樂色彩之外。其實,大家用肉眼可以看到的畫卷以及建築物上的顏色,都是一個民族文化色彩最直觀的表現。而從古至今穿在身上五顏六色的衣服,也是不容忽視的服飾文化色彩。

服飾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從原始人用樹葉與獸皮製作「衣服」開始,再到華夏「人文初祖」黃帝發明「上衣下裳」。

就已經初步奠定了古代漢民族的服裝形制,歷經大約五千年的發展與演化之後,在民國時期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民國時期時代特色與服飾文化變更

相對於其他歷史比較久遠的朝代來說,由於民國距離現代社會時間比較近,所以大多數人對這個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政權都較為熟悉。這個曾經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信條的政權,雖然最後不得不沒入波濤洶湧的歷史洪流。

但是在其發展建設中的「黃金十年」, 也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傳承和祭奠的文化理念。如果從表面上去分析民國社會發展趨勢與特徵,可以發現最能表現其社會變革的就是服飾文化。由於這個歷史階段相對來說比較特殊,所以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也尤為獨特。

如果從歷史背景角度出發去看民國服飾文化,其實就像中國近代政治一樣錯綜複雜。由於民國的社會構成主要以清朝遺民,接受過新式教育或有留學經歷的群體為主,所以呈現出了多元化發展的歷史特色。

筆者認為如果從根源上來講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其實也同樣顯現出了亦中亦西,滿漢合流、華洋雜處等特點。

在這種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之下,形成了色彩斑斕、中西合璧的服飾景觀。這其實也是中國數千年以來,從未有過的服飾文化大變革。

1.民國服飾文化特點

民國由於正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所以從上至下都表現出了極為明顯的多變性。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傳統與革新以及中國與西方觀念相互碰撞融合。在這種前提下服飾文化所體現出來的革新與融合最為明顯。

筆者認為在多種文化的衝擊之下,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開始向多元化發展。從原來的中式傳統服飾逐漸,向西式摩登與中西合璧方向發展。

這其實也是民國服飾多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種多元化服飾理念的影響之下,民國時期的服飾也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特色。

2.民國官方服裝形制

民國政府在成立當年就曾頒布過一系列服裝形制條例,其中對官員、軍人、警察、外交官,以及男女禮服等方面都做了詳細規定。從民國政治人物的服飾形式來看,基本上都以西式禮服樣式為主,無論男女還都確立了大禮服與小禮服制度。

所謂「大禮服」其實就是指西式禮服,這種禮服的顏色多以黑色為主。長度以剛蓋過膝蓋為宜前為對襟後下端開衩,腳上穿黑色過踝靴子頭戴高頂禮帽。從具體規定來看還有白天與夜晚之分,晚上穿的禮物被稱為「晚禮服」。

「晚禮服」的樣式完全借鑑歐式燕尾服,禮服內穿白色拉花襯衫領口處還需系領結,從外觀看上去其實與西方國家男式服裝相差無幾。從這一點來看其實就是確立了西裝在社會禮儀中的地位,亦或是將這種西式服飾文化由上至下進行推廣。

從清朝時期的長袍、馬褂、布靴,到民國時期的西式禮服著裝,其實完全表達出了當時社會,其實已經自上而下地接受了西式服裝與服飾習慣。

雖然從外表上來看更加整潔並且有氣度,但是這種完全西化的服裝,卻喪失了中式服飾的傳統韻味。

3.民國特色服飾「中山裝」

(1)民國特色服飾「中山裝」的起源

「中山裝」顧名思義就是由「國父」孫中山,借鑑歐美服飾元素結合日式學生服裝,設計出來的一種具有中式特色的民國服飾。這種形制的服裝從外表上來看,既有歐美西裝的設計元素同時也融入了亞洲服飾特點。

「中山裝」是一種立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這種形制的服裝設計出來之後,在1929年4月被國民政府規定為法定製服。

這其實也是大家在以民國為主題的影視劇中,經常能看到很多民國官員身著「中山裝」形象的根本原因。

這種凝聚了中華傳統與西方理念的服飾,從誕生之日起就註定了其濃鬱的時代特色。作為民國男性的標誌性服裝可謂深入了社會的各個層面,上至民國政府要員下至普通百姓,幾乎都對這種寓意極為深刻的「中山裝」情有獨鍾。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中山裝」早已淡出了大眾視野,尤其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後,更是被廣大民眾當做老古董收入了儲物櫃。

這種在民國時曾風靡一時的「中山裝」,也終於隨著民國徹底沒入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2)「中山裝」的重要涵義

「中山裝」作時代大變革時期的民國政府統一著裝,不僅可以體現出東方服飾文化,與歐美國家服飾理念的積極融合與創新,同時也可以彰顯出中西方文化的大融合。這種民國時期的「國服」其實就是民國服飾文化的重要體現。

「中山裝」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這種服裝形制其實與日式學生服頗為類似,這其實與孫中山曾多次旅日息息相關。

但是「中山裝」的領子由立領改為翻領,其實就是參考了滿清官府中的翻領設計,而這種領子會讓上衣看起來更加挺闊。

「中山裝」下身直接套用了西式長褲設計,筆直褲線的褲線不僅可以讓褲子看起來更加具有立體感,而且也可以在一定角度上拉伸著裝者的身高。這種服裝設計理念不僅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而且也會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歷史厚重感。

這款極具中式服飾文化特色的服裝,在紐扣設計上其實也煞費苦心。「中山裝」的設計者將其紐扣數量由七個改成五個,這樣不僅可以更加方便桌穿用,而且也可以讓身著「中山裝」的人看起來更有威儀感。

如果從「中山裝」的設計內涵角度去分析,可以得知五個扣代表「五權分立」;而四個兜代表「禮、義、廉、恥」;袖口上的三枚紐扣則寓意「三民主義」。雖然當初孫中山在設計這款服裝時的想法不得而知,但是這種牽強附會的涵義也確實令人感動。

4.民國女性禮服「旗袍」

民國是一個非常傳奇的歷史階段,不僅出現了很多才華與智慧並重的紳士,同時也孕育出了令世人羨豔的「名媛」。她們是溫婉與動人的人間精靈,當身著旗袍款款走來之時,總能給人一種超然外物的自然美感。

旗袍誕生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並於1929年被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筆者認為旗袍作為一種中西合璧的女性服飾,不是是國之精粹同時也充分展現出了東方女性之美。大家可以試想一下身著旗袍手執紙傘,步態輕盈溫婉可人的美人款款而來時的情景。

旗袍作為中式服裝中最能體現女性美的服飾文化,既繼承了傳統中式服飾的神韻與美感,同時也融入了西方服飾設計中的曲線美。這種剪裁貼身如行雲流水一般的服飾,不僅最大程度上彰顯出了東方女性的身材之美,同時也體現出了中西合璧服飾文化特徵。

《辭海》中關於旗袍的記載:「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繡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

從《辭海》中的介紹可以得知,旗袍其實是從滿族婦女「旗袍」改良而來。但清代「旗袍」兩邊不開衩並且比較寬大,這與民國時期的「旗袍」又有很大差別。,居然從外觀上來看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民國「旗袍」卻更具有開放性的特色。

關於旗袍概念的界定雖然歷來爭議頗多,但是這種外型與清代「旗女之袍」頗為類似的服裝。不僅衝破了封建禮教對女性的身體與人格的限制,同時也能充分體現出身體曲線美。尤其是修身剪裁以及單側或雙側開叉設計,更是讓禁錮了幾千年的美腿重見天日。

一襲旗袍染就一身芳華,兩袖月光訴說絕世風雅。民國時的名媛仿佛與旗袍是天生絕配,當出身名貴、才貌雙全的名媛身著或淡雅,或豔麗的旗袍行走在民國大街上時,她們就是一道永不磨滅的靚麗風景。

筆者認為民國時期誕生的女性服飾「旗袍」,其實就是傳統中式服飾文化與西式服裝理念,完美結合之後應運而生的一種具有現代感的女性服裝。

這種服裝既可以體現出女性的雍容華貴之美,同時也可以彰顯出溫文爾雅的大家閨秀之感。

結 語

民國是一個僅存續三十八年的重要歷史階段,在這個紛繁複雜、變化無常的大時代中,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實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革。但由於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時代特徵,所以只能夠截取其中一個顯著特徵,去分析其歷史變革中的突出特點與內涵。

民國時期新舊思想碰撞與融合的焦點,其實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但由於當時社會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日常服飾文化領域,所以筆者從民國服飾文化領域著手,為廣大讀者分析了民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特徵。

筆者認為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變革,其實主要體現在中式傳統、西式摩登,以及中西合璧等三個主要變革與改良之中。

服飾作為一個民族最突出的文化特徵,一旦出現變革或徹底顛覆的現象之後,就說明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

【參考文獻】

郭豐秋《身體視角下民國女性服飾變革探析》

陳玉《民國時期女性服飾的歷史變遷》

王雪《民國時期服飾簡論》

徐逸《議民國時期服飾變革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軍隊服裝怎麼制?這份即將公開的檔案裡有明文規定
    現代快報訊民國時期,軍隊公役、夫役分別穿著什麼形制的衣服?當時的國防部第三被服廠,有著怎樣的歷史沿革?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將於12月20日新增開放一批館藏數位化檔案,包括國防部第三被服廠檔案。
  • 民國時期女子穿的服飾,到底有多美?
    民國時期中國人服裝的演變進程,49後戛然而止!在網上上查了很久,才知道民國服飾真的非常講究,什麼時候穿什麼衣服帶什麼帽,都有講究,我還順便了解了綾羅綢緞娟錦帛沙麻等的區別,以及布料的各種織法和名稱,發現從民國開始,隨西方自由思潮的湧入,人們更大方地追求美,各類服飾美不勝收。這和49年後思想大一統下的工農服裝相比,可以說是一下子從天堂墜入了地獄。
  • 內坑鄉土|內坑各時期行政區域演化(唐至民國部分)
    內坑各時期行政區域演化原文整理於《晉江行政區域演化稽略》、《晉江縣誌》圖文整理:許漢冬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清·晉江縣疆域圖在閩南農村,都、隅、圖、甲等區域劃分名詞仍顯見不鮮,尤其是在村莊擋境中,仍舊可見六都、七都某某村、某某王爺府。
  • 如何認知民國時期的社會生活變遷?
    該書分勞動生活、衣著與服飾、飲食生活、建築與住房、交通與出行、婚姻習俗、喪葬禮俗、節日節慶、娛樂休閒、宗教生活、社會交往、疾病防治與公共衛生等12章,前面撰有導論。作為一本專業領域的斷代史著作,作者撰寫的初衷是呈現民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從中總結出基本特徵。
  • 民國時期的校服,是最美中國校服,為何如今校園絕不能沿用?
    革命派推翻清廷後,遂以三民主義為宗旨,開啟了民國的序章。由於民國時期,大多革命領袖都有著留洋經歷,自然將許多西方文化帶入中國,校服便是體現之一。民國校服,堪稱是中國校服最美好的定格。    女子上學,民國無疑是開端,這打破了長達幾千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魔咒。在表現民國的影視中,我們總能看到穿著校服的女學生,或藍或灰的上衣,或直或褶的裙子,人淡如菊,清新乾淨,別有一番風味。
  • 民國時期各種各樣的職業裝
    這些職業裝屬於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的一部分,但在民國時期,這些中式傳統職業服裝發生了變化。郭沫若曾說:「衣裳是文化的表徵,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清末民初,西方文明進入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廣泛吸收了外來文化。在職業裝方面,對外來服裝文化的吸收代替了原先孤立縱向的繼承,使職業裝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在中國服飾發展史上具有開拓性意義。
  • 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很多文化大師,為何現在卻很難出現
    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民國時期,那時候的先輩們,他們很難想像咱們中國會出現這樣一個時代。可以說,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一個繁華盛世,也是經過仁人志士一代又一代不斷努力,反覆摸索的結果。不過,讓人奇怪的是,在晚清和民國那樣的亂世之中,出現了非常多的文化大師。而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繁華盛世,反而很少出現可以與晚清民國時期相比的那種文化大師了,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
    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下簡稱「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這些成果,作為我國2019年在古生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民國時期女生校服
    1920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招收的第一批女同學(上接33版)2 禁穿新式服裝釀退學潮清末以來,婦女服裝已發生較大變化,民國初年剪辮易服風氣又使這種變化推波助瀾。4 張愛玲上學時愛穿旗袍民國時期的上海,作為一個開放的商埠,有著流行性氣質的城市,西方文化最先進入上海,時尚流行也從上海蔓延。清末民初,上海的學堂如火如荼,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聖約翰大學,都是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的名校。此外,小學、中學教育也頗為發達,其中著名的女校有聖瑪利亞女校、清心女中、中西女中、裨文女中、民立女中等。
  • 民國時期大師輩出,為何那麼多人討厭民國?
    1912年到1949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的民國時期,也是辛亥革命之後亞洲建立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於中國人民來說,民國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這是一個極具爭議的時代,它表面歌舞昇平實則軍閥割據,上流社會紙醉金迷下層人民卻困苦不堪。民國究竟是好是壞?一項社會調查顯示,現代人們對民國的感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喜歡者有之,憎惡者也有之。
  • 為何民國時期,中國的武器來源紛繁複雜
    在民國時代,中國的軍隊裝備確實非常繁雜,即使是國民政府的中央軍,裝備也是五花八門,究其原因則是多方面的。首先來說,軍隊裝備繁雜是有著歷史原因。自晚清時期,清政府向西方購買武器武裝清軍時,就因為缺乏規劃,加上清政府和各地督撫在買武器時常常被西方軍火掮客左右,所買的武器就五花八門,差不多所有西方國家的武器都有購買。像左宗棠西徵時,所部共裝備的洋槍不過2萬多枝,但是卻有七八種型號之多。
  • 民國時期大師輩出,來得太早又去得匆匆,為何說他們是一股清流?
    汪兆騫老先生出版了他的歷史隨筆《民國清流》,筆下所寫,說是民國「清流」的那些事,其實更準確地說,是民國那一代「文化人」的那點事。作者不囿於故有定論,依據翔實的史料,書寫被遮蔽的歷史,刻畫真實生動而豐富的人物命運,立體式地彰顯了民國大師們獨特而複雜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 馬褂長衫為什麼是民國男神們的標配?如此穿搭知性與儒雅一覽無餘
    1912年—1949年民國存續期間,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參與到了這場變化之中。政治體制、文化形式、思想意識、服飾理念等,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革新。而這場轟轟烈烈的革新活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伴隨著戰爭、革命、政治、社會體制的巨變。
  • 民國時期為何土匪橫行?
    民國土匪的種類 民國時期中國土匪種類繁多。如果以土匪活動的地域特點來劃分,則有山匪、馬賊、響馬、邊界土匪、海盜和湖匪等等。 所謂山匪,一種是指常年在山區活動的土匪,如雲貴川一帶的土匪。
  • 蚌博雲展廳||海派時尚民國服裝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於蚌埠第二空壓機廠住宅開始拆遷,曾在本廠學校任教的李婉貞老師,搬家收拾雜物時,打開了珍藏半個世紀的箱子,這是一批民國時期的服裝,被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此前,她參觀過新建的蚌埠市博物館,看到近現蚌埠城市廳那些文物與復原場景,對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文化,感觸頗深。年逾八旬的李老師,回想自己上學時,也曾穿過民國樣式的旗袍,那只是用普通洋布做的,哪有這麼精緻。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光明日報-光明網
    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下簡稱「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這些成果,作為我國2019年在古生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民國時期,中國一片混亂為什麼教育界人才輩出?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4211字,閱讀約9分鐘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歷史上,民國時期的各種思想之爭一直是文化界經久不衰的話題。這一時期,大多數文人喜歡的是民國文化的一道風景線,但那是民國的教育,是所有文人的性格。
  • 民國前後的上海服裝,走向奢華
    追求新潮20世紀初,上海社會已經有了根本性的發展,在逐漸走出封建社會的過程中,人們的思想隨著發生巨大的變化,有了新的思想與觀念,在生活(包括服裝)方面也產生新的追求,帶有十分明顯的轉型特徵。在此時期,首先明顯的變化是破除舊的服飾禮儀。
  • 銷售假冒「七匹狼」服裝數千件,判刑!
    銷售假冒「七匹狼」服裝數千件,判刑!個月,緩刑1年6個月,並處罰金6萬元。案情回顧陳某和吳某是同村的鄰居,兩人年紀相仿,相約來到「中國羊毛衫名鎮」濮院創業開網店。經營一段時間後,兩人嫌自家網店的生意不紅火,別人家賣名牌服裝的銷量很高,於是就想到了「傍名牌」,假冒「七匹狼」服裝出售。果然,銷量直線上升。
  • 民國時期,部分地區已用上了電燈,為何後來又點了40年煤油燈?
    不少網友們調侃:雖說主題是跑偏了,但大上海的混亂倒是有那味兒了。 民國時期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在這部劇中倒是被演出了一二。 當然,有的人紙醉金迷,而有的人肯定就窮困潦倒。民國時期,真的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有錢的地方,早就電話、電線一家通了。窮的地方,別說民國時期了,就是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都還用著煤油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