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千年演化的中國漢民族服裝,為何會在民國時期有了巨變?
服飾文化最能彰顯一個民族的文化色彩,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抽象概念。雖然從表面看上去會給人一種空洞、晦澀之感,但如果將其付諸於書籍、建築,習俗、服飾、語言等文化載體之後,就會發現它不僅有形、有色而且還十分有味道。
筆者認為最能體現出文化色彩的標誌物,除了文字中所表達的喜怒哀樂色彩之外。其實,大家用肉眼可以看到的畫卷以及建築物上的顏色,都是一個民族文化色彩最直觀的表現。而從古至今穿在身上五顏六色的衣服,也是不容忽視的服飾文化色彩。
服飾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從原始人用樹葉與獸皮製作「衣服」開始,再到華夏「人文初祖」黃帝發明「上衣下裳」。
就已經初步奠定了古代漢民族的服裝形制,歷經大約五千年的發展與演化之後,在民國時期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民國時期時代特色與服飾文化變更
相對於其他歷史比較久遠的朝代來說,由於民國距離現代社會時間比較近,所以大多數人對這個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政權都較為熟悉。這個曾經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信條的政權,雖然最後不得不沒入波濤洶湧的歷史洪流。
但是在其發展建設中的「黃金十年」, 也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傳承和祭奠的文化理念。如果從表面上去分析民國社會發展趨勢與特徵,可以發現最能表現其社會變革的就是服飾文化。由於這個歷史階段相對來說比較特殊,所以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也尤為獨特。
如果從歷史背景角度出發去看民國服飾文化,其實就像中國近代政治一樣錯綜複雜。由於民國的社會構成主要以清朝遺民,接受過新式教育或有留學經歷的群體為主,所以呈現出了多元化發展的歷史特色。
筆者認為如果從根源上來講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其實也同樣顯現出了亦中亦西,滿漢合流、華洋雜處等特點。
在這種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之下,形成了色彩斑斕、中西合璧的服飾景觀。這其實也是中國數千年以來,從未有過的服飾文化大變革。
1.民國服飾文化特點
民國由於正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所以從上至下都表現出了極為明顯的多變性。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傳統與革新以及中國與西方觀念相互碰撞融合。在這種前提下服飾文化所體現出來的革新與融合最為明顯。
筆者認為在多種文化的衝擊之下,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開始向多元化發展。從原來的中式傳統服飾逐漸,向西式摩登與中西合璧方向發展。
這其實也是民國服飾多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種多元化服飾理念的影響之下,民國時期的服飾也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特色。
2.民國官方服裝形制
民國政府在成立當年就曾頒布過一系列服裝形制條例,其中對官員、軍人、警察、外交官,以及男女禮服等方面都做了詳細規定。從民國政治人物的服飾形式來看,基本上都以西式禮服樣式為主,無論男女還都確立了大禮服與小禮服制度。
所謂「大禮服」其實就是指西式禮服,這種禮服的顏色多以黑色為主。長度以剛蓋過膝蓋為宜前為對襟後下端開衩,腳上穿黑色過踝靴子頭戴高頂禮帽。從具體規定來看還有白天與夜晚之分,晚上穿的禮物被稱為「晚禮服」。
「晚禮服」的樣式完全借鑑歐式燕尾服,禮服內穿白色拉花襯衫領口處還需系領結,從外觀看上去其實與西方國家男式服裝相差無幾。從這一點來看其實就是確立了西裝在社會禮儀中的地位,亦或是將這種西式服飾文化由上至下進行推廣。
從清朝時期的長袍、馬褂、布靴,到民國時期的西式禮服著裝,其實完全表達出了當時社會,其實已經自上而下地接受了西式服裝與服飾習慣。
雖然從外表上來看更加整潔並且有氣度,但是這種完全西化的服裝,卻喪失了中式服飾的傳統韻味。
3.民國特色服飾「中山裝」
(1)民國特色服飾「中山裝」的起源
「中山裝」顧名思義就是由「國父」孫中山,借鑑歐美服飾元素結合日式學生服裝,設計出來的一種具有中式特色的民國服飾。這種形制的服裝從外表上來看,既有歐美西裝的設計元素同時也融入了亞洲服飾特點。
「中山裝」是一種立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這種形制的服裝設計出來之後,在1929年4月被國民政府規定為法定製服。
這其實也是大家在以民國為主題的影視劇中,經常能看到很多民國官員身著「中山裝」形象的根本原因。
這種凝聚了中華傳統與西方理念的服飾,從誕生之日起就註定了其濃鬱的時代特色。作為民國男性的標誌性服裝可謂深入了社會的各個層面,上至民國政府要員下至普通百姓,幾乎都對這種寓意極為深刻的「中山裝」情有獨鍾。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中山裝」早已淡出了大眾視野,尤其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後,更是被廣大民眾當做老古董收入了儲物櫃。
這種在民國時曾風靡一時的「中山裝」,也終於隨著民國徹底沒入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2)「中山裝」的重要涵義
「中山裝」作時代大變革時期的民國政府統一著裝,不僅可以體現出東方服飾文化,與歐美國家服飾理念的積極融合與創新,同時也可以彰顯出中西方文化的大融合。這種民國時期的「國服」其實就是民國服飾文化的重要體現。
「中山裝」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這種服裝形制其實與日式學生服頗為類似,這其實與孫中山曾多次旅日息息相關。
但是「中山裝」的領子由立領改為翻領,其實就是參考了滿清官府中的翻領設計,而這種領子會讓上衣看起來更加挺闊。
「中山裝」下身直接套用了西式長褲設計,筆直褲線的褲線不僅可以讓褲子看起來更加具有立體感,而且也可以在一定角度上拉伸著裝者的身高。這種服裝設計理念不僅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而且也會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歷史厚重感。
這款極具中式服飾文化特色的服裝,在紐扣設計上其實也煞費苦心。「中山裝」的設計者將其紐扣數量由七個改成五個,這樣不僅可以更加方便桌穿用,而且也可以讓身著「中山裝」的人看起來更有威儀感。
如果從「中山裝」的設計內涵角度去分析,可以得知五個扣代表「五權分立」;而四個兜代表「禮、義、廉、恥」;袖口上的三枚紐扣則寓意「三民主義」。雖然當初孫中山在設計這款服裝時的想法不得而知,但是這種牽強附會的涵義也確實令人感動。
4.民國女性禮服「旗袍」
民國是一個非常傳奇的歷史階段,不僅出現了很多才華與智慧並重的紳士,同時也孕育出了令世人羨豔的「名媛」。她們是溫婉與動人的人間精靈,當身著旗袍款款走來之時,總能給人一種超然外物的自然美感。
旗袍誕生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並於1929年被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筆者認為旗袍作為一種中西合璧的女性服飾,不是是國之精粹同時也充分展現出了東方女性之美。大家可以試想一下身著旗袍手執紙傘,步態輕盈溫婉可人的美人款款而來時的情景。
旗袍作為中式服裝中最能體現女性美的服飾文化,既繼承了傳統中式服飾的神韻與美感,同時也融入了西方服飾設計中的曲線美。這種剪裁貼身如行雲流水一般的服飾,不僅最大程度上彰顯出了東方女性的身材之美,同時也體現出了中西合璧服飾文化特徵。
《辭海》中關於旗袍的記載:「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繡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
從《辭海》中的介紹可以得知,旗袍其實是從滿族婦女「旗袍」改良而來。但清代「旗袍」兩邊不開衩並且比較寬大,這與民國時期的「旗袍」又有很大差別。,居然從外觀上來看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民國「旗袍」卻更具有開放性的特色。
關於旗袍概念的界定雖然歷來爭議頗多,但是這種外型與清代「旗女之袍」頗為類似的服裝。不僅衝破了封建禮教對女性的身體與人格的限制,同時也能充分體現出身體曲線美。尤其是修身剪裁以及單側或雙側開叉設計,更是讓禁錮了幾千年的美腿重見天日。
一襲旗袍染就一身芳華,兩袖月光訴說絕世風雅。民國時的名媛仿佛與旗袍是天生絕配,當出身名貴、才貌雙全的名媛身著或淡雅,或豔麗的旗袍行走在民國大街上時,她們就是一道永不磨滅的靚麗風景。
筆者認為民國時期誕生的女性服飾「旗袍」,其實就是傳統中式服飾文化與西式服裝理念,完美結合之後應運而生的一種具有現代感的女性服裝。
這種服裝既可以體現出女性的雍容華貴之美,同時也可以彰顯出溫文爾雅的大家閨秀之感。
結 語
民國是一個僅存續三十八年的重要歷史階段,在這個紛繁複雜、變化無常的大時代中,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實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革。但由於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時代特徵,所以只能夠截取其中一個顯著特徵,去分析其歷史變革中的突出特點與內涵。
民國時期新舊思想碰撞與融合的焦點,其實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但由於當時社會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日常服飾文化領域,所以筆者從民國服飾文化領域著手,為廣大讀者分析了民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特徵。
筆者認為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變革,其實主要體現在中式傳統、西式摩登,以及中西合璧等三個主要變革與改良之中。
服飾作為一個民族最突出的文化特徵,一旦出現變革或徹底顛覆的現象之後,就說明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
【參考文獻】
郭豐秋《身體視角下民國女性服飾變革探析》
陳玉《民國時期女性服飾的歷史變遷》
王雪《民國時期服飾簡論》
徐逸《議民國時期服飾變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