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坑鄉土|內坑各時期行政區域演化(唐至民國部分)

2020-12-22 超級生活小竅門

內坑各時期行政區域演化

原文整理於《晉江行政區域演化稽略》、《晉江縣誌》

圖文整理:許漢冬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清·晉江縣疆域圖

在閩南農村,都、隅、圖、甲等區域劃分名詞仍顯見不鮮,尤其是在村莊擋境中,仍舊可見六都、七都某某村、某某王爺府。「都」是什麼意思?又是怎麼由來的。這一名詞的解析,是我國古代的行政區劃單位,至今,仍在民間沿用。例如:都主境、都主公、某都某村落等等。那麼,內坑自有行政區劃以來,在各個歷史時期,都隸屬哪個行政區劃,本文通過節錄清·道光版《晉江縣誌》以及晉江市檔案館出版的《晉江行政區域演變稽略》,為大家解讀!

01

唐代

據唐《通典》記載,唐代實行鄉、裡、保、鄰的地方制度。但當時晉江縣鄉裡的具體設置,情況不詳。

02

宋代

全縣分5鄉,統23裡:①開建鄉(今縣西南安海一帶),轄養能、務本、仁孝、修仁等4裡;②安仁鄉(今縣東南永寧、深滬和金井一帶),轄仁和、勸善、弦歌、永寧、江陰、聚仁等6裡;③永寧鄉(今青陽一帶),轄永福、和風、沙塘等3裡;④晉江鄉(今鯉城區及市郊一帶),轄常泰、興賢、登瀛、臨江、鸞歌、棠陰等6裡;⑤玉泉鄉(今河市一帶),轄愛育、善政、仙溪、常建等4裡。

03

元、明兩代

改鄉、裡為隅、都。城內稱隅,城外稱都。實行隅、都、圖、甲地方制度。城內分3隅,城外分43都,共統135圖,圖各10甲。

04

清代

四都統圖二 在城西南五十裡,宋屬於務本裡。明統圖一。內柑市、駟行、葛洲、長埔、呂厝、樓下、前洪、墓庵、雲頭、內湖、九坑、寮內、前宅、洋林、塗垵、井上、灰厝、上峰、莊埕、前尾、高溪、大田邊、小田邊前、小田邊後、湖內、白垵、歐厝、歐坑、岐山、深圳、蔡坑(今砌坑)、後頭坑、潘厝、社仔、內林、山後、九坑街、左市、林兜等三十九鄉。

五都統圖二 在城西南五十裡。宋為仁孝裡。內宅內、龍園、下村、後洋、張上厝、後溪、宮前、王塘、內宅、蘇內、東洋、田厝、靈水、曾林、加溜、內塘、張前、林口、林隔、浯、浯內、大浯塘、小浯塘、坑南、邦尾、福坂、前頭、大傅林、小傅林、坑園、英井、潘厝、小田厝、溪東、南村等三十五鄉。

六都統圖一 在城西南六十裡。宋為仁孝裡。內內坑、雷厝、東宅、後山、岑上、宅內、村邊、東福、餅旦、下黃、下村、鐵灶、竹兜、前山、柑塘、嶺頂、坑尾、山頭、宅尾、州嶺、後橋、下寮、中寮、下洪、後溪、石湖潭、亭兜、後庫、後村、林頭、山後、潘鏡等三十二鄉。

七都統圖一 在城西南五十裡。內相林、西埕、邱厝、到厝、烏亭、曾埭、粬厝、西邊、東井、水頭、後埭頭、前埔、曹店、陳垵坑、東村、馬坑、張坑、上西溪、下西溪、後蕭、內曾莊、外曾莊、侯厝、門內、古田等二十五鄉。

八都統圖四 在城南六十裡。內安海東堡、糞庭、黃墩、後庫、浦邊、內市、安厝、橋頭、頭市、吳山、林尾、安海西堡、西垵、行厝、西門、湖池頭、坑、柑坂、庫前、庵前、連山尾、洋內、皇恩、塔兜、山兜、新塗樓等二十六鄉。〔明何喬遠秋日安平八詠詩〕靈巖山下萬人家,古塔東西日影斜。巷女能成擰麻布,土商時販木棉花。〔又〕山鎮田稀多賈海,小村市鬧亦成墟。只驚五鬥鹹仍濁,不怕三餐飯少魚。〔又〕寥民為錢禮上蒼,何如大宛面如王。南風一片孤帆入,泉布人誇欲鬥量。〔又〕西橋五裏海門遙,小閣觀音壓岸腰。陡見蓮花清宿淤,拍天白雪是秋潮。〔又〕畫栱雕窗俯海荒,朝朝廟下跪祈祥。層龕累櫝元真閟,大似金身鎖武當。〔又〕五尺清流一丈溝,秧田穗隴夾溝頭。平疇中斷孤州晚,千個鷺鷥點素秋。〔又〕不分東西有雨晴,少年羅綺曳秋輕。衡門別有幽人臥,終歲長飢汗漫生。〔又〕石井西頭鰲水波,考亭別廟亦嵯峨。諸生魯國弦歌在,白首高山竟若何。

以上二都宋為修仁裡。通上八都,宋統於開建鄉。

05

中華民國

民國時期,縣行政區劃變更頻繁。民國初年沿襲清制。民國17年(1928),取消縣佐制度,實施《縣組織法》,縣以下分為縣、區、村裡、閭鄰四級。5戶為鄰,25戶為閭,百戶以上的市鎮為裡,百戶以上的鄉村為村,20村裡為區。

民國18年(1929年),仍維持四級制,但將村裡改為鄉鎮,20至50鄉鎮為區。

民國23年公布《縣自治法》,規定縣、鄉鎮、閭鄰三級地方制度。同年5月,全縣實行保甲制度,以10戶為甲,10甲為保,10保以上為鎮,亦可設區(與鄉鎮同級)。

民國28年9月,又公布《縣各級組織綱要》,分縣、鄉鎮兩級建制。這一地方政制,沿續實行到民國38年。其具體區劃變更如下:

(一)、民國24年6月,全縣劃為6個區,設區公所。

區公所所在地是:一區在城關,二區在安海,三區在青陽,四區在石獅,五區在金井,六區在河市。同年8月,根據省政府關於分區設署辦法施行細則的規定,將6個區並為4個區,設立區署,即第一、三區合併為第一區,區署設在縣城;第二區不變;第四、五區合併為第三區,區署設在石獅;原第六區,改稱第四區。

(二)、民國25年,增設水上保甲。全縣共計120聯保,1167保,1.2142萬甲。

(三)、民國29年,全縣設4個區,撤銷聯保,建立46個鄉鎮。

第一區,區署在縣城。轄有泉山鎮、明倫鎮、雲梯鎮、南薰鎮、象峰鎮、西北鎮、東洛鎮、法石鎮、新鄉鎮、永豐鎮、和平鄉、三民鎮、雙池鎮、青陽鎮、羅裳鎮、碧山鄉,三聯鎮17個鄉鎮。

第二區,區署在安海。轄有安平鎮、內坑鎮、白洲鄉、靈源鎮、新村鄉、石塔鄉、東石鎮、梧林鄉等8個鄉鎮。

第三區,區署在石獅。轄有石獅鎮、新華鎮、塘市鎮、彭田鄉、蚶江鎮、蓮塘鄉、祥芝鎮、永寧鎮、大坡鄉、衙口鎮、中山鎮、沙崗鄉、英林鄉、金井鎮、石圳鄉、深滬鎮等16個鄉鎮。

第四區,區署在河市。轄有雙河鄉、錦鳳鄉、豐山鄉、羅溪鄉、山頂鄉等5個鄉。

(四)、民國31年,省政府規定區之劃設,縣政府所在地的鎮,其行政歸縣政府直接指揮,不必劃入,其餘不得分至五區之多。於是全縣行政區劃劃分為安海、石獅、河市3個區,46個鄉鎮、538保。

其中,內坑規屬安海區,為內坑鄉與白洲鄉,內坑鄉轄區內共有14保,白洲鄉有12保。分別為:

1、內坑鄉:蓮塘、梅嶺、梅山、古山、龍山、城山、佳池、溪山、上莊、桐林、錢江、西田、曾埭、水埭。

2、白洲鄉:割州、砌坑、田豐、三民、內林、白垵、洪山、祥霞、錦塘、蓮芳、瑤瓊、陶澤。

(五)、民國32年,全縣劃為3個區,36個鄉鎮。

縣直轄10個鄉鎮:西北鄉、東洛鄉、法石鄉、浮橋鄉、立德鎮、居仁鎮、由義鎮、永豐鄉、雙池鄉、青陽鄉。

安海區轄9個鄉鎮:碧山鄉、梅溪鄉、白洲鄉、內坑鄉、安平鎮、靈梧鄉、忠信鄉、東石鎮、石塔鄉。

石獅區轄12個鄉鎮:羅裳鄉、塘市鄉、至善鄉、自強鎮、蚶江鄉、復興鄉、永寧鎮、霞坡鄉、英林鄉、沙崗鄉、金井鎮、深滬鎮。

河市區轄5個鄉鎮:大猷鄉、豐山鄉、錦鳳鄉、羅溪鄉、山頂鄉。

(六)、民國33年,撤銷區署,全縣設25個鄉鎮。其中,內坑鄉析出安海鎮,設置親民鄉,鄉鎮公所所在地為大宅村(現磁灶大宅)。轄區內共有11保。分別為

1、熊峰(熊山)保:宅內、東宅、宮仔口、內坑街、許(雷)厝、姚厝、灰厝。共7個街、村。

2、山莊保:石湖潭、後庫、亭頂、鋪頂、山頭、後橋、內曾莊、上嶺、西溪寮。共9個街、村。

3、桐山保:後山、桐林、西埕、外曾莊、後蕭。共5個街、村。

4、梅嶺保:芸頭、下倉、下黃、立厝、前山、張坑、東村、洋內、土垵、前宅、坑尾、九坑、西門、湖池頭、內山尾。共15個街、村。

5、豐田保:長埔、砌坑、後坑、塘坡。共4個街、村。

6、光山保:田邊、呂厝、潭頭、割州。共4個街、村。

7、祥安保:白安、深圳、上邦、岐山。共4個街、村。

8、雙紅保:後厝、潘厝、田邊、內林、井上、社仔、湖內、後坑、歐厝、前洪、後溪、下洪。共12個街、村。

9、錦霞保:下尾、鍾茂、柑市、刺園、洋林、黃塘、宮前。共7個街、村。

10、泰昌保:倒橋、官田、南村、深溝、泰昌、內湖、後溪、富蓮湖。共8個街、村。

11、大宅保:古塘頭、後坑、瑤瓊、新鄉、大宅、芳山(第山)、新田(後)坑。共7個街、村。

(七)、民國35年5月,撤銷和平鄉,全縣改為8鎮、16鄉,共轄298保。

未完待續……

版權聲明

在這裡尋找更多的關於內坑的印記

相關焦點

  • 內坑拖鞋打響突圍戰
    試水電商渠道  困局之下,內坑拖鞋開始尋求多方面的突圍之道,而擺在首要位置的,便是在渠道端的發力。  今年以來,晉江直播帶貨火爆了各行各業,越來越多的內坑拖鞋企業也「試水」線上直播帶貨,選擇「外貿轉內銷」,將更多業務重心放在國內,欲藉此謀求更多商機。
  • 晉江內坑貧困男孩得白血病,他才2歲!這些人知道後……
    就在他們一家一籌莫展之際,內坑中學94屆同學會第一時間送去5000元的愛心善款。內坑五峰志願者服務隊161名志願者籌集善款16020元之後,張少煌的病情傳到了內坑五峰志願者服務隊,志願者們隨即發起了愛心接龍。「一家有難,八方支援。
  • 內坑熊山寺啟建庚子年藥師佛七法會
    為感念藥師如來的慈悲願行,滿足十方善信之請,內坑熊山寺依舊例於12月9日至15日(農曆十月廿五至十一月初一)啟建消災植福藥師法會,廿五日上午,啟建燻壇灑淨,正式起七。—END—原文刊載 | 內坑熊山寺版權聲明本公眾號所有影像圖文均註明來源及作者,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文章內容標註原創的,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媒體、網站、單位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 針對安海內坑用水緊張問題 全力統籌協調 新建兩條供水管道
    泉安南路供水管道工程施工現場,工人忙著鋪設管道昨日,記者在泉安南路供水管道工程(靈安路至可幕加油站)施工現場看到,數臺挖掘機同步施工,部分路段已經埋設好供水管道。「該工程從11月1日開始連續施工,高峰期的時候,七臺挖掘機同時進場施工。」
  • 內坑鄉土|民國時期的晉江華僑與鄉族械鬥——葛州械鬥
    民國時期,晉江地區的鄉族械鬥十分盛行,為了在械鬥中爭取有利地位,鄉民往往會尋求華僑的支援,引發華僑對械鬥的幹預。(一)華僑利用僑匯、武器接濟械鬥僑匯被充作械鬥資金,用於置辦武器建造防禦設施、僱人助鬥、撫恤傷亡人員等,甚至有一些華僑從海外購買武器運回家鄉接濟械鬥。
  • 內坑故事 | 內坑街東福宮(相江公)田都元帥——雷海青的前世今生
    田都元帥生平南安羅東鎮振興村有一處盛唐時期的千年古廟,廟裡供奉著盛唐時期中央歌舞團成員之一的著名藝術大師雷海青。雷海青(696-765),原籍南安縣埔頭十七都坑口鄉人氏(即現在的南安羅東鎮振興村 坑口宮自然村),畲族(此處現已無其後人,也無畲族居民),唐開元二年,是年十八的雷海青被當年的中央歌舞團錄取,由於勤奮好學受到兼任劇團團長唐明皇李隆基的多次表揚。天寶十四年,安史叛軍兵臨長安,玄宗離京奔蜀,棄樂工於京城。六月長安城破,梨園弟子遂被叛軍俘獲。
  • 內坑往事|內坑械鬥血淚史之——砌坑、官橋塘上兩村械鬥緣起
    特來本市招待記者發表該村糾紛經過,茲將該村冤啟錄次:本村村民尤長無辜被慘殺案,為恐各界未明真相,爰將經過詳情,報告於次:緣本(砌坑)村尤掇之妹玉蘭,幼時家庭貧窮,由父母做主,讓於葛洲村林清機之女為婢,伴嫁於甘棠(加塘)村楊家,後林女隨夫南渡泗水,迨南洋戰事發生,僑匯中斷,給養遂成問題,玉蘭即回故鄉,賴胞兄為生,依照當年讓與約議,玉蘭年至十九歲
  • 內坑長埔村以黨建為引領 多方合力推動鄉村振興
    王築水是晉江內坑鎮長埔村黨總支書記。日前,長埔中路村道改造工程正式啟動,這是鄉村振興路上一個重要項目,村民們都很關注,他經常帶著村兩委到現場查看。  「長埔是長埔人的長埔,最近道路建設,你們出入會麻煩點,請見諒。還有,我們準備在這條路上建幾個微景觀,你看在哪裡建比較好?」路上正巧遇到村民老王,王築水湊上前去。
  • 經過數千年演化的中國漢民族服裝,為何會在民國時期有了巨變
    經過數千年演化的中國漢民族服裝,為何會在民國時期有了巨變?服飾文化最能彰顯一個民族的文化色彩,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抽象概念。雖然從表面看上去會給人一種空洞、晦澀之感,但如果將其付諸於書籍、建築,習俗、服飾、語言等文化載體之後,就會發現它不僅有形、有色而且還十分有味道。
  • 民國時期各銀行樣票集錦,那些不為世人所知的票劵
    民國時期,美國鈔票公司、英國華德路印鈔公司、英國德納羅公司等,都曾受中國中、中、交、農四大行,各省銀行、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等委託,設計並承印他們準備發行的紙幣。尤其是美國鈔票公司,所接受的委託案最多。由於各種原因,這些紙幣的一部分並未能夠正式發行,僅停留在試印樣票階段。
  • 民國時期最美的10個女人,可惜紅顏薄命,大部分未得善終
    民國時期是我國文藝界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期間,我國電影從零開始,一步步走上了世界的舞臺。許多特別出色的電影明星就產生於這個時期,其中,幾個絕世美女直到現在,也留在大家的記憶中。
  • 民國版 閆妮同款 陝西話八級教程——《白水縣鄉土志》方言篇
    《白水縣鄉土志》 編撰者不詳,清朝末期成書。全書不分卷,白水縣早期有民國十三年手抄本流傳。 鄉土志是在清末教育改革背景下產生的一批特殊地方文獻,《白水鄉土志》主要章節有,坐落氣候,習尚,冠婚喪祭,歲時,物產,陶器,藥材,木屬,草屬,菜屬,毛之屬,花之屬,羽之屬,花之屬,蟲之屬,介之屬,水果,方言。甚稱一本閒書與奇書,它雜亂的物屬裡還原了白水人民100年前的生活實況。字數不多,字字如金,語言精練。
  • 民國時期各種各樣的職業裝
    民國時期,文官中有行政官、外交官、警察、司法官、技術官5個類別。民國初年,文官中的行政官沒有特定服制,為此,袁世凱在當政時期特地制定了一項《地方行政官公服令》。  文史學者何德騫介紹,新型「服制」之端為民國北洋政府首開。
  • 山東錢莊業的進展——民國時期
    (同上,《安邱縣》第10頁〔民國十年前後,益都縣〕境內營錢業者以百數。其中十之七集中縣城,餘則分布各鄉鎮。繭與絲之交易,約七十餘萬元,發網之交易,年逾二百萬元,俱賴錢莊之接濟。臨朐絲之出品,年達五百萬元左右,於上海成交後,將款匯至益都,匯票通用於青島、濰縣、博山、周村、濟南等處,故商人倶樂用之,各錢莊買賣此種匯票,不無利益。
  • 民國老街!來『唐家古鎮』漫遊1200餘年光陰...
    如果說北京的韻味是大院胡同,江南的韻味是平房水鄉、成都的韻味是寬窄巷子,那麼南粵的韻味,當屬這一條長長的山房路皆可呈現。山房路這條老街上,仍留有許多的民國記憶。它絲毫不遮掩自己的蒼老,且引以為傲。
  • 廣西歷史:清朝時期廣西布政司轄下十一府二州二廳的區劃歷史
    前面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曾介紹過明代時期廣西的行政區劃:《廣西歷史:明朝時期廣西布政司轄下十二府的區域歷史》。清代廣西行政劃分到了清代時期,行政劃分更為簡潔,其中部分地區撤併了很多,其中原因,就是政策的改變,在西部地區實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土歸流,同時,也隨著時代的前進,增加了一些別樣的建制,如廳,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