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走出非洲》還在中學,記憶中只剩那片蒼茫大地,恢弘又浩瀚,男女主在飛機上俯瞰這神跡般的存在,伸出手緊緊相握。那一刻,是讓人窒息的美。
最近重看,才開始關注到裡面的「人」,也意外地發現這居然是1985年的片子,是即便放在三十多年以後的今時今日也依舊是充滿人文關懷與女性主義的好片子。其實相對於目前新世代的日漸保守反潮,回頭看看前輩,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在告訴我們該持怎樣的理念,做什麼樣的人,如何過這一生。
相信看過片子的觀眾都必定對女主的「I had a farm in Africa」難以忘懷,那滄桑而充滿回憶的聲線,是所有精彩故事最好的開端。縱看女主凱倫的一生,從最初結婚來到非洲一直到離開,她一直都遵從自己的內心,主動尋求機會,製造可能性,然後披荊斬棘,開出自己的路來。
為了逃離歐洲,她主動提出了聯姻,丈夫要錢,她則得到頭銜和一個離開的機會。但是你以為有錢就可以買到無憂無慮的人生嗎?當然不,生活中很多事情並不會因為你努力了就盡如人意。來到非洲以後,曾經努力地嘗試過愛自己的丈夫,守護自己的家,甚至想要孩子也是她主動提出要求。但男人的薄情和風流本性並不會因為婚姻就出現質變,反而給凱倫帶來了一身的病痛折磨,甚至永遠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除了身體的打擊,還有經濟上的危機,婚前說好的經營農場變成了種植咖啡,隻身一人在偏遠的農場和土著們一起生活勞作,平覆危機,幾年後終於開始收成卻發生火災一切付之一炬。好不容易遇到愛情,掙脫前一段交易婚姻,又好不容易爭取到自己想要的相守,愛人卻永遠隕落在了這片土地,再也不能飛回身邊。
不論哪一方面,似乎都是此後餘生自怨自艾的理由。當然,凱倫不是。
面對無人趟過的路,她也曾憤怒,也會痛苦,但並沒有沉溺在無力的抱怨中,每一次面對困境和重創,她都選擇站起來,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既然農場已經沒有可能,那就用心經營自己的咖啡園,面對巨大的未知,和土著們一起勞作,直到咖啡種出來享受收穫。天有不測風雲,意外之下失去了一切,也要在最後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求遍所有的權力顯貴,為從未被白人殖民者入眼的土著們爭取在自己土地上生活的權力。那麼想要孩子卻天公作弄,既然不可能再有自己的孩子,她選擇開辦教育為當地的孩子們爭取學習知識獲取智慧的機會。相知相愛的男人意外去世,她悲痛欲絕,但也並未沉淪,而是選擇將這份沉甸甸的情感深埋心底,永遠紀念。
你看,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她主動選擇的結果,即便無常,不可控,她也緊緊把握每一次航行的方向。遇山開山,見水劈水。她的獨立、勇敢、堅強和韌性為她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贏得了在離開之際,傲慢的男士俱樂部全體成員對她的致敬。當然,她也並不在乎。
這也幾乎是我想像中愛情最該有的樣子。
他們是彼此的知己,像兩隻草原上的獅子,第一次見面就能嗅到彼此是同一類人。喜愛閱讀和生活,一個愛講故事,一個愛聽故事,志趣相投,彼此滋養;熱愛這片廣袤的大地,尊重土地上原本的主人,嚮往自由,一腔孤勇。彼此信任和懂得,他們是可以在面對危機時,肩並肩背靠背作戰的戰友,而絕不只是樹與藤的依附。
也看到有人說,女主還是太封建,為什麼一定要婚姻那張紙呢,也太不先鋒了。首先,不說時代的局限性,是社會的塑造導致了女性的不安全感,光這一點就怪不到女主頭上。其次,真正能做到遵從內心,爭取自己想要的,這就是自由,不論她爭取的是獨身還是婚姻,這都是她自己的選擇,她的權力。能做到尊重所有的選擇,獨善其身,不judge他人,這才是一個良性的,我們應該營造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