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梅姨三十多年前就在教我們做人了

2020-10-12 MissJ

第一次看《走出非洲》還在中學,記憶中只剩那片蒼茫大地,恢弘又浩瀚,男女主在飛機上俯瞰這神跡般的存在,伸出手緊緊相握。那一刻,是讓人窒息的美。

最近重看,才開始關注到裡面的「人」,也意外地發現這居然是1985年的片子,是即便放在三十多年以後的今時今日也依舊是充滿人文關懷與女性主義的好片子。其實相對於目前新世代的日漸保守反潮,回頭看看前輩,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在告訴我們該持怎樣的理念,做什麼樣的人,如何過這一生。

相信看過片子的觀眾都必定對女主的「I had a farm in Africa」難以忘懷,那滄桑而充滿回憶的聲線,是所有精彩故事最好的開端。縱看女主凱倫的一生,從最初結婚來到非洲一直到離開,她一直都遵從自己的內心,主動尋求機會,製造可能性,然後披荊斬棘,開出自己的路來。

為了逃離歐洲,她主動提出了聯姻,丈夫要錢,她則得到頭銜和一個離開的機會。但是你以為有錢就可以買到無憂無慮的人生嗎?當然不,生活中很多事情並不會因為你努力了就盡如人意。來到非洲以後,曾經努力地嘗試過愛自己的丈夫,守護自己的家,甚至想要孩子也是她主動提出要求。但男人的薄情和風流本性並不會因為婚姻就出現質變,反而給凱倫帶來了一身的病痛折磨,甚至永遠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除了身體的打擊,還有經濟上的危機,婚前說好的經營農場變成了種植咖啡,隻身一人在偏遠的農場和土著們一起生活勞作,平覆危機,幾年後終於開始收成卻發生火災一切付之一炬。好不容易遇到愛情,掙脫前一段交易婚姻,又好不容易爭取到自己想要的相守,愛人卻永遠隕落在了這片土地,再也不能飛回身邊。

不論哪一方面,似乎都是此後餘生自怨自艾的理由。當然,凱倫不是。

面對無人趟過的路,她也曾憤怒,也會痛苦,但並沒有沉溺在無力的抱怨中,每一次面對困境和重創,她都選擇站起來,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既然農場已經沒有可能,那就用心經營自己的咖啡園,面對巨大的未知,和土著們一起勞作,直到咖啡種出來享受收穫。天有不測風雲,意外之下失去了一切,也要在最後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求遍所有的權力顯貴,為從未被白人殖民者入眼的土著們爭取在自己土地上生活的權力。那麼想要孩子卻天公作弄,既然不可能再有自己的孩子,她選擇開辦教育為當地的孩子們爭取學習知識獲取智慧的機會。相知相愛的男人意外去世,她悲痛欲絕,但也並未沉淪,而是選擇將這份沉甸甸的情感深埋心底,永遠紀念。

你看,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她主動選擇的結果,即便無常,不可控,她也緊緊把握每一次航行的方向。遇山開山,見水劈水。她的獨立、勇敢、堅強和韌性為她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贏得了在離開之際,傲慢的男士俱樂部全體成員對她的致敬。當然,她也並不在乎。

這也幾乎是我想像中愛情最該有的樣子。

他們是彼此的知己,像兩隻草原上的獅子,第一次見面就能嗅到彼此是同一類人。喜愛閱讀和生活,一個愛講故事,一個愛聽故事,志趣相投,彼此滋養;熱愛這片廣袤的大地,尊重土地上原本的主人,嚮往自由,一腔孤勇。彼此信任和懂得,他們是可以在面對危機時,肩並肩背靠背作戰的戰友,而絕不只是樹與藤的依附。

也看到有人說,女主還是太封建,為什麼一定要婚姻那張紙呢,也太不先鋒了。首先,不說時代的局限性,是社會的塑造導致了女性的不安全感,光這一點就怪不到女主頭上。其次,真正能做到遵從內心,爭取自己想要的,這就是自由,不論她爭取的是獨身還是婚姻,這都是她自己的選擇,她的權力。能做到尊重所有的選擇,獨善其身,不judge他人,這才是一個良性的,我們應該營造的社會氛圍。

相關焦點

  • 《走出非洲》梅姨的美
    《走出非洲》的丹尼斯和《廊橋遺夢》的羅伯特一樣,酷愛自由,富有個性。但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愛得更為熱烈,彼此互相吸引,有著共同的音樂,文學愛好。而凱倫被丹尼斯吸引,是因為她的鬼馬有趣,擅長講故事,和獨立有作為,同時也善良。可丹尼斯太愛自由,受不住一點束縛,"需要和佔有"在他那裡涇渭分明。《走出非洲》的梅姨比《廊橋遺夢》美太多。
  • 《走出非洲》梅姨真是偉大的演員
    梅姨年輕時候演的作品,根據丹麥作家凱倫布裡克森1937年發表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講述1914-1931年她在非洲經營農場的故事。「非洲貢嘎山下,我曾有一個農場」,這句臺詞念了好幾遍。非洲大草原,廣袤遼闊,一望無際,誰看了都想去,三毛也是定居在那裡,喜愛非洲的人一定是嚮往自由的人。摘一句書裡面的描寫:它從六千英尺深處淬鍊而出的,濃烈而純淨的精華。
  • 《走出非洲》不是我心中的她
    記得多年前看過《走出非洲》原著,被書中女主文字各種戳中。於是,在觀看本片之前,滿懷期待。但是,並沒有預期中的美好重溫。觀影完畢,我不禁自問:這是原書中的那個凱倫麼?答案:顯然並不是。首先是女主遠赴非洲緣由,我不記得是影片中那個臨時起意的橋段。說實話,我覺得任性得有點令人起疑/反感。這隨手一抓就拿來做自己婚姻對象的做法,無論如何我無法共情/認同。
  • 《走出非洲》:一部講述女性自我成長的史詩電影
    為了彰顯女性的崇高地位和女性節日的重要性,我們今天必須給大家推薦一部大女主的電影。《走出非洲》,一部講述女性自我的成長的史詩電影。這部電影拍攝於1985年,渾身都散發著深情雋永的古典氣質,上映之後獲得了極大的好評,並且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7項奧斯卡大獎。
  • 《走出非洲》觀後感與備忘錄
    景色宜人的片子,攝影了非洲最真實的畫面。梅姨的力作,感覺還行。就是節奏太慢太慢了,慢得我都睡著兩次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梅姨扮演的這人生沒有一件是好事。其人生坎坷,堪比《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小說不為過。故事發生在一個富家女孩,為了榮耀結個婚得從丹麥搬到非洲去,一開始計劃好好的。來到以後才知道自己跟計劃背道而馳。
  • 最恢弘的非洲之歌一《走出非洲》
    多年前,第一次看電影《走出非洲》,最震撼的畫面是卡倫和丹尼斯坐在滑翔機上,天空湛藍無垠,俯瞰大地,東非廣袤的大草原上,成群的羚羊在奔跑,成千上萬的火烈鳥在浩瀚的湖面飛翔《走出非洲》是丹麥女作家卡倫.布裡克森的自傳體小說,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由梅麗爾.斯特裡普和羅伯特雷德福主演,並獲得1985年7項奧斯卡大獎。卡倫.布裡克森在書中講述了她在非洲生活的17年,用深情優美的筆觸描繪了非洲壯美的自然風光,"蒼穹充滿著藍色的活力,將,將近處的山脈與林莽塗上了鮮亮、深沉的藍色。
  • 一部走進我內心の電影 | 《走出非洲》高分必看經典系列
    周末看了部電影《走出非洲》,本來是奔著梅姨去看的但被那種恬淡的愛情 深深打動。
  • 《走出非洲》曠野
    景色很壯美,非洲真的是一片古老神秘而恢弘的地獄(有機會去去-沙漠🏜️、草原🌿、動物🐘🐒🐊🦛、山川河流…)。草原褲裝也很好看呢,很颯。(梅姨年輕時美的)不過整體瀰漫著一股殖民地的高傲味道,喜歡不起來(其實最能沒事找事的就是人,以自己的意願去打擾原始居民和動物的生活,還奴隸),但是又像一個教育片~逐漸認識真我,順應自然,不要搶行改變)。
  • 《走出非洲》非洲不屬於任何人,他就在那裡,萬物生長日出日落
    哈哈哈,原來《廊橋遺夢》不是梅姨第一部婚內遇真愛的片子啊,這部才是。非洲真美,梅姨年輕時也真美。靈魂伴侶是什麼?我想就是讓你找到自我讓你更好的人。生命的魅力就在於她的個體是不同的,我們總被周遭要求活的符合大眾審美,很多時候很多時候就會忘記自己的靈魂是什麼樣子。是農場主,是妻子,是女人,是工作的螺絲釘,是母親,是家庭主婦?哦,不,首先我是一個人,一個有個人喜好夢想理想的人。
  • 81歲羅伯特雷德福宣布息影,曾與梅姨合作《走出非洲》
    而且為什麼不用非常積極樂觀的態度走出這個圈子呢?」其實早在2016年,雷德福就流露出了對演戲的厭倦,在宣傳《美國隊長2》的時候他就表示自己將不再演戲,而從幕前退休,今後要麼專心當導演,要麼重拾畫筆去畫他喜歡的素描:「我是個沒耐心的人,所以要我在每個鏡頭之間好好地坐著等待,真的很困難。
  • 《走出非洲》愛的真諦
    丹尼斯對非洲的愛帶著對自然的敬畏,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對原住民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尊重。他說We are not owners here,we just passing through 。我愛你,愛你本來的樣子,好的我愛,壞的我也不覺得差,全盤接受與欣賞。他像一隻自由的小鳥,飛過天空卻不會留下翅膀的痕跡。
  • 《走出非洲》一次非洲,一生也走不出的非洲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書是凱倫.布裡克森的《走出非洲》。對於凱倫來說,去到非洲是為了男爵夫人的頭銜,而從非洲離開,她的生命只屬於她自己。我們常常為了別人眼中的自己苦苦拼搏,殊不知在你的生命,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喜歡這本凱倫·布裡克森的《走出非洲》。我第一次去到非洲的時候參觀了當地的一個著名景點,叫做凱倫故居。因為沒有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普及,所以參觀之後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只覺得是舊時一個白人農場主的普通居室。
  • 《走出非洲》愛——兩棵樹的距離
    單純是這種野性已足以吸引我點開,事實上的確和梅姨展開一場非洲草原的深度旅行。在荒野中開闢土地、種植、收割咖啡豆,和原始部落與草原動物打交道,還有BBC式航拍的上帝視角。如果只是攝影上讓我感動,或者是喜歡一位演員,她的表演,行裝,不值得花篇幅去增加豆瓣的數據量了,我想用文字把握在觀影時觸動觀念的東西,並且分享。
  • 《走出非洲》凱倫從貴族名號到貴族精神的人生
    德尼·波拉克1985年製作的電影《走出非洲》算的是我最喜愛的影片了。   多年前,我的一個朋友推薦給我。多年後,我又推薦給無數的朋友。  片中女主角凱倫,在她還是一個富家小姐的時候,跟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一樣,沒有什麼認真的理想,也沒有過多的人生經驗。因此,她的追求就是能夠獲得受人尊重的貴族名號。
  • 《走出非洲》:溫暖你的情人節
    1937年出版的《走出非洲》,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她將十七年的回憶傾注其間,用文字向世人展示了她眼中的非洲,也記錄下了她在非洲的跌宕人生。1937年出版的第一版《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中的故事發生在歷史上奇特的曇花一現時期。
  • 《走出非洲》
    看過原著小說,一開始以為這是一部講大女主如何在非洲這片土地上與自然相處、與黑人交往的故事,看到後面才後知後覺電影和原著出入太大。全片最還原原著的一個場景恐怕就是一群非洲小孩偷摸聚在一塊兒,就為了等凱倫的布穀鍾報時的那一刻,一陣鬨笑然後掉。讀原著時就覺得這一幕很有趣,看電影的時候還是覺得很有趣。
  • 《走出非洲》走出非洲:娶妻娶賢,戀愛戀色
    中國式離婚,民法典規定有個冷靜期,到了冷靜期,再看《走出非洲求婚之前看《走出非洲》才是最及時的鎮靜劑。看明白電影,就明白自己是不是愛,對方夠不夠賢。凱倫跪在新總督面前的時候,新總督夫人一直靜靜地看著凱倫,面色平靜,一言不發。
  • 非洲人怎麼看待《走出非洲》?
    由於旅遊業宣傳一貫的不嚴謹和輕浮,《走出非洲》的故事被越來越多地商業化運用,成為肯亞旅遊的第一大IP,令不太了解非洲的朋友,過多地被電影中的「浪漫愛情故事」所誤導。早年,我也是一樣非常喜愛《走出非洲》,某些段落的字句早已經長在了骨頭裡,但在2012年左右,接觸到一些《走出非洲》人物野史故事之後,我才發現,我們這些外來者和後來者,只不過是懵懂地吃了一顆彩虹糖果,偶爾吃一下可以,不能上癮和迷信,無益健康。
  • 梅姨過譽了嗎?整理了一下她42年內獲過的所有獎項,我竟然手軟了......
    如今梅姨在川普眼裡已經成為"most over-rated",我們來數一數梅姨1976年以來的獲獎記錄,看看梅姨到底是不是過譽了?那些影片你又最喜歡哪部?梅姨的角色範圍有多寬?1986 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走出非洲》北歐女作家在非洲的經歷
  • 非洲行(8):給你一個真實的肯亞,電影《走出非洲》
    這是一場令人難忘的旅行,目光追隨著鏡頭轉移會映射在普通美國人的身上,也許你看不到經濟有多發達,科技有多先進,藝術有多繁榮,但讓我們用更感性的角度來認識世界,了解各國人的精神狀況,風土人情,山川地貌。我們藉此機會轉載《 與看風景同行》旅遊系列,以饗讀者。):底特律,美國最悲情的在東非,遊人們一般都是衝著野生動物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