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第一次看電影《走出非洲》,最震撼的畫面是卡倫和丹尼斯坐在滑翔機上,天空湛藍無垠,俯瞰大地,東非廣袤的大草原上,成群的羚羊在奔跑,成千上萬的火烈鳥在浩瀚的湖面飛翔,恍若天邊低飛的晚霞,那樣壯麗的自然景觀,感動了卡倫,也深深感動了萬千影迷。
而電影中優美壯闊,盪氣迴腸的主題曲,也與這部電影一起,成為了經典。
是我最愛的電影音樂之一。
《走出非洲》是丹麥女作家卡倫.布裡克森的自傳體小說,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由梅麗爾.斯特裡普和羅伯特雷德福主演,並獲得1985年7項奧斯卡大獎。
卡倫.布裡克森在書中講述了她在非洲生活的17年,用深情優美的筆觸描繪了非洲壯美的自然風光,"蒼穹充滿著藍色的活力,將,將近處的山脈與林莽塗上了鮮亮、深沉的藍色。正午的天空十分活躍,像噴薄而出的滾滾巖漿,又像一池碧水潺潺流動......在這樣高渺的天空,你盡可自由自在呼吸。」
卡倫.布裡克森最開始初到非洲,還帶著些許貴族的虛榮,努力維持著貴族的禮儀。
關注從遠方帶來的精美瓷器會損壞, 飯菜會不乾淨,並要求莊園的僕人戴白手套。
她除了打理肯亞恩貢莊園的事務,還喜歡在野外狩獵。曾面對面與獅子遭遇,與僕人一起和獅子搏鬥,從獅口中奪下了一頭牛。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受參戰的丈夫的委託,為軍隊運送過糧食、彈藥,冒著生命危險,在野外奔波了三個月。
而卡倫也愛上了非洲的自然景觀,古老的森林,時常騎馬去森林深處,跨越林間小溪,穿行在非洲月桂樹的花香中。還遇見了美麗的羚羊魯魯,魯魯一家成為了家庭成員之一。
卡倫與家裡的僕人、當地的土著了解日漸加深,隔閡漸漸消除。
她認為土著才是真正的非洲,從肉體到血液,與非洲風景協調一致。而他們只是來去匆匆的外來者。
她儘可能的治療當地土著,還在莊園創辦夜校,讓佃農讀書識字。
卡倫逐步融入非洲自由野性的生活,放下束縛,成長為一位勇敢堅毅的女性。
卡倫與丈夫洛爾.布裡克森的婚姻出現了危機,卡倫嫁給洛爾是為了貴族頭銜,而她的丈夫是為了卡倫帶來的豐厚財產。 卡倫才華橫溢,感性又勇敢, 洛爾卻缺乏責任感,放浪不羈,結果讓卡倫染病,導致卡倫終生不育,兩人最終離婚。
卡倫遇見了丹尼斯,丹尼斯是英國貴族,畢業於牛津大學。英俊瀟灑,喜歡狩獵、冒險。信奉「孤獨的自由」,常常數月在草原上狩獵。
兩人性情相投,丹尼斯教卡倫拉丁文,《聖經》和希臘詩歌。卡倫為丹尼斯在多少個夜晚,讀自己編的故事。丹尼斯喜歡聆聽那些長長的故事,從頭到尾,興趣盎然。
丹尼斯時常帶著卡倫一起出去狩獵,共賞草原的落日餘暉,在草原的月夜共舞,用留聲機的聲音吸引狒狒,也捕獵過獅子。
丹尼斯喜歡飛行,他們經常飛越非洲上空,飛過非洲大裂谷,在低空觀賞草原上的動物,穿越湖泊、森林。曾與老鷹比翼齊飛。
在日落時分,飛過恩戈山,從高空俯視這些列於世上最美的山峰。
「浩瀚的湖水橫嵌於光禿禿的茶色大地,活像一大塊耀眼的海藍寶石。我們一直向上飛,此刻又開始下降。低飛時,我們的投影在淺藍的湖面上映出深藍色的色塊,在我們下面抖動。這裡生活著成千上萬隻火烈鳥。」
在飛行中,卡倫體會到宇宙的廣闊,與生命的自由。這些是丹尼斯帶給她的,最美好的快樂。
熱愛自由,不願被羈絆的丹尼斯,在卡倫的咖啡園被燒毀,發生破產危機,決定要與她一起面對未來時,卻不幸飛機失事。
在莊園等待的卡倫,最終沒有等到丹尼斯的歸來。
丹尼斯在臨行前,朗誦了一段詩,仿佛是不祥的先兆。
「它們在高天充溢著活力--
穿過一重重藍天,引頸而上
懷著不屈的魂靈--
為蒼宇掛起灰白色調的徽章。」
卡倫把丹尼斯安葬在恩戈山,是他生前為自己找的墓地。
電影裡,卡倫在丹尼斯下葬時,朗誦了一首《致一位英年早逝的運動員》。
「英俊青年早早夭折,
榮耀不能為誰停留,
月桂樹轉瞬蒼翠,
卻比玫瑰凋零的還快。」
卡倫把土撒向棺木時,卻不忍落下,含著眼淚,把土撒在自己頭上。
這個場景,讓我哽咽落淚。也讓很多觀眾傷心落淚。
丹尼斯永遠長眠於非洲大地,而卡倫也永失摯愛。
卡倫在丹尼斯去世後,變賣家產,安頓好莊園的佃農,孑然一身,離開了非洲。
後來,她在朋友的來信中得知,丹尼斯的墓旁,有一對獅子在那裡長久盤桓。
她得到了安慰,因為這是丹尼斯喜歡的。
卡倫在17年間,失去了婚姻、莊園、親人、愛人。
與非洲分離半生後,她終於明白了,丹尼斯曾說的「我們只是過客。」
非洲不屬於他們,他們只是非洲的過客。
她的餘生再沒有回到非洲。
只是用餘生追念,那片美麗廣袤的土地,和摯愛的人。
「如果我會唱非洲的歌,
我想唱那長頸鹿,以及灑在它背上的新月;
唱那田中犁鏵,以及咖啡農倘汗的臉龐;
那麼,非洲會唱我的歌嗎。」
----卡倫.布裡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