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小說和電影中的男女視角差異

2020-10-12 離亭之宴

同樣是以回憶倒敘的方式來記述主人公在非洲的生活,小說《走出非洲》更多的感覺是散文化隨意性的表達,作者卡倫.布裡克森似乎是並沒有什麼側重點地在講一個故事。她的故事不是從頭講起的,她的思緒是遊弋的,恩戈莊園,土著小孩,與他們若即若離的羚羊魯魯,莊園上的孩子,她的朋友和土著僕人……似乎是她的心想到哪裡,她的筆就寫到哪裡。文本中呈現出很多對實體的描繪,比如一開篇,卡倫對非洲風物的一大段細緻的描寫,暈著詩性裹著深情,「如果你生活在非洲高原,那麼,早晨一睜開眼你就會感慨:呵,幸好我棲身於此,這是我最該駐足的地方。」因為是自傳體的作品,這部小說著重表現女主人公凱倫的情緒、思維、心理衝突,情懷多而情節少,又因為作者個人化的情感表達而顯得有些時序混亂,文本中大篇幅的景色描寫又緩衝了小說敘事中的節奏,我原本覺得,這並不是一部適合改編成電影的作品。

同一個角色,在小說中和在電影中絕對不會給人完全一樣的印象;同一個人,自己對自己的感知和別人對自己的感知,當然也不同。因為是自傳體小說,作者選擇描繪的事物都帶有她個人強烈的感情色彩,滿蘊溫柔微帶憂愁。儘管柔中帶韌,但也還是溫和寬容的。這投射出的是寫作這本書時作者卡倫.布裡克森對年輕時的自己的認識和感覺。小說當然包含部分的虛構,投射出她對自己當年隱形的期許,想像已逝的人生其他的可能。

這就像是尋一個夢,「夢的真正美妙之處在於無限自由的夢境,真正尋夢者的樂趣,不在於夢的內容,而在於夢的一切完全不受其幹預和操控。是他們自己創造出夢境裡壯觀的景觀,美景斑斕而迭出,色彩繽紛而玄妙。一個個陌生的人物在夢境裡出現,或友善,或敵對,儘管做夢的人從未與他們交往過。」我一直很喜歡小說中這段關於夢的描述,總覺得它從某種意義上說出了大多數女性作家的寫作傾向。追夢是女人的本能,連同她們與生俱來對美麗事物與美好感情的憧憬一起,往往成為促使她們寫作最原初的衝動。《走出非洲》就是這樣一個夢,漂浮的雲彩、靜謐的山野,成群的野生動物、恢弘的日出月沉,規律的草木榮枯,還有那場飛越非洲上空的旅行……所有的一切都像是為這個夢準備的。我甚至沒有在這本書中找到任何像電影中那樣激烈的矛盾和爭端,一切看起來都是溫和的。即便是如丹尼斯之死這樣的強烈記憶,也被作者柔化成好像宿命的安排。下意識地粉飾和美化自己的過往,是女性作家寫作時的下意識,也是我讀這部小說時隱隱的一種感覺。

成功的電影改編往往從原著中汲取最需要的部分進行創造性的改編,通過增加情節的戲劇性效果、將心理描寫外放至對話和動作等等形式,將劇本改編得利於銀幕表現。美國導演西德尼.波拉克對小說進行改編,簡化了原作大部分情節,只將側重點落在女主人公凱倫.布裡克森的感情生活。影片中凱倫的非洲生活,基本上是憑藉她個人的感情階段聯結。西德尼.波拉克拍攝過的電影大致可以分成兩類,男性動作片和女性劇情片。《走出非洲》是後者的代表。如果說,小說《走出非洲》是卡倫.布裡克森女性自視型的作品,那麼影片《走出非洲》,則充分投射出以出導演西德尼.波拉克為主的男性視角下的卡倫,她在非洲這片土地上是如何生存、如何愛恨、如何拼搏、如何抗爭。西德尼.波拉克的女性劇情片中的女主人公身上有許多類似的特質,比如同樣自尊、同樣堅強,果敢地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擁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和堪與男性相較的能量。我看小說《走出非洲》,是看一個自尊堅韌的女性的訴說;而我看影片《走出非洲》,則是看男性的視角下,一個堪與他們對等的女性如何訴說。波拉克喜歡描繪對立,這種對立體現在於影片的由始至終,凱倫與非洲這快土地的對立,與丈夫布裡森男爵的對立,與戀人丹尼斯的對立。而這些都帶有波拉克強烈的個人色彩,在小說《走出非洲》並不明顯。

尤其是對凱倫與丹尼斯的戀情,波拉克進行了很多再創作。小說《走出非洲》中,凱倫對丹尼斯的態度其實是相當寬容的。《飛行記》一章中,卡倫寫到丹尼斯時說,「他不參加狩獵的時候住在我這裡,書籍和唱機之類也留在我這兒。每當他回到莊園,所有的一切都向他敞開。我靜靜地等待著丹尼斯歸來,而他只在想來的時候才來。」這樣溫柔的筆觸,分明不是作為一個佔有者的角色,而是作為一個等待者的角色。等待之外還有理解和感恩,她寫他所帶給她的:「丹尼斯的性格中有格外值得我珍惜,那就是喜歡聽別人講故事。」「丹尼斯教我拉丁文,教我讀聖經和希臘詩歌」,「他送過我一臺留聲機」,「我與丹尼斯在一起,不論何時,都會有幸遇上失群」,「正是因為丹尼斯,我的莊園生活才會擁有那最激動人心的、最大的歡愉:我曾與他一起飛越非洲上空。」「你覺得你在他伸出的手掌上飛行,託舉你的正是他的翅膀。」在這些文字中看不到對立,更看不出絲毫的怨懟,青山依舊,怎奈流華,時間淘儘是非恩怨。這就該是一個歷經滄桑的女性,在懷念早逝的愛人時的筆觸。凱倫與丹尼斯的感情並不是無疾而終,而是在仍然熾熱的時候戛然而止。也許當年橫亙於兩人之間也有對立與傷痛,但那些都隨著丹尼斯的死亡而消失。隨著日久年深,沉澱下來的則是對方當年的饋贈,何況女人原本就很容易在分離之後對過去的美好回憶念念不忘。

可是,在從小說到電影的過程中,影片在對過去發生的事件進行還原的時候,這樣由時間沉澱出的溫和情緒就會缺乏說服力。女性無論從性格,還是從心理委曲,都較男性複雜得多。女性大多是不講理同時又愛說理的,同時容易耽於幻想而不計後果的。凱倫倫為了當上男爵夫人而結婚,完全不計後果。在影片開始的片段中,她對布裡森說:「我沒有人生目標,又沒有一技之長,現在又嫁不出去……而我們至少是朋友,在一起就算不成功,但起碼我們嘗試過了。」布裡表示他希望娶一個處女,但又為凱倫關於金錢的提議動心。鏡頭中的兩個人站在宴會旁白雪覆蓋的森林裡,前景是冬季蕭索的枯枝敗葉,後景則是冬日籠罩下的迷濛的森林。這樣的鏡頭語言揭示了凱倫失敗婚姻的開始,然而這其實是凱倫自己的選擇,也是波拉克看來的,她應該做的選擇。

女性無論是從生理還是心理都比男性柔弱,但如果面對感情,無論是對異性的佔有欲還是對同性攻擊性都要較男性高出很多。女人想聽到甜言蜜語,常常希望自己的愛人能將對自己的情感掛在嘴上甚或公諸於眾,而男人的感情則更傾向於個人化合隱忍一些。這些小說《走出非洲》中沒有寫出的部分,波拉克展將它展現在影片《走出非洲》中。在凱倫與丹尼斯第一次過夜的第二天,凱倫問丹尼斯需要如何看待這件事。從女人汲求安全感的角度,她原本想表達在這句話中的意思,其實是希望丹尼斯嘗試著正視他們之間的關係,但丹尼斯卻只收回答她了個「為什麼」,這時候的凱倫有一個非常細微的面部表情,她幾次開合嘴唇,欲言又止。隨和她便請巴克利勸說丹尼斯留在她身邊陪她一起經營農場,丹尼斯卻不肯答應。隨後,巴克利的死緩衝了兩人之間的矛盾。隨後,兩人在一起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生活,就像卡倫在書中描繪的那樣。然而不同感情觀念造成的衝突可以緩衝卻無法結束,沙灘上篝火旁兩人因為結婚與否的爭執,鏡頭在兩個人犀利的言辭間不停的切換,凱倫尖銳丹尼斯堅持,兩個人誰都沒能佔據上風。緊接著鏡頭切換,暴雨中水壩的潰堤,凱倫努力卻仍然未果,她失望無力地說,「隨它去吧!」表示著她對丹尼斯追求自由的無力。場景隨之再次切換,丹尼斯獨自一人駕駛著飛機,以各種高難度的姿勢進行天空中的冒險。這與之前兩人一起的那次天空之旅形成了鮮明對比,凱倫所欣賞到的那些「那令人驚訝的光線與色彩的巧妙交融與還變;那陽光普照下綠色原野上的一抹彩虹;那巨大的垂直的雲朵;草原上的那些生靈……」女性與男性先天的審美就不同,因而呈現在眼前的景物就不盡相同。丹尼斯一個人的眼中,則是山川與河流的交融,火車與汽車延伸向院方的痕跡。有凱倫在的時候,丹尼斯儘可能地把飛機駕駛得平穩;而當他得以獨自一人的時候,他極盡所能地揮發體內冒險家的熱血。女性對回歸家庭的渴望和男性掙脫束縛的本能,最終令兩人在爆發激烈的衝突後分居。凱倫獨自一人在燈下獨坐,喃喃:「有白馬王子嗎?」女性始終覺得情必近乎痴而始真,她們固執信守著這樣的觀念,並且希望得到男性的理解和配合。然而造化卻不獨為女人設計,對於男性而言,情須兼乎逸才始化。東風西風,誰都佔不了上風。

電影中還有一些短對話讓我非常難忘。丹尼斯和凱倫飛行後的那次性愛,畫面十分短暫,兩個人加起來只有三句臺詞。「不要動。」丹尼斯說。「我想動。」凱倫回答。「不要動。」丹尼斯再次說道。不到一分鐘的短鏡頭,三句臺詞,把丹尼斯心中對另一人有可能入侵自己自由的恐懼,表現的淋漓盡致,這是文字化的小說沒能也不能做到的。「你知道嗎?你是對的。農場從來就不屬於我。」在農場遭遇大火,丹尼斯趕回來時,一向要強的凱倫終於願意承認。「也許我是錯的。」這時候,向來強硬的丹尼斯卻這麼說。在變故之下,男女主人都發生了轉變,只不過這些隱藏在隻言片語中的可能性,都因丹尼斯的意外身亡而終結了。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這是藝術的魅力,更是生活的魅力。

《走出非洲》是為數不多的讓我先深愛上它的電影、而後深愛上它的小說的作品之一。小說《走出非洲》女性化的詩性語言和跳躍思想,電影《走出非洲》男性化的恢弘場面和刻骨愛情,儘管它們這麼不同。

相關焦點

  • 電影「走出非洲」,觀眾「走近非洲」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的非洲電影不多,《亞當》《阿布·萊拉》《空調》等有限的幾部影片成為一扇難得的窗,讓這裡的觀眾窺見非洲電影的歷史和當下——當電影「走出」非洲的時候,觀眾「走近」了非洲。
  • 卡倫莊園:《走出非洲》中的美麗與哀愁
    凡是喜歡看電影的人,都知道有部電影叫《OUT OF AFRICA》(走出非洲),該電影獲得了7個奧斯卡獎,拍攝於1985年。這部電影就是根據卡倫寫的自傳體小說《OUT OF AFRICA》拍攝的。她的小說自出版後翻譯成幾十種文字被廣泛閱讀。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曾經兩度考慮要授予她諾貝爾獎,可惜都失之交臂。卡倫於1962年去世,享年77歲。
  • 《走出非洲》一次非洲,一生也走不出的非洲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書是凱倫.布裡克森的《走出非洲》。這時候我的朋友建議我去看看電影《走出非洲》,我便在肯亞的最後兩周看了這部老電影。電影的一開篇就有一種時代的穿越感,取景地就是在我前面提到的凱倫故居。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凱倫的情人丹尼斯開著飛機帶著她在天空翱翔,以上帝的視角俯瞰整個富饒的東非大地,遼闊的草原上一群奔跑的瞪羚與斑馬,泛著波光的湖面上掠起的火烈鳥盡收眼底,凱倫陶醉在這樣的美景中,與丹尼斯的手在空中緊緊相握。
  • 《走出非洲》
    看過原著小說,一開始以為這是一部講大女主如何在非洲這片土地上與自然相處、與黑人交往的故事,看到後面才後知後覺電影和原著出入太大。全片最還原原著的一個場景恐怕就是一群非洲小孩偷摸聚在一塊兒,就為了等凱倫的布穀鍾報時的那一刻,一陣鬨笑然後掉。讀原著時就覺得這一幕很有趣,看電影的時候還是覺得很有趣。
  • 電影《走出非洲》裡的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
    《out of Africa》走出非洲中得到了運用,這部片子表現了非洲迤邐的風光,同時整部電影用莫扎特的音樂,但是在哪裡用這段音樂呢?作曲家約翰.巴裡擔當電影配樂,他以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的旋律為動機,創作了走出非洲的主題音樂。丹尼斯送給卡琳一架留聲機,我們就不斷地聽到莫扎特的幾首器樂作品片段。其中使用次數最多、積極參與了故事敘事的,是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中的第二樂章。
  • 愛在思念中升華,在回憶中不朽 |《情人》與《走出非洲》
    天氣越來越冷,沒有什麼比被窩看劇更令人溫暖的事情了,如果實在不知道看什麼,經典老片總不會太差,比如我看了自傳系列的《情人》和《走出非洲》,自傳雖有一些自我修飾的矯情與美化,但經典之作仍讓人感悟頗多。走出非洲伊薩克·迪內森《走出非洲》--自由與遼闊與《情人
  • 最恢弘的非洲之歌一《走出非洲》
    多年前,第一次看電影《走出非洲》,最震撼的畫面是卡倫和丹尼斯坐在滑翔機上,天空湛藍無垠,俯瞰大地,東非廣袤的大草原上,成群的羚羊在奔跑,成千上萬的火烈鳥在浩瀚的湖面飛翔而電影中優美壯闊,盪氣迴腸的主題曲,也與這部電影一起,成為了經典。是我最愛的電影音樂之一。《走出非洲》是丹麥女作家卡倫.布裡克森的自傳體小說,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由梅麗爾.斯特裡普和羅伯特雷德福主演,並獲得1985年7項奧斯卡大獎。
  • 如果你看過《走出非洲》...
    說起丹麥女作家卡倫·布利克森(karen blixen1885-1962) 的名字,也許有的人並不了解,但如果提起那部著名的電影《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很多人會恍然大悟。八十年代,這部由小說改編成的同名電影獲得了奧斯卡獎,它講述的是白人殖民者在肯亞的生活。由於電影的轟動,作者卡倫的故居遂成為肯亞著名的人文景點。
  • 《走出非洲》:溫暖你的情人節
    1937年出版的《走出非洲》,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她將十七年的回憶傾注其間,用文字向世人展示了她眼中的非洲,也記錄下了她在非洲的跌宕人生。一戰前期,東非國家肯亞、烏幹達、羅得西亞等地吸引了大批不滿意家庭生活和社會現狀的歐洲人。我們的女主角凱倫便是其中一個。愛上瀟灑倜儻的哥哥,卻嫁給了薄情花心的弟弟。如此戲劇化的橋段,正是女作家凱倫·布裡克森的真實經歷。為了男爵夫人的頭銜,為了離開寒冷的北歐,凱倫追隨自己的未婚夫來到了非洲。而這樣一個看似功利的女人,在非洲這塊自由的大陸上,度過了生命中最為純粹的十七年。
  • 《走出非洲》走出非洲:娶妻娶賢,戀愛戀色
    中國式離婚,民法典規定有個冷靜期,到了冷靜期,再看《走出非洲》這個電影,就晚了。求婚之前看《走出非洲》才是最及時的鎮靜劑。看明白電影,就明白自己是不是愛,對方夠不夠賢。凱倫跪在新總督面前的時候,新總督夫人一直靜靜地看著凱倫,面色平靜,一言不發。
  • 《走出非洲》——勇敢和自由
    無數的人就有無數種的活法,大致上可以分為平凡的和不平凡的兩類。大部分人都會平凡、安靜的活下去,順著命運隨波逐流,活著卻像死去了;還有那麼極少數的人會足夠勇敢,不順從命運的安排而一路逆流而上,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凱倫·布裡克森無疑就是這樣的勇士。好多年前看過這部電影,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人坐在直升機上俯視非洲大草原的場景,其他的反倒印象不深。
  • 周末劇場 | 電影《走出非洲》原聲20周年版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外國經典音樂《Out of Africa 走出非洲》是 80 年代時候必看愛情經典之一
  • 奧斯卡電影《走出非洲》,陪我到天明
    《走出非洲》電影音樂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莫扎特作品《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 《走出非洲》:一部講述女性自我成長的史詩電影
    為了彰顯女性的崇高地位和女性節日的重要性,我們今天必須給大家推薦一部大女主的電影。《走出非洲》,一部講述女性自我的成長的史詩電影。這部電影拍攝於1985年,渾身都散發著深情雋永的古典氣質,上映之後獲得了極大的好評,並且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7項奧斯卡大獎。
  • 非洲人怎麼看待《走出非洲》?
    △ 今夜陪朱迪加班《走出非洲》這部作品,是去非洲之前被推薦的必看書籍和十大電影,基本上是共識。
  • 豆瓣8.6分《走出非洲》:一個女人的史詩和她的盪氣迴腸的愛情
    《走出非洲》由西德尼.波拉克執導,梅麗爾斯特裡普,羅伯特雷德福等主演。1986年,該影片獲得第5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第43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等6項大獎。1.關於婚姻電影《走出非洲》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凱倫是一個富家女,她為了獲得貴族的頭銜,嫁給了情人的哥哥,不遠萬裡來到非洲,在非洲開始了跌宕起伏的人生。
  • 榮獲 7 項奧斯卡獎的電影《走出非洲》,太經典了!
    我在非洲遇見了為自由奮不顧身的情人,熱愛動物勝於人,折桂而來,情迷而往。我在非洲曾寫過一首歌,哪裡有已逝的熱土,哪裡有純潔的朝露。我總是兩手空空,因為我觸摸過所有。我總是一再啟程,因為哪裡都陋於非洲。 疫情期間,我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堅持在家隔離中。在此,小編推薦大家重溫一部經典影片《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 。
  • 非洲行(8):給你一個真實的肯亞,電影《走出非洲》
    在最後,還有獲得奧斯卡大獎,同時也引起非洲旅遊熱潮的電影,《走出非洲》。我們行程中的許多地方是這部電影《走出非洲》的外景地,還有那條鐵路。這部電影1985年底上映,隨後獲得7項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影片,導演,攝影,音樂等。導演和男女主角都是電影史上的重量級人物,而這部電影一直被廣泛認為是電影史上排名前20位的經典名作。
  • 美國奧斯卡獲獎電影《走出非洲 (1985)》原版高清
    (港) / 遠離非洲(臺)   劇情簡介:  凱倫(梅麗爾·斯特裡普 Meryl Streep 飾)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富家女,為了得到一個男爵夫人的稱號她離開故土丹麥遠嫁東非肯亞,然而男爵夫人的稱號並沒有給凱倫帶來美滿的婚姻生活。
  • 《走出非洲》梅姨真是偉大的演員
    梅姨年輕時候演的作品,根據丹麥作家凱倫布裡克森1937年發表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講述1914-1931年她在非洲經營農場的故事。「非洲貢嘎山下,我曾有一個農場」,這句臺詞念了好幾遍。非洲大草原,廣袤遼闊,一望無際,誰看了都想去,三毛也是定居在那裡,喜愛非洲的人一定是嚮往自由的人。摘一句書裡面的描寫:它從六千英尺深處淬鍊而出的,濃烈而純淨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