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陳平看東西
ID:LadyEmma2016
在一些關於肯亞旅遊的手冊上,你會看到這樣清晰的介紹,在東經36°42′46″、南緯1°21′10″、海拔約1860米的地方,坐落著位於奈洛比的卡倫故居,這是肯亞著名的人文景觀之一。
說起丹麥女作家卡倫·布利克森(karen blixen1885-1962) 的名字,也許有的人並不了解,但如果提起那部著名的電影《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很多人會恍然大悟。
八十年代,這部由小說改編成的同名電影獲得了奧斯卡獎,它講述的是白人殖民者在肯亞的生活。由於電影的轟動,作者卡倫的故居遂成為肯亞著名的人文景點。
那是個豔陽高照的好日子,我們驅車前往Karen小屋。
毫無疑問,這裡是Karen的世界。為了紀念這位20世紀初從遙遠的丹麥王國跑到非洲來尋找愛情和奇蹟的女子,肯亞政府把這一片全闢成了Karen的世界:在接近故居的方圓幾公裡之內,都可以看到跟 Karen有關的字眼,Karen咖啡屋,Karen飯店,Karen醫院,Karen學校.
起初,這裡被叫做名「mbogani」。
1912年建好,1917年卡倫夫婦將其買下,闢為咖啡園,當時佔地6000英畝。
1925年卡倫與丈夫離異後,繼續在此居住至1931年。
由於流年不佳,氣候不宜,自然災害連年,咖啡園經營一直不景氣,出售給了奈洛比的一家土地商,其後數易其主。
1963年肯獨立時,丹麥政府購故居及其附近6英畝土地,贈與肯政府以紀念肯獨立。
1985年正式建為卡倫博物館。
If I got down on my knees and I pleaded with you,
如果我彎下雙膝,只想和你在一起
If I crossed a million oceansjust to be with you,
如果我越過無數險阻,只為陪在你身邊
Would you ever let me down?
你會讓我失望嗎
If I climbed the highest mountain,
如果翻過了世上最高的山脈
just to hold you tight,
只為了能夠把你緊緊地擁在懷裡
If I said that I would love youevery single night,
如果我說我的愛會伴隨你每一個寂寞的夜晚
Would you ever let me down?
你會不會讓我失望……
電影主題曲《Because I Love You》的旋律仿佛正迴旋在碧空如洗的上空,空氣鮮如露水,旋律憂傷動人。
轉瞬間,看到火紅的木棉樹掩映著一座白色的房屋。這便是那個著名的花園——Karen的花園。這裡有她親自設計的園子和小屋,親手種植的那些曼妙的樹木和奇異花草 。
一想到,再走幾步,我便可以去跟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女子,一個屬於上個世紀的傳說約會。心情忽然變得有幾分緊張,不由得放慢了腳步,不想驚動了上世紀的美好夢幻。
在通往房間的走廊兩側,是用玻璃罩著的展示牆,裡面存放著Karen所寫的書,除了各國版本的《走出非洲》,還有另一本小說《最後的故事》。寫書的時候,她用過不少筆名,卡倫·布利克森(Karen Blxsen)是她的真名。
書房、臥室、廚房、會客間等房間,基本上都保持了原貌。那幾張由Karen 親自打回來的獵物製成的動物皮,就趴在地上,據介紹,這是複製品,正版的在丹麥。還有電影拍完留下來的一些衣服,其中有梅裡爾斯特裡普穿過的裙子,羅伯特·雷德福穿過的褲子,令人矚目的是Karen 那隻從丹麥運過來原裝的巨大的皮箱,它上面赫然寫著路易威登。當年的Karen已經是LV的客戶了。
房屋的陳設,透著當年的歐洲氣息,鋪著白色鏤花桌布的慄色餐桌,做工精美的細木柜子,來自遙遠的中國的古玩,木質的馬桶,搪瓷的浴缸。從她的客廳中央,可以看到後花園的景致,她可以瞭望到她的工人們在那裡工作的情形。
每個屋子的牆上都掛著Karen和朋友,丈夫,情人的照片,它們輕聲講述著一個悽美又浪漫的故事。
公元1914年,當中國女人還在裹小腳,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候,這個叫做卡倫的丹麥貴族女子,為了博得男爵夫人的稱號,負氣之下來到了非洲的肯亞,與布裡克森男爵結婚。但布裡克森男爵生活極其放蕩,並因此得了梅毒,還傳染給了卡倫。為了治病,卡倫不得不回到了丹麥。歸來後布裡克森男爵已離家出走,倆人的婚姻名存實亡。 後來丈夫回到了丹麥,而卡倫則留下來,獨立經營非洲的農場。她還辦起了土著人學校,並為此傾注了極大的愛心和精力。
上天沒有辜負這個勇敢又善良的女人,一份來自情人丹尼斯的愛陪伴、支持著她。
就像好萊塢明星羅伯特·雷德福扮演的那樣,丹尼斯是一個惟我獨尊、我行我素、豪放不羈的獨行冒險家,他英俊而瀟灑,充滿了貴族氣息和陽剛之氣。
崇尚自由的丹尼斯,喜歡大自然,喜歡雲遊四方、喜歡狩獵,喜歡奔越在叢林和大漠之中。剛到非洲的卡倫在沒有隨身帶槍的情況下遇到一頭獅子,丹尼斯及時救了她,兩人由此結緣。
他讓卡倫乘著他的小飛機,飛躍高山和藍天,「通過上帝的眼睛」俯瞰美麗富饒的非洲大地。在雲端,卡倫把自己的手伸過去,握住他的手,於是她的臉上有了愛的表情,卡倫深深地愛上了丹尼斯。
丹尼斯每天都從蒙巴薩飛回奈洛比。她說「你只要心裡有我,不用每天都回來。」但他不聽。每次回來就在門廊下坐著等她,有時等著等著,就睡著了。她的丈夫理解這一切,他跟丹尼斯說「好好待她。」
儘管兩人心心相印,但他們的關係卻時斷時續。丹尼斯不願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拒絕了共同生活的願望,依然獨自四處漂泊著。也許他這一生註定了要永遠地漂泊,以致他終於永遠地留在了非洲大地上,1931年,丹尼斯因駕機失事墜入山谷而喪生。
穿過被三角梅掩映著的門廊,來到巨大的美麗的院子裡,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研磨咖啡的巨大機器,為了防止火災,卡倫把廚房建在屋外,然而充滿諷刺的是,正是一場火災,燒毀了她的咖啡園。
咖啡園的毀滅 ,愛人的逝去,在經濟和感情上的雙重打擊下,卡倫告別了見證她青春歲月的非洲,離開了這片曾經帶給她痛苦、愛和勇氣的土地。
1937年卡倫·布利克森回到丹麥後,以她自己在非洲的親身經歷,寫成了小說《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
書寫的很成功,以至於海明威在接受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金時說過:「如果這筆獎金授予美麗的作家艾薩克·丹尼森,我會更高興。」由此可見這部小說的魅力。」
參觀完故居,慢悠悠地在卡倫紀念館裡尋找喜愛的禮物。付完款出門,只見外面的天已黑得伸手不見五指。
只有白色的走廊上燃著的燈火,幽幽暗暗中,閃著希望的光芒。
看護的員工坐在走廊的盡頭,黑黝黝的臉孔淹沒在夜中,白色的襯衣現出亮光來,他安詳舒適地像一個莊園的守者。當年,karen 就坐在這個浪漫、優雅的長廊中,靜靜地在暗夜中等待著丹尼斯。
暗夜中,我仿佛聽到卡倫離開非洲前和她的黑人僕役的對話:
僕役問她:夫人,您還會回來嗎?
卡倫說:我肯定會回來,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就像每次狩獵你為我找露宿營地,你找到時,會燃一堆篝火,這次換了是我在找,如果我找到了,就會燃一堆火,我一定在火光所在的方向。
僕役繼續說:夫人,如果您找到了,請通知我,請您務必將那堆火燃得大一些,這樣,我就可以知道您在哪兒。
多少年過去了,卡倫也離開了人世,她用愛人送給她的筆,把人生的悲歡、成熟、堅強變成文字,點亮了最大的火堆,照亮了無數女子的心懷,引領她們去冒險,去尋覓,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愛情。
即便是時過境遷近一百年,那又怎麼樣呢?
時光不會褪色,傳奇永遠就是傳奇。
陳平:
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 全球副主席 中國區主席
一帶一路百人論壇文化委員會 委 員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 諮詢專家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客座教授 博士生導師
貴州大學國際民間藝術研究院 院 長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 專家
長按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陳平看東西
ID:LadyEmma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