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養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收養棄嬰,更是難能可貴。贛州市寧都縣海蓮寺的法師釋常妙30多年來收養了20多名棄嬰。如今,有的考上了大學,有的已經出來工作了。
釋熊杰(左)今年3歲,是常妙法師現收養的8名棄嬰中年最小的一個。
前年臘月的一天晚上,身在海蓮寺的常妙法師聽聞寺廟門口有嬰兒的啼哭聲,她走到門口發現地面上有一個被丟棄的襁褓,幾經詢問都無人認領,常妙法師便將其收養。
海蓮寺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繁華路,這裡香菸繚繞,清幽靜謐。
寺廟住持釋常妙30多年來收養了20多名被丟棄的女嬰,含辛茹苦養育著孩子。孩子們在寧都縣城上學,海蓮寺是她們溫暖的家。
國清寺位於距離寧都縣城十餘公裡遠的會同鎮,是釋常妙管理的另外一個寺廟。
客人們到來後,孩子們勤快地收拾茶几、燒水、泡茶。
國清寺齋堂和其他房間的牆壁上懸掛、張貼著很多弟子規、論語等中國傳統倫理規範和佛道教義。
「孩子們周末在寺廟裡會念佛經、抄心經,久而久之她們都能把心經默寫下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們能靜心,滌淨心中的雜念。」釋常妙說。
她還經常教育孩子要做懂規矩、正直、有擔當的人。每個月初一、十五,釋常妙會帶著孩子外出放生,以此教育孩子們要有一顆仁慈、善良的心。
到了吃午飯的時候,孩子們盛好一碗飯菜後便離開餐桌,聚在一個房間裡吃飯。
「孩子們很懂事,她們會等到客人和義工吃完飯後再回到餐桌,吃剩下的飯菜。」餐桌上有幾盤清一色的素菜,湯很清淡,僅有一些綠色的豌豆作為配料。
午飯過後,11歲的釋演輪將酸菜晾曬在石頭堆上的鐵盤裡。孩子們雖然年紀小,但會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務。
釋演琳(左)和釋演如(右)在大樹下玩耍,兩人商量著等會兒一起去歡歡(一個國清寺內義工的女兒,孩子們的同齡人)家玩。
「我們不上學的時候一般會掃地、拖地、洗衣服、洗碗。」當問起孩子們不上學的時候一般會做什麼事的時候,文靜的演琳細聲回答道。演如性格活潑,天真爛漫,被釋常妙收養的孩子們在清淨的寺廟內自由成長。
孩子們成群結隊、活蹦亂跳地往歡歡(一個國清寺內義工的女兒,孩子們的同齡人)家走去。她們也是孩子,同樣具有愛玩的天性,也喜歡外面的世界。
「為造福社會奉獻一片愛心」是常妙法師的人生諾言,她想建造一個孤兒院,為無家可歸的孩子打造一個溫暖的家,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平等生存的權利。
「建一個孤兒院需要數以百萬計的資金,靠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做到的。養育這些孩子不容易,每個月要支出大概要五六千元,我靠著寺廟裡的香火錢和一些好心人的資助來養育這些孩子,現在面臨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問題。」在引我們上二樓參觀時,釋常妙道出了她的願望和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