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9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在收拾書包的 美術館的小泡芙們
這個夏天在西岸美術館發生的服裝設計工作坊,夏日影戲工作坊,聲音工作坊,陪伴孩子度過了一段歡愉多彩的時光,家長們也藉機暫時離開工作,悠(pí)閒(bèi)了一下,工作坊的老師們也紛紛表明在與小朋友的相處中收穫了不少意外的快樂,而美術館的小(lǎo)泡芙們呢,也在日常燒腦苦中作樂靠魔芋爽小麻花續命的工作中迅速成長起來。今天,我們帶大家一起回顧兩場剛剛結束的活動,看看我們的活動現場,是否留下了你們可愛的身影呢?
西岸美術館夏令營
聲音表演工作坊
此次聲音工作坊迎接了不同年齡的小朋友,為了讓小朋友理解聲音作為一種媒介,既可以與其他媒介相互轉換,同時也與其他媒介不同;另外,聲音無處不在,人體、樂器乃至日常器物,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在兒童這個心智階段的啟蒙,可以使他們突破對事物一般的感受方式,保留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看=聽
讓可視的變成可聽的
關於身體打擊樂工作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涉及的一個方法——將可視的轉為可聽的,例如孩子們要為不同的圖案設計聲音,當Dolaa老師拿出一個類似「W」的曲線,聰明的小朋友們立刻發出一種由高向低滑動的聲音,十分貼切。
雖然視覺與聽覺的聯繫有時如所指與能指間的關係那樣隨意,但時常這種聯繫中包含著人類的聯想和想像力。在文學中,有一個詞可以用於說明這個聯繫,即「通感」,用詩人話來說則是「聽見發聲的花朵,看見發光的音調」。而且「通感」也並非文學的特權,繪畫也一樣,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存在著聲音與視覺互通的表達,例如中國的山水畫與書法,常常強調其所畫的是節奏與韻律,再如西方現代藝術家,又常用音樂語言描述繪畫,例如我們熟悉的康定斯基,他從阿諾德·勳伯格的音樂中得到共鳴,並認為音樂中各個音調獨立的運行以及每個音符的內在之聲也正是自己試圖在繪畫中努力表現的。
瓦西裡·康定斯基,《黃、紅、藍》,1925年
西岸美術館正在展出
What , How√
「玩」比較重要
此次聲音工作坊的老師告訴我們,藝術工作坊的目的並不是希望孩子們在這裡完成什麼具體的目標,而是能在其中盡情玩耍(Play)。美術館的藝術工坊會給小朋友帶來一些在學校中獲得不了的東西,比如藝術浸潤的氛圍,自由發揮的空間,在這種輕鬆的環境,我們的確看到孩子們毫不拘束地在地板上跳躍、尖叫、激動地擁抱對方。最初有些羞澀的孩子,在活躍孩子的影響下,也開始踴躍地舉手表達自己的創意。帶著快樂的情緒,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顯然更加好奇與專注,並且這種學習並不拘泥於聲音表演,也有如何與其他小朋友合作、如何謙讓與包容,其他的小朋友就好比一面鏡子,在雙方的參照中,他們發現了自己。
不同的媒介
音樂v.s.繪畫
藝術其實像一種媒介,無論孩子還是成年人,我們都經過這個媒介,享受進入這個媒介的過程,並最終有意或無意收穫了另一些意料之外的東西。但是,籠統地將藝術概括為媒介,可能會忽略不同藝術種類的差異性,Kate老師提示我們音樂與繪畫的差異,例如對於三歲以前的兒童,他不能抓握畫筆,卻可以發出聲音;或是在一些音樂治療的觀念中,聲音的頻率在接近人體固有頻率時,可以起到調節平衡的作用;此外,曾經有生物理論將人類的腦分為左與右,左腦負責邏輯與理性,而右腦負責感性與身體性的部分,一些實驗表明,當未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們自然地哼唱歌曲時,調用的是右腦。基於這幾點考慮,音樂似乎更加接近人類生物性或者說本性的部分。
「帶娃」技巧
老師你有魔法嗎?
我們看到一個個活蹦亂跳的孩子時,不免產生了一絲擔心,老師們究竟有什麼魔法,能在既不嚴厲約束孩子的情況下,還能保證孩子們在一定秩序中快樂玩耍呢?
Dolaa老師告訴我們一個與孩子相處的訣竅,叫「尊重」,她不會把孩子當成指導和命令的對象,也不會把孩子當成一個「易碎品」而小心翼翼呵護,兩者是平等交流的朋友,比如老師也會有不開心的時候,尤其是當小朋友欺負別的孩子時。Kate老師說,這種尊重來自於一種相互平等的體驗,而「平等」的建立,需要成年人的謙虛以及對孩子們慷慨的肯定,其實孩子們並沒有我們想像的無知和魯莽,在沒有被社會化的孩童的眼中,其實蘊藏了許多人類成年後逐漸遺失的寶藏。當成年人意識到這一點並對此作出肯定的回應時,孩子自然就會因為這樣的事而與成年人建立起信任和平等的關係。
人退居幕布後,用雙手操縱影偶說故事,相信是很多人沒有體驗過的神秘遊戲。
皮影戲
歷久彌新的技藝
其實影戲這種表演形式在中國文化中已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據學者考證,皮影戲在漢代時就已存在,在宋代更是興盛於民間。人們用羊、水牛等動物的皮製作成大小不一的影偶,表演神話、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一臺皮影戲的表演涉及了複雜的環節,前期的影偶雕鏤、表演中操縱與唱、念白的恰當結合,動作效果的表現等,都決定了一場皮影戲的精彩程度。
新型影戲
「操縱」身體的表演
這一次,那什麼實驗創作小組(so what original)帶來一種新的影戲表演形式,他們表演的這齣戲劇,講述了從小在龍華生活的「阿龍」對城市化與工業化影響下的地區變遷產生的感傷,以及對往昔人與自然交融的追憶。這齣戲中,「戲偶」變成了人,表演者戴著影戲頭套,在幕布後表演。這種表演方式對操縱者的要求變低了,但對表演者的肢體表現要求也相應變高了。
用影子講故事
光與暗的奏鳴
藝術家也專門為小朋友們開設了四期影戲工作坊,讓孩子參與製作影具、表演的過程。工作坊有兩個主題,第一個是「走入影戲的奇妙繪本」,老師先結合繪本故事給大家演示影戲,然後再指導孩子們製作影具、講故事。第二個是「影戲中的奇幻故事」,孩子們在老師、家長的幫助下,構思好故事,用彩色片剪出豐富的形象,最後將一個奇思妙想的故事呈現在幕布前。
小朋友的故事很豐富,有「恐龍護蛋」、「洗手故事」、「可傳染細菌被打敗」和「怪獸大戰」等。
西岸美術館的首屆夏令營完美收官啦
在即將到來的九月
又有許多精彩正在生成中......
大家和小泡芙一起期待吧!
原標題:《泡芙Tour | 盡(bù)情(xiǎng)玩(kāi)耍(xué)》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