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
剛剛解除封城的倫敦,周一再次宣布從周三0點關閉餐廳、酒吧和美術館。正在逛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展的我,立刻上網訂了Tate Modern的票,還拉上朋友給我作了半日導覽。
因為時間有限,朋友決定重點帶我看館藏的精品,幫我先梳理一下"立體主義",這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先鋒藝術運動。聽講也聽了,注示也看了,照片也拍了,但還是覺得有些模糊。於是決定回家再拓展一下學習。以下便是我的關於"立體主義"的筆記也是我個人的理解,不一定對,希望和大家探討。
「一個頭就是眼睛,鼻子和嘴,你想把它們怎麼擺都可以。」
- 畢卡索
以前看畢卡索的名畫,只覺得特點鮮明,是在把一個立體的人或者物,展開放在一個二維的平面畫布上,因此會出現類似於比目魚的效果,很新奇,但實在覺不出美。但現在才明白,由畢卡索和布拉克(George Braque)創立的"立體主義",意義不是美還是不美,而是在當時其對歐洲傳統繪畫和雕塑的一次思維、視角和技術上的顛覆性的革命。
《三體》帶火了一個詞"降維打擊",而這個詞後面有很多關於空間摺疊等燒腦的概念。而在我看來,"立體主義"最大的革命性意義,就是將一個三維的主體,在同一時間和空間內,在二維的平面上展現出來,但又映射回它本來的三維空間性。
想像一下,《三體》裡那段將人"降維"進畫裡的情節。一般的聯想,無非兩個畫面:1. 將人物變成中國國畫的風格,扁平化。2. 將人物變成西方繪畫的風格,通過景深,在二維的畫布上製造立體的視覺效果。但"立體主義"的顛覆意義就在於它拋棄了可以製造三維空間感的景深,而刻意強調畫布的二維性,但又明確地展示著主體的三維性。
"立體主義"的畫作,現在看起來很簡單,好像幾歲的小孩兒都能畫。但那也是因為"立體主義"的藝術家先把這個思路給你打開了。
所以,要理解"立體主義",一定要先注意它的大時代背景:
通常說的"立體主義時期"是1907年到1914年。橫向觀察歷史,就會發現,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無論是科學界還是思想界都有很多顛覆性的理論學說產生,在很多層面上出現了打破固有的維度,顛覆傳統的理論,也因此催化了藝術界的革命。
而在藝術史的縱向上看,印象派進入後期,開始尋求新的方向。有兩位藝術家被公認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塞尚(Paul Cézanne)
塞尚為從印象派過渡到20世紀初的新的藝術追求奠定了基礎。首先,他將畫作表面分割成多個小的繪畫區域,就像用望遠鏡觀看一幅畫面時一樣,可以重點關注很多局部畫面,並且這些畫面有一定的完整性。同時,他將日常的風景或靜物簡化到最基本的幾何形態,採用短筆觸和陰影線來塑造單獨的物品和空間。這些特徵都為之後的立體主義(Cubism)、野獸派(Fauvism)和抽象藝術鋪路。
Paul Cézanne, La Table De Cuisine (Nature Morte Au Panier), 1888-90, Oil on canvas. Musee D'Orsay, Paris. 巴黎奧賽博物館畢卡索的作品受到塞尚的影響,特別是在1906年看了塞尚死後的回顧展之後,這種影響進一步加深,在他和布拉克的立體主義時期的作品裡,經常能看到塞尚的影子。
喬治-秀拉(Georges Seurat)
秀拉是後印象派時期的點彩派(Chromoluminarism)代表人物,他用顏色創造了一套全新的表達景深和透視的語言,運用線條、不同深淺的色調大綱進行表達。這在後來立體主義使用單一色調製造人和物結構和形狀時,有著很大的幫助和參照性。同時,他的作品與塞尚的作品相比,更加扁平化,因此他運用一個個顏色點來組成畫面,正是將完整畫面結構的一種方式。
Georges Seurat, Une Baignade, Asnières (Bathers at Asnières), 1884,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倫敦國家美術館另外一個影響,就是在這個時期非西方藝術開始被歐洲關注,包括非洲、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美洲原住民藝術等。畢卡索和馬蒂斯等藝術家都受到這些外來藝術的力量和簡約的風格所啟發。畢卡索就對原始主義、伊比利亞雕塑,非洲藝術和非洲部落面具等產生了很大興趣,也促使他在1907年創作了那幅被認為是奠定立體主義開端基石的作品《阿威農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Pablo Picasso,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1907, Oil on Canvas. Museum of Modern Art, NYC
立體主義的兩個階段
Analytic Cubism 分析立體主義 1910 – 1912
這個階段主要是對三維主體的拆解和重組。我的理解是有點兒像《黑客帝國》裡那段讓人驚掉下巴的"子彈時間"(Bullet Time)360度環形攝影。藝術家將同一個對象拆解成不同角度的圖像碎片。(話說,"子彈時間"的拍攝手法最早的實驗是1878年!剛好也是那段橫向歷史時期)但比"子彈時間"難度更大的是,這些拆解後的畫面要以靜止的狀態在二維畫布上展示出來。
因為這時的重點是立體主義的拆解和重組技巧,所以色彩相對沒有那麼重要,被縮減至近乎單調的黑色、灰色和赭石色系。而且對整個空間概念的革命性實驗的難度也很高,因此對象實際的形象通常會通過對某個局部特徵符號式的描述被暗示出來。(肖像、瓶子、紙牌和樂器在這一階段作品中經常出現。)
George Braque, Glass on a Table, 1909-10
TATE MODERN 注釋:
傳統的繪畫通常會體現一個視角。藝術家布拉克和畢卡索則探索新的方式來展示現實。他們把不同的視角看到的東西放在一幅畫裡,作品呈現為碎片化和抽象的東西。他們模仿瞬間即逝的自然畫面。在這幅畫裡,一個玻璃杯和一些梨被擺在桌子上,這些不同的角度可能讓主題更加模糊。但布拉克認為,通過把日常的我們熟悉的東西打破,重組,他可以更接近物體的真實面貌。
George Braque, Mandora, 1909-10
TATE MODERN 注釋:
布拉克收藏樂器的愛好在這幅畫裡顯現出來。這裡他描繪了一個叫"曼德拉"的弦樂器。畫作由很多不同的幾何形狀組成,使它有碎片化的感覺。這種風格給人一種節奏感,剛好配合樂器這個主題。布拉克提到他喜愛將樂器融入自己立體派畫作時說:首先,因為我整天被這些樂器圍繞著,其次,因為它們的可塑性和他們的容量與我對靜物的特別概念十分貼切。
Synthetic Cubism 合成立體主義 1912 – 1914
經歷了將三維主體拆解,重組到二維畫面上的階段之後,再要更近一步的發展,就是如何讓扁平的畫面映射回主體的三維性。(但又不用"景深"這種傳統的手法)這時候,藝術家就需要發揮天才的想像了,而他們找到的方法之一,就是將真實的物品加入藝術作品的創作。他們開始加入鮮豔的顏色、文字和很多日常生活中為人熟悉的元素,包括報紙、樂譜、香菸盒等,進行拼貼,我的理解是相當於讓觀者對主體的三維性進行腦補。這種全新的做法,給予之後的現代藝術最重要的啟發。
Juan Gris, Bottle of Rum and Newspaper, 1913-14
TATE MODERN 注釋:
UM代表朗姆酒 Rum / JOUR (法語 journal) 代表報紙。假(畫)的木紋給人一種桌子的錯覺。這種刷房的工人的技能是立體主義者很欣賞的,因為它是一種可識別的錯覺。Gris將人們熟悉的畫面碎片化,再揉合起來,變成一個複雜的,精心平衡過的結構。
Robert Delaunay, Windows open simultaneously, 1912
TATE MODERN 注釋:
在各種平面上可以隱約看出艾菲爾鐵塔的形狀。當Delaunay畫這幅畫的時候,艾菲爾鐵塔還是現代摩登的象徵。他從一張展示了鐵塔和下面各種房頂的明信片上得到靈感。鮮豔的顏色製造了強烈的光線,反映了城市裡快速運轉和互動的體驗。
Pablo Picasso, Bottle of Vieux Marc, Glass, Guitar and Newspaper, 1913TATE MODERN 注釋:
畢卡索從1912年開始創作拼貼畫。使用剪紙,特別是剪報,是他之前使用模版文字的一個自然的延伸。他之前的立體主義作品將人或物的解構到部位和局部,這幅作品希望用描繪對象的抽象的碎片,建立一個統一的構圖。畫中的剪報是三十年前老報紙,很可能是因為它褪去的顏色而被選中
立體主義的兩個陣營
卡斯維勒(Kahnweiler)的立體主義
畫商卡斯維勒(Daniel-Henry Kahnweiler)是立體主義的堅定的支持者,在他的資助下,畢卡索、布拉克、胡安-格裡斯(Jean Gris)等衣食無憂,得以成為可以"仰望星空"的人,能充分的自由進行創作實驗。
另一陣營是通過巴黎兩個非學院派沙龍展出的立體主義藝術家,包括讓-梅金傑(Jean Metzinger),阿爾伯特-格裡茲(Albert Gleizes),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費爾南德-萊熱(Fernand Léger) 等。他們更接近大眾,需要適應市場,在展覽中直接得到反饋並保持與大眾的溝通。
這也是為什麼1911年那個被認為是第一個立體主義藝術作品的展覽中(Salle 41),並沒有奠基人畢卡索和布拉克的作品出現的原因之一。
Juan Gris, La Jalousie, 1914
TATE MODERN 注釋:
光線從百葉窗透進來,在桌子上打出酒瓶的影子。百葉窗的幻覺效果和報紙的寫實效果形成對比,被格裡斯融合進了作品中。報紙是他1914年夏天住過的小漁村當地的報紙。格裡斯可能用它來表達他的政治歸屬。
在藝術創作上, 畢卡索和布拉克並不提倡極端立體主義,並一直拒絕完全的抽象。而沙龍派則完全將可見的主體對象移除而變得完全抽象化。這也導致後來卡斯維勒認為梅金傑、格裡茲、德勞內都不能被算作立體主義畫派。
但是:
「僅僅因為這些藝術家走了不同的發展方向或者偏離了傳統模式,就認為它們只能算是第二梯甚至是邊緣的立體主義者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
- 美國藝術評論家Daniel Robbins
1914-1918 戰爭時期
透徹立體主義Crystal Cubism
一戰的爆發將很多藝術家捲入戰爭,但並未阻止他們繼續創作。在這個時期,很多立體主義藝術家發現,機械化的戰爭的全新的"未來感"和陌生的距離感與戰前發展的立體主義語言有非常強的聯繫。同時一些藝術家為了逃避所見的各種極端可怕的戰爭暴行和民族主義的強壓的畫面,開始遠離對具體人或物的描繪,藝術開始逃避生活,開始與生活割裂,而在這個割裂的過程中,就需要有對生活現實畫面的新的"萃取方法"。立體主義找到的新的"萃取方法",就是大塊幾何畫面的重疊,更緊湊、更清晰明確的構圖秩序。
"在構圖過程中,強調「有秩序的質量」和「自主的純度」是最重要的考量。"
- 藝術之學家Chirstopher Green
-
最後,要用一句話概括立體主義的影響有多深遠,就是——"我腦子裡一知半解的那些西方20世紀之後的藝術主義、風格、派系都是因立體主義而應運而生的。"
未來主義
至上主義
達達主義
結構主義
漩渦主義
荷蘭風格派運動
裝飾派藝術Art Deco
所以無論是不是喜歡立體主義的作品,都不得不承認其歷史地位和價值。就像電影《公民凱恩》,無論你是否能堅持看完,學電影就必須學它!
-
結尾附上這次查資料時看到的一段讓我很受啟發的話:
「如果繪畫本身是一個終點,那它會變成那些只是為了讓人有生理快樂反應的無足輕重的藝術類別……但它不是。繪畫是一門語言——而且有它自己的語法和規則。稍微打破它的框架,賦予你想表達的東西更多的力量和生命,不但是正確的做法,更是一種責任;但你不能忘了盯住終點。不過,這個終點,不是主題,也不是對象,甚至不是畫本身 —— 終點,是那個想法。」
- Metzinger梅金傑 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