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家登門,不值半文」,具體指的啥?專家:而今已無指導意義

2020-12-22 話花草

引言

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其詩作《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銘》中有言:「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表明了水流很長是因為它的源頭深遠,樹枝上的葉子很茂盛則是因為樹根很深。中華文化亦是如此源遠流長,並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多種文化分支,俗語就屬於其中一種。

01

俗語是古代先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傳世哲言,朗朗上口易於記憶。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話:「親家登門,不值半文」,這是先人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這句俗語到底有啥講究,具體指的啥呢?對此專家表示,嫁娶結親者可以注意,不過而今已無指導意義。

▲兒女親家照片

親家,是作為結婚男女兩方的父母互相稱謂對方父母的稱呼,最早出現在唐朝時期。不過當初只有皇親國戚聯姻後才能彼此稱作「親家」,比如唐玄宗就曾經喚當朝駙馬的母親作「親家母」,唐朝詩人盧綸也有詩言:「人主人臣是親家。」直到後來,親家的稱呼漸漸傳到了民間,不再是皇親國戚或者大臣貴族的專屬,社會底層的平民老百姓也可以使用。由此看來,親家是一種親切的稱呼,也代表著比較密切的雙方關係,可為什麼還會說「親家登門,不值半文」呢?

▲唐玄宗劇照

02

關於這句俗語的意思,就要追溯到古代封建社會時期了。在我國古代,女子受「三從四德」的影響,「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出嫁之後整個人已經完全屬於夫家,因而不能再與娘家有過多聯繫,所以親家之間也會少有走動。再加上中國人一向重視血緣關係,親家再親也畢竟沒有血緣關係,也就不會像親戚間那樣逢年過節都會往來。

▲親家登門拜訪照片

因此,對一般人而言,親家之間基本上不會主動登門,而且女方父母大多數情況下會在親家關係中處於弱勢,除非自己兒女犯下了錯事,需要長輩親自登門道歉以進行調解,或者是一方的家庭遇到了什麼困難需要親家幫襯。試想,這種情況下的「親家登門」且不說是否會遭到嫌棄,至少不會被主人和顏悅色地接待,也就自然「不值半文」了。

▲花燈小戲《冤家親家》

03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品而是相對獨立的個體。男女平等之後,雙方在婚姻關係中的地位也等同了,所以女方即使嫁到男方家中,她也是自己父母的寶貝女兒,親家關係隨之變得平等起來。「親家登門,不值半文」也就逐漸演變成了「親家登門,價值連城」。

▲男方上門提親照片

甚至於因為目前世界大多數國家男女比例失調,導致適婚男性人數遠高於適婚女性人數的情況之下,男性在婚姻關係中所處的地位還要略低於女性,男方父母自然要討好女方。於是出現了男女雙方在談婚論嫁之時,一般會由男方父母先去拜訪女方父母,而男方入贅到女方家中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總的來說,「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是封建社會男尊女卑下的產物,是落後的思想,已經被時代所淘汰。在如今的社會中,男女平等地交往和生活,雙方父母之間也有了共同目標,都希望孩子們的小家庭和諧安寧,日子越過越好。這就需要他們之間多多走動,把關係相處得十分融洽,也就有了「親家登門,價值連城」的說法。

▲兩親家結伴照片

現在的婚姻是男女雙方家庭,因為彼此相愛的兩個人結合起來成為一大家人,再一起支持婚姻雙方去組建自己的小家庭。在這個過程之中,因為雙方家庭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並不相同,肯定會因此產生很多摩擦和矛盾,這就需要親家之間時常登門,增加彼此的了解,維持良好的關係,為兒女的小家庭構建出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所以親家登門確實價值連城!

除此之外,對於組成小家庭的男女雙方來說,他們才是直面矛盾的主體,有些時候矛盾太過激烈的話,便需要及時尋求父母們的幫助,這樣不論是大家庭還是小家庭都能和諧共處,從而達到家和則萬事興的目的。

結語

西漢史學家劉向的著作《說苑·雜言》有云:「今夫世異則事變,事變則時移。」在世界隨著時間變化的同時,人們處事的方法也會發生改變,比如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到「親家登門,價值連城」,這就是時代的進步。

參考資料:

《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銘》

《王駙馬花燭詩》

《說苑·雜言》

相關焦點

  • 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是啥意思,現在還適用嗎
    以前有一句俗語叫做「親家登門,不值半文」,形容的就是親家與親家的關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你覺得這個說法有道理嗎?而且更重要的是,女方的父母之所以會登門拜訪,往往是有事情求助,這對男方家庭來說反而增加了麻煩,就更不願意給好臉色了。因此才有「親家登門,不值半文」的說法,更確切點說,應該是「女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所以現在提起這句話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二、為何會有這種說法?
  • 農村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啥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啥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在農村,不管是鄰裡關係還是親朋好友之間的關係,農民都是非常重視的,這也是一種傳統的風俗習慣,而且人們閒著沒事兒的時候都喜歡去走親串友,互相聯絡一下感情,等自家有事的時候,鄰居和親朋好友的都會前來幫忙,而在所有的親情關係之中,」親家「的關係是比較特殊的,兩家之間本身沒有什麼血緣關係,但是因為男方和女方結為夫妻,從而兩邊的家庭也就成為了親戚。
  • 農村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我們常常說談戀愛是男女兩個人的事情,但是結婚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當男女兩個人打算結婚時,雙方的父母在商量兒女的婚事時,都會特別的客氣,生怕因為自己的失誤引起對方的不滿,對兒女的婚事造成影響。
  • 常言道「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有什麼含義呢,現在還適用嗎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一向把宗族和親戚看得十分重要,所以親戚之間相互串門和走動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在農村,雖然農民的整體生活水平比不上城市,但是只要是有親戚登門,他們都會把平時自家人捨不得動的好酒好菜拿出來招待親戚,不過,很多農民給親家的待遇卻是個例外。
  • 民間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文」,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話題是:「親家上門,不值半文」,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眾所周知,對於農村人而言,逢年過節都要走親訪友;親戚之間的走動,不僅能夠溝通感情,而且也能夠增進彼此情誼。然而在民間卻有這樣一句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文」,老祖宗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想必農村出生的人都或多或少聽說過這句俗語,字面意思大致可以理解為:「親家(大多數情況下指女方父母)如果經常登門拜訪,女兒在夫家就逐漸沒有地位。」乍一看這句俗語似乎過於武斷,那麼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農村老人常說:「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有什麼含義呢?有道理嗎?
    而且按照正常來說,親家登門一定是有難言之痛要請教的,所以大家都害怕這些事情出現,所以說才會有「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我們都知道,在舊時候,女人的地位相對較低,而且,不可以隨便拋頭露面,十足的那種「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日子。那個時候,對於女子回娘家也有比較嚴格的限制,不像現在,想去哪去哪裡。
  • 農村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文」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婚姻問題可以說是每個家庭都要面對的一個難,尤其是下現在的農村裡,一個男孩要是想找個合適的媳婦,那麼除了有錢以外,還要會點什麼特長,就拿農村的彩禮來說吧,現在有的家庭開口就是幾十萬,甚至訂婚還是要買汽車和房子等,著實的讓農民心裡有了一定的壓力,在農村裡要是能找個稱心如意的親家也是不容易得
  • 俗語「婆家上門大似天,親家登門不值錢」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婆家上門大似天,親家登門不值錢」,乍看這句俗語有點前後矛盾,「婆家」和「親家」不是一個意思嗎?所謂的「親家」就是兒女雙方父母的互稱,男的互稱「親家公」,女的互稱「親家母」。這句俗語為了區分「親家」一詞,於是採用了「婆家」和「親家」兩種稱呼。俗語中的「婆家」指的是出嫁女兒的公婆登門拜訪,這時女兒的父母要熱情招待。「大似天」是指女方的父母對這件事很重視。這裡面難道僅僅是熱情好客嗎?
  • 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分」,什麼才是親家之間正確的相處之道
    例如農村的一句經典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分」。這句話的意思是:男女結婚後,女方的父母如果主動登門,會被鄰居們說三道四、指指點點,還會被看不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俗語流傳出來呢?原來古代女子一旦出嫁,就屬於是夫家的人,父母不能過多的插手管別人家的人和事。一旦有事必須要上門,除非自己的孩子做錯了什麼事,登門道歉,所以就有了「親家上門,不值半分」的說法。
  • 俗語:婆家上門大似天,親家登門不值錢,何意?婆家親家區別大?
    「婆家上門大似天,親家登門不值錢」,這句俗語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在解釋這句俗語之前,咱們還得把婆家和親家是什麼意思講個明白。 女方家只有聽的份,不能表示反對,如果實在是覺得其中某些條件有些苛刻,可以大著膽子提一提,同意不同意修改還得看男方家人的臉色。 這就是婆家上門大似天,緣於過去女性地位極低,女性無法養活自己,必須依靠男性,所以男性的選擇餘地極大。你不願意來,自然有願意來的人,你願意一直守著不出嫁,我們也沒有意見,女性沒有辦法,只能是委曲求全。
  • 農村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分」,是什麼意思?
    農村不像城市,同在一個小區的很可能連話都沒有說過,對於農村來講,鄰裡相親還經常坐在一起吃飯。「親家」就是因為婚姻結合在一起的兩個家庭。「親家」的關係比較特殊,他們之間沒有血緣關係,卻因為兩個年輕人的婚姻而聯繫在一起。在平時,兩家的長輩聯繫並不是很緊密,走動也不多;通常是夫妻二人以及子女走動的更頻繁一些。
  • 日活、月活具體是指什麼?又具有什麼意義?
    太理所當然了,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兩個值背後定義的邏輯。其實,稍微嚴謹一點,仔細想一下就會明白,這裡面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日活先來看看,你是怎麼定義一個活躍用戶的?到底什麼樣的一個用戶才能全是活躍用戶?如果你看到這裡,脫口而出,打開我們產品的不就算活躍用戶了?那只能說,還太年輕,需要多鍛鍊鍛鍊。
  • 兩親家的故事|親家之間攀比、角力、鬥智……
    山裡親家就說:「這家人家有人生病,在這裡燒路頭。」城裡親家不悅地說:「什麼燒路頭這麼難聽,這叫『燈盞會』。你們山裡人真是的!」  兩人走到一條水溝邊,看見幾隻烏龜在爬。山裡親家就笑著說:「哈哈,那幾隻烏龜好有趣!」  城裡親家不高興地說:「烏龜烏龜,山裡人連這個都叫不來,這叫『朝此王』。」說完,他連招呼都不打,自顧自走了。
  • 農村老話「兄弟盼窮,親家盼富」什麼意思,老祖宗的話有啥道理?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兄弟盼窮,親家盼富」什麼意思,老祖宗的話有啥道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農村的環境也是越來越好。雖然在農村,你感覺不到繁華,感覺不到熱鬧,但是農村的空氣卻是非常清新。農村的空氣自然,沒有什麼汙染,而且,在農村會讓你整個人特別放鬆。在農村,村民之間的關係也都相處得特別好。
  • 農村親家之間,為啥關係越「平淡」越好?可能離不開這4個原因
    但是還有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親家之間若登門拜訪則招待得比較「冷淡」,這其中又有哪些說法呢?可能和下面這4個原因有關。禮節上繁瑣在我國結婚時的習俗和規矩是比較多的,而且能夠得到各個地方的廣泛認可。最常見的就是婚前兩個家庭坐在一起討論彩禮,婚禮的規矩,肯定不會埋沒任何一方的習俗,講究的是面面俱到。
  • 成語「五子登科」大家都會用,但具體指的是啥?為人父母不妨一看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了子嗣,才能有無限的可能,比如「五子登科」。「五子登科」是一句成語,可以用作結婚的祝詞,你可以用它來祝福新郎、新娘一家早生貴子,且五子登科;也可以用來比喻世俗對物質追求與滿足。漢字的魅力,在於變化。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字是固定不變的,但在不同的語境中卻可解釋出不同的含義。「五子登科」大家都會用,但具體指的是啥?
  • 稅收籌劃對於企業的意義?四流合一具體指什麼?
    稅收籌劃這個詞對於一些高稅務公司或者人員來說一定不陌生。那麼,稅收籌劃對於企業的作用怎麼樣?四流合一具體指什麼? 1、稅收籌劃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不違背稅收法律規定的原則; *事前籌劃的原則; *效率原則。
  • 成語「一問三不知」具體指什麼?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別人問問題,自己並不知道,有可能會被別人嘲笑:一問三不知。其實這句成語流傳的時間比較長,成語背後還有一個典故。現如今很多人只知道用成語,卻不知道成語的真實含義,尤其是這句話一問三不知到底是指的是哪三個方面,人們並不知道。
  • 老人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啥意思,橫財指的是什麼?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老人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啥意思,橫財指的是什麼?我們有很多人從小都是在農村長大的,只要在農村長大,我們都會有相同一些的經歷。在農村,當大家不忙的時候,大夥都喜歡聚在一起閒聊,有時候還會聚在一起喝點小酒。特別是在外地打工的人們,三七兩頭的就會聚在一起,聊聊家鄉的一些趣事。
  • 兩岸親家一家親
    準親家頗為熱情,親自駕車接了我們去陽明山一遊。為顯誠意,更是備下了豐盛的宴席:午飯是家裡便餐、下午煮了三十年的老茶來喝、晚上更是定下了臺北最豪華的海鮮餐廳包間,一整天的活動,安排得甚為精心。其間,兩位男人淺斟酌飲、相談甚歡,而兩位女親家更是大有相見恨晚之勢,柴米油鹽、家長裡短,講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