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我們常常說談戀愛是男女兩個人的事情,但是結婚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當男女兩個人打算結婚時,雙方的父母在商量兒女的婚事時,都會特別的客氣,生怕因為自己的失誤引起對方的不滿,對兒女的婚事造成影響。當男女結婚以後,兩個本來毫無關係的家庭就變得有了關係,並且很親近。那麼親家之間的關係應該很親密才對,為何還會有「親家登門,不值半文」的說法呢?
說法一,女性的父母不受男性父母的喜愛。在過去由於男尊女卑思想,讓女人不管是在婚前還是在婚後,在家庭中的地位都很低。在農村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說法,意思是女兒在出嫁以後就不再是自己家中的人,所以當女兒出嫁以後,女人就會和自己的原生家庭脫離關係,再回到娘家以後就不再是一家人,而是客人。所以在結婚以後,女人的父母到婆家登門拜訪,目的並不是為了看望自己的女兒,而是有事相求,並且還不是小事情,所以對於女人的公婆來說,很不希望親家登門來擺脫自己的事情,不幫忙的話讓人說三道四,幫忙的話又不是自己的本心,所以便有了「親家登門,不值半文」的說法。
說法二、容易引起親家不和。相信在農村很多人都見過這樣的事情,很多親家剛開始來往的很頻繁,兩家的關係也很親密,但是時間久了,兩家的關係就開始慢慢疏遠,甚至還有「老死不相往來」的架勢。這是因為每個當父母的都心疼自己的孩子,過日子的兩口子,哪有不磕磕絆絆的時候,當小兩口出現矛盾的話,本來事情很小,但是當雙方父母摻合進來後,小事情就變大,時間久了兩家的關係就慢慢變得疏遠,所以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事情,親家雖然關係上很親近,但是人們卻不願意經常來往,就是因為如此。
其實現在這種現象已經很少見,尤其是當女方父母去男方父母家中時,男方父母會很熱情,這和現在農村娶媳婦太難有關係。很多男方父母怕自己招待不周引起親家不滿,所以都會很熱情的招待。你對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回復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