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上將是美國最高的軍銜,也是無數美國將領們可望而不可即的巔峰。
在1944年之前,美國是沒有五星上將軍銜的,軍隊中最高級別為「特級上將」,當時整個美國只有三人獲此殊榮:海軍的喬治·杜威和陸軍的約翰·約瑟夫·潘興,而華盛頓則是在1976年被追授的。
美國憲法曾做出規定,美利堅合眾國特級上將不再授予任何人,這三位可以說是「限量版」。
可當時的世界大環境不容忽視,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且不說湧現出一批功勳卓著的將領迫切需要提升他們的軍銜,就光是日益擴張的軍隊規模也需要一個更高級別的軍銜來實施指揮。可是憲法已經把「特級上將」的名單定死了,以後不可能再擴充。
但人的智慧是無窮的,羅斯福想到了一個既能遵守憲法、又能照顧現有優秀將領的好辦法,重新設立一個與「特級上將」比肩的軍銜,那就是五星上將。
1944年12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設立新軍銜的法案,但只允許總統從海軍和陸軍中各任命四名,於是最初的一批五星上將名單正式出爐,按名次他們分別是萊希、馬歇爾、歐內斯特·金、麥克阿瑟、尼米茲、艾森豪、阿諾德、哈爾西。
到了1950年,布萊德雷晉升為五星上將,如果加上「陸軍特級上將」潘興的話,總共十位。
這十位是美國軍事歷史上功勳最大的將領,但非要比出個高低的話,潘興、馬歇爾是其中實力最強勁的。
潘興:他的閃光時刻是在一戰,和其餘九位不在一個時間點上,用「前輩」來形容毫不過分。
美國獨立之後進入經過飛速的發展建設,以驚人的速度擠入帝國主義行列。
但當時的帝國主義世界,彼此之間的關係早就劍拔弩張,新興國家想要重新瓜分殖民地,而老牌國家不願把到手的蛋糕拱手送人,於是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1917年4月,美國宣布以協約國成員的身份參加一戰,並迅速成立歐洲遠徵軍投入戰鬥,擔任總司令的正是潘興。這是美國自獨立之後參加的最大規模的戰爭,國內四處宣揚這是一場保護國家利益的正義之戰,人民紛紛走上街頭為遠在歐洲的將士搖旗助威,潘興在人們心目中逐漸被神話,成為名副其實的民族英雄。
特別是在戰爭結束之後,潘興的待遇堪比總統,1919年被晉升為陸軍特級上將,是當時活著的最高級別的將軍。
馬歇爾:在為國家謀求世界霸權的層面來說,他的眼光是十人中最長遠的。
馬歇爾在九位五星上將中排名第二,但關於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馬歇爾計劃」。
二戰結束之後,整個歐洲徹底癱瘓,沒有了往日殖民者聖地的光環,而美國後來者居上,工業和軍事上實現了反超。
此時,馬歇爾提出了歐洲重建計劃,用國內生產過剩的物資援助歐洲,並且重建當地的基礎設施。
馬歇爾計劃的實施,不僅讓歐洲的經濟死灰復燃,也讓美國獲得了實打實的好處。幾乎大半個歐洲都依附在美國的臂膀之下,他們實際上成為美國在歐洲的代理人,否則冷戰時期歐洲諸國憑什麼對美帝言聽計從?
所以,馬歇爾計劃自實施之日起,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界格局。
據說艾森豪之所以能成為盟軍最高司令,就是馬歇爾推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