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我來拍】巴江河畔的明珠 赤坭鎮荷塘村丨其由來及臺灣體壇巨人徐亨的故事

2021-02-21 花都早晨
2017年「我的村,我來拍」活動精彩繼續!想展現家鄉風採,快來報名「我的村,我來拍」攝影活動,你的作品將有機會在花都早晨平臺上永久傳播!(活動長期接受報名!詳情請看文章最後。)

  荷塘村 屬赤坭鎮,轄2個自然村,經駐地取名,1958年荷塘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後轉為荷塘大隊,1963年與橫沙、荷溪合併為橫沙大隊,後分出成立荷塘大隊,1983年為荷塘村委會至今。

       荷塘 屬赤坭鎮荷塘村,因村前後池塘多,種植蓮藕盛開荷花,故名。

       黑坭 屬赤坭鎮荷塘村,因村莊農田黑坭土分布廣泛,故名。

       荷塘村位於赤坭鎮南部,面積約1.67平方公裡,下轄4個村民小組。荷塘村委會距離花都區約19公裡,離赤坭鎮4公裡,只有一條過境鄉村公路,地緣優勢較弱。

臺灣體壇巨人徐亨

  徐亨(1912年12月6日-2009年2月3日),赤坭鎮荷塘村人,前國際奧會委員,年輕時為傑出運動員,1934年參加第10屆遠東運動會,獲得足球金牌與排球銀牌。從海軍退役之後致力於推廣體育運動。在1970年至1988年擔任國際奧運會委員。

家庭簡介

  餘素馨出生在香港,年青時喜愛排球和籃球,與徐亨相識就是在一場球賽中。但兩人真正交往是在暨南大學(該校當時已遷至上海)讀書時。民國二十七年,兩人結婚,並在上海百樂門設宴,當時名人吳鐵城、俞鴻鈞、錢大均、阮玲玉等人都前來祝賀。

成長經歷

  徐亨從小受書香世家的薰陶,勤奮好學,又擅長體育。

  1930年,時年18歲、還在讀中學的他,以其獨特的「梳頭式」扣球優勢成為球隊主力,他參加了第九屆遠東運動會排球賽。

  1932年,徐亨從黃埔海軍學校航海科畢業後進入海軍,開始了軍旅生涯,追隨陳策在虎門、香港工作,他擔任過永寧艦艦長。身為海軍少校的徐亨給國民政府駐港全權聯絡代表 陳策將軍擔任副官。

  1934年他又被選為第十屆遠東運動會的足球、排球隊隊員,成為「雙料選手」,且都獲過冠軍。後來他在香港水球隊當前鋒,有「水球準星」之稱。在各類國際體育賽事中,徐亨共榮獲八枚金牌。

  1941年12月,香港總督 楊慕琦投降前通知陳策,陳率眾突圍途中,所乘的魚雷艇被擊中,陳本人也負傷落水。徐亨入水奮力營救,將陳策將軍背負上岸,突圍成功。

  1949年,徐亨去了臺灣,開始投身於體育事業和商業。

  1950年起,他歷任香港遊泳、排球、籃球總會會長、名譽會長,中國臺灣省體育協進會副理事長、中國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1970年,他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任職到1988年。在任期間,他捐贈1000萬臺幣,建立「徐亨體育基金會」,扶持體育事業發展,並為中國申奧、廣州申亞奔波努力。

  1988年,時任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先生授予徐亨奧林匹克勳章,表彰他對奧運會的貢獻。1994年,美國麻省春田大學還授予徐亨人文博士學位,以肯定他對社會服務及對體育事業的貢獻。

  另一方面,從1950年開始,徐亨就在香港經商,先後從事國際旅行社、房地產、進出口貿易及旅館業的經營。1964年,他在香港彌敦道開設富都大酒店。1983年,他又在臺灣開設了富都大酒店。而到了1992年,他收購了位於美國洛杉磯機場的希爾頓大飯店,這是當時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機場飯店,現交這所飯店他已交由兒子和小女兒經營打理。

  2001年春,徐亨應邀來廣州參加九運會開幕式,期間特意回花都荷塘村看了祖屋和棠澍小學。他了解到,村民生活逐漸富裕,遷往城區的人多了,而棠澍小學地理位置偏僻,發展受制。於是徐亨決定捐資200萬元將棠澍小學易地重建,並當即與他前來的香港著名教育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一起,在花都區政府有關人員的陪同下,考察學校新校址。後來,他還兩次來到學校參加學校竣工典禮和畢業生典禮。

  2008年7月初,棠澍小學二期工程動工,他第五次來到學校,參加開工典禮,並再次捐資。

  臺灣體壇巨人、國際奧委會榮譽委員徐亨,2009年2月3日下午五時三十分因腎衰竭,病逝於臺北榮總,享年九十八歲。

主要成就

1938年任虎門要塞司令部參謀;

1945-1946年 任海軍永寧軍艦艦長。

1950年 起歷任香港遊泳、排球、籃球總會會長、名譽會長,中國臺灣省體育協進會副理事長、中國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等。

1970年當選國際奧會委員,任職到1988年。

1972年 進入臺灣政界,先後擔任「立法委員」、國民黨「中央」委員、臺灣紅十字會總會會長等職。

1970年-1988年擔任國際奧會委員,兼職有英國皇家軍隊名譽官員。

1972-1986年 中國臺北立法院議員

1987-2000年 中國臺北總統政策顧問

1988-2000年 中國臺北紅十字會主席

2000年 中國臺北奧委會立法院顧問

  在廣州市的西北部,與清遠市和三水相鄰的巴江河畔,屹立起一個小山丘,遠眺猶如巴江河畔的一顆明珠,山丘腳下,林木茂密,古樹參天,溪流潺潺,林中座落一條村莊,居所依山丘的東、南、北山腳而建,古建築座落有序,古祠、書舍整齊修建在居所前面,村中入口處是鄉祠和崇祠,猶如一名衛士守護著族人生息,庇蔭著族人安康。這裡曾居住何、曾、徐、葉、李、盧族人,現居住何、曾、徐,以及解放後的水庫移民鍾氏,人口約1000多人,這就是花都區赤坭鎮荷塘村。

環境得天獨厚的聚居地

巴江河畔的明珠,名曰「河江嶺」,山丘頂部平坦如同一座平臺,似「貴星山」,此山主財運;而山勢呈圓形,坡度不大,山勢平緩,又似「金星山」,此山主吉昌。

特別是山丘的北側,前面明堂寬敞開闊,土地肥沃,清澈的巴江河水繞明堂而過;左側青山環繞,青龍奔騰,氣象萬千,生機盎然,龍脈集結;右側巴江河水緩緩從北方向東南方迂迴曲折地流去,形成一個玉帶環腰,擁抱村莊的有情水,而水的流經又似一個天門開、地戶閉的水局,村莊的周邊更是龍盤虎踞,藏風聚氣,整個山水之靈聚而不散。故何氏(伯俞)始祖,卜居此地,為河江嶺村落的開村祖。

百多年後,散居在河江嶺附近的各地族人,陸續往何氏族群居住地遷徙,續漸形成北向、東向、南向集群地,完整的集群村落形成,多姓氏族人集居一地,和睦相處,共謀發展。

歷史長河中族人的艱辛遷徙

據考究村中的何、曾、徐氏的祖先,應是唐末自中原湧入珠璣巷後,到了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由羅貴帶領的36姓97戶,從珠璣巷啟程,沿湞江水系進入珠江水系,在大隊伍南下途中,走往珠江三角洲安家落戶,開枝散葉的族群。

到了明末清初又從珠江三角洲沿珠江水系,巴江水系遷徙荷塘村。荷塘村開村祖,何氏(伯俞)族卜居「河江嶺」北側,李氏族祖先卜居在大園,與荷溪利氏相鄰而居,而何氏(伯俞)祖約於明朝嘉靖十九年(1541年)從南海林嶽村沿珠江水系、巴江水系,經營陶瓷生活用品生意,路經河江嶺,被那風水寶地所吸引而流連忘返,卜居此地搭寮墾殖,繁衍子孫,何氏始祖名朝英,號伯俞,由南海林嶽村信廷祖支。。

曾氏荷塘村始祖名福盛,又種福,約明朝嘉靖年末、隆慶年初,由新華鎮大陵村東秀崗放鴨路經荷塘村安家樂業。

徐氏荷塘村始祖遠恩、章垣弟兄倆,約清朝中期順治年後,由白雲區神山鎮雄豐村遷徙荷塘村立居生息。

何氏另一支族荷塘村始祖名如江,約明末清初,由南海黃岐鎮北村遷徙荷塘村安居落戶。

而葉、李、盧氏族祖先先後於清初從各地遷徙荷塘村。明末清初,荷塘村各氏族人,分別散居於洪聖廟塘大園一帶和木棉塘、竹園塘、何仔塘、太婆園塘,及河江嶺北側的舊村塘一帶,到了清中期,散居在河江嶺附近的其他族群,陸續向河江嶺遷居,集群村落初顯,在經過數十年後,河江嶺山腳由原來北側集群、逐漸向東側、南側擴展,形成了北向(舊村)、東向、南向集群村落,各族群按規劃,不斷地完善居所,修建磚、木、瓦結構民居,過著和睦相處,幸福安康的生活。

此後年間,為了更好凝聚各氏族人,鄉村先後修建「鄉祠」、「書室」、「書舍」知「宗祠」、「公祠」等十多座,鄉村的管理日臻規範,佇立在鄉村民居前的「鄉祠」、「宗祠」發揮了無可替代的紐帶作用,配合行政機構,參與管理,發揮族權的影響力,在各個歷史時期,各氏族和睦相處,崇德奮發,特別新中國成立後,村中各氏族以農耕為主,辛勤地耕耘著先祖開墾的幾千畝良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鄉村的人口和農業生產達到鼎盛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村初顯。每逢收穫季節,荷塘中層層荷葉迎著陽光舒展,像亭亭的舞女裙,粉紅的荷花在荷葉的襯託下,像箭高高地挺出,出汙泥而不染。荷塘前面金黃色的稻田,在微風的吹拂下,翻滾著波浪,此情此景族人心心花怒放,熱鬧的場面,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而村中顯得寧靜的古建築群,凝視著收穫的場面,等待著豐收的喜訊。

傍晚後,村中路燈放射著光。照耀著族人滿載而歸,河江嶺頂上的「棠澍小學」,老師正在備課,學校的燈光映襯著族人晚上繼續完成白天的工作場面,顯得格外熱鬧,呈現出一派絢麗的荷塘月色。

此時,居住優美環境中的族人,雖不富裕,但整個鄉村夜不閉戶,治安良好,族人心情舒暢,人際關係融洽,過著和睦相處,幸福安康的生活。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生產活動,荷塘的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八十年代初,政府違背自然規律,在鄉村前的大片良田中開發石場,破壞自然環境,先祖開發的良田被毀,族人無田可耕,居所受損,無奈陸續離開故居,含淚地與集群居地告別,往數百年前散居地遷徙。

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才輩出古村落

歷史悠久的荷塘村,在500年的漫長歲月中,族人經歷過了二次遷徙,生活在各個歷史時期,積累了豐富歷史文化,特別是鄉村管理和族人的教育方面,更是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實行人權(行政機構),族權(鄉民間團體、宗族團體)、神權(廟宇)三權管理模式,起到了積極的成效。

在封建社會歷史階段,族人的文化素質,思想素質極低,特別明末清初。於是荷塘村修建一座「洪聖古廟」,以供族人祀奉赤帝(洪聖大王),祈求赤帝的庇蔭;清初在巴江河畔修建一座「北帝古廟」;供族人供奉,祈求風調雨順,免受自然災害,以使族人心態平和,消除雜念,安心生產,安心生活。

在族人從散居地往「河江嶺」北側適居,集居群村落初顯時,約清朝順治年間,修建一座「五福書舍」,像徵著五性氏族的族權,以及象徵著五姓氏(何、曾、葉、李、盧)族人,和睦相處,共同過著幸福生活,書舍行使族權,處理民間矛盾,教育村民遵守村規民約,是荷塘實行族權管理的首試。

當徐氏族人遷居荷塘村後,六姓氏集居,族人群中構成一個何氏農耕,曾氏書香,徐氏經商三結合群體。在曾氏書香弟子的提議下,於清朝道光年間,在鄉村的東北入口處,修建一座像徵鄉村族權鄉祠,以鄉親聚會及商議鄉村重要事務,以及對各氏族人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傳播「忠」「孝」「悌」道德,取名「崇德鄉祠」。

鄉祠的功能,有別宗祠、書舍,在嶺南地區民間中極其少見,它發揮著其它宗祠無可替代的紐帶作用,蘊藏著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它行使族權,彰善癉惡,以道德催人奮發,教育族人崇尚中華民族美德,引導族人培養良好的意識、品質和行為,世代繼承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

鄉祠修建後,行使著族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崇德風氣蔚然成風,崇德精神代代相傳,英雄豪傑輩出。在鹹豐元年間,鄉祠前面豎立起一塊舉人功名碑,曾氏族人曾貫忠,在恩科鄉試中,考取三十一名,成為荷塘村立村以來,「崇德鄉祠」修建後,鄉村第一位舉人;光緒元年(已亥),豎立起第二塊功名碑,曾氏族人曾守忠,在恩科考選中,考得第一名,成為荷塘村「崇德鄉祠」修建後,第一名恩貢。族人功名彰顯,以光宗耀祖,激勵後人,曾貫忠家族在其影響下,在清科舉中先後有十二人考取(秀才)監生、癢生、增生和附貢生,並有三人為縣案首(第一名),和一人府案首。民國和解放初期,有曾應熾姐弟,曾應熙,曾國沛四人考取高校入讀,畢業後曾應熾任職廈門大學教授,曾應熙任職香港某大學,曾國沛任職廣州市化工系流職校,成為荷塘村名符其實的書香世家。

一九三二年,清末舉人徐甘棠,在廣州市主政教育工作期間,主張教育救國,與其在廣州市開設醫館的徐甘澍兄出資,在鄉村創辦「棠澍小學」,免費招收鄉中族人入學接受教育,鄉中族人文化水平得了普遍的提高。

大革命時期,徐甘滿在廣州經商,一九二七年中國共產黨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徐積極配合起義軍,參與組建「工人赤衛隊」。起義失敗後,為躺避國民黨的搜捕,轉輾韶關等地,後回村中巴江河畔樹林中處隱居,因腳部槍傷,得不到及時醫治而去世。

抗日戰爭爆發,鄉中青年忠精報國,紛紛報名參戰,他們分別在國軍陸、海、空軍服役和在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服役,奔赴抗日戰場英勇作戰。原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長,人大常委會秘書長何文,抗戰期間,受委派赴香港從事地下情報工作,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及時將情報傳送延安,英勇機智地往返香港和東江縱隊。抗戰勝利後,又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煙臺,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隨南下大軍解放廣東全境。廣州解放後,接管廣東省電臺任副臺長,後一直在省政府任職,何文機智勇敢的精神,無私奉獻的情操,廉潔奉公、高風亮節的人生,給族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徐亨抗戰時任國民黨虎門要塞少校參謀,永寧艦長,抗戰進入白熾化之際,隨陳策司令到香港任國民黨駐香港軍事代表副職,香港淪陷時,協助陳策將軍及70名英軍,實施著名的「香江突圍」,徐亨獲授英皇家最高榮譽軍事獎勳章,和國民黨政府頒發的「陸、海、空」勳章。少將退役後從政立法委員,在港經商和從事體育運動工作,任國際奧委會委員。為2008年的北京奧運和2010年廣州亞運申辦成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03年並捐資200萬人民幣,將其父創辦的「棠澍小學」易遷新華鎮,徐亨堪稱體壇宿將,政界名流,商界豪傑,軍界梟雄。

何明光(何泗昌),廣州淪陷時,隨國民軍命軍應召人員到韶關集訓後,奔赴山東抗日主戰場參戰,八年轉戰北方戰場,英勇抗戰。抗戰勝利後,國軍減員,他毅然選擇投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隨第四野戰軍南下與國民黨作戰,在上海作戰時身負重傷,待傷勢稍好時,堅持隨軍南下,直到廣東解放,其部在江西駐防,1949年以軍幹轉業花都糧食局,任糧管所長。其兄何潤昌,同年以別名入伍,參加共產黨抗抗日遊擊隊,開赴潮汕地區抗日,抗戰勝利,不悉音訊,全國解放,不見人歸,已成為一名真正的無名英雄。

在進入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後,「崇德鄉祠」,雖歷經滄桑,但崇德精神仍存族人心中,得到了傳承和發揚,在外生活和工作的族人常念桑梓,常關心家鄉族人的生產和生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鄉遭受自然災害,在廣州市計委任職族人曾國漢,得悉家鄉受災,想方設法,為家鄉爭取農機指標,和家鄉族人一道戰勝自然災害,深得鄉中族人的敬重。他們的事跡已載入了「崇德鄉祠」史冊。

「崇德鄉祠」修建後的百多年,發揮極大的作用,多氏族共居,人際關係融洽、和睦相處,從未發生過宗族矛盾,鄉親不分姓氏共稱兄弟,「忠」「孝」「悌」的傳統美德,已深入族人靈魂深處,崇德精神代代相傳,光耀世代。

保護歷史文化,愛護文物

荷塘村歷史悠久,先輩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座落在村中的不可移勸文物,都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是村中各氏族人和睦相處的象徵;它發揮了無可替代的紐帶作用;是教育子孫後代正確認識,先輩勤勞勇敢,堅韌不拔、艱苦奮鬥的光輝歷史;除了純美的欣賞,更可造成道德的激勵,催人奮發,勇創佳績;它不僅可以陶融個人氣質,也可凝聚各氏族的感情,更可讓現代人體察過去歷史榮耀,增強人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儘可能地完整保護祖先遺留的歷史文物,挖掘歷史文化底蘊,使之傳之於世,維持各氏族的內聚力,加強各氏族人的團結與榮譽感,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荷塘村的「古祠」、「書舍」、「古屋」,一直護佑著族人的安康,凝聚著族人和睦相處,共謀發展,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給予我們無窮的力量,激勵我們渡過重重難關,當村中開發石場,破壞居住環境,族人無奈遷居時,它含淚目送,卻仍佇立守護著故土,庇佑族人的安康。

隨著歲月的流逝,它已歷經百餘年淪桑,顯得疲憊不堪,傷痕累累,如再不修繕保護,將如同在歷史長河中消失的「洪聖古廟」和「北帝廟」的下場,或將走向斷壁殘垣的結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將在我們的下一代永被遺忘。文物的產權不論公有還是私有,歷史文化人人共享,修繕保護工作刻不容辭,希望村中族人和在外工作、生活的鄉親,行動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修繕保護先輩遺留的豐富歷史文化,更希望政府扶持,給予分期維修,讓它重顯昔日的光彩。

巴江河畔的明珠——荷塘村

荷塘湖風光

荷塘村委

紫氣東來古村落

古祠歷經滄桑,尚德精神猶存,光耀世代,修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崇德鄉祠」

象徵崇德精神「忠孝悌」的三棯古樹,樹齡180多年

象徵五姓氏(何、曾、葉、李、盧)和睦相處,生活幸福的「五福書舍」建於清朝順治年間

書香世家修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雲史曾公祠」族人清科舉中一人中舉,十二人考取(秀才)監生、癢生增生和附貢生,其中三人為縣案首(第一名),一人為府案首

沉睡半世紀,舉人碑重光

清朝鹹豐元年(辛亥),恩科鄉試,考取第三十一名,曾貫忠舉人功名碑

清朝光緒元年(己亥),恩科考選第一名,曾守忠恩貢功名碑

修建於清朝同治(乙丑)年間,歷經150年滄桑的「何氏宗祠」

由舉人曾貫忠題寫,修建於清朝道光十九年(己亥),歷經185年滄桑的「徐氏書室」,組人踴躍捐款修繕先輩的歷史遺產

精緻磚雕的「祺祥書屋」,正等待搶修

正在籌劃修繕的「何氏書屋」

溯吾宗源流

臺灣愛國人士,徐亨舊居

創辦於一九三二年的「棠澍小學」舊址

易遷新華鎮的「棠澍小學」新址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先輩取名象徵故鄉的桑梓樹樹齡150多年

原生態環境尚存


未拍攝的村有:

(以下的村都沒人報名拍哦~)

【四街】

1、新華街:(1)五華村

2、新雅街:(5)岑境村、三向村、廣塘村、石塘村、東莞村

3、秀全街: (2)九潭村、岐山村

4、花城街:(5)東邊村、長崗村、羅仙村、楊一村、楊二村

【六鎮】

1、花東鎮:(27)保良村、石角村、大塘村、永光村、九一村、三鳳村、鳳崗村、秀塘村、河聯村、塘星村、珠湖村、元崗村、大東村、陽升村、九子村、農光村、七星村、鎮東村、北興村、大龍村、京塘村、莘田村、吉星村、四聯村、望頂村、鴻鶴村、獅前村

2、花山鎮:(15)平東村、龍口村、小布村、平西村、東華村、永明村、南村、鐵山村、五星村、永樂村、花城村、城西村、紅群村、源和村、福源村

3、赤坭鎮:(23)珊瑚村、國泰村、東升村、白坭村、心和村、白石村、下連珠村、橫沙村、河溪村、藍田村、鯉塘村、瑞嶺村、竹洞村、石坑村、赤坭村、豐群村、田心村、皇母村、烏石村、劍嶺村、錦山村、集益村、楊屋村

4、梯面鎮:(6)民安村、埔嶺村、五聯村、紅山村、橫坑村、西坑村

5、獅嶺鎮:(12)聯星村、馬嶺村、中心村、西頭村、軍田村、前進村、振興村、益群村、新揚村、新莊村、集賢村、獅嶺居委

上面有看到你的村?

相關焦點

  • 體壇商界雙料巨人徐亨:95歲穿「靚仔西裝」回暨南
    徐亨(1912-2009)廣東省廣州市花都人。1935年畢業於暨南大學商學院政治經濟學系。傑出運動員,曾任國際奧委會委員、英國皇家軍隊名譽官員、臺灣紅十字會主席等,並在臺灣和香港創辦富都大酒店,在美國收購洛杉磯希爾頓大酒店,坊間有傳言道「番禺有霍英東,花都有徐亨」,可見其影響力。
  • 花都區赤坭鎮瑞嶺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信息時報訊(記者 崔小遠 通訊員 花宣 古能文)花都區赤坭鎮瑞嶺村獲全國(盆景苗木)「一村一品」示範村稱號。近日,農業農村部正式公布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423個示範村鎮經過各省(區、市)農業農村部門遴選推薦、農業農村部組織專家審核和網上公示等程序,獲準認定。
  • 美麗的潭江河畔夜景
    開平市美麗的潭江河畔,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而這裡美麗的夜景,更是讓人終生難忘。從中銀路向江畔走去,身下是片片美麗的燈海,燈光映照在海面上,化成一道道晃動的光影。燈光把潭江兩岸照耀得五光十色,非常豔麗 。
  • 臺灣女星棠星琪聯手影帝徐亨打造娛樂新紀元
    近日,記者了解,來自臺灣的創作女神棠星琪,與戲劇界的金鐘影帝徐亨,強強聯合,攜手打造一系列大型商演活動和群星演唱會,其實兩人默契已久,由於彼此平時的檔期都安排的比較緊張,一直沒有機會在一起,此次終於實現了兩人的想法,並開始精誠合作。
  • 臺劇《金家好媳婦》迎來大結局,新戲《炮仔聲》徐亨加盟!
    三立八點臺劇《金家好媳婦》將進入尾聲,接檔新戲《炮仔聲》日前也舉辦開鏡儀式,除了一些熟悉面孔外,也增加了許多重量級的資深硬底子演員,如徐亨、劉秀雯、黃建群、林在培等人,卡司一曝光立刻引發熱議。▲徐亨在《炮仔聲》將擔任吃重角色。
  • 臺劇大哥徐亨求戲拍!投資失利扛2億債 2年「只演6集戲」
    51歲演員徐亨(徐建宇)出道38年,演出多部本土劇,還曾在2006年獲得金鐘獎最佳男配角,然而近年來卻較少看見他的身影,原來他2年來才演了
  • 我和我的村莊丨熱炕頭兒上聽大頂子山下的故事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在她的第一本攝影集裡,有一張照片是站在大頂子山上往下拍,有個村子,早晨霧散的時候,炊煙嫋嫋,特別美。後來她知道,這就是小南河村。申請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的時候,她義無返顧來了這裡。她和鄉親們聊起當時的行李,裡面有一件特殊的物件,就是一臺相機。
  • 《進擊的巨人》漫畫129話-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
    當然這也是個人對於WIT與動畫版分離並沒有那麼捨不得的原因,但最終季的官宣,相當於給漫畫定下了一個隱形的的完結時間表,諫山創又用去了這麼一話來過渡……儘管可能也有疫情影響只能獨力完成的因素。確實不用再繼承什麼巨人,這已經是【射擊的狙人】。賈碧.布朗:什麼啊,我的槍法還挺準的嘛………萊納.布朗:這話我好熟啊……為隊友擋槍更熟,沒駕駛過的高達,沒挨過的岡釘,在鎧之巨人的身上全補回來,獸巨之後是女巨,我是馬萊之盾,幾發雷槍不要緊的。好像有點明白了,諫山創筆下不止有布朗運動,還有布朗守恆定律。
  • 我在臺灣拍紀錄片的故事
    2  何為初心        那麼問題來了,單槍匹馬的我為何要去並不方便的臺灣拍攝紀錄片呢?
  • 花都這條村了不起~
    其中我區赤坭鎮瑞嶺村獲全國(盆景苗木)「一村一品」示範村稱號瑞嶺村赤坭(瑞嶺)盆景歷史源遠流長,始於清代,興於現代。瑞嶺村的盆景技藝已列入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瑞嶺村被評為「廣東省民間(盆景)文化藝術之鄉」。
  • 東海明珠的由來:一場爾虞我詐的悲劇
    文:Hush東海明珠,年幼的我們基本上都是從類似《哪吒》這樣的動畫裡知道這樣東西,實際上,它確實有一段帶有神話色彩的歷史故事。現在讓我們把指針撥回兩千年前,看看前秦時期的東南沿海都發生了些什麼?之後夫妻倆便各帶著五十個孩子分開了,嫗姬與孩子住在山上,崇纜與孩子住在東方的海邊,這就是「東海」之名的由來(即今廣東省附近)。這一百個孩子後來都繁衍出了各自的部落,人口也越來越多,後世便泛稱這一民族為「百粵」。
  • 進擊的巨人122始祖巨人由來,艾倫發動地鳴!
    進擊的巨人122始祖巨人由來,艾倫發動地鳴!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有我 不負韶華丨望謨縣大觀鎮裡穴村網格員蘭...
    大學畢業後,我選擇來到離家千裡的望謨,紮根麻山腹地。  今年3月,我被組織安排下沉到大觀鎮裡穴村擔任網格員,誓要在這最貧瘠的土地上綻放出最絢爛的青春之花。  雖然來時滿腔熱血,但很快遇到了挫折。現在我每次去老叔家,他們都很熱情地歡迎我,唯有真心才能換得真心。蘭榮衝邦貧困戶打掃衛生駐村以來,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獲得了群眾的信任。
  • 【歐洲生活】細數多瑙河畔的三顆明珠,居然都姓「布」!
    【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影片當時可謂是紅極一時,不僅是因為這部影片有著出色的人物特點塑造、新穎的故事編劇、層次分明的敘述、並同時是一部最美的電影,給人一種極致的視覺體驗,暖色調的豔麗布景、精緻裝潢與服飾以及自然天成的獨特美景,以至於讓看過的人都愛上了片中每個地方……
  • 我哋村,原來咁靚?
    嶺南寶地,西江之畔。 皂幕高峰,秀麗明珠。 在高明96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 青山綠水閃爍著別樣的魅力。 你真的知道你家鄉有多美嗎?
  • 「我們碾畔村的位置是最好的!」不怕開口笑,脫貧故事多
    黃河美景乾坤灣,觀景要來碾畔村。站在黃河岸邊,60歲的乾坤灣鎮碾畔村村民陳清一臉笑容:現在的年輕人終於可以開口大笑了。笑一笑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對於地處黃河岸邊的人來說,要開口大笑卻不好意思,因為這裡的人原來幾乎都是一口黃黑牙。陳清說,以前當地人到縣城上學或辦事,特別是年輕姑娘,都不敢開口笑,怕被別人笑話牙不好。
  • 獨/徐亨現況曝光!睽違16年再演《意難忘》蔡進炮
    10 來源: ETtoday星光雲 舉報   記者李欣容/臺北報導  藝人徐亨自
  • 【全面小康 殷實家園】幸福通向梅家畔村
    梅家畔村地理位置偏僻,屬溝壑極貧地區,以前只能種植玉米和土豆,沒有其他經濟收入,村民們長期跟窮日子「抗爭」。兩年多來,在陝北礦業中能煤田公司的幫扶帶動下,梅家畔村形成了「合作社+企業+貧困戶」多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以葡萄、山地蘋果為支柱的多元化種植產業為脫貧提供了保障。2019年底,梅家畔村退出省級貧困村序列,村莊煥發了生機,村民臉上漾起了笑容。
  • 馬來西亞肉骨茶的由來!來發源地巴生吃肉骨茶怎麼選?
    在我走訪福建與潮汕時,倒是未見「肉骨茶」三個字的身影,但無論到底源自何處,可以肯定的是,肉骨茶是中國南方沿海移民來到大馬落地生根後,大放異彩、獨具庶民特色的一種飲食。 也因此,在巴生以外地區看到的肉骨茶專賣店,有些會標榜「來自巴生肉骨茶」或「巴生正宗肉骨茶」,如同很多臺灣的肉圓店即使開在別的地方,還是會打上「彰化肉圓」、碗粿店會打上「臺南碗粿」的名號一樣。 在巴生舊區,人們暱稱「橋底下」的盛發肉骨茶是正宗肉骨茶的代表,也是大馬肉骨茶創始人李文地後代所開枝散葉的店家之一,可說血統純正。
  • 進擊的巨人最終季:揭秘巨人的由來,開篇即戰鬥,三大巨人聯手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一部好評如潮的動漫——《進擊的巨人》,巨人動畫是2013年4月6日正式開始播出,截止到目前已經有7年多的時間了,在此之前巨人共出了三季,結局篇一直未提上日程。首先,是鎧之巨人空降登場,將牆壁上的炮臺幾乎破壞殆盡,卻也被敵人擊潰了半邊幻化出的巨人身體,大家都知道,鎧之巨人是以防禦著稱的,能被敵軍擊潰,也證明了對手的實力不弱。緊接著登場的是鱷之巨人和獸之巨人,能力分別是擁有靈敏的身形和巨大的力量,在三大巨人聯手的情況下,戰鬥很快被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