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

2021-02-13 修心堂

修身養性  品味高雅

古裝電影電視劇看多了,對裡面的套路也就耳熟能詳了。

比如,主角被奸人所冤,被判死刑,這時主審官就會宣布:

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

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是不是說明,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並不是這樣。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

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奧妙?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午時三刻到底是什麼時候。

在古代,一天被劃為12個時辰,也就是說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小時。

按地支排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這12時辰又劃為100刻。



「時」和「刻」的換算比較麻煩,就是每個時辰八又三分之一刻。

「午時」就是指一天的中午11點至13點之間,加上三刻,就是將近正午12點,如果要算精確一點,就是中午11時43分12秒。

這個時候太陽掛在天空中央,照下來地面上的陰影最短的時候。

別說是中國古代,就是現代很多農村地區,還有人認為死人是「陰事」,若處理不當,死者的鬼魂就會留在陽間糾纏活人。

而正午時刻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陽氣可以壓制和祛散陰氣。

為了不讓死刑犯的鬼魂出來作祟,所以要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

其實,斬刑也是分輕重的。

如果主審官宣布一個犯人將在午時三刻斬首,那說明他認為,這個人實在是十惡不赦,連做鬼的權利都沒有。

因為民間傳說午時三刻開斬,被斬人陰氣即時消散,做鬼都沒機會。



還有另一層用意,就是午時三刻的時候,人往往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這個時候砍頭,犯人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

如此看來,似乎體現了古代嚴酷法治下,尚存一絲人道主義。

既然午時三刻不是法律規定的斬首時間,那什麼時候才是?

大家可能聽過「秋後問斬」的說法,《左傳》中就有「賞以冬夏,刑以秋冬」的記載。

斬首是關乎人命的事情,當然要嚴肅處理,所以時間的規定,是要嚴格遵守的。

明朝有規定,如果有人在立春後或秋分前處決犯人,是要被打八十大棍的。唐朝也有規定,若不是在秋分和立春之間行刑,只有等到來年了。

除了規定季節,日期上也是很有講究的。

唐宋時的法律規定,除了每年從立春到秋分,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齋戒日,二十四節氣日,每個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殺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都不得執行死刑。



排除了那麼多,好不容易等到一個適合的日子,還要儘量選在午時三刻,你說這事有多磨人?

這就意味著,很多時候犯人都是集中起來一起行刑的,這樣劊子手們的時間會很緊迫,任務也很重。

講完斬首的時間,順便提一下地點。

在徐克版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裡個情節,十三姨教黃飛鴻學英語,教到woman這個單詞的時候,黃飛鴻聽成了「午門」,他埋怨道:午門不是砍頭的地方嗎?這個詞不吉利。

午門是哪裡?


你從天安門進入故宮,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午門。午門就是紫禁城的正門,非常雄偉,它由墩臺和城樓兩部分構成,平面呈凹字形,形成「闕」和「觀」的規制。

午門前是一片寬闊的廣場,所謂「午門斬首」指的就是這裡。

然而,「午門斬首」只不過是訛傳而已,無論明朝還是清朝,都沒有這樣的做法。因為,午門是國家舉行重要典禮的場所,是一個神聖的地方,怎麼可能在這裡殺人?

之所以有午門斬首一說,可能是人們將斬首與另一種刑罰混在一起了,那就是廷杖,通俗來講就是打屁股。

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的開頭,欽天監監正周雲逸因諫言「朝廷開支無度,官府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而遭廷杖,被東廠提刑太監馮保打死在午門之外。

自明朝中期起,就出現在廷杖,被施以杖刑的罪人,偶爾有當廷施杖的,但大多都拉到午門外執行。

在古代,實施斬首行刑的地方一般有兩個,一個是郊外比較荒涼的地方,因為圍觀的百姓不多,有利於維持秩序。另一個就是在鬧市,比如清朝時曾將菜市口作為斬首的地方,作用就是用來示眾,警示周圍的老百姓。

據說,在清朝時期刑場就位於今天的菜市口大街北側的十字路口附近。

當年的菜市口

在一千年前的遼代,這裡是安東門外的郊野,金代是施仁門裡的丁字街,明朝時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場,因這裡沿街菜攤、菜店眾多,所以「四九城」的許多人都來此買菜,並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稱為「菜市街」,到了清朝時改稱「菜市口」。

當年,犯人被拉到菜市口的刑場行刑之後,屍體被運走,那些噴濺一地的斑斑血跡被隨便拿一些黃土蓋住。到了第二天太陽出來的時候,菜市口又是一番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景象。

戊戌六君子

而「戊戌六君子」於菜市口捨生取義的事跡,亦在古都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譚嗣同、康廣仁、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處死於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當年,譚嗣同在此就義前,曾氣壯山河地高喊:「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時,也不知那些圍觀百姓做何感想。此後,菜市口便成了刑場的代名詞。

當年在菜市口的行刑畫面

在菜市口一次殺人最多的是光緒初年,因一件盜皇陵的大案一次被判處死刑的就有七十多人,秋後監斬,光兵勇就出動數百人,拉蓋屍席的馬車就七八輛,監斬官騎著高頭大馬,戎裝持刀,殺氣騰騰,兩邊押解官兵刀出鞘,鳴鑼開道,很是森嚴。因斬處的是土匪,怕搶劫法場,據說連街道兩旁的送魂酒都免了。

到了辛亥革命之後,菜市口的刑場便沒有了。慢慢地這裡逐漸發展成了宣武門外一條繁華的商業街了。

相關焦點

  • 古代斬首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
    在古代,罪大惡極者往往會被判處斬首示眾。不論是在史書中還是在電視劇中,都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往往會被戴上沉重的手銬腳鐐,被囚車拉著趕到刑場。趕去刑場的路線一般都會經過鬧市區。這便是古代斬首的大致流程。作為古代統治者最常用的手段,斬首示眾,能夠對普通的百姓起到非常良好的宣傳與教化作用。看到犯罪之後的下場是如此的悲催,絕大多數普通百姓都會斷掉犯罪做壞事的念頭。為了最大化這種教化與震懾的效果,刑場的布置也會十分講究。
  • 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鐘?漲知識了
    古代的刑法很殘忍,其中斬首是古代最常見的死刑方式。不過古代處死犯人是有很多講究的,一般會選擇在午時三刻斬首。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你知道午時三刻又是現在的幾點呢?我來告訴大家!古代的計時方式跟我們現在的不一樣。
  • 古代斬首為何在午時三刻?午門又是在哪裡?
    古裝影視劇中有一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的情節,就是某人被判死刑,主審官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其實,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古代法律根本沒有這樣的規定。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奧妙?1、午時三刻到底是什麼時候?
  • 為何古代一定要「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謎底終於被揭開!
    前言:在電視劇和電影中,大家經常能夠看到皇帝坐在寶座上,命令臣子將犯人「午時三刻問斬」,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將時間定在「午時」呢?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將就呢?咱們一個一個的來分析。這樣對應下來,午時也就是如今的上午11點到下午13點的時間。那麼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其中的緣由也很簡單,在古代的時候,古人認為殺人後會有鬼魂的產生,變成鬼後的人會來糾纏抓捕它的捕快、判刑的官員和行刑的劊子手,屬於比較陰暗的事情,在殺人的過程中會產生陰氣,而陰氣對人體有害,而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較為最為濃鬱的時候,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段斬首犯人,所帶來的陰氣都會被陽氣衝散。
  • 午時三刻是幾點?為什麼古代行刑要在午時三刻?
    經常看電視劇的童鞋應該不難發現,每次要斬首犯人的時候,監斬官都會看看太陽,然後說:「午時三刻已到,犯人以驗明正身,斬!」然後把牌子往地上一扔,劊子手就去把犯人斬了。那麼午時三刻究竟幾點呢?為什麼非要午時三刻執行死刑呢?本小編查閱了一下資料,古代將十二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午時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
  • 古代殺人為什麼午時三刻?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們,肯定常常聽到過午時三刻開始行刑,那麼有沒有細想過為什麼古代劊子手行刑要挑選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呢?來讓三好青年告訴你吧。
  • 古時斬首為何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大概是現在的幾點鐘
    稍微較輕的刑罰諸如剃頭髮,刺字,剃鬍須之類的,就會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觀念無比根深蒂固的古代人無法接受,清朝時期的剃頭令,就有大量的漢人為此規定抗爭至死,相比來說,還不如斬首分屍之類的酷刑,死了就一了百了,不會繼續遭受痛苦。就算是流放,如果沒有錢打點的話,也是在遭受折磨之後再痛苦死去,可見古代刑罰不僅類別多,還比現代的刑罰更為嚴重。
  • 古代死刑犯被斬首時,為何專挑「午時三刻」?你看是幾點就明白了
    中國是禮儀之邦,先秦時期有段時間打仗都是只有貴族才能打,打之前還要你來我往的下請帖,非常多的講究,所以我們現在電視劇上也常常能夠看到一些關於殺人的講究,比如說地點要是「午門」,季節要是「秋後」,時間要是「午時三刻
  • 古代斬首是不是真的在午門,為何行刑的時間大都在午時三刻?
    我們看古代的電視劇,在審結犯人之後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句話「推出午門斬首」,而且行刑的時間一般都是選擇在「午時三刻」,那麼古代斬首是不是真的在午門,為何行刑的時間大都選在午時三刻呢?譬如科舉考試中的前三名,才有機會從午門走過一次,這已經是莫大的榮耀了。在清朝文武大臣都只能走側門,是不能從正門出入的。此外午門還是皇帝舉行重大活動的地方,比如遇到戰爭的誓師大會,頒布重要的詔書等等。這樣一個十分莊嚴肅穆的地方被用來斬首,有這種可能嗎?顯示是不太可能的。那麼為何又有「推出午門斬首」這樣的話傳到至今呢?
  • 古代問斬犯人,為何都在午時三刻、秋後、斬立決,這三個時間點?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在午時三刻和秋後問斬?在古裝劇或古典小說中,咱們經常可以看到犯人被判斬首,但實際上,被斬首的犯人,往往並不是立刻問斬,而是要等到時辰:午時三刻,還要等待時間:秋後,這是為什麼呢?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斬立決。那麼,午時三刻、秋後問斬、斬立決,各自有何不同呢?
  • 古代問斬為何要在午時三刻?
    在舊小說和戲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的那些命官們的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我估計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午時的名字了,因為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當權者都會宣判犯罪的人午時三刻問斬,感覺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那麼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是為什麼呢?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 古代死囚犯為什麼要秋後問斬,還必須是午時三刻...背後真實原因讓人毛骨悚然
    除了「秋後問斬」,小說中還有一個出現頻率極高的說法——「午時三刻處斬」。「午時三刻」,這個時間點有何深刻意義?首先來分析一下用24小時計時法轉化「午時三刻」的具體時間。眾所周知,古代一時辰為今兩小時,「子夜」是夜裡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間,午時即中午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段。
  • 古代秋後問斬跟午時三刻原來都來自於 「迷信」!!
    現在的刑罰都是命令規定的時間是什麼時間到什麼時間,可是上面提到的秋後是不是太籠統了點,也沒有規定那一天而只是說的秋後,有點讓人們捉摸不透,午時三刻這個可以好理解一點,可以說是一個記錄的時間,可是,為什麼每一個犯錯的人問斬的時候都會被提到午時三刻呢?難道就沒有別的時間可以選擇了嗎?還是這個時間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 漲知識|古代問斬為什麼要等到午時三刻呢?還不是其他時間呢?
    可能網友們都會發現斬首的時間很有講究,一般是定在午時三刻,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要明確午時三刻在現在的情況之下是幾點鐘,古代的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午時應該是正午的11點到1點之間,古時的一刻相當於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正確的時間應該是在11點45分左右,並不是大多數認為的12點整。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中國古人喜歡挑選「午時三刻」行刑?
    在古代,當有人犯下了嚴重的罪行時,就會被斬首或者實施其他的酷刑,古代的法律是十分嚴苛的,在我們平時看古裝劇時,就經常會看到有人犯下罪行時,會被宣布在午時三刻行刑
  • 古代砍頭為何要等到午時三刻,行刑的儈子手和監斬官不怕熱嗎?
    在很多影視劇或者書籍當中,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一幕,古代的犯人被監斬之時,一定要在午時三刻,也就是我們現代時間的11點45分左右,
  • 古代行刑總要說午時已到,午時是什麼時候?為啥都要選這個時間
    在古代,古人使用的計時方法是「十二分計時法」。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時辰不同於小時。古時候的一個時辰大約為現在的兩個小時。在古代,子時相當於晚上23: 00到凌晨1:00;丑時相當於凌晨1點到3點,以此類推,持續剩下的10個小時如下圖所示。在這眾多時刻之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時刻,那就是午時。
  • 「午時三刻」行刑,這是有什麼講究,還是古代法律規定?
    劫法場的時間總要到「午時三刻」之後。如《水滸傳》第四十回「梁山伯好漢劫法場」說:只等午時三刻,監斬官到來開刀一個報,報導一聲:午時三刻「斬」字剛落,四下裡的好漢們一齊動手,首先上場的是虎形黑大漢,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從茶坊樓上半空跳下。
  • 古代的「午時三刻」說的是現在幾點?
    電視劇和戲文裡,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橋段,處決犯人時,朝廷命官們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那這個「午時三刻」究竟是現在的幾點呢?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從古代的計時工具「漏刻」說起。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工具。漏,指漏壺;刻,指箭刻,即由漏壺水面的高低,通過箭刻的標度米標來標示時間。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