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中國古人喜歡挑選「午時三刻」行刑?

2021-02-13 近代史說

在古代,當有人犯下了嚴重的罪行時,就會被斬首或者實施其他的酷刑,古代的法律是十分嚴苛的,在我們平時看古裝劇時,就經常會看到有人犯下罪行時,會被宣布在午時三刻行刑。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行刑的時間並不是固定的,那麼古代的人又為什麼要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呢,難道是由於他們的法律規定嗎?其實不然,這個時間是由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

因為古人的計時法與現代的我們是不相同的,他們的午時三刻與我們的也是不一樣的,想要知道午時三刻究竟是幾點,就要把這個時間拆開來午時"和"三刻"。

我們要知道午時的意思,首先就要了解古人的計時法。我們最為熟悉的,大概就是古人的日晷計時,也就是通過太陽的照射後,看針的影子方位來判斷時間。

除了日晷計時以外,古人還有許多其他的計時方法,在周秦兩漢時期,古人用的是特定稱謂計時法,他們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都有特定的稱謂,分別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脯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就是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後面的時間以此類推。

這時的古人每天只會吃兩頓飯,他們是不吃午餐的,而早餐的時間集中在食時,所以由此推論,食時就是早上7到9點。

到了漢代時,古人們又發明了十二地支,這是根據日月星辰的運動軌跡而研究出來的,在《史記》和《漢書》裡都有所記載。這種十二地支計時法會與十二時辰相對應,與我們熟知的十二生肖也有關係。

十二地支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時便是夜半,在宋朝時,又將這種計時法優化,每個時辰一分為二,加上了"初"和"正",比如子初和子正。

前面所說的午時三刻中的午時,就是由十二地支中的午得來的,按照上面所述的規律來算,午時就是11點到下午1點。

而"三刻",則是由於另一種計時法——刻漏計時法得來,刻漏,也叫做漏壺,在《刻漏經》中就對刻漏有所記載,"刻漏之作,肇於黃帝之時宜乎夏周之世"。

這種計時工具是以水的流速來確定時間的,古人把一天中的時間分為100刻,在固定的水流速度中,大約每天可以漏完一桶水,在刻漏中有100道刻線,據說這種方法比日晷法還要準確。

到了清朝時,因為100刻除以12時辰是除不盡的,這樣就影響了時間的計算,所以又把這種刻漏換成了96刻,這樣的話一個時辰就是8刻,一刻就是十五分鐘。

因此,午時三刻實際上就是中午11點到下午一點中的45分的時候,而這種行刑的時間,在古人的法律上並沒有明確的規定,相反,法律還規定了許多不能行刑的時間。

這個時間的出現,其實是古人的迷信思想作祟,因為古人相信人死後有魂魄,即使是壞人,他們也懼怕殺人,而且他們認為殺人陰氣很重,而午時三刻是一天中陽氣最重的時候,在這個時候行刑就可以壓制住這種陰氣。

也就是說,古人希望在午時三刻行刑的罪人能夠由於陽氣的旺盛,而魂飛魄散,連做鬼的機會都沒有,除了這個時間以外,皇城的午門處也被認為是陽氣旺盛的地方,所以罪大惡極的犯人,還會被宣布到午門下在午時三刻行刑。

當然並不是所有犯人都會如此行刑,一些人的罪行較輕,就會選擇其他的時間和地點,給他們死後做鬼的機會。

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在這個時間段,古人們大多數都在休息,所以會習慣性的犯迷糊,犯人也是如此,在這種時候行刑,也是為犯人考慮,在他們迷迷糊糊的時候手起刀落,也會適當減輕他們的痛苦。

所以,實際上古代的午時三刻行刑時間,並不是明文規定的,只是由於古人的迷信和他們的人道思想,因此決定在這個時候,更像是一種習慣,被大家都接受並達成了共識。

在我們現在看來,可能會覺得古人的做法有些奇怪,但是在那樣的大環境下來看,其實也不是不無道理,對於他們那時的迷信思想來說,這個時間也確實是最穩妥的。

相關焦點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我估計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午時的名字了,因為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當權者都會宣判犯罪的人午時三刻問斬,感覺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那麼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是為什麼呢?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 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鐘?漲知識了
    不過古代處死犯人是有很多講究的,一般會選擇在午時三刻斬首。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你知道午時三刻又是現在的幾點呢?我來告訴大家!古代的計時方式跟我們現在的不一樣。古代一天只有12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個小時,而且古代一個時辰又劃分為八刻,每刻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5分鐘,古代的午時三刻,精準的用我們今天的計時方法來講的話,就是中午12:45。
  • 午時三刻是幾點?為什麼古代行刑要在午時三刻?
    擊上方藍色字Maya動畫資源網,關注CG資源學習平臺—————————————————————中國最大的
  • 古時斬首為何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大概是現在的幾點鐘
    對於斬首,行刑的時間都是規定在午時三刻,一旦到時間,劊子手就落下屠刀,人頭落地。那麼午時三刻,換算成現代時間的話,是什麼時候呢?古代的計時方法很獨特,古人把現代的二十四小時,也就是一天,劃分成了十二個時辰,相當於古代的一個時辰即為現代的兩個小時。而這十二時辰是根據地支來進行命名,也就是子時、丑時、寅時等。
  • 古代殺人為什麼午時三刻?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們,肯定常常聽到過午時三刻開始行刑,那麼有沒有細想過為什麼古代劊子手行刑要挑選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呢?來讓三好青年告訴你吧。
  • 古代問斬為何要在午時三刻?
    在舊小說和戲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的那些命官們的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
  • 「午時三刻」行刑,這是有什麼講究,還是古代法律規定?
    劫法場的時間總要到「午時三刻」之後。如《水滸傳》第四十回「梁山伯好漢劫法場」說:只等午時三刻,監斬官到來開刀一個報,報導一聲:午時三刻「斬」字剛落,四下裡的好漢們一齊動手,首先上場的是虎形黑大漢,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從茶坊樓上半空跳下。
  • 古代斬首為何在午時三刻?午門又是在哪裡?
    古裝影視劇中有一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的情節,就是某人被判死刑,主審官宣布: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其實,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古代法律根本沒有這樣的規定。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奧妙?1、午時三刻到底是什麼時候?
  • 午時三刻:封建王朝處斬犯人的標準時間點
    經常看歷史古裝劇的朋友可能對「午時三刻」這個詞非常熟悉,經常會有類似這樣的橋段:時間已經到午時三刻,犯人馬上就要被處斬,此時往往會有人大喊:「刀下留人」,然後宣讀皇帝的聖旨,這個犯人就被救下來了。那麼這個午時三刻到底指的是哪個時間點,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處斬犯人?
  • 為何古代一定要「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謎底終於被揭開!
    前言:在電視劇和電影中,大家經常能夠看到皇帝坐在寶座上,命令臣子將犯人「午時三刻問斬」,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將時間定在「午時」呢?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將就呢?咱們一個一個的來分析。這樣對應下來,午時也就是如今的上午11點到下午13點的時間。那麼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其中的緣由也很簡單,在古代的時候,古人認為殺人後會有鬼魂的產生,變成鬼後的人會來糾纏抓捕它的捕快、判刑的官員和行刑的劊子手,屬於比較陰暗的事情,在殺人的過程中會產生陰氣,而陰氣對人體有害,而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較為最為濃鬱的時候,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段斬首犯人,所帶來的陰氣都會被陽氣衝散。
  • 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
    為什麼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是不是說明,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其實並不是這樣。午時三刻行刑,是明清官府的慣例,或者是民間百姓、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奧妙?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午時三刻到底是什麼時候。在古代,一天被劃為12個時辰,也就是說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小時。按地支排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這12時辰又劃為100刻。
  • 古代斬首是不是真的在午門,為何行刑的時間大都在午時三刻?
    我們看古代的電視劇,在審結犯人之後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句話「推出午門斬首」,而且行刑的時間一般都是選擇在「午時三刻」,那麼古代斬首是不是真的在午門,為何行刑的時間大都選在午時三刻呢?譬如科舉考試中的前三名,才有機會從午門走過一次,這已經是莫大的榮耀了。在清朝文武大臣都只能走側門,是不能從正門出入的。此外午門還是皇帝舉行重大活動的地方,比如遇到戰爭的誓師大會,頒布重要的詔書等等。這樣一個十分莊嚴肅穆的地方被用來斬首,有這種可能嗎?顯示是不太可能的。那麼為何又有「推出午門斬首」這樣的話傳到至今呢?
  • 「秋後問斬」與「午時三刻」處斬
  • 古代死刑犯被斬首時,為何專挑「午時三刻」?你看是幾點就明白了
    ,比如說地點要是「午門」,季節要是「秋後」,時間要是「午時三刻」。電視劇中經常說的還有「午時三刻」,其實這只要知道「午時三刻」到底是幾點,就能得到答案了。在古代計時的方式有日晷儀,這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來判斷時間,還有一種方式是漏刻,利用水和壺,以及水位變化時浮箭停留後的位置來確定,所以古代時間有「刻」一說。同時古代的一個時辰是現在的2小時,子時相當於現在的11點到凌晨1點,所以午時就是中午的11點到1點,午時三刻就是11:44分左右。根據古人迷信的本質來說,這時候相當於正午,也就是陽氣最旺的時候,這時候可以衝淡死人的陰氣,防止回魂報復。
  • 古代秋後問斬跟午時三刻原來都來自於 「迷信」!!
    每次看劇什麼,某個平民或者官員煩了錯誤就會被審判官說:「拉出去秋後問斬」,還有當把囚犯拉倒刑場之後會說午時三刻已到
  • 「午時三刻」是幾點?古代砍頭為啥在這個點,身為炎黃子孫要明白
    在這眾多時間中,有一個時刻是非常的特殊,那就是午時三刻,我們經常聽到午時三刻這個時間點,那麼這個時間點究竟是幾點呢?午時是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人們常說的中午就是十二點整。一個小時分為四刻,一個小時為六十分鐘,因此一刻為十五分鐘,那麼三刻就是四十五分鐘。
  • 古代問斬犯人,為何都在午時三刻、秋後、斬立決,這三個時間點?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在午時三刻和秋後問斬?在古裝劇或古典小說中,咱們經常可以看到犯人被判斬首,但實際上,被斬首的犯人,往往並不是立刻問斬,而是要等到時辰:午時三刻,還要等待時間:秋後,這是為什麼呢?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斬立決。那麼,午時三刻、秋後問斬、斬立決,各自有何不同呢?
  • 漲知識|古代問斬為什麼要等到午時三刻呢?還不是其他時間呢?
    可能網友們都會發現斬首的時間很有講究,一般是定在午時三刻,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要明確午時三刻在現在的情況之下是幾點鐘,古代的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午時應該是正午的11點到1點之間,古時的一刻相當於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正確的時間應該是在11點45分左右,並不是大多數認為的12點整。
  • 古代人斬首都是午時三刻,那麼午時三刻到底是11:45還是12:45?
    午時三刻時辰已到!X了!」劊子手往刀上噴一口老酒,然後高舉再一揮臂,咔嚓!那麼,午時三刻到底是啥?指的是幾點?古時的時間不是以1、2、3、4數字來計算,古時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兩小時。而是用子醜寅卯作標,又分別以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方便好記。
  • 古代的「午時三刻」說的是現在幾點?
    電視劇和戲文裡,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橋段,處決犯人時,朝廷命官們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那這個「午時三刻」究竟是現在的幾點呢?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從古代的計時工具「漏刻」說起。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工具。漏,指漏壺;刻,指箭刻,即由漏壺水面的高低,通過箭刻的標度米標來標示時間。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